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的读后感

短文网

2025-10-12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经典文化的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典文化的读后感 篇1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向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向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齐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十分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之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刻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向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最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好处。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能够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期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那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就应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方。

经典文化的读后感 篇2

我家有个大书房,里面有成百上千本书,我没事就去里面找上几本看上几小时。有一次,我翻到了一本旧旧的绿色的老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翻开那泛黄的第一面,我就被文中描写莫高窟的神圣和道土塔的悲愤惊呆了,敦煌美丽景色给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对敦煌的莫高窟更充满了向往。

记忆中,我读着书,我仿佛追寻着余秋雨的足迹,想象来到敦煌的情景。直到今日,每当我想起敦煌,我仿佛在莫高窟里行走。

走进一个个洞窟,看着一面面精美的壁画,一尊尊庄严的雕像。虽说画面上人和事物历经上千年,却还保有着他们原有的颜色。画中的佛像神情悠然,似乎在微笑的看着我。虽然因为年代久远,有的地方颜色不是很清楚,但画大部分都保存完整。大多数的雕像都有一千三百年以上的年纪,却都是栩栩如生,神情自若,令人神往。

可却有那么几幅壁画,他们面色惨白,有的却“满面黑灰”。更有甚者,连画都没了,只剩下空空的墙壁。雕像虽不易毁坏,可还是有几尊面目全非。这是何人所为?何人许之?

又来到一个叫藏经洞的地方,虽说是藏经洞,可哪来的经书。从藏经洞不到一平方来见方的门向内看去,只是黑乎乎的一片,只是隐约可几张微不足道的"小纸卷”。

记忆中,我读着书,我继续跟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来到了道士塔。

藏有无数经书去哪里了?和余秋雨一样,这些个疑问跟随了我许多年。终于道士塔出现了。我不禁感慨万千,是啊,站在王道土的墓前,一九零零年的一天,王道土王圆录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外国人陆续听说了藏经洞,因为中国当时很乱,王道土也不识货,居然就把这些国宝低价甩卖了出去,从此外国开始大肆毁坏藏经洞和各洞窟中的壁画经书,雕塑……

那些《文化苦旅》中有关道士塔的记忆,在时光的流转中,去不曾淡去。

我从《文化苦旅》书中看到莫高窟中不仅看到了美丽的壁画,雕塑我还看出了民族的兴衰,国人的迂腐,外国人的侵掠!历史上有人说王道土是罪人,可我却不认同,王道土只是一个不幸的发现者,当时国家混乱,没有人去管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好心却愚昧的人,而真正有罪的人却是清末的官僚,他们才是能左右历史,左右国家兴衰的人!

经典文化的读后感 篇3

作为一名刚入职不久的的新谷民,自从学习了《欢乐谷企业文化手册》,我清楚地了解公司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竞争力等等,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欢乐谷为行业引领了方向,为欢乐文化凝聚人心,为中国、为世界带来了新的欢乐体验。

在欢乐谷不断发展、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与游客共同“体验开心之旅,感受欢乐文化”。在工作中我们要先学会微笑,保持友善,向游客展现我们的活力与热情。欢乐谷“倡导三先服务,追求五会完美”的服务理念,即“先注视、先微笑、先问候”;“会导览、会赞美、会细节、会表演、会合作”,服务于每位游客,使每一位来到欢乐谷的游客都感到欢乐文化,致力亲和力,使其感受到新、奇、特的游玩体验,从而更加支持我们,关注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突出“打造世界一流的连锁主题公园”的愿景。

欢乐谷的创新理念:求新求变,敢于突破。创新原意有三层含义:创造更新的东西,改变,也就是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欢乐谷始终秉承这一理念,致力求变,敢于突破,突出我们的欢乐主题文化,把握时尚、动感、激情主旋律,敢于拓展市场资源,成功成为中国主题公园的领头羊。由此看出欢乐谷是多么注重创新,只有创新才是企业进步的源泉,创新管理,才能使企业获得一种持续追求的动力,只有创新,不断改变,改变我们这一时代,使我们领先时代时尚,创新我们欢乐文化,使我们领先欢乐文化主题,才能使欢乐谷屹立于巅峰之上,使我们更加先进,并实现我们最终愿景。

总而言之,欢乐谷始终是中国主题公园的领跑者,从而可以感受到欢乐谷的企业文化是多么的优秀。作为公司的实习生,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深刻理解,在日常工作中践行企业文化的各项理念,使自己在实习中过得更加充实,为自己学习到优秀的企业文化而自豪,同时还为欢乐谷进军世界一流连锁主题公园贡献一份力量,我很自豪。在今后工作中,一定深入学习,深入理解,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谷民。

经典文化的读后感 篇4

一次难得的一次机会,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一场“民族文化艺术进校园”的演出活动。这次活动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无比的激动与兴奋,那欢快的歌声,动人的场景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整场节目花样繁多,而且精彩绝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厨师”的精彩演出。他首先拿出一个小铲子和一个酒瓶,然后把铲子放进嘴里,接着把酒瓶抛向天空,就在酒瓶快要落地的一瞬间却被铲子稳稳地接住了。同学们手舞足蹈,高兴地欢呼起来。在我们的欢呼声里瓶子又被抛向了空中,这次有点难度,瓶口是朝下的,结果又被他用铲子接住了。这时周围有好多同学在喊:“哇!哇!好厉害呀!”可是接着奇迹又发生了,他又把瓶子抛向空中,这次是小铲子的头稳稳地插进了瓶口,把瓶子给接住的。整个现场又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接着瓶子被换成了足球,他连续抛了好几次,足球都被他嘴里的铲子稳稳地接住了。最后,“厨师”也被现场的气氛感染了,他拿出打气筒给气球打气并熟练地把气球弄成各种形状的玩具送给我们。我想:“厨师”的功夫如果没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刻苦锻炼肯定是练不出来的吧!

