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南旧事》有感

短文网

2025-10-09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城南旧事》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1

你成长了,可还记得童年时那种别样的快乐吗?——题记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这便是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的前言,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我和一个又一个读者。

在这本书里,令我最感动的是全书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它主要说的是英子的父亲,虽然他的表面看起来很严肃,但内心却是一位慈父。在英子要毕业的时候,而他却生了重病,不能去参加英子的毕业典礼,这时英子回忆起以前父亲严格要求她的种种,不禁流下泪来。回到家后,才知道父亲已经逝世了。多么令人叹息,此时,英子也终于成长了、成熟了,向童年挥手告别。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静恬淡

我们也跟林海音一样,十年,几十年,或许呼啸而过的时光会让一些记忆蒙尘,却依然有些人和事,他们执着的留在你的骨子里,不肯磨灭,不肯老去。

话至此,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相对于英子,我的童年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的喧哗,没有烂漫的五彩,只有像红枫一样的热切殷实的梦和最炽热的童心。有多么想回到那无忧无虑的时光,没有让我喘不过气的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有的只是银铃般的笑声。

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句号。我将会对童年一直怀揣最真挚的情感,愿你们也如此,过好每一天,不留有遗憾。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2

虽然,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的吗?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

——题记

成长,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经久不变的话题,他是一种心灵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程,成长始于哪里呢,于英子而言是离别,于我也是。

《城南旧事》是一本京味十足的短篇小说,书中以女主角英子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

我并不是第一次读这本书,但我每读一次,就会多出一伤无奈。它没有刻意的表达什么,只是从容不迫的讲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描绘着一个又一个画面,更像是在说她自己生活中的喜怒袁愁,然而这样纯净淡泊的故事中,却充满了别离。

在一个下着鹅毛大雪的日子里。宋妈来了,成为弟弟的奶妈。之后的四年里,她成为了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当她得知小栓子和丫头子都已不在的消息,还是走了。并且嘱咐英子已经长大了,要懂事。

兰姨娘和德先叔走的时候是幸福开心的,似乎妈妈也是,可英子却“想哭,也想笑,不知什么滋味”……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那个要等我长大陪我去看海的人,也走了。而英子成了出卖他的人。

后来,爸爸的花落了,英子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所有的这些离别,让英子逐渐成长,她品尝到了人生的苦涩,因而变成了早熟多恩的少年。

成长,本来是接受的过程,接受挫拧,接受分道扬镳,然后迎接突如其来的无力感,再发自内心的改变,如此过程,循环往复,这其中的过程,就是我们慢长的一生。

对我来说,这样的成长在9岁那年来得尤其浓墨重彩和突然。

不到六个月的时间,我目睹了我亲人生命消逝的过程,原来我们如此之渺小和脆弱,原来不是所有离开的人都会回来……这是外公刚刚去世之后我所想,但后来我发现尽管生命是脆弱是渺小的,但它也是美好的,也正因如此,才要努力活得精彩。

别离虽伤感,但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又何其重要;成长固然会痛,但在我们精彩的一生中,又是何其美丽。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3

原以为,《城南旧事》是一种沉静的哀伤,那些“城南”,遥遥的,迷茫;所谓“旧事”,可能会蒙上淡淡的木褐色。

其实,还没有读过这本书,只是题目带给我的一些想法。

如果,要我来抒写自己的《城南旧事》,想必只会是年幼时的回忆。现在已经那些旧事太遥远了。是否就是以前一样,坐在窗前看着同龄人玩耍;是否就是背着书包走到家门口时,闻到妈妈饭菜的香味;是否就是蒙着别人的眼睛,嚷嚷着要他们猜猜我是谁;是否就是在一次次凉风的袭击之后,还倔强地对别人说,我不冷……

那些回忆也不敲敲门,直接涌进来。也许我的大脑早就被吞没了,脑细胞的工作负荷超过平时好几倍。还记得以前那个不爱说话的我,一次就因为不爱说话,被爸爸扇了一巴掌。时隔好多年,脸上还是隐隐作痛。其实——好多回忆是甜甜的蜜,好多回忆是沁人的冷风,好多回忆是锐利的尖刀!

