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短文网

2025-10-11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

那天偶然看到了一本书《傅雷家书》,是关于父母写给儿子的家信的。其实看到这本书时,我很惊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这本,人们都说世上最伟大的是母爱,其实父爱也同样的伟大。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别人不同,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又多交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是啊!儿子变朋友,做父母的谁能不高兴呢?有的父母管教儿子很严厉,只把他们当做一个能够带给他们荣誉的人,却没有想过,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而有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很关心,不仅仅是学习上,在生活上都关心的无微不至,会经常和孩子拉拉家常,说说悄悄话,诉说诉说心里的苦。傅雷的儿子应该对他是心存感激吧。如果没有他父亲的话他,或许他不会有接触艺术的机会;如果没有他父亲的话,或许他不会知道什么是钢琴;如果没有他父亲的话,或许他就不会有机会出国留学!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傅雷和他的妻子写给儿子的,他有封信是这样说的,“别老说时间不够,首先要从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上,特别是梳洗、穿衣等等,那是我几年来常嘱咐你的,节约时间。挤出时间来!要不工作,就痛快休息,切勿拖拖拉拉在日常猥琐之事上浪费光阴。”在那时,他的儿子在外留学,问他关于时间的问题,而傅雷看到儿子的信后,本来想让妻子写的,可是怕儿子不会理解,就拖着生病的.身体,起身写信给儿子,想让儿子知道时间是宝贵的。这样也不难看出傅雷对他的儿子的爱,是非常深的。

傅雷是一位艺术家,他的儿子是学钢琴的,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关于钢琴的学问,傅雷还和他的儿子探讨了老师上课的问题,他和儿子说某某上课不合理,还会和儿子说说英文。在儿子出国留学前,傅雷夫妇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儿子走后傅雷妻子的眼睛都肿了,他没有和儿子说他有没有哭,他只说对儿子有愧疚,我想那是因为他在儿子小的时候是很严厉的对他吧!

通过严父这个形象我看到:革命先辈为了中国的新一代,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都是革命战士们的功劳!“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原来不知道什么意思,现在知道了。国家,是我们共同的,不是个人的,写了这篇,这代表了我的心意!

中国,我的母亲!您赋予我生命,我没有什么好报答您的,只能通过文章来表达我的情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2

家书,是亲人间倾诉的媒介。以情为笔,书写下句句行行,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浓浓亲情。翻过一页页篇篇,薄薄信纸中传递的是赤诚话语。傅雷父子深沉而又温暖的情谊,皆流淌在这质朴的家书中。

1954年1月18日,傅聪动身前去波兰。傅雷一家“一夜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母亲哭成了泪人,眼睛肿得不成样子。而傅雷,他一遍遍回想着傅聪的童年生活,愧疚填满了他的心:“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尽管傅雷一直以严格的标准要求着傅聪、一直树立着一名严父的形象,但他对孩子的关切、心疼永远是同他人一样的。只不过父亲一向含蓄,如茶般淡泊,只有在这离别之际,我们才得以窥见这滔滔如江海般的深切的爱。但是,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并非一味地指挥傅聪“应该怎么做”,而是提出建议和引导傅聪寻找方法。比如,傅雷就傅聪对于杰老师的看法,给予了他建议和帮助,教导傅聪处理事情是一定要心平气和、冷静理性。在那封长度可观的回信中,傅雷慎重地考量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式,并且尊重了傅聪的想法,让他自己仔细考虑、作出选择。傅雷的教育是以一种“放手”的教育。他主张“做人第一,其次是艺术家,然后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音乐家。”教导傅聪如何为人处世,强调他时刻心系祖国。“温室里的花朵是弱不禁风的,大自然中的树木才能经受住狂风暴雨。”他为了傅聪的成长呕心沥血,让傅聪长成不惧风雨的大树。

