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演讲稿

短文网

2025-10-12演讲稿

短文网整理的端午节演讲稿(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演讲稿 篇1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那天一大早,奶奶和妈妈就开始包粽子了,她们先把粽叶卷成一个漏斗的形状,然后把糯米装进去,再放进去蜜枣、花生,用粽叶把它们整个包好,最后拿来一条绳子把它捆绑起来,这样一个粽子就完成了。粽子煮好后,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起了粽子,妈妈还给我讲了端午节的来历:楚国时,有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连续几次写出改革朝纲的奏折呈给皇帝,但是昏庸的皇帝不但没有采纳屈原的正确主张,还把他拘禁起来......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屈原以死抗争,毅然跳下汨罗河。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人们,人们纷纷赶来用苇子叶卷成一个尖尖的小筒往里面装上糯米,包成一个个粽子,丢进河里喂鱼儿,希望鱼儿们不吃屈原的尸体,为了世代纪念屈原,人们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屈原跳河的日子作为端午节,以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的方式永远纪念屈原,听了端午节的来历,我不禁流下了晶莹的泪水...... 这个端午节,我过得很有意义,因为我不仅吃到了粽子,还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演讲稿 篇2

大家都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吧!在我家,奶奶总会忙着包粽子。

早几天,奶奶就会去超市买来糯米和粽叶,然后把粽叶放锅里煮一下,再捞出来用刷子刷干净,等到端午节那天就可以拿来包粽子了。

端午节那天,我和妈妈还在睡梦中,奶奶就在喊包粽子了。只见奶奶准备了好几种馅儿,有蜜枣,豆豆,猪肉,我最喜欢吃蜜枣了,妈妈则喜欢吃什么都不加的白粽子。“动手吧!”奶奶说。我和妈妈相视一笑,因为妈妈是第一次包粽子,我吗肯定不会包的了。但还是跟奶奶学学,试一试才知道会不会吗!

我和妈妈各自拿起粽叶,按奶奶所教的一步一步来。因为是初次包粽子,妈妈笑着说:“怎么搞得,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做起来手比脚还笨呢!”我听了,看了看妈妈手里那不成形的粽子,哈哈大笑起来,和我的差不多吗!要角没角,太太难看了。奶奶则鼓励我们:“第一个不行,第二个肯定会有进步的。”就这样,妈妈倒是一个包的比一个好,而我还是没学会。

不会包粽子就来煮粽子,我把奶奶包好的`粽子一个个放入锅中,加了水,然后烧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一股粽子香味便飘了出来,我静静等待着我爱吃的蜜枣粽子。我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真希望每年可以这么开心。

端午节演讲稿 篇3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喜迎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是6月18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知道自己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珍惜我们宽敞明亮的教室,珍惜我们学习的机会。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最后祝同学们期末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过一个愉快的端午节。

端午节演讲稿 篇4

大家好!我是小木。

马上我们迎来的就是端午节,听到这个节日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但我还是要为大家介绍介绍!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是六月十二日,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午日节等。

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吧!归纳起来,大概有几点吧:

1、纪念屈原,屈原是楚国诗人,他在这天汩罗江殉国。

2、迎接伍子胥,当时人们把伍子胥视为河神。

3、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她只有十四岁,每日每夜沿江痛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她父亲的`尸体。

4、迎涛神,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后来人们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节我们会吃粽子,都是用艾叶包的,家人在一起吃,其乐融融,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粽子的品种很多,有蛋黄粽,有肉粽,还有蜜枣粽等。我们还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划龙舟是为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龙舟不是一个人在划,而是十几个人一起划,有一个人在前面击鼓。龙舟的样子更是美轮美奂,非常精致,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们都是精雕细琢。我们还会看到街上的妇女都带着艾虎,人们认为艾虎可以驱邪,小孩子们还会戴着香囊,可以驱避毒虫。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端午节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绍喽!

端午节演讲稿 篇5

各位同学、老师们:

大家端午安康!

今天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一年365天,还有许多印有“中国”标签的节日,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还有哪些吗?这些传统节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象征着丰富的华夏文明,闪耀着龙的传人无穷的智慧。

端午节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你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称谓吗?谁能说说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端午还被称为端阳、重午、女儿节、龙日等。民间纪念端午节的风俗很丰富,较普遍的庆祝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挂艾草等等。每一项端午习俗背后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这一习俗与屈原有关。屈原“董道不豫”,“虽九死其尤未悔”,当人们听说他投江之后,争相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时也没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吃粽子,也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之后,人们没有找见他的尸身,又担心被江中的鱼鳖毁坏,于是人们便向江中投放糯米团、肉块儿、鸡蛋,喂饱鱼鳖免得它们毁坏了屈原的尸身,于是五月初五这天包粽子吃粽子就形成了习俗。而且千百年来,吃粽子的习俗不仅在中国盛行不衰,还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香囊里装有驱邪除瘟祛湿的中草药,所以在这个夏季暑热潮湿来临之际,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

挂艾草、菖蒲(蒲剑),因为菖蒲生长的季节和环境感“百阴之气”,且叶片呈剑型,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艾草又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还能祛各种毒虫,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百毒不侵。南北朝时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这里还有两个有关的小故事。

其一:唐末黄巢起义,兵临邓州城下,见一妇人,手牵一较小的女孩,怀抱一稍大男孩,黄巢认为该妇人不仁,挥刀欲击杀。妇人慌忙解释:怀中大点的男孩是哥哥的遗孤,而领着的小点的女孩则是自己所生,于是黄巢对该妇人肃然起敬,挥刀砍下了路边的艾草菖蒲,嘱咐妇人回家悬挂于自家门口,并告诉她说能够免灾。妇人将信将疑,回到城中便把此消息告诉了左邻右舍,于是妇人和左邻右舍们便都在自家门口悬挂起了艾草菖蒲。第二天黄巢攻破邓州城,见家家门前挂有艾草菖蒲,他信守了对妇人的承诺,命令军队不得糟害城中百姓。这天正是五月初五,于是便流传开了五月初五这天门前悬挂艾草菖蒲的习俗。

其二: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它就不去侵犯,并且约好,只有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才属于神仙;没有艾草菖蒲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障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传说毕竟是传说,《国际歌》中有一句歌词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古老的华夏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九州赤县才能国泰民安!

同学们,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有义务无条件的传承并光大之,尽管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拯救传统节日习俗,发展传统节日习俗,创新传统节日习俗,我们义不容辞。历史有了传承,民族才有了发展的根基;文化有了自信,伟大的民族复兴才能得以实现!

谢谢大家!

端午节演讲稿 篇6

老师和学生:

早上好!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这个古老的节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蒂奇的故事

2em; text-align: left;">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国被侵占,心如刀割,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无奈之下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人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

是怎样的精神促使这位伟大诗人纵身跃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颗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心。

祖国母亲用她的身躯为我们支撑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开辟出了一片成长的沃土。今天的我们无需用舍弃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我们只需把热爱祖国这一信念落实到自己日常的行动上:努力学习,尊敬师长,遵守公德,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今天的我们重拾起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吗?

棕叶飘香,又一个端午节就要到了,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粽子的同时,重温屈原先生的铮铮铁骨,继承屈原先生的爱国精神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