进了初中,才发现丢掉了好多东西:小学的朋友、老师,还有那种纯真的心态。也许朋友和老师还有见面的机会,那种心态还能找回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在大海中泛舟的心情。好像茫茫找不到尽头,偶尔会遇到狂风暴雨,但幸好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欣赏海上的风景。所谓有舍必有得,我舍去的,得到的,那能够抵消吗?好在,进入初中,还遇到了很多人,带给我许多,他们和小学不一样。小学的朋友,就好像玩家家酒,玩得愉快,也没有烦恼。初中的朋友,他们温馨,可爱,虽然有时候说话会伤人,但大家都很好~

发现自己的语文好差,心里的感觉竟然不能写出来。可能每个人都会一些感觉,不能用文字叙述,因为连自己都不能了解。沉浸在回忆中,才知道“回到过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我也该想想,我的城南旧事了吧!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4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城南旧事》。

作者用轻松朴实的笔调,勾勒出一幅幅让人难忘的画面: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缓缓流过的人群,缓缓流逝的岁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天真,却又饱含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又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乐曲,让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人间温情和凄苦。

最让我难忘的一组画面是,刚上学不久的英子在一天早晨,因为下雨,想到要穿着不合适的夹袄和不合脚的油鞋走到学校(因为爸爸从不允许她坐车),竟赖在床上不起,被爸爸抄起鸡毛掸子狠狠地打了一顿。英子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带着一条条鼓鼓的鞭痕赶去了学校。在老师让同学们静默的时候,爸爸追到了学校,为英子送去了花夹袄和两个铜子。看到这里,我不禁随着英子一起鼻子一酸,留下了眼泪。

那一刻,我突然顿悟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父爱,也勾起了我的回忆。爸爸在平日里对我要求非常严格,以至于我不喜欢跟他独处。四年前的一个暑假,他在上海读研一结束往家赶,进门后连一口水都没顾上喝,便拎上行李带着我和妈妈登上了开往威海的火车。在那个蒸笼般的“绿皮车上”,固执的他硬拉着我挤进那臭气熏天的硬座车厢体验生活。临到晚上,他才找列车长为我和妈妈争取了一张带空调的床铺,那天我真厌恶极了他的严厉和固执。后来,妈妈告诉我,因为论文答辩,爸爸在上海已几宿没睡,那夜因为硬卧车厢太热也是彻夜未眠。一路上,爸爸拖着疲惫的身躯还为我拉行李,遮阳避雨······

这就是父爱,如山一样高大。

《城南旧事》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人生启示,它教给我面对弱者时要有同情心,面对困难时要有责任心,面对挫折时要坚强勇敢,面对亲情友情时要懂得感恩回报,《城南旧事》使我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这本书定会成为我人生永久的回忆。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5

这个暑假,我遨游书海,品味《城南旧事》,认识了林海音笔下的英子。书中有五个故事,其中《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令我印象深刻,也最为催人泪下。

故事讲述的是英子小学即将毕业,在不久的毕业典礼上,她将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致谢词。这一殊荣,是六年前爸爸嘱咐英子要努力争取的。六年后到了,英子真的被选做这件事,而爸爸却一病不起。当英子怀着忐忑的心情参加完毕业典礼,回到家厨子老高却告诉她爸爸在医院病逝的消息。

