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精选11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篇1
一节课40分钟,眨眼就过去了。可它留给我的思考很多,我一直在心里问自己:“我感到自豪的是什么?”
回顾课堂,我感到自豪的是孩子们独特的思维与个性化的表达。例如,在想象沙漠刮起风沙的情景,学生有的说:“沙漠里飞沙走石。”有的说:“风沙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在引导学生谈谈你感到自豪的是什么时,学生先是一愣,接着话匣子打开,“我感到自豪的是我读过〈四大名著〉。”“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拥有一个幸福的家。”“我感到自豪的是有你这样的好老师。”举手要发言的孩子还有很多。
我感到自豪的是孩子们的大胆与认真。淘气的他们居然做到了静心听课,以致于幻灯片上一个小小错误也难逃他们的火眼金睛,我感到为难,同时感到庆幸,为难的是我要“有错即改”,庆幸的是孩子们懂得学习知识来不得半点马虎。
回顾课堂,当我领着孩子们跟随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走完一趟沙漠时,我感到自己与骆驼妈妈相距甚远。
其一,我要求孩子们用心读书,用心感受,而我没有用心上课,没有认真倾听课堂上的声音,以致于出现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在引导概括驼峰、脚掌和睫毛的用处时,前面的学生将文中的语句都找出来,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按理这是正确,可我的'引导有问题,以致于听来累赘。在引导“我感到自豪的是——”我的范例是“我感到自豪的是拥有你们这样聪明的学生。”以致于出现“我感到自豪的是有一个爱我的妈妈。”我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优点,而不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其二,不分轻重。描写沙漠的词语有必要感受,可花的时间过多,以致于后面的教学极为仓促。《第二次相遇》本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本想以此为平台,引导学生融文本内容及课外获得的骆驼的有关知识到故事中,再次感悟“自豪”的内涵,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结果无奈中只好忍痛割爱。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篇2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它长得难看之后很感委屈,在妈妈的教育之下,通过自己沙漠旅行的亲身体会,终于明白了自己并不难看,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缘由,揭示了判断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辨证对待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教学时我运用图示导读,并且通过演一演来加深印象,让学生感受到小骆驼由委屈到自豪的情感变化。
这篇课文很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因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过委屈、自卑,怎样去克服,怎样对待别人的嘲笑,这篇童话则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所以,上本课时,我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凭借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丰富、充实课文内容,深化、升华课文的`主题。学完故事后,我就结合课后练习,启发学生想象:“沙漠旅行后,小骆驼又遇到小红马了,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小红马呢?”在讨论中,让学生品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能改变原来不正确的看待问题的方法。
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以前因什么原因自卑过,什么时候又因什么事让自己“自豪”?也可以谈谈自己以前对什么人、事嘲笑过?学了课文后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这样层层深入,逐步让学生认识到必须辨证地看待事物,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如果像小红马那样,只看表象,不究实际,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时也让学生都能建立自信,抬起头来面对一切,只有让自己感到自豪才对。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篇3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里的小红马,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让孩子们喜欢,作品通过用有趣、温暖,充满了想象的语言叙述了沙漠之旅,小骆驼亲身体验到了自己原认为长得难看的地方实际上是在沙漠中生存的必要条件,由自卑转为自豪的故事,我在执教时,始终扣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小骆驼进行心灵的对话,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注意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怎样使学生了解到骆驼的身体各部分的作用,我并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简单的告诉,而是以语言文字为根,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答案:骆驼的脚掌、眼毛和驼峰各有各的用处。正确处理课堂的张弛虚实,不求面面俱到,给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课结束前,我没有急于作总结归纳,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谈谈曾经因什么而感到自豪?为什么感到自豪?从而对美的看法达到一个高度,让他们树立正确地审美观。在谈收获时孩子们说到:“要评价一个人不能光看外表”、“人各有各的长处,不能光看到别人的短处,而不看长处”……
