读《爱的教育》有感

短文网

2025-10-09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爱的教育》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1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

《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使我突然之间感悟到,原来爱是那么神圣、高尚和深沉。这里的爱有队国家、民族之爱,有父母朋友之爱,甚至告诉我们一个爱的哲理。

卡洛斐是主人公恩里科的'同学,在玩雪时不小心打伤了一位老职员的眼睛。当时他非常害怕,但是他在同学卡罗内的鼓励之下,勇敢承认了错误并且来到受伤者家中。他强忍着眼泪把自己的最爱——邮票集当做回报老人的礼物,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在老职员康复以后,他亲自到卡洛斐的学校,把邮票集还给了卡洛斐,还给他盼望已久的三张难得的邮票。

是啊,这就是爱!是爱使卡洛斐勇敢的承认了错误。如果没有卡罗内的耐心开导与鼓励,卡洛斐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站出来去当替罪羊的;如果没有校长对学生的爱,那么卡洛斐也绝不可能赔礼道歉了。正因为卡洛斐这一举动,才使老职员归还邮票集并赠送邮票表达对卡洛斐的爱,让爱在几代人中间得到延续和发展。

我们该爱的,早已不仅仅是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还有更多的人等着我们去爱。爱的美就在于它不做选择,去拥抱美好的一切,去爱它,世界因你而改变!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2

当一股爱的暖流流在心中,会有感动,有快乐,也有泪水,都滋润了心中的每一个角落。传递了一份爱,传递了一份情,都像海上的浪花,绚丽,绽放......

——题记

一拿起《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让我爱不释手。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它犹如一股清凉的泉水涌入了我的心中。

《爱的教育》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写了一个意大利小学四年级学生恩里科所发生的故事。在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里写出了同学之爱,姐弟之爱,子女与父母的`爱,师生之爱,对祖国的爱。我常常被书中的平凡事所感动。恩里科的班级里有善良的卡罗内,会做兔脸的“小泥瓦匠”,爱做买卖的卡洛菲,还有最漂亮,最有才干的德罗西。虽然他们有的贫穷,有的富裕,有的残疾,有的沐浴在幸福中;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却是真挚的,都有着对祖国深深地热爱。恩里科的生活深深地教育了我,教会了我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爱。

最让我感动的是《弗兰蒂的母亲》这一篇:在上宗教课时,校长在听课。这时,弗兰蒂的母亲气喘吁吁地闯进教室。他身上被雪花弄得湿漉漉的,边走边向前推搡着已经被学校停课八天的儿子。她不停地苦苦哀求校长,甚至跪在了校长面前,想让弗兰蒂重返校园。校长在无可奈何之下答应了。 弗兰蒂的母亲走后,校长对弗兰蒂凶狠地说:“弗兰蒂,你是在杀你的母亲!”大家都在看弗兰蒂,而那个不知廉耻的家伙竟然还在笑着。如此伟大的母亲,让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在汹涌澎湃的脑海中,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我还清楚的记得:又一次,我发烧了,体温升到了40℃,连续好几天都没有退下来。妈妈一手抱着我,一手拿着盐水到医院去打点滴。她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在打点滴时,我一会儿要小便,一会儿又说那儿不舒服,忙的妈妈不可开交。他还摸着我的头对我说:“都怪妈妈不好,没有照顾好你,让你生病了。"我还看见她在一旁偷偷地掉眼泪,我知道她在为我着急。

当上学时,妈妈会问我,有没有忘带了东西;当写作业时,妈妈会对我说,注意你写字的姿势;当买菜时,妈妈会问我,想吃什么菜。有时,我觉得妈妈真烦,还为了一点小事会跟他赌气,真是太不应该了。父母对我们向长向短,唠叨,这就是爱的表现。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我说不对!母亲的爱是永恒的,如同是一颗不落的明星。《爱的教育》好像在对我说:“爱无处不在, 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睛望着风景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3

《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是在小学三年级时候阅读的,这次在寒假中看到这是学校里规定的“小学生必读书目”之一,我就选择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爱的教育》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全书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全书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得全世界各国都公认此书为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 《爱的教育》这一本风靡全球的世界名著,给予不少人以勇气、关爱与绝妙的思想。这一部书自从夏丐尊翻译过来以后,在中国的影响颇大。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它包含着爱的思想,但又拥有着当时人们心中的想法与感慨。爱的教育的主角安立柯,以日记的方式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与自己心中的想法。从“每月例话”中,我学会了许多人生当中的道理。比如我从《少年笔耕》中学到了,人要有坚定的意志,为父母着想的精神,还有种种的令人感动的东西。而我在《少年侦探》中有学会了人应当要有爱国的,为国捐躯,不怕困难,不怕疼痛,不怕死亡的精神,还有懂得了人的意志要坚定,不可以见异思迁。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爱,它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友人的爱、亲人的关爱,还有无数种数也数不清的爱。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错,爱确实是如此的,点点滴滴的爱慢慢的汇聚成了一条爱的海洋,一点一点的爱使人与人之间不再有沟壑,不再有争吵。

爱的教育,爱的升华,爱的飞升,与其说爱的教育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凯歌。

“每月例话”中有一个《寻母六千英里》的故事,讲的是一个13岁小孩玛尔可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远离家乡6千英里的地方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而奄奄一息的母亲,其过程正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啊!