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英子没有嚎啕大哭,反而十分镇定地面对爸爸的离去。当年英子才十二岁,小小年纪的英子就帮着妈妈分担起家庭的重担。英子独立的性格、能干,跟爸爸从小对她的教育分不开,“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说的这句话时时萦绕在英子的耳边,激励着英子前行。是啊,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挫折、苦难,生活上的,学习上的或者是工作上的,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终将会取得胜利。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老师把少先队活动课的舞台留给同学们,我怀着好奇和激动的心情,举手报了名。然而,后期制作ppt的经历很悲剧,第一次做课件,毫无头绪,反反复复修改了好几遍,质量还是不好。那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几次想要放弃,妈妈在一旁鼓励我说:“做什么事都有第一次,敢于尝试的人,就能够从不会到会。”于是,我硬着头皮,在电脑旁一坐就是半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第一次自制课件终于成功了,妈妈夸我做得比她好。紧接着,就是准备上课的讲稿,我绞尽脑汁将讲稿备了一遍又一遍,临近上课的前三天,我有时对着镜子试讲,有时把爸爸妈妈当作同学模拟上课,可谓是花样百出。在上课时,我的手心都是汗,说话断断续续、哆哆嗦嗦,动作也畏手畏脚的,紧张得不得了,甚至有时脑子忽然一片空白,接下去的内容都忘光了。同学们见我不说话,就开始小声议论起来。逃离讲台,太尴尬了吧,我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继续把课往下讲,同学们的声音变小了,取而代之的是不住的掌声。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因为坚持,才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仅学习中的我能知难而进,生活中的我也不甘示弱。

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去衢州的天脊龙门游玩。一路上,我们拾级而上,爬到一半,我就已筋疲力尽,腿脚发酸,只好坐在亭子里休息。望着山谷里长长的天桥,和山对面险峻的栈道,我真想停下脚步啊!可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朋友跟着大人一路爬上来,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到了亭子还不歇息,执意要往上爬。我的脸顿时绯红,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冲。登上山顶,我眺望着远处的风景,贪婪地吸着清新的空气,转念一想,我现在看到的无限风光,不就是用刚才的苦难换来的吗?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他指引着我们向着光明前进。英子的敢于面对,铸就了她坚强的性格,使她成为了生活的强者。其实做任何事,只要有不服输的干劲,没有不成功的。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6

在半个世纪的别离中,城南的落花依旧,我拾起地上飘零的片段,恍然间仿佛穿梭到了二十年代末的老北京,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穿着厚重的棉袄倚在院门口,背着手高声诵读着:“我们看海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城南旧事》里的“我们看海去”。年幼的小英子总是用童真的眼光看世界,她分不清哪个是疯子,哪个是傻子,哪个是骗子,哪个是贼子,纯粹得没有一丝杂质。她在一次偶然中与一个奇怪的大人相识,那个大人会与他在草丛里念诗,那个大人会与她约定“我们看海去”,那个大人会和她讲许多别人不知道的事,那个大人会送她佛珠,那个大人会用平等的眼光看她……她对这个大人的身份有颇多猜疑,却独独没有想过他是个“坏人”。

还记得他问小英子:“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坏人?嗯?”在小英子的世界里没有好人和坏人的概念,于是她便茫然地摇头,当他认为小英子否定了他是坏人的时候,“他笑了,眼泪从眼屎后面流出来。”一个成年男人竟会因一个否定而落泪,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是让我为之动容的。我想,世上本没有好坏之分,一个“好人”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坏人”也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好人”并不是做的所有事都是好事,“坏人”也并不是做的所有事都是坏事。童年时,分不清好坏,而当妈妈告诉小英子这个人是个小偷,是个坏人时,小英子依在妈妈身边,无比悲伤。她不愿接受大人的那一套,不愿长大。

翻看了多遍“我们看海去”,书中的一切是那么有条不紊,像溪流缓缓,像在读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像老式黑白电影放映,有着那个年代的宁静。它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那同样纯粹且没有一丝杂质的大院,似乎大院中的每个人都是好人,每个人都是纯粹的。我淡淡地笑,似乎也约定过“我们看海去”那般约定。长大后,忘了到底是什么约定,也不会再说“我们看海去!”

《城南旧事》是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又一次轻启,隔绝现世喧嚣,跃入眼中的又是那篇“我们看海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