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短文网

2025-10-13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最近一段时间,并没有好好地看书,因为时间和精力总是会被抢占,想把一些事情想明白,想把一些事情处理好,但回过头来看看,却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都说你用简单的眼光看着世界,世界也会变得简单。其实,这句话是假的,因为世界并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不管你想的多么简单,世界依旧在你面前呈现的非常复杂,所以,有人评价说我是属于典型的读书读傻了的。

不去纠结从哪里来,也不去在意将会到哪里去!作为一个个体而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本不是由我们所能决定的,唯一能够有所作为的便是认识自己。人会戴着面具面对世界,有的时候是一幅善良的`面具,有的时候是一副邪恶的面具,不管善良还是邪恶都是一种保护。保护的本质也是因人而异,有人是为了让自己更好,有人是为了让别人更糟,所以,没有办法用自己简单的眼光来看清别人的复杂,也或许,你自己的简单在别人眼中也是一种复杂。蒋哥问,心理学的本义是什么?问题太深奥,大家都没有回答。我说,是为了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可现实中你会发现,心理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许多问题并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变化。《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入门读物,书名的意思就是智慧的世界,赋有智慧到底能不能让我们生活的更好,更快乐?这个是需要有时间来检验的,因为好和快乐包含很多东西,物质必不可少,但是精神更难能可贵。

有人说我变了,我也觉得我变了。读书这种习惯如同其他癖好,时间长了也会上瘾,一旦开始只是沉溺其中不知跳出来再看,也便就同我一般离傻不远了。以前看书总是觉得书就是打发时间的东西,或者还可以用来在朋友们面前“卖弄”,以便赢得赞赏,或者以此为基础博得谋生差事,其实这样原本就挺好的。

可是,一旦看书的时候开始认真思考,那么认识不清或者认识清楚之后的痛苦也便随之而来了。看《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边看书边思考边摸索边认识,也不知道有没有思考清楚,有没有认识明白,只是痛苦就这样悄然而至了。经历了这么长一段时间,我时不时的还会念叨你是谁,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念叨的多了,便渐渐地放下了,因为生活不是念叨来的,而是需要用真实感触来体悟,需要珍惜什么,需要放弃什么,慢慢的想明白了便也不再纠结。

都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生,其实这真的是属实的。但这种改变在别人看来是有好有坏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明事理者会丢给你一个鄙夷的眼神,明白原委者也会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是否接受这种改变全在自己。有四个字很简单,叫做“向死而生”,李开复拿它做过书名,我也会时常去琢磨,慢慢地便觉这四字很有意思,人与人有很多的不同,但是终点都是相同的,所以怎么活着便显得很重要,因为没有修改和重来的机会。这便是为什么要认识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然,真到80岁时回忆此生便要禁不住老泪纵横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哲学是什么?在以前就听过“哲学”这个词语,但是从来就未仔细想过它是什么,看过《苏菲的世界》后,虽然不是很确定,但是也算知道了些。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问题就是那些对哲学有兴趣的人所要探讨的,乃是自地球有人类以来,人们就辩论不休的问题。不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小事,这些像是宇宙、地球与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之类的问题,这是每一个文化人都关心的问题。虽然看起来它好想和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你也无法在百科全书上找到像是“上帝是否存在”这类的问题,但是当每一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满足了,还有一些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一颗尚未被世界磨平的.心。两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有好奇心,人们多于为什么会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这些哲学问题产生了。

关于书中提到的魔术师从帽子中变出小兔子的小把戏,可以借此打个比方,这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来的那只白兔,只是这只白兔体积极大,因此这个过程要持续好长时间。所有的生物都生于兔子毛的顶端,他们开始时会对这场戏法感到不可思议,但随着年纪渐长,他们会愈深入兔子毛皮的深处。毕竟比起脆弱的兔毛顶端,他们更喜欢安逸的毛皮深处。但只有哲学家例外,他们会踏上这危险的旅途,虽然中途有人掉了下来,但从那遥远的古希腊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努力往上爬。