主人公玛尔可一家人,被许多的权贵欺压,什么苦力都干过,父母欠了许多债,母亲想赚钱摆脱债务,让家里过得安宁一些。于是,母亲就从意大利去了南美洲,她每个月给家里寄些钱,一年后,家里除收到一封她说略感不适的短信后,就再也没有她的消息了。父子三人很伤心,尤其是小儿子玛尔可由于牵挂思念着母亲,几乎快病倒了。过了几个月,玛尔可决定要去南美洲找母亲,父亲同意了,他就跨洋过海,忍受了饥饿贫穷,克服了重重困难,艰难地走完了六千英里,玛尔可凭着他的坚持不懈与许多同乡还有好心人的帮助,终于在母亲绝望与手术前到达了杜克曼与母亲相会。此时母亲已经卧床不起要死了,玛尔可伤心痛哭起来。后来在医生的救治下,他的母亲才获救。

这个故事催人泪下,我却为他们感到高兴,因为,最后,母亲终于和玛尔可见面了,玛尔可的爱挽回了母亲的生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靠玛尔可用艰苦、艰辛、生命带来的。我觉得他非常伟大,虽然他没有替国家做出什么大事,但他对自己的亲人的感情是多么深厚,是大风大浪也挡不住的。有些人只会用金钱报答父母,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一家人过得幸福,哪怕是再穷也行。这个故事虽然前面是悲惨的,但结局却是快乐的。儿子对母亲的爱,让我深深地感动着,受到了教育。

我推荐大家也都去读一读,相信这本书不会让你失望的。因为这其中的故事非常得精彩,你读了就会爱不释手的。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4

在今年暑假中,我自觉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了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爱的教育》,收获颇大,体会如下:

《爱的教育》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日记体小说,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以充满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记录了孩子们在整整一年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全书故事简单,风格朴素,感情浓烈,展现了一幅幅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动人画面,是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10本小说之一。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刚上四年级的学生,出生在一个生活相对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学习勤奋努力,待人诚挚友善,安利柯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家里的条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导安利柯要帮助穷人和有困难的人。

安利柯的身边有着一群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同学。班长代洛西是个热忱的孩子,当他得知克洛西的父亲是服刑回来的人时,为了不伤同学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当面对克洛西的父亲的时候,代洛西真挚的话使这个曾经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间的真情,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气。安利柯最敬佩的同学是卡隆,这个火车司机的儿子具有高尚的心灵,面对被欺负的弱小者他常常会挺身相助。绅士的儿子诺比斯和卖炭人的儿子贝谛为一点儿小事吵架,在开明的家长的教育引导下,两个孩子反而成了亲密的同桌。同学克洛西的父亲因过失杀人入狱,克洛西的母亲靠沿街卖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不论怎样困苦,母亲都要让克洛西去上学。朱利亚为了帮助父亲抄写公文而累坏了身体,面对父亲的责怪和家人的不理解,朱利亚忍受了下来,并坚持帮助父亲抄写公文。当父亲终于明白儿子为何身体每况愈下,学习成绩直线滑坡时,父子俩痛哭着抱在一起。波莱科西以加倍的用功和非凡的孝心,得到了一枚奖章,他的这份荣誉令父亲幡然醒悟,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一名勤奋的好铁匠。

安利柯的老校长是一位和蔼的老人,他的儿子当志愿兵不幸牺牲后,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教导孩子们要爱国。毕业时,安利柯好他的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自己的老师和校长,心中充满了无限敬佩与感激之情。父亲也特意带安利柯乘火车去探望自己44年前的小学老师,给他上了一堂“尊敬师长”的好课。

正如其书名所暗示的,《爱的教育》宣扬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生活中处处留下爱的印记。安利柯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使人读起来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全书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无不包含一个“爱”字。这个生生不息的神圣字眼,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惊心动魄,却总让人怦然心动,甚至泪流满面,提醒人们学会用一种温暖的眼光看世界。

