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

短文网

2025-10-14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平均数》(精选1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平均数》 篇1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初步感受求平均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昨天的作业,张康、朱星宇、施逸婷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给他们。(三人上台领奖,并告诉同学各自得到的铅笔的支数。)板书:张康11支、朱星宇7支、施逸婷6支。

你们觉得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从1张康手中拿2支给施逸婷,再从张康手中拿1支给朱星宇。这样每人都是8支。)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24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8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相等,都是8。

教师指出:这里的“8”就是“11、7、6”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昨天蔡裕杰同学的作业也很有进步,现在我想也奖给他铅笔,怎样才能让他们四个人得到的铅笔支数相等?(学生上台演示,每人得到6支。)

提问:这里的“6”就是“11、7、6、0”这四个数的什么?

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平均数?

小结:已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在总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或者先把它们合起来再平均分,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说到平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女男生之间发生的一次争执。

为了备战篮球赛,五(2)班男子篮球队和女子篮球队之间先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每人投15个球。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图。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略)

这两幅统计图能看得懂吗?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平的裁判,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

这是你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吗?

(女生一共投中28个,男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投得准一些)

可是男生有5个人,女生只有4个人啊!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去掉一个男生。)

去谁合理呢?能去吗?

(应该求出女男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有道理,他们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的比较,分别求出他们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用平均数来体现他们投篮命中的整体水平,好办法!掌声鼓励。

那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先来求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

观察女生投篮成绩统计图,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将徐丹多投中的两个分一个给王戈,分一个给赵越,这样,她们每个人都是投中了7个,也就是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是7个。)

不错,方法很简洁,移多补少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四个人投中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半数:6+9+7+6=28(个)

28÷4=7(个)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男生平均投中的个数会求吗?

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现在你能帮五(8)班的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

(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男生平均每人投中6个,所以女生投得更准一些。)

观察统计图,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用直线画出7的水平位置),提问: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我们再来看看男生投中的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用直线画出6的水平位置。)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

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

(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

(4)四(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件,下午做好事15件,四(3)班同学平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15)÷3=19(件)。( )

挑战第二关:“合情推测”

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 12 3 4 56

身高(厘米)131 136 138 140 141142

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

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

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检查反馈

《平均数》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1、2、3

《平均数》 篇3

总课时:4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上课时间:第十六周

第4课时: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按键顺序

教学准备:同种规格的'计算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遇到困难,亟待解决)

内容:展示引例: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

北京1692.2上海3075.6天津1254.5河北584.4

山西420.5内蒙古596.2辽宁875.4吉林705.5

黑龙江746.8江苏1354.2浙江1891.1安徽520.6

福建972.2江西575.1山东831.9河南426.3

湖北582.2湖南685.7广东1065.5广西554.6

海南699.3重庆523.2四川538.4贵州316.4

云南411.6西藏254.4陕西441.0甘肃328.4

青海337.8宁夏458.1新疆340.3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

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帮手—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15分钟,小组合作交流)

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

(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评价。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家估计的结果怎么样。

各组派代表谈谈本组估计结果的准确度,对准确度较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评为优秀小组以资鼓励。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5分钟,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内容:1.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

2.观察下图1,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3.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情况绘成了条形统计图,见下图2。根据图表,求平均每个学生做对了几道题?

4.利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的引例中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如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

(2)如果要展示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

(3)从这些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

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1.根据给定信息,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从所给统计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数据的加工与整理。

3.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平均数》 篇4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xx年与xx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第3课时

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篇5

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导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xx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5

《平均数》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计算一组资料的平均数时,能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算法。

2、知道在计算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得出总数,个数变化时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根据数据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算法。

2、知道在计算平均数时,可能会出现小数。

教学难点:

总数、个数有变化时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 师:小丁丁期末考试中,语文得了96分,数学得了98分,两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2、 学生单独思考解答。

3、 学生汇报交流: (96+98)2 =1942 =97(个)

答:两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7分。

4、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学生回答) 板书:总数个数=平均数。

5、 师:那么如果现在我们知道了英语得分是97分,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分?你会怎样计算呢?

6、 学生可能会有二种解答方式。

7、 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平均数计算的问题。 板书:平均数的计算

二、 探究新知

(一)新授1

1、 师:我们来看一下,四位小朋友制作了很多的动物模型。(课件演示)

2、 师:这一小队平均每人制作了几个动物模型??

