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

短文网

2025-10-13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1

《乌合之众》这本书是我学习社会心理学接触的第一本心理学著作,看完之后我对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有了近乎两极化的印象,一方面我被他对群体行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群体心理细腻的刻画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却也对他过分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强烈的种族歧视而感到不可理喻。《乌合之众》是一部美丽与丑恶共存的作品,接下来我将根据我的理解对这部作品做一些解读。

1、群体心理的确存在

我们总认为自己能够随时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视了群体心理学的存在,但实际上群体心理学不光存在而且对我们的生活还有着巨大的影响。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当个人融入一个集体后,他的行为轨迹和思维方式将趋向于群体共性,人们开始放弃了自我思考而是开始听从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动,行为上也开始表现得顺从群体意志。

2、群体心理的产生原因

一旦个体混迹于群体当中,在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后,他们对事物批判的标准便变成了一些简单的外在标尺,例如身处群体的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所在的阵营人越多其在伦理道德上占的优势就越大。勒庞在书中提到这种错觉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与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对他人判断的.一种依赖,也是即使自己犯错但因为人多逃避处罚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心态在作祟。

3、群体心理的愚蠢

历史上最能反映群体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发生的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希特勒在当上德国总理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宣扬热尔曼民族的高贵以及犹太民族的低劣,并将德国一战的失利也归咎于犹太人,将犹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论,他的这些言论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个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这番言论背后其实是想要掠夺犹太人手中的财富,可就是号称严谨的德国人却对犹太低劣论狂热地追捧,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中死在种族清除中的犹太人达600余万,这个就是群体的愚昧。

对于书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群体心理中的不同反应我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对于这种种族歧视我不能苟同。整本书读下来我对“人多力量大”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但在了解了群体劣根性的同时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们生活中的可贵。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2

读勒庞在一个世纪前写的这本《乌合之众》,就像是在读一本二十世纪的人类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见,察觉了群体——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的各种特点及影响,并预见到,群体在一个愈加明主的社会中必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庞该是个种族主义者。恕我可能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无知,但纵览全本书,“种族”这个词出现得最多次。勒庞认为:种族是决定人类行为最深层的因素。正是种族保留下来的“生理解剖学的”因素,决定了人类的无意识动机,而无意识动机又是群体行为的动因。所以,即使群体一律的无知、多变、冲动……但表现出来的方式又因种族而有所不同。

勒庞应该也是个精英主义者。在书中,他毫不掩饰对安德鲁撒克逊民族的崇拜,深为认同后者个人主义的'民族特性。而他却多次地将法国大革命归结于本民族群体意识的主导,失望之情可见一斑。

看书时不时被他武断、不加推导的结论所烦,认为其要是放在当代,可能连出版的机会都没有,或是很快就销声匿迹。然而,这本书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还能被人所关注,被许多社会学家尊为“研究社会心理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依本人拙见,还应归功其对于未来强大的预见能力。二十世纪世界的两次大战,不都是群体行为被诱导出、传染、放大后的结果吗?在看我们中国解放后的那场浩劫,不也是一场群体的狂欢吗?尽管勒庞的论证缺乏依据,但他仍能不无预见力地指出:“那些领袖们,杜撰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描述一个伟大的图景,鼓动群体……而这些新东西不过是过去的专制换了张面孔……”正是群体最深层的无意识动机的稳定,人类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复过去——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和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

就写这些吧,大多数感想还是要边看书边才能蹦出来的。最后勉励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永远不要随波逐流。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3

《乌合之众》是在北疆之行返程的火车上读完的。当时处于那样一个嘈杂的群体的环境中读这本书感触多少有一点,总是会自觉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内容与当时身边的群体进行一一比照,发现真正做研究的人,真正在写书的人不会哗众取宠地,矫揉造作地出版一本又一本的书博人眼球,而是会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所得娓娓道来,让读书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其实读书并不是说你一定要认可该书作者的观点,而是通过阅读,你能在书中了解到这个世界上有人的想法是和你一样,但也有人的想法跟你是截然相反,甚至会让你觉得匪夷所思。《乌合之众》恰恰就是这样一本书。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人类其实是渺小的,但又是强大的,尤其是成为一个集体之时。很多人是关注到了人类的强大,因为科技的进步,确实让人类创造了不少奇迹,所以在为数不少的人眼中,人在整个系统中其实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认为人类是精英。《乌合之众》却并不这么认为,其实从作品的题目中也能见端倪,在古斯塔夫·勒庞的笔下,所谓的群体即使是天才们组合而成的群体,也是乌合之众。这样的一个观点在当时是颇为震撼我的,在阅读之时一个劲地去寻找勒庞的依据。勒庞比较多地运用了法国大革命中所发生的事件来做佐证,当然也适当借鉴了其他大家的观点与论据,环环相扣说服了我。

确实,群体并不是说部分与部分整合,力量大于每个部分,有的时候群体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创建一个新中国就是很好的说明,但群体有的时候也是凶手,正如《安妮日记》所言——世界二战的爆发难道当时的德国民众就没有责任了吗?虽然他们有被蛊惑。其实不管是英雄还是凶手,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它行事的方式,所谓的理智在那个时候是不存在的。

仓促读完了《乌合之众》,受到了比较大的震撼。脑海中存在的所谓感想其实也是碎片化的,所谓的读后感也是随手而就,找机会再读《乌合之众》,毕竟我也是群体的一员,需要更多地了解到自身的特点。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4