当安利柯对沿街乞讨的母亲表现出漠然的神情是,父亲是这样及时地写道:“安利柯啊!好好听着!不幸的人伸了手求乞时,我们不该假装不知的啊!尤其是对于为了自己的小儿而求乞的母亲,不该这样。这小儿或者正饥饿着也说不定,如果这样,那母亲的难过将怎样呢?假定你母亲不得已要至于对你说:‘安利柯啊!今日不能再给你食物了呢!’”这一番话足以证明父亲的那颗金子般的心,他希望孩子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通过对本名著的学习,我真正体会到爱的教育蕴含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出素质教育的根基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教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在全书中我们看到,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道德上坚持高的标准和要求,在个性上允许孩子自由发展。

《爱的教育》让人深受感动,里面的所有日记都体现出对老师、父母、同学的爱,让人倍加感动。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似,讲述一个叫恩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像空气,虽然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快乐,可爱的少年。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出生于富裕家庭的,有出身于贫穷家庭的,但他们互相尊敬,互相关爱。这些孩子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爱的教育》里到处都体现了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每月故事——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主人公马尔可的妈妈为了让家里付起债务,便远渡重洋,孤身一人来到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富人家去做女佣,后来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尔可去美洲。于是,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掩卷沉思,马尔克是这样的爱妈妈,为了妈妈,他甚至不顾一切危险,远渡重洋,从热那亚来到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并且每当他来到母亲曾经住过的地方,见不到母亲时,心是多么难受,但他并没有放弃,依旧没有抛开母亲,真叫人感动。

我有时和马尔克一样爱母亲:每当母亲吩咐我时,我总会去做。在母亲生日那天,我还给她写了一封信,洗了一次脚呢!当然,我有时会犯错,每当母亲打骂我的时候,我对妈妈的那些尊敬的地方顿时无影无踪。回想起来真不应该。

让我们深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携手共起,一起乘上爱的小舟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5

今天,我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本书,真是如获至宝。这本书中包含着许多爱的小故事,有对国家、民族之爱,有父母、朋友之爱,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的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总而言之,这本书中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仿佛经受了一次次“爱”的洗礼。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写的是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这些日记看了让人深受启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小抄写匠》,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叫裘里亚的十二岁男孩,他看见父亲很劳累,天天在抄写纸条,于是,他决定每天深夜十二时起床抄写纸条,这项累人的工作致使他睡眠不足,于是成绩开始下降,父亲察觉到儿子开始退步,很是生气,最后干脆不理睬他。可怜的裘里亚为了使家里的生活宽裕些,却得不到爸爸的理解。直到有一天,他抄写时碰了一本书,书掉在地上,惊醒了父亲。父亲看到这一切,全明白了,裘里亚终于又得到了父亲的`爱。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爱,那就是父与子之间真真切切的爱。

我也体会过父母对我的爱,体会过朋友对我的爱,爱是那么的神奇,当你体会到爱的时候,爱会暖到你的心田。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看电视,忽然,我觉得有点冷,头也有点晕,于是我拿来体温计测了一下,高烧40度,“爸爸,快上来,我发烧了。”我冲着楼下喊。爸爸听见了,急忙跑上楼来,背着我下了楼,开车到了医院,打针的时候,我看见爸爸直冒冷汗,因为他很着急,整夜陪着我无法入睡,直到我病好了,他才安心睡上一觉。从这件事上,我感到了爸爸对我无私的爱。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中,除了环境美以外,还需要有爱的存在,只要世界充满了爱,那么世界才能够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一起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吧!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6

读了《爱的教育》我的感触很深,他是由著名的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共有十卷,45个小故事,每篇小故事都让人回味无穷,其中一则故事《千里寻母记》让我最记忆犹新。

它讲述的是很多年以前,一个13岁的热那亚男还,为了寻找他的妈妈,他独自一人从热那亚去往美洲,他走了6000里路,历经磨难终于找到了妈妈。 他首先了27天,到达罗萨特斯大街,没能找到自己的妈妈。听一个年轻的'女孩说,他的妈妈跟随主人搬到了另一个叫科特华的城市去了,他又走了好几百里路,有一位老人对他说,他们已经搬到图克曼去了玛尔可灰心极了,绝望地说;'我注定找不到妈妈了!”老人很同情他,帮他找了一个人带他,去了 图克曼,走了25天,他终于到达了 图克曼。他的母亲在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时候,医生就发现 她的体内长了一个肿瘤,医生劝她接受手术治疗。***妈因为离家太远,就不愿动手术。当他的妈妈看到了一个 像幽灵一样衣衫褴褛的 玛尔可站在门口时,突然,她尖叫了一声紧紧的抱住玛尔可对医生说:“快!快做手术吧!我改变主意了!”最后,医生治好了妈妈的病。

当我重重地把最后一业书合上时,玛尔可那高大勇敢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决心向他学习,做一个能克服一切困难的了不起的人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