3、请小组讨论交流,你会这样思考?(时间留足让学生充分思考)

4、 师:谁来愿意说一说你的想法?请学生把不同的答案板演。

5、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小胖这位好朋友的答案是否和你相同呢?(课件演示)

6、 师:你认为谁的方法更加适合呢?

7、 学生交流讨论。

8、 小结: 可以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算法来计算平均数;当资料中相同的数据较多时采用小胖那样的算法比较简单。

9、师:对于7.5个小动物这个数据你有什么疑问吗?

10、小结: 因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所以在计算平均数时,人数,个数可能会出现小数。

11、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算式:(请说一说理由) 上海八月的一周气温情况如下表: 小丁丁平均每次得分是多少分?

A.(32+30+32+30+34+32+34)7

B.(323+302+342)7

(二)新授

1、快速列出算式: 五(1)班学生为学校做纸花 ,男同学22人共做176朵,平均每人做多少朵? 17622 = 6朵 五(1)班学生为学校做纸花 ,男同学22人共做176朵,女同学24人共做284朵,平均每人做多少朵?

(176+284)(22+24)=10朵 五(1)班学生为学校做纸花 ,男同学22人平均每人做6朵,女同学24人共做284朵,平均每人做多少朵? (226+284)(22+24)=10朵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里没有直接出现总数,而且得到总数先要利用平均数乘以个数得到其中一个总数,然后加上后面的总数。

4、学生小组合作,解答问题。

5、小结:做题需看清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找到对应的总数和个数,然后用总数个数,求出平均数。

6、试一试:国庆节黄金周参观科技馆人数的情况。

( 46781 4 + 83615)(4 + 3 ) =(187124 + 83615)7 =2707397 =38677(人)

答: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平均每天有38677人参观科技馆。

(三)小结

根据数据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要看清题目中给出条件中隐含的意义,不能光从数字上来理解。

《平均数》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求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 篇9

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为什么两个阿姨都领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的欲望。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再认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于具体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答,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境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两位阿姨排队买票的情境图(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另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

师:从画面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买票时应该怎样做?(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件依次演示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买了两张票。

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两个阿姨都带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

2.引出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1)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

(2)1.2m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

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

课件出示: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指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学生进行计算,独立填表,排出名次。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在实际比赛中计算平均分的规则。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实际比赛中的评分规则和平常的求平均数方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交流并汇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4.小结:在很多比赛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往往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分的记分方法。

5.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一个数有变化,所求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

《平均数》 篇10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学会解答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解答应用题。

五年级一班有40人,分成两组去植树,第一组共植树43棵,第二组共植树77棵。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道求平均数的题里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板书:平均每人植树棵数:植树总棵数÷全班人数)

2.引入新课。

上面这道题是我们学过的简单的求平均数,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是用总数除以总的份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这是简单的统计里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学好。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和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要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谁来说一说,按照这样想的过程,这道题分几步算,每一步求什么?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按每一步要求的问题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为什么要先求全班植树总棵数和全班总人数?

求平均每人植树棵数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2.教学例3。

出示例3,引导学生看统计表里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提问:这道题和例l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估计平均大约是多少?

想一想,求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要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呢?

想一想,全班植树总棵数怎样算?(板书算式并计算结果)总人数怎样求呢?(板书算式和结果)

接下来你会算了吗?请大家在课本上列出算式算出平均数,并且列出综合算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为什么用约等号。

提问:看了统计表,你能根据表里数据用平均数来说明对信息的理解吗?

3.小结。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我们刚才做的几道题,解法上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出:刚才这几道题都是求的平均数。求平均数都要用总数除以总份数。(板书: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如果总数或者总份数题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就要先求出来,再求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为什么前两步要先求出捐书的总本数和捐书的.总人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想?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求总页数时,为什么要先求两个积再相加?

指出:求总页数要先求2天看的页数和5天看的页数各是多少,再相加;再求总天数;最后用总页数除以总天数,求出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指出:求平均数要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如果题目里的总数和相应的总份数都不知道,就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求出来,再求出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1一3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九第4题。

《平均数》 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平均数》 篇1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31

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知道求“平均数”的一个基本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3、知道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它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2、培养学生一定的估测能力,能对平均数的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用途,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夹玻璃球的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老师这里有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我们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分到几个玻璃球?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要用除法来做?

