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龙应台《雨儿》读后感1200字(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龙应台《雨儿》读后感1200字 篇1
我喜欢龙应台的书,不是因为她犀利的《野火集》,是我读了她的这三本书:初为人母时,读了她的《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在安安和飞飞(龙的两个儿子)一点一滴琐事的记录中,我体会到一个母亲的款款柔情;追随者孩子成长,我又读了她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让我提前作了思想准备—孩子终将长大,我们要知道如何与十八岁的他沟通;最近,我关注了她的《目送》,说实话,看到思考“生死大问”这样的推荐语句时,我真的不想看这本书,因为我不愿思考这么沉重的问题—虽然我们终将面对。最后,还是难以抗拒龙应台的魅力,我买来此书,读完书中第一篇文章《目送》,我已经满眼含泪,难以抑制的想写些什么了。
《目送》前半部分是写的妈妈目送安安的几个场景:他上小学的第一天,妈妈送他到学校,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十六岁安安到美国做交换生,机场的告别,安安“闪入一扇门,悠忽不见。我一直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他二十一岁时,妈妈目送安安坐公交车去上大学,“一会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文章的下半部分,写到了自己的父亲: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到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的那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离开时,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后来父亲生病了,龙应台去看他,“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父亲辞世送别时,龙应台写到: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是父母永远的牵挂,从小到大,我们会有很多次的送别:他入托的第一天,看着他被老师领进教室,含着泪回头看着你,口里无奈的说着:“妈妈,早来接我。”上大学时,他消失在一群欢快的孩子中,快乐的挥挥手给你道别;工作了,他回家探望你,离开时坐到车上,摇下窗户,对你说:“回吧,妈妈”,然后你就看着他的车子一溜烟离开,留下你孤独的站在路口,朝着远方,久久凝望。
可是,我们又都是孩子,年少时,我们需要父母的呵护,或许离开父母时,会回回头,向身后的他们告别;但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在一日日的忙碌中,着急赶路,或许我们都忘记了向身后的背影挥挥手,或许我们忘记了儿时的我们是怎么样的离开。而他们,却默默地远望着你的背影,似乎要站成一座雕像,在你人生的道路上,他们永远在凝望,他们在说:孩子,虽不必追寻,我却永远牵挂。
龙应台《雨儿》读后感1200字 篇2
“我是你的女儿。”龙应台与她母亲的对话总是反复停留在这句话上。
纵使那个曾经养大四个儿女的女人忘记了一切,甚至认不出就在面前的女儿,但她还是会用含糊的口音喊出一声“雨儿”,那个记忆中的“雨儿”是怎么也不会忘记的。
岁月为母亲织了一层无情的网,遮盖住的不仅仅是她曾经似锦般的容颜,还有她小心翼翼地一直珍藏在心中的记忆。母亲像是一个走失的小孩,在迷雾重重的归途中忘了回家的路,无助地原地徘徊。龙应台则是穿过雾霭,伸出双手搀扶着母亲,不厌其烦地告诉母亲:“我是你的女儿。”她并不介意母亲的唠叨、母亲的迟钝与无知。她与母亲一起睡觉,帮她热牛奶,和她一起涂指甲油、谈天说地,帮她找回记忆。这一切是多么的熟悉,怕是母亲曾经也为龙应台做过吧!
龙应台与母亲的对话是全文最感动人的地方。母亲说:“你好像我的雨儿。”龙应台摸着母亲稀疏的灰白色的头发,极尽温柔地说:“妈,千真万确,我就是你的女儿。”这样简单的话语重复了一遍又一遍,龙应台把这份对母亲的爱轻描淡写了,然而却字字是关切,句句是牵挂。
似乎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
不知从何时起,我的母亲竟也以我成长的双倍速度老去。那些本该老人才有的皱纹,也毫无保留地爬上了她的眼角。本是乌黑亮丽的头发被岁月染上了苍白,就连曾经让她引以为傲的身材也变得平庸臃肿。从前的母亲就连出去买菜都会好好打扮一番,整整齐齐地出门,而现在的她可以将头发随意地扎成一坨,发丝滑落也全然不顾,然后趿拉着拖鞋出门,给我买需要的教科书。仍记得那次母亲独自在家做饭时突然想起还有一道我喜欢的菜没有买,没熄灭火就出门了,最后的事可想而知,整个屋子充斥着呛鼻的烧焦味。父亲为此很是责怪母亲,母亲则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一声不吭。那些没放盐的饭菜,那些混在一起清洗而互相染色的衣服以及越来越缓慢的动作,都在宣告着那个我极不愿意接受的事实——母亲老了。
想起了丁立梅的那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我是你的女儿,我会牵起你的手,漫步在小道的前方,以后的路还很长。
龙应台《雨儿》读后感1200字 篇3
“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目送》中的一席话。龙应台用她温柔细腻仿佛微风般的文字,写下了这本《目送》。看完整本书,我思绪万千,淡淡的心酸和无奈涌上心头。每逢春节,爸爸和叔叔们都会回来过年。我想,这应该是爷爷奶奶最期盼、最高兴的时候了吧,毕竟一年一次的大团圆早已让人望眼欲穿。当年过完,儿女们又要再次踏上各自的征途时,他们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袋袋的东西,那些袋子红红绿绿的,甚至带些淡淡的泥土味或鱼腥味,但是却很轻易地就装满了一整个车厢,也填满了我们的心房……车子启动了,我透过车窗回望,两个步履蹒跚的老者跟着车子,一直笑着,露出了参差不齐且发黄的牙齿,两只干瘦的手弯曲着悬在半空中缓缓地摇着,嘴里喃喃着似乎在诉说些什么。但为什么在那温暖的笑容里我分明看见了点点泪光?那两个佝偻的身影越来越小,慢慢地消失了……很多时候啊,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朝着前方大步迈。但如果这时候回回头,你会看见,在某个地方,有一个或是两个人,一直在注视着你,带着满满的不舍和期待,从我们到这人世,开始。