现代社会以前是一个强权者的时代。不管是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是西方的中世纪,都是专制的、独裁的。我们首先不要给专制、独裁定性,不要很随意的说专制独裁好还是不好,要分析。在下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专制与独裁的利弊。

自从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组织越来越庞大,世界上的决策权力就逐渐被分散化。一个人独自决策的组织格局逐渐被替代。现代社会,伴随着民众的崛起。二十世纪以来,乘着马克思主义的东风,亚非拉的殖民地开始了独立运动,摆脱西方强权的时代到来。随之而来的是,殖民地内部的强权被呼唤出来,亚非拉的领头羊带领羊群去抵抗西方强权。贫弱的'殖民地人民需要一个精神领袖。斯大林、、卡斯特罗、金日成、穆巴拉克、卡扎菲被呼唤出来。这是弱者革命的第一个里程碑。

随着社会主义理论的苍白、随着资本主义的新一轮攻击,殖民地的领头羊纷纷倒台,只不过卡扎菲时间长一些而已,再次使羊群涣散,要害是羊群在思想上没有了依靠。但是却并没有也不会再次出现领头羊。因为大众时代已经到来。勒庞《乌合之众》的畅销,说明了这一点。大众的依靠强者意识在减弱。自己走上街头的欲望在增加。加上现代电子科技技术的成熟,大众的折腾不可避免,大众的盲目、愚昧的一面被呼唤出来。

利比亚的人均GDP一万多美元。推翻卡扎菲并不是为了增加权利。吃一斤肉的时候不闹事,吃五斤肉的时候反倒要闹事了。因为吃五斤肉的时候可以看到西方的电视、可以吃西方的快餐、可以到西方留学了、可以听见西方的价值观了。

民众是容易被鼓动的、容易被宣传所左右的。当穿着西服回来的留学生告诉卡扎菲放弃核武器的时候,卡扎菲也迷茫了!

如今的世界,从国际格局上看,是新战国;从阶层上看,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上层利益集团独裁,下层民众盲目无意识的狂躁不安。

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依赖的社会,整个社会是一个体系。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社会难以运转。假如现在电网断了,则整个社会必然瘫痪。所以狂躁过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5

我们在百度百科里可以搜到这么一段对于乌合之众的定义:“任何陷入群体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平比个人的道德水平低;他们的智力比个人的智力低;他们的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比个人的自我约束力低;他们缺乏自身的判断力,极易受到煽动和蛊惑。这样的群体叫做乌合之众。”

对勒庞的《乌合之众》早有耳闻,弗洛伊德称其为当之无愧的名著,其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指出当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当其融入了集体之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集体所淹没。也许未阅此书的人会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可以在集体活动中保留自己的个性,但当你深读下去,会惊觉勒庞竟能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如此淋漓尽致,将人的心理、从个体到处于群体中的个人的'转变血淋淋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会质疑自己,到了集体之中,我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呢?

不可否认,我们可以在《乌合之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乌合之众》提出了四个观点,群体无意识,群体不关心事实,群体不接受理论,群体也有道德。人体的绝大多数选择,其实并不是理性来判断的,而是跟着感觉走,受到一些无意识因素的影响。当群体在一起时,这种无意识就会被放大。举个例子,当所有人都选择去较远的食堂吃饭时,赶时间的你,会选择去较近的食堂吃饭吗?也许你会说会,但是当大家做出相同的选择而你不同时,你内心就会劝说自己,不要不合群,从而忽略理性思想,而把感情放在上风。

我最大感触是,历史的车轮是由大众来推动和创造,但是这种前行并不一定存在实际意义,因为大众走的方向未必就是对的。该书的观点未必全是对的,但我们仍要对我们的天性提出质疑与反思,我能否不成为乌合之众,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是一条河,我们作为其中的浪花,总有人不想走河流走的路途,总想着跳出来蹦哒几下,不好意思,你势单力薄,所以结果是你要不随波逐流,要不走自己的道路,实现自我形态的转化。请各位务必相信主流并非是对的,要有自己的想法,愿一切从心出发,归来愿仍为少年。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6

《乌合之众···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本书描写了群体心理、群体的观念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会教育问题和群体领袖及其演讲。

一群具有什么样特性的人才能定义为群体,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他们也许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属于某个阶层,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什么样的一群人不是群体呢,一个广场上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你没法用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们。

群体的特性是冲动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他们对复杂的事情无法处理,哪怕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平时理性和富有知识,成为一个群体后,对复杂问题也是无法处理的,对群体的任务是越简单越好。

本书讨论的教育问题,放到现在同样是问题,一百多年了仍未解决。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就业的不稳定,让年轻人群体的就业目标变成了公务岗位,又由于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无法成为公务员,他们接受了公务员式的教育,却无法获得相应岗位。巨大的失落感,让年轻群体无所适从。前段时间看到消息,教育拨款倾向中职教育,好的中专学校录取分数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够从工科学校学到更专业技能,走出美好的未来。

本书讲解了如何成为一个领袖,群体领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群体领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体的中演讲,凭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让群体安静,演讲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他的演讲只需要断言,并把断言不停的重复,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群体。这样的观点就会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发现他讲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体之中你一定会对此深信不疑。

这本书我刚读完了第一遍,全凭印象写的读后感,其中偏见和误读望指正。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