吸引我“眼球”的还有川剧的“变脸”。只见穿着戏服的演员刚才还是“黑白相间”的一张脸,手一挥就成了“绿色”的脸,手再一挥又变成了“红白”的脸,最后变回了自己的脸而收场。要是我也能学到这样的绝技该多好呀!那我的课余生活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我最喜欢的歌曲居然也在这次节目中出现了,那就是《上海滩》,而且还是用二胡独奏的呢?节目主持人给大家演唱的《桃花朵朵开》,我也喜欢听。我还爱看合奏《西班牙斗牛士》的三位姐姐。一个用“二胡”,一个用“笛子”,一个用“琵琶”。她们熟练地弹奏着,随着节奏还做着优美的律动。我完全被陶醉在乐曲里,眼前不断地呈现出西班牙斗牛士“斗牛”的壮观场面……活动在热烈的掌声里闭幕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操场,回到了教室。真心地感谢我的母校――密云小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观赏的机会。真希望能尽快再看到这样精彩的节目啊!

欣赏了这精彩的节目,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彩照人。让我知道了中国艺术是不朽的,它将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作为一名小学生,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好各种文化知识,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源远流传的华夏文化添上最为辉煌的一笔。

经典文化的读后感 篇5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书,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以及《寻觅中华》等,他的书特别适合夜读,在静静的夜里,一盏台灯,随着他的脚步可以轻轻的漫步历史,细细的咀嚼文化,这种喧嚣的世界获得暂时的宁静感觉特别轻松。他的新书《何谓文化》出版了,便迫不及待的从当当上买来,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

对于何谓文化,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答,第一、学理的回答,较为系统详细的介绍了文化的概念以及功能,虽然名为“学理”但很直白,让我们对文化有个很直接的认识;第二,生命的回答,通过几个人物,导演谢晋、戏剧家黄佐临、作家巴金以及其他几位文化人如何用生命解读文化的真谛;第三、大地的回答,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一些碑文和书法作品。第四、古典的回答,主要是把四篇古文如《离骚》翻译成现代散文,进步体会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读起来荡气回肠,字里行间把文化的魅力一展无遗,但第三第四部分实在不敢恭维,大有凑页数之嫌,有的碑文的确值得一读,但附带的书法作品有点画蛇添足,四篇古文翻译更是差强人意,就像把唐装改成西服,有点不伦不类。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读。

文化到底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余秋雨先生统计,从英国学者泰勒开始,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二百多个。在他看来,这些定义令人眼花缭乱又言不及义,即使硬着头皮全部看完,对文化还是茫无头绪。

有鉴于此,余秋雨在《秋雨时分》谈话节目中公布了自己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他认为这个定义是全世界最简短的,言外之意大约也是最明了的,似乎颇有得意之感。不过在我看来,它既不够简短,也很不明了。

典型的精英语言,什么生态共同体啊,集体人格啊,从概念到概念,使我等草根越看越糊涂。秋雨能定义,咱老百姓就不能自己定义了?这或许与阿Q心理不太相同。精英有精英的语言,草根也应该有草根的语言。

在我看来,所谓文化,就是人化,美化,文明化。啊啊,比余秋雨还简短。

经典文化的读后感 篇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对于做学问的学者的要求。读万卷书,是让学者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行万里路,是让学者将学问与实践结合,“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现代,有一个人用他的行动践行了这句话。他就是余秋雨。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绝的古文明。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这里积蓄了数不尽的文化财富。作者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苦旅。第一站自然是他的家乡。

中国人总是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不管走到哪里,总讲究“落叶归根”。由此,灞河的柳也沾染了游子的热泪,血红的残阳也浸润了游子的惆怅。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的人在科举的作用下,逐渐分散到各地。这是历史的必然。恰巧,农耕文明使得人员的流动性不至于太大,使人最终能荣归故里。因此,故乡也成为无数游子魂牵梦绕、朝思暮想的“理想国”。故乡的范围随时间扩大了,不再局限于那一间房舍,一座小桥,一株杨柳,一种乡音,而变成了一个国家。如今,故乡仍然是海外游子最痛切的盼望。

第二站,是祖国的边疆。这里,是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地方。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作者说,这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看似很重要的朝代更迭。长城,恰好是这两种文明的分界线。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更具侵略性。但是,游牧文明的本质就决定了它的落后。在数千年的战争中,中原文明没有消磨殆尽,而是日趋完善,都源于农耕文明的先进性。但是,正如孟子所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没有游牧文明,中华文明就会“江郎才尽”,最终导致灭亡。就中国的情况来说,冲突的结果,是双赢。

作者又去其他古文明的诞生地,将中华文化与其他文明对比,最终分析了这几种文化的异同,调查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感到骄傲。因为当中华文化在辽阔江河中熠熠生辉时,其他古文明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风尘里,只有废墟知晓。文明形态的不同,造成民族性格的不同。农耕文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以和为贵的中华儿女,强调集体的力量,强调团结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逐渐推进,现在的年轻人却逐渐迷失了这个优良传统。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所以,作者提倡回归自然,以水为道,回归中华文明的本真。我认为这是极有道理的。

总之,《文化苦旅》这部书,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华文明的探求,体现了中国人对本国文化的反思,体现了现代中国对于古代文化的思索与融合。这部书,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典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