生:200÷5=40(个)平均分

2、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玩夹玻璃球的游戏,先听清游戏规则

(1、不能用手拿2、掉在桌上和地上的不算,时间:30秒钟。好,谁愿意来做裁判,帮大家看时间?我也加入一组玩。)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

按组汇报板书

【教学策略说明: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是怎样的?

2、师:就请大家把自己这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算一算。

生:汇报各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

师:这些表示各个组平均每人夹玻璃球的个数叫作“平均数”,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

师:算出了平均数,现在可以比出夹玻璃球水平高低的名次了吗?

3、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出示:

同学们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

年龄低年级组中年级组高年级组总分760588480人数865

师: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4、通过第一个游戏和为集体舞比赛排名,谁能说说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

板书:总和÷个数=平均数

5、例题教学

师:同学说得很好,现在来看看这几座大桥,你们都认识吗?

师:现在老师把五座大桥的长度告诉你们,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忙算出五座大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完成后翻开书P31进行校对并读一读书上是怎样介绍平均数的。

师:(媒体上)在这道算式上,括号里的一组加法运算表示的是什么?5表示什么?得到的最后结果叫什么?

师:这个平均数6584。6米又表示什么意思?那么这五座大桥的长度有没有等于这个平均数的?说明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是一个“虚拟数”。

师:再来看看我们一开始做的两组题,200÷5=40是平均分,40是一个什么数?而右边一列算出每组夹玻璃球的平均数是个什么数?

6、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我们来看这道题

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计一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

生:试做并交流(56+55+54+58+55+53+54)÷7=55 (g)

师:请将平均数55与每个鸡蛋的实际重量比一比,结果怎样?这道题算出的平均数与条件中一些数据会一样,是不是平均数就变成实际数了?为什么?

师:观察平均数和每个鸡蛋的重量,你发现了什么?

7、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怎样来求平均数?还明白了哪些道理?

【教学策略说明: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要“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选择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中是最矮的一位。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1)他的身高是160 cm 。

(2)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下。

(3)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上。

(4)他的'身高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拓展题:

有3包糖,第一包35个糖,第二包有40个糖,第三包有45个糖

有3组小朋友,第一组12人,第二组有8人,第三组有10人

怎样分糖,比较合理?

四、总结:

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不懂要问的吗?

Ⅱ:教案设计说明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平均数”安排为统计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是由平均数的认识,平均数的计算和平均数的应用三个部分组成。本课则是第1课时,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集中趋势,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结果是不同的,要弄清“虚拟数”和“实际数”是教学的难点。

(一)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

1、先让学生将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五个小组,引出200÷5=40(个)平均分的意义。

2、接着组织学生玩夹玻璃球的游戏。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按组汇报结果

这个开头既很快的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又非常吸引学生,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游戏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问题——因为每组人数的不同,看夹球的总数比哪组夹玻璃球的水平高,有学生认为是不合理的,由此引发——“怎么比才合理”,通过学生的讨论问题最终获得解决的方法,“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2、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在两个生活实例的引导下,学生就比较内容能够得出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3、有了上面两道题的铺垫,书上P31的例题我就让学生去体验求平均数的完整过程与方法。

4、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让我让学生来看这道题“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再计算”。这道题是例题下的试一试,因为数字比较小而且较接近,所以我利用学生估测的结果和实际的平均数引发讨论出“平均数”是个虚拟数的的意义所在之处。以实例来证明,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安排了基础题和拓展题,基本题就是选择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也是检测本课知识目标是否达标的有效方法。

拓展题让学生悬念顿生,迫使他们自觉产生思维碰撞,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一般方法。

总之,这堂课力求使既定的三维目标都能达到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Ⅲ: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统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等。粗略地看,这部分内容好像无异于传统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但仔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通过这些知识所要传递的理念和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平均数的教学应该呈现出新的气象。本学期,我就以“平均数的认识”开了一堂课,颇有感触。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平均数是表示“集中量数”,这样的专业术语是难于理解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景:分小组在30秒内,玩夹玻璃球的游戏,然后统计每个小组夹玻璃球的总个数,最后进行比较哪组夹得多。因为我将每组的人数安排的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在比较时提出看夹球的总数比是不公平的,引起争论,为解决问题大家经过讨论想起了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来比就公平的,从而我很自然的介绍了平均每个人的夹球数又叫做“平均数”。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把握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调动了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有趣的游戏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乐在其中,整个学习活动没有一位学生是等待状态的。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对“平均数”得到多方面的感受。

二、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感受。本节课在练习设计中,我大幅删减了纯粹的技能训练,每个练习题在保证基本的双基训练功能的前提下,都力图呈现各具不同的侧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在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方面得到提升。

《平均数》 篇13

一、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统计表的相关知识你了解多少?

