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童年》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童年》的心得体会 篇1
阅读的是黄武雄教的《童年与解放》,动笔写读后感之前,涌入脑海的竟然是最近几所大学频频爆出的大学生犯罪案。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文明”教育,但随着岁月的增长,从“自然人”成长为“文明人”。正是“文明”给自己带来了不堪重负的重量与压力而无处躲避,徘徊在地域和天堂的边缘不能自已。也许需要解放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童年,还有成年的我们,因为扪心自问,太多的时候我们在文明能力的影响下,自然能力越来越弱,最后变成了“空心”的工具而不是自然本真的自己。
“自然能力是辨认性的、洞察性的、整体性的,所处理的是无穷多个变数。文明能力则为描述性的、控制性的、分析性的,所处理的是一个到数个的有限个变数。人生下来认识世界,先是发挥自然能力,然后发展文明能力,到了知性逐渐成熟时,需要的是融合文明的训练与自然的直观,人的生命与创造才得以开展”。
黄武雄认为儿童作为自然人从一出生就拥有三种“源于自然的原始创造特质”,它们分别是“辨认特征与无边好奇”;“生之勇气”和“宽容无邪,不存偏见”。正是因为这些天生的特质,他们能都很快的适应文明、传承文明、发展文明,但可惜的是随着长大成人,因为要适应环境,受文明制约而丧失了流淌在自己血液中的这些原始特质。这些源于自然的特质是“价值中立的.”,没有善恶之分,没有神魔圣暴之分,正因为如此,儿童在短短的时间就学会适应环境。那么,我们提供给他们什么样的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记得曾读过一个有关于天鹅的故事说小天鹅从蛋壳里孵化出来后第一次睁开眼睛,首先看见什么动物,就把这种动物认作妈妈,这种出生后的“认母”现象,是动物智力发展中的“母亲印刻期”,错过这个时期再也不能弥补。小儿心理和智能发育,也存在类似状况,正如惠特曼所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外界的一切相遇对儿童都是刺激,他们需要自己吸收、组织、加以同化,必要时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去顺应,整个过程遵循“由直觉而理性,由具体而抽象,由特殊而普通,由现在而过去而未来”。反思我们提供给儿童的“文明”教育情景,是否遵循了这一规律,我们打破了秩序,剥夺了过程,没有让他们自主的同化,直接强迫他们去顺应。
儿童必须通过亲身不断的体验才能成长,体验是儿童的自然特质,如果把文明当作死的礼物送给他,强迫他接受的话反而会使他反其道而行之。平时的学习如果没有体验和感悟,只靠死记硬背或单向接受,知识就会死去,根本不能成为人的一部分,更谈不上成为人生的智慧,相反可能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最终,人也不能称其为人而成为“无心”的工具。实际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培养了很多缺乏心智的“精英”,犹如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机器或工具。就连我们,如果反思一下,难道不是机器和工具吗?
“人原是自然的儿女,如果人有所谓本来面目,那么人的本来面目,便暗藏于自然的母体。”如果教育儿童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他们不会惧怕摔跤和失败,也不会狭隘和自私,但是,人类社会倾向于把做事转化成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挑起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人的挫折感和不健康的嫉妒心,甚至邪恶想法油然而生。人便失去原本的宽容、旷达的自由的天性而变得狭隘、猥琐、阴暗和自私。记得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做过一个演讲《心怀童年的孩子回家了》。他在演讲中说自己:“
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
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
三从自已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如果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如此,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和学生必然是知性而成熟的。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文明也需要这样的情怀和勇气。
读《童年》的心得体会 篇2
每个人在童年都经历过,有快乐也有悲伤,就像主人公阿丽莎一样。
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充满残酷和仇恨的家庭中度过的:他四岁时失去了父亲,跟随悲伤的母亲和善良的祖母来到专横和破产的祖父家,但经常被暴力的`祖父殴打。但是善良的奶奶总是保护他。他年轻时过早地意识到了世界的痛苦和丑陋,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多次打击。祖母和像她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高尔基。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野蛮、无知和肮脏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们深刻理解沙皇专制制度的丑陋,普通人在黑暗中对奴性的无知和麻木,以及年轻一代在反抗黑暗和奴役、追求自由和光明中的苦难历程。
记得那个夏令营。在绿色学校,教官让我们自己洗衣服。洗衣服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先要搓肥皂,再在这里搓,再在那里搓,然后…,再洗一遍,衣服还是不像,脏的地方还是脏的,所以爸爸批评我太依赖,缺乏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看了《童年》,不仅珍惜这美好的童年,也懂得了做人做事。
读《童年》的心得体会 篇3