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己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值得深思的是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忽视了课文定位的多维,本课由于课文的特点,可以有至少三个定位,
1、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感到自豪之处――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2、“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课堂上学生发言中的一句。
3、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教师应该在本环节中相机拓展学生思维的多元,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多元的考虑,是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当然,这堂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整堂课的教学,我虽然注意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但处理的还不够深入,没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篇4
三月份教学研讨月,学校以“关注学生有效参与,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举办了“三上三反思”教研活动,我负责三年级语文组的一上。
从学生的参与度角度考虑,我采用了“引导自学”课型来上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确定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说了有关骆驼的什么事。实际教学中,先学后教,一共给学生14分钟时间,供其充分的自学,小组讨论中,我重点关注一组,参与进去,切实提高这个小组组长的组织能力,兼顾全班,组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在全班交流时,先读正确词语,到读正确课文,再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小骆驼的什么事,层层递进。在生字教学中,由学生来当小老师,提醒本课出现的难写易错字:陷、趟、够等,老师再范写强化指导。
组内研讨发现,可改进之处:
1、小组讨论交流的内容有点过于烦多,可以适当精减。在小组内让孩子们主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讨论交流即可。
2、全班交流时,要请小组提出组内讨论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共同解决,此时老师应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老师的语言可以更加地抑扬顿挫,评价语更生动一些。如果能改进以上三点,这堂课将在学生有效参与的基础,更加高效。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篇5
周三上午第一节课,我代表三年级语文组进行三上,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第14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一课时。
课的初步教案应该是在3月16号定下来。之前,我打电话给了我师父合肥行知学校的赵俊友老师来询问课的一些思路。师傅给了我一些建议。但经过反复思考,与年级组老师讨论和借班磨课,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能驾驭的课堂结构。我师父每次给我的建议总能让我耳目一新,别出心裁的想法总能看到别人忽略的文本内容,让我无比佩服,只是,真的是一样的教案不同的老师上是不同的感觉,而我没有把握能处理好师傅的思路,所以,我选择了割爱!用我原有的思路。
因为是第一课时,我的目标以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小骆驼感到自豪的原因以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主体。
上课时,我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读词,从读准确到理解词义再到读出词义,最后给孩子们听听课文录音,给孩子们一个初步的映像,激起朗读兴趣,最后再分自然段读。前半节课我以读贯穿课堂,以孩子间的互评为基准,让课堂成为孩子的学堂,亦或是讲堂。
紧接着,解决上课伊始孩子们对课题的.疑惑,在出示自读要求时给与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循循善诱,孩子的答案也很准确。
这堂课,在后半部分的处理上还有待斟酌和修改。如:在引导孩子们说说故事时,我的语言有些繁琐,另外孩子等于是第一次接触这样说说课文内容,有些生疏,还有一点,我觉得,我班孩子平时课堂和公开课完全不在一个频道。每次到公开课,孩子们平时的活跃好似都在打瞌睡,胆量好像瞬间隐藏了起来。当然不是真的睡觉,我估计他们憋的也很难受。这一部分,整个课堂有些冷场,还是我在设计上没有更加贴合孩子。私下和好友聊天,是不是孩子害怕答错,觉得会耽误老师上课呢?因为,课下我问了几个孩子,都能说得好……慢慢来,慢慢探寻他们的小小世界……总之,还是怕,怕就是不自信,不自信就是对问题没有把握,我为什么不把问题引导的,问的让他们有把握点呢?
再者,对于时间的把控上,出现了问题。很庆幸没有用“引导自学”模式的“自学部分”,不然,上课如此拖拉的我肯定更上不完。生字还剩几个没有讲完,让这节课变的不完整。我在想,哪里时间花久了?是评价?是读课文?还是讲故事?我想今天下午听听老师们的指教。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三年级语文组的所有老师。在我在三(3)班磨课时,一起去帮我听课指导,帮我指出评价不要滞后,上课不要啰嗦等毛病。课下,帮我一起思考,是否要用到“引导自学”的“自学环节”时间是否够用。谢谢王炳军老师一上始终提醒我要把学生参与度放首位;谢谢程玲老师的二上让我了解一个班的课堂常规用语有多么重要,让我能及时地训练孩子们。谢谢大家课前给我信心,给我温暖。哈哈!感谢有你们!