从我们被母亲生下的那刻起,我们渐渐长大,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左顾右盼,好奇地想触摸每一样东西。所以如果是一个小孩子和大人看到石头浮在空中后,吃惊的一定是那个大人。孩子们会对一样东西表现出几百次的好奇,直到逐渐习惯,变得像那些大人一样。这真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在他们未具有哲学性思想前,他们就丧失了最重要的要素——好奇心。习惯真是件可怕的事情,想到人们对于日常小事斤斤计较,而对这类更重要的问题视而不见,就不免想到未来到底会怎样。

如果你去问一个人(尤其是大人)“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他们一定会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你,然后也不会认真回答他。只是因为这种问题似乎没意义,大家都认为世界的存在不是理所当然么。这样一说好像很严重,可这就是眼下的事实

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有好奇心,这就是哲学家。如果无法判断你是孩子还是哲学家,那么你已经过于习惯这个世界了,以至于不会对他感到惊讶了。

苏菲在14岁的时候在神秘人的带领下去尝试思考这个世界,就像在她前往兔子皮毛的途中,被神秘人拦下,带回到兔毛顶端。我现在刚好也是14岁,虽然无法有和她一样的经历,但这样一本书无非也是一个警告。

像孩子那样看世界,不被生活磨平棱角,不会变的圆滑世故,保持对一切的好奇心,不过分习惯这个世界,这是14岁开始我看到的新的生活定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苏菲的世界(Sophie’sworld)》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这本书的流行有其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好几方面来看。全书虽非学术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番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当被问及这些问题时,你是否会困惑?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是:哲学家对一系列哲学问题探讨的背后,给予我思考的空间。给我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打开我认识这个世界的大门。

该书以主人公苏菲为线索,书信为引子,通过与艾伯特书信来往,苏菲学习了从耶稣时期到现代社会的哲学历史,跟着苏菲的脚步,读者会收获西方哲学史中很多大师的经典理论。

开篇就说:“人类就像从魔术师的礼帽中变出的小白兔,而哲学家会去探索魔术师的奥秘。”从耶稣时期到现代社会。艾伯特很系统的给苏菲讲了前后几千年的哲学思想。

自然派哲学家代表的事物不会从无到有的观念,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论即世界有很多单位原子组成,柏拉图的理性论,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与理性,以及巴洛克时期,中世纪的哲学,笛卡尔的机械论,洛克,休姆,康德黑格尔的哲学……

总结哲学,无非是关于理性的探讨,从而引出的一系列提问:人是否有永恒的灵魂,人生下来就有一套观念吗,你发生的事情是命中注定的吗?你相信理型的世界,还是感性的观念?

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有一位哲学家提出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就好有一个滚动的球,然后人在上面,问:这个球从哪里来。哲学喜欢问事物背后的原因,它要求我们将思绪从问题里跳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理解问题。

我们都是兔子毛皮深处的细虫,哲学家相比其他人而言,他们会尽量爬出毛皮深处,去毛皮顶端,看看究竟是回什么事。我个人认为,学习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锻炼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毕竟只有想清楚了,才能做明白。

祁克果提出人生的三个阶段: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宗教阶段,指出人生活的方式分别是快乐主义,道德的态度,以及宗教的责任。我认为自己现在正处于第二个阶段,道德阶段,认识到自己,的确开始在意事情对与错,而不再是为追求简单的快乐。

我们只不过是地球上小小的沙尘,在地球在还有宇宙,地球在不断的运动之中。由于世界大爆炸,碎片(各星球)现在依然在四面八方扩散,且总有一天,碎片会再次聚合成一个球。

我们也许不会看到世界变化的全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人的著作认识这段历史,预言未来!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物种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经过环境的筛选,生存能力强的物种得以存活下来。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与梦,告诉我们控制好自己意识与潜意识的大门,而且最好是把门半关着。精神病人就是过度的在意潜意识,让潜意识失控的后果。梦中,我们都是自己的导演,编剧,是潜意识的天堂。梦能间接满足我们心灵的需求。