今天看了一本叫《童年》的书,作者是著名作家高尔基。这本书是关于高尔基童年的。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而幸福的,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是高尔基的童年不是那么幸福,而是悲惨而悲惨。在这本书里,主人公阿莱莎(高尔基的昵称)的父亲在童年时代就去世了,死得很悲惨,对阿莱莎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失去了家庭的支柱,只和妈妈奶奶相依为命,然后跟着奶奶去了爷爷家。
但是在这里,阿莱莎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他在这里看到了很多丑恶。他的叔叔们为了财产反目成仇,愚弄弱者,打孩子。但他得到了祖母的同情,祖母经常给阿丽莎讲许多好听的故事。阿丽莎受到祖母讲述的故事的影响,健康地成长,不像他的叔叔们。
阿丽莎从小就喜欢阅读。他渴望和拼命读书的精神感动了人们,但他也为此吃了很多苦,经常为屈辱和欺凌流泪。但他从未放弃,依然坚持读书。接触贫穷的劳动人民,深入社会,从书本中急切地汲取知识和养料,使他真正成长起来,最终成为文学大师。
从这本书里,我觉得高尔基对小市民恶习的憎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让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作家。
我们现在的生活太美好了,和高尔基差远了,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我觉得我们有一个比高尔基更幸福的童年,我们一定会有比高尔基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
读《童年》的心得体会 篇4
阴霾重重,雨季淋沥,想必也是绝美辰光,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题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从赏析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后,心中五味杂陈,油然而深出一股敬仰之情。
当我翻动书籍时,当我一次次‘目睹’外祖父对阿廖沙的残暴,专横。我便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旷世对比,我和阿廖沙童年。
想想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再看看那整天生活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仇恨的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就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天壤之别,芸芸众生,其是这般。
幸而,阿廖沙拥有一个爱他的外祖母,乐观纯朴的小伙伴-小茨冈。让他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
当我躺在床上的时候,当我回想起外祖父的残暴的时候,当我又转念想起慈祥善良的外祖母时,我想起那鸟嘴鼻子,金红色胡子,黑色长衣,一对碧绿双眼的外祖父挥舞着长树条子从空中甩下,抽打着阿廖沙,那狰狞的双眼,鹰爪似的指甲,无一不透露他的凶残。少时的阿廖沙只能蜷缩一团,无助地呻吟。外祖母在旁也无济可施,那一声声斥力地哭叫响遍云霄……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一位伟人也便冉冉上升。也许,也正是家庭的混乱,迫使他过早地走向社会,走向独立。
如海明威所说:“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以最幸福的人的'生活为例,它是一团纠缠在一起的麻线”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不用叹息,惊羡他人。因为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
读《童年》的心得体会 篇5
童年,固然是美好的,它像一颗珍珠,洒在海滩,格外闪耀;它像一串冰糖葫芦,甜到心头。对于高尔基来说,童年,便像浓浓的苦药,使人难以下咽。
童真的欢乐,对我们是永久难忘的回忆,可高尔基却会不禁泪潸潸,这就要从阿廖沙的童年说起了......
他一早就没了父亲,随母亲住在外公家。外婆很疼爱他,经常给他讲优美的童话故事。但是,他的外公很专横,两个舅舅也十分自私贪婪,阿廖沙便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下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看到这,再想想我们,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对我们宠惯万分。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整天依赖父母。而高尔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社会的底层度过的。人间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他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勤奋的学习文化知识,并进行文学创作,终于有一番成就。
高尔基能做到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我们都有这个能力。况且他的生活更加困苦,艰难。新社会的优良条件使我们更加懒惰,高尔基是自学而成,而我们有这个条件读书却连最基本的家庭作业都不好好完成。将来如何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如何让长成参天大树?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人生是由我们来决定,成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处处都会充满坎坷。
当你读完这本书时,你能否体会得到这充满困苦,艰辛的道路,请好好珍惜现在,为以后闯得一番成就而拼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