预设

生1: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制成表格,用来分析情况、反映问题,这种表格叫作统计表。

生2:统计表一般包括名称、项目、数量、单位等基本信息。

生3:统计表也分为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

生4:制作步骤:一是收集整理数据;二是设计表格;三是填写数据。

师: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接触过哪些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这些统计图的特点同学们还记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复习一下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

二、回顾与整理

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小结并板书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2、条形统计图的分类。

提问:条形统计图可以分为几类?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名回答。

预设

生1:条形统计图按照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

生2:条形统计图按照实际需要可以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前者只表示1个项目的数据,后者可以同时表示多个项目的数据。

3、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提问:同学们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应注意些什么?

(2)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

预设

生1:注意直条的宽窄应一致。

生2:要注意单位长度。

生3:还要注意美观。

生4:应先在格子图上画出纵轴和横轴,并分别标上名称。

生5:还应在横轴上确定直条的间隔,在纵轴上确定每格代表的`数量。

生6:如果是复式条形统计图,不同类别要用不同的颜色或形式的直条加以区分,便于比较。

生7:还要写统计图的名称、日期、单位等。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结合下面提供的数据信息绘制一幅条形统计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纸上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出示数据信息:希望小学和光明小学六年级各班人数统计表。

(4)学生绘制出条形统计图后在全班展示,并说出自己的绘制方法。

(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①根据纸张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纵轴和横轴。

②在横轴上适当分配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③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并标出数量和计量单位。

④用不同的图例区分两组数据。

⑤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标上统计图的名称、制图日期和图例。

《平均数》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和区别

教学难点:利用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3分钟,复习导入,学生回顾)

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 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环节 :合 作探究(25分钟,小组合作 探究,教师指导)

内容:1.做一做[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黑板 门窗 桌椅 地面

一班 95 90 90 85

二班 90 95 85 90

三班 85 90 95 90

(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

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投影展示,进行评价。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 = 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 = 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9535%+9040% = 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对于第( 2)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

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内容:2.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 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 (9%+30%+6%)= 15%

小亮: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法是对的。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 ,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 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 某校招聘学生会干部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四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 试 成 绩

A B C

语 言 85 95 90

综合知识 90 85 95

创 新 95 95 85

处理问题能力 95 90 95

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语言、综合知识、创新、处理问题能力按20%、30%、30%、20%的比例计算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2分钟,学生总结0

内容: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

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8.2。A组(优等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1、2

《平均数》 篇15

学习内容:

教材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

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

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

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_____5

=_____(厘米)

(144+146+142+145+143)5

=_____5

=_____(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 )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十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

练习十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平均数》 篇16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2、小虎一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了,于是小虎就拼命哭,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二虎突然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二虎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个人一起去观看卡拉OK比赛呢?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三个人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个人也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平均分。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平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平均每人钓了5条鱼。

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平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平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平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三、歌唱比赛,理解平均数的必要性。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2、森林里好多鸟类都参加了比赛,最后的决赛是在黄鹂和百灵鸟之间进行的,让我们来看看决赛成绩。这是四位评委为黄鹂打出的分数,分别是96、85、90、93,当最后一位选手百灵鸟登台演出的时候,评委之一的猫先生因家中有急事由评委席退出,于是只剩下3位评委为百灵鸟打分,他的得分是93、89、94。 比赛结束了,组委会正在做最后的颁奖准备,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鹂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所以算总分是不公平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平均分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平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四、生活中灵活应用平均数

看完卡拉O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五、平均数的应用

看完卡拉OK比赛,虎虎三兄弟回到家里看电视,突然他们被一则招聘启示吸引住了,(读招聘启示)森领国王足球队可是森林里最好的足球队,作为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大虎、二虎和小虎当然都想加入森林国王足球队啦,这是三兄弟最近5个赛季的进球数,你认为他们当中谁更有可能被森林国王足球队选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