苏格拉底的谈话的艺术,提到,智慧与爱智慧是不同的,哲学家是一类追求智慧的人,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所知。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哲学,他认为世界的发展好比如上帝提前建好的积木,有一个理想的样子。人是有永恒灵魂的,用同一个磨具做出的饼干,形状都一样,放到这个世界,就是说磨具是提前我们大猫里有的。

亚里士多德则不同意他的老师的思想,他认为人在没有看到磨具之前是没有一个概念的,他相信感官的世界,即看到过,听到过。

这本书带领我初步了解哲学,开启我哲学的大门,受益匪浅,如果再读一遍。我会逐字逐句记好笔记,因为它值得去细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春日的傍晚最是煎熬。白日的热浪顽劣地四处流窜,迟迟不肯消散,夜晚的湿潮悄然而至,宣誓主权,分寸不让。烦闷的躁意在胸腔膨胀,黏人的湿热从尾框如蛇般钻入脊梁。

孩童尽兴的欢呼开荡在原野,母亲站在门前眺望,声声催促拉开夜生活的序幕。墨汁晕染的云浪从天穹涌现,青山顶与远天际严丝合缝,夜的暗色模糊了轮廓,山与天就这样忘我般依偎,其间不慎泄了点的缺口,风声簌籁,树影婆娑,万物静默如迷。

不经意间,风舌卷起书篇的页脚,一页,便是一个世界。

“哲学”一词,写起来不过寥寥几笔,但若非要阐释其中的内涵,哪怕仅仅选取其九牛一毛,翻来覆去地提练萃取,最后呈现在探索者前的也是一片难以横渡的瀚海。

我们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在得他人启示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默认了人类存在的合理性,而未去深究其本质,怀疑其原理。为什么有人类,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被选择向更高级智慧演化直至演变至如今的整个人类种族及其意识形态的是人类而并非其他物种,诸如此类抽象却真切存在的疑问太多太多。

人们以其敏感的灵魂,通透的心性,天赋的智慧感受到了“哲学”的大概轮廓,其中极少数部分的人利用得天独厚的灵性打通了这个体系的部分脉络,在这之中又有佼佼者连贯脉络,畅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一个体系逐渐成型,并由此不断衍生分支。最终成长为蓬勃向外的茂树。树上的果愈长愈壮,越结越多。哲学家们是这精神伊甸园的劳农,投身于昼夜不休的栽培修剪,果实成熟落地之后,便任由众人采撷。

我们便是享受着美味果实的一员,面对难以攀爬的高树,众人或望而止步,转身另一个世界;或无奈、无力痴痴坐等。就算是勉强消化几本书,真正转为己用的又有多少呢?

《苏菲的世界》也许是所有这些果实中最适于普通民众口味的典型。在文中主人公苏菲与女孩席德双视角交替出现,纵横书内外的时间与空间。

书中的苏菲在信件的引导下,从对哲学的.一窍不通到渐入佳境,书外的席德则以相对于苏菲世界的“世外人”身份向书中小世界深思。

翻开这一本书,哲学这个艺术家在艾伯特与苏菲这亦师亦友的两人的交流中渐渐清晰。它的真实,它的荒谬,时常令人琢磨不透。它既自然而然,却也超脱常理之外,追根溯源皆有据可依。读音细细品味,既因自己浅陋的认知而甚感羞愧,又在领悟了些许哲理后忍不住抚掌称妙!

最后的章节,席德与父亲眺望着海湾。父亲告诉席德,一切的伊始都源于数十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就好像是一个东西解体一样,四处流离而后自由生长。

我们都是数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而每当我们仰望天空时,其实就在试图寻找回到自我的路。

天上一朝日月,人间几度春秋。转瞬即逝的百年比之于苍茫的宇宙卑小如蚁,但我们也是星辰,轰然一响也可留有余热,痛斥无知深夜,奔向文明银河。

诗人的笔下,海面浮跃粒粒星子,大海如苏格拉底一脸哲学。

我的魂魄已得启蒙,犹船之四周皆亮灯塔。

四面通明,八方风平,双桨蓄势,一腔孤勇,万山无阻。

星火作莲灯,哲学托举起文明,人类驶向无限的可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