这些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在生活中,我的父亲对我的教育比起同龄人是严格的、独立的。在我小时候就要求我帮助家里做家务,也常常就一些含义深刻的问题,和我辩论、探究。在我记忆里,有很多我的朋友可以但我不可以做的事,也有一些他们不必但我必须要做的事。但是,他教育我要学会独立,使我在面对困难时更为从容,让我的思维更深刻,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现在,我已经知道父亲在我背后的付出和良苦用心,他那含蓄的父爱就如同朗朗明月,照耀我前行的路。赞叹伟大的亲情!亦赞叹淡泊如清茶、深沉如江海的父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3

《傅雷家书》是傅雷的伟大成绩之一,它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正如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说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可见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和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与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不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更是谆谆教诲。

《傅雷家书》让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开启了一扇扇明窗,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读一本好书,读《傅雷家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4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子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子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子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子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子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父子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5

当我看完《傅雷家书》,难道“家书才抵万金”?傅雷先生是怎样现身说法教导孩子,每一封里,凝聚着一位父亲对祖国,孩子深厚的爱。

在那么多封家书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亲对儿子傅聪的教导,还有是傅雷先生在艺术,音乐方面的造诣很深。几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而不仅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没有节制的训练,而是讲究技巧,从事物中领悟情感,才能不做它们的奴隶,用心书写自己的创作。在家书中,不管是聪去波兰留学,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还不时寄给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及艺术方面的画,书籍。在傅雷先生教导孩子中,还有是怎样叫孩子面对压力,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能看出傅雷先生望子成龙的心更多在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所遇的困阻,同时细心的给出自己以往的经验,拳拳爱子之心,更是溢于言表。

读完《傅雷家书》,感动于傅雷先生言传身教,怎样高度负责饿精神与心力对社会,祖国及人类世界尽到自己的责任。

可以想象当傅聪从万里归来时,迎接他的不是双亲欣喜的.笑颜,而是两盒残忍的寒灰。心中又是何等的苦痛。

傅雷夫妇所表现对孩子的谆谆教诲,真诚交流,每一次都另人感动。这样一对夫妇是中国夫妇的典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双双愤而弃世。即使生者已不在,可是他们的精神却会伴随着我们,用新的勇气和信心来面对更加美好的明天。惨痛的教训的背后,人们一定会清醒,一定会用正义的力量来阻挡魔鬼般疯狂的黑暗,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6

当我看完《傅雷家书》,才知道何谓“家书抵万金”。傅雷先生是怎样现身说法教导孩子,每一封里,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一位父亲对祖国,孩子深厚的爱。在那么多封家书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亲对儿子傅聪的教导,亦师亦友,还有是傅雷先生在艺术,音乐方面的深厚造诣。几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谈音乐作品,有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而不仅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没有节制的训练,而是讲究技巧,从事物中领悟情感,才能不做它们的奴隶,用心书写自己的灵感,快乐的学习。

在家书中,不管是聪去波兰留学,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还不时寄给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及艺术方面的画,书籍。让他们在接受西方文化史时,不会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在傅雷先生给孩子的家书中,还有是怎样叫孩子面对压力,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能看出傅雷先生望子成龙的心更多的是关注在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所遇的困阻。同时细心的给出自己以往的经验供以借鉴,帮助孩子走出难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同时有体现了亲子,不一定是要为孩子做一份你自己希望的人生计划,而是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路。

读完《傅雷家书》,我感动于傅雷先生言传身教,对祖国,社会,孩子,更甚于自己的高度负责。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记得傅雷在家书中写过“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也许他双鬓间的斑白就是这样来的吧。

从最后的几次书信读出,傅雷对孩子的无限眷恋和爱护,可以想象当傅聪从万里归来时,迎接他的不是双亲欣喜的笑颜,而是两盒残忍的寒灰,心中又是何等的苦痛。

傅雷夫妇所表现对孩子的谆谆教诲,真诚交流,每一次都另人感动。然而这样一对中国夫妇的典范,却在那个不应出现的年代里,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双双愤而弃世,不禁让人悲戚。

正是傅雷家书,让我知道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正是读了这本书,让我理解了父母的期盼。看着父母日益深刻的皱纹,看着那日渐泛黄的照片,看着父母去上班似的匆匆背影和下班归来的倦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背着父母一起前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