就“引导自学”和常态课两种教学模式,这点,我其实很纠结。一上的王炳军老师用的是“引导自学”模式,二上的程玲老师用的是常态课。我想用引导自学模式的“自学环节”,因为我认为不管是字还是词都要有先学再教,充分自学的过程,在平时的训练中至少12分钟。但实践证明(我在上公开课前在我班尝试两种教学模式的整合),我无法驾驭。时间是完全不够用的。在教学这堂课时也很明显,我班孩子已经习惯引导自学教学模式,根据大屏幕上一步步来,而不是整体通览记心间开始自读,常态课的教学模式在我班已有近1年半没有使用(第一课时),孩子上完课对我说,老师,真不习惯。我也在思考,到底该用哪种?还是两种穿插?的我想,我是不是该问问孩子?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篇6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他长得难看之后深感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其有没有用处。
书中安排了一道作业: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在学生即兴的表演中,“小骆驼”将“小红马”带到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们趾高气昂豪情万丈,而“小红马”面红耳赤、垂头丧气。
所有孩子感情的天平都倾斜到了小骆驼身上。显然,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从小骆驼的角度来说的,但难道小红马就是一个一无是处、可怜自卑的陪衬者吗?当然不是。
于是我变换了自己的角色“同学们,我就是文中的小红马。听了你们这些小骆驼的介绍,我很是自卑,我怎么就没有两个肉疙瘩,没有双层睫毛呢?我的蹄子怎么硬邦邦的呢?”
这个问题如抛入油锅的水,瞬间炸开了。一个学生说:“小红马,骆驼是沙漠之舟,但在平原上你厉害。”“小红马”眼睛一亮∶“是吗!”又一个学生说:“在古代,你可全世界共同的交通工具。”“小红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这成语都是夸的你们马家族啊!”。
“小红马”欣喜万分:“啊,看来我也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你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闪光点。最终一致得出: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一位教育家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问题和情境则是关键。当小红马的弱者形象叩击学生的心灵时,“我有什么值得自豪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价值,小骆驼、小红马、你我他都有值得引以为自豪的地方。这不仅仅是在教语文,更是在塑造健全的人格。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篇7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他难看的话觉得挺委屈,
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和眼毛的作用,告诉人们要判断一种事物的美与丑,不能只看外表,必须运用辨证的眼光去看。课文层次清楚,语简洁,富有情趣,将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环节: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做到把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本课首先要解决的是了解骆驼的身体各部分的`作用,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各部分的作用,为什么有由这些作用。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答案,懂得骆驼的脚掌、眼毛和驼峰在沙漠里各有很大用处的同时,明白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其有没有用处的道理。
2、留下空白,发挥想象。
在教学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续写故事:沙漠旅行后,小红马和小骆驼再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上台演一演。让学生从“静”的氛围中解放出来,充分想象。让学生在想象和说话中内化知识,深化主题,使学生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一个完善。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深感触。
本文的教学重点: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但是如果马上围绕主题展开,学生一定不能深刻理解骆驼在沙漠中的独特作用。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再借助课件的帮助,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对沙漠的恶劣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我说就是在环境这么恶劣的沙漠里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转入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问题答案的热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反复朗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加深体验。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篇8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有趣的童话。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个非常好的道理: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因为自己的外在条件而感到自卑,生活中,真正的美还来源于一个人的内在美和他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得更自信。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怎样使学生了解到骆驼身体各部分的作用,我并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简单的告诉,而是运用表格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初步获得答案,完成表格。这样,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就容易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在自学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组内互相补充,提炼,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的知识,就记得更牢,学得更扎实,也让学生学得更自信。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篇9
上周,我上了一节课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小骆驼因为受到小红马的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眼毛的用处,从而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文章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中,是一篇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好教材。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通过内容感悟故事中蕴涵的人文思想,透过文本,挖掘文本的价值取向,依然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设计:
一理解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理解了题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首先,让学生度课题,说出“自豪”的同义词,反义词,读题目,从而帮助理解题目。然后,通过强调不同的词来读题目,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最后理解“自豪”做准备。我学习的是薛法根的做法,可是我高估了自己的学生。学习非常好得尚铮竟这样读:我应该感到自卑才对、我应该感到不自卑才对。不过还好,读后他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进行了纠正。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变化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找一找表现小骆驼心情的词语,学生能一下子找到“委屈”“自豪”两个词语。然后我让他们说说为什么感到委屈?学生都能复述出第一段的内容。并且读小红马的嘲笑语气读得很好。然后用“那它后来为什么又自豪呢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三借助媒体,分角色朗读,了解脚掌、睫毛、驼峰的作用
课文中描写的沙漠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看过沙漠。而本课中的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只有在沙漠中才能显得出它的作用。因此我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我话锋一转:就是在环境这么恶劣的沙漠里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骆驼妈妈和小骆驼的'语气。感受骆驼身上难看的东西的作用。接着用“我感到自豪,因为”说话训练。先结合课文说,再结合自己说,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四、指导拓展延伸
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还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小骆驼进行心灵的对话,并利用文本的“空白”,启发学生想象:沙漠旅行后,小红马和小骆驼再相遇时,小骆驼会对小红马说什么?由于时间不充足,这个练习放在课下进行了,从反馈的作业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前松后紧,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这节课,在题目上就浪费的时间较长,觉得学生读得不到位,就反复读,但同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劳而无功。又致使后来的说话训练有些仓促,续编故事只能放到课下进行。另外,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时候,总觉得读得不很理想,与我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我想还是由于学生没有在老师的引导下真正走入文本,抑或是教师本身缺乏足够的激情吧。这些问题都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篇10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它难看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通过自己沙漠旅行的亲身体验,终于明白自己原认为长得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实际上是在沙漠中生存的必要条件,由自卑转为自豪的故事。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在教学中,扣住课文的语言文字,从课题入手,从“自豪”入手,为自豪找近义词与反义词,接着抛出问题:小骆驼为什么委屈,后来又为什么自豪了呢?学生读课文找答案。委屈的原因知道了,通过走进文本阅读小骆驼与小红马进行对话,同学们把小红马的话读得惟妙惟肖,有两个同学读时配上自己想象的动作,引来学生情不自禁的热烈掌声。
在教学小骆驼自豪时,我主要抓住描写大沙漠恶劣环境的`词语和骆驼妈妈的两次说话,让学生朗读体会感悟,对美的定义有强烈的感受和初步的领悟。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大沙漠中的恶劣环境,我借助了多媒体图片,让学生对沙漠有个直观的了解,了解沙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从而让学生了解骆驼的脚掌、眼毛和驼峰各有各的用处。继而让学生明白: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最后让学生练习说话,结合自己谈谈曾经因什么而感到自豪?为什么感到自豪?从而让学生对美的看法达到一个高度,让他们树立正确地审美观。
这堂课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虽然注意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但有些地方的处理的还不够恰当,没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 篇11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了小红马嘲笑小骆驼难看,而是小骆驼感到委屈,但经过和妈妈到沙漠旅行后,小骆驼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是否有用处。
教学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中,我始终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抓住了小骆驼的一个心理变化,从委屈变成了自豪这个思路进行讲课。教学中我设立了几个疑问,小骆驼为什么会委屈的?后来又为什么变得自豪了?让同学们带着齐读最后以自然段。本课的旅行是需要重点理解的,让学生自学课文,圈出描写沙漠特点的词语,集体交流后,利用多媒体,不仅加深学生对沙漠的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词语积累的.方法。教学中抓住了关键词,让同学感受沙漠的特点,如茫茫的、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等,通过朗读来体现这沙漠的大,沙漠环境的险峻。同时也突出了小骆驼身体各部分的特殊作用。同学们再次自读课文,都能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准确地找到并叙述出来,而且抓住了小骆驼的长相,如脚掌(又大又厚)、睫毛(有两层)、肉疙瘩(多难看),到脚掌陷进沙子里可以再拔出来,睫毛可以挡风沙,驼峰可以贮存养料,原本以为难看的东西,现在发现是那么有用,此次旅行使小骆驼有这些而感到了自豪。
教学中也存在了不足之处:最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读一读有关骆驼的资料这一环节设计了,但是没有时间渗透,很遗憾。如:旅行结束后,再次看到小红马时,小骆驼会对小红马说些什么了?一练串的疑问,再解答,再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激发学生一步步领会骆驼妈妈是怎样给小骆驼消除委屈的。如果分角色朗读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演一演这个故事。就更能使学生融入角色,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更深地品悟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学生在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融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教学时读一读有关骆驼的材料,那么学生对骆驼的了解会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