我也不禁想起自己,在家里,我总是低头玩手机或者玩电脑,不愿和她交流,她给我烧的青椒炒肉,我是多么不喜欢。偶然的一次,我看见她在厨房,仔细地将青椒一条一条地切开。夏日的厨房就像一个大蒸笼,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她额头上冒出来,但她却依旧不慌不忙地切着,直到把青椒切得很细很细。下锅后就更痛苦了。浓浓的油烟,呛鼻的辣味,整个空气都油腻腻的,额上的汗珠不停地滴落下来。但她依然不厌其烦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调味,最后再端上餐桌。那一次,我才明白她为我做的远远不止那一盘我认为极其普通、随意又不好吃的青椒炒肉,这一盘菜中,蕴含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疼爱。她每一个细腻的动作,都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房,让我为以前只知嫌弃的自己感到羞愧。那一次我吃下了一整盘的青椒炒肉,她很高兴,也很诧异,欲言又止。我看着她,对她说:“很好吃,谢谢你。”
当我们渐渐长大,告别父母,踏上属于自己的道路,这路上的艰辛,沿途的风景,都要自己闯,自己看。父母,就站在这路的开端,目送着我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摔倒,爬起,前行……眼里是经历大半生风霜后的不舍与不忍。他们很清楚这条道路上的艰难与困苦,他们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独自承受,独自疗伤。但是啊,成长,总要义无反顾;伤痛,更不可避免;而梦想,定要执着追求。
《目送》这本书,让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让每个人都心有所感。
“再多的遗憾都知不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的释怀与生命的和解。”让我们展开翅膀去飞翔吧,但不要忘了回头,看看自己的父母,他们一直都在。
龙应台《雨儿》读后感1200字 篇4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所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如微风拂过。早些年我只是零星地读过龙应台的一些散文,这次有幸阅读了她推出的思考、家族、人生、情感的作品《目送》。正像前面的几位老师谈过的那样,龙应台在书中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写缠绵不舍与绝然的虚无。龙应台的笔触及到了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柔情滋味。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很难写出来的,难怪龙应台自己都说《目送》是人过中年才能写出来的。
中年的龙应台目送了父亲的逝去、儿子的远离,面对母亲的衰老,她的内心是苍凉的。读了《目送》里面的《雨儿》,使我内心始终难以平静。在《雨儿》中,她年迈的、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是个老小孩。因为老年痴呆,所以吐字不清并伴有失忆症,以至于把女儿说成了“雨儿”,以至于至亲的女儿都不认得了,以至于女儿刚刚对她说过的话,她马上就不记得了。看似平常,想一想:这在女儿龙应台的心里是多么的心疼、难过与无奈啊!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真的被深深地刺痛了!是啊,像我们这些临近中年的人,越来越能感受到父母的衰老,越来越能感受到父母衰老的速度之快。或许是生活的节奏太快、压力太大而无暇去顾及父母吗?还是人到老年时,衰老的速度的确是更快了呢?我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年龄尚不算太大,六十刚刚出头。但我还是深有感触:几个月不见爸爸妈妈,再看到他们的时候,一下子就感觉到他们的银丝又增加了,脸上的皱纹又加深了,身体的力气又虚弱了……这种感觉真是只有亲身感受,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也可能正像龙应台在《雨儿》的结尾处所说:“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龙应台多么希望自己的母亲还处在青春年少,永远不老啊!这句话也道出了女儿不舍母亲的渐渐老去、渐行渐远,既是本文的升华之笔,又与《目送》的主题相互照应——“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雨儿》带给我们的感受,我请罗老师与我配合一下,读一读龙应台母女的对话部分。
这样简单的对话,却能给人最深的感动,她把这份对母亲的爱轻描淡写了,然而却字字是关切,句句是牵挂。
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经常给父母一句体贴的问候;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经常与父母交流一下自己的近况,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的父母在一天天渐行渐远……
龙应台《雨儿》读后感1200字 篇5
这个假期,又陪女儿读了一本书,是她们老师推荐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这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感悟的散文集。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字字惊心,句句动人,以女人细腻的心感悟身边细腻的情。
《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触很多,其中很多句子都令我沉思良久,反复回味。特别是,《目送》中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人在生命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欣慰中透着失落,平静中隐着哀痛,尤其对子女更是如此。
孩子小时候,对我们是那么依赖。记得第一次送女儿去幼儿园时,她是那么不情愿从我怀中下去,不肯撒开她紧搂着我脖子的小手。我硬硬地掰开她的小手,让她抹着眼泪,一步三回头地走进幼儿园。看着她瘦小的身影消失在门里,我的内心是那么地不舍。
现在女儿上初中了,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要去上早自习。她胆子小,不敢下楼,我便在楼梯上趴着扶手目送她下楼,再从楼上的窗户里目送她骑车的身影消失在晨曦里,内心又是那么地不舍!
也许将来,女儿长大了,也会像龙应台的儿子一样,拒绝这样的目送。甚至在目送她时,我会连她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也等不到。
那时的我也许也会像龙应台一样心痛、一样失落。可我仍在期盼这一刻。虽然明知孩子的长大也就意味着自己的老去,但仍会期盼;虽然明知孩子的独立会失去对父母的依恋,但仍然期盼!
再回想一下自己的背影是不是也曾给另一个人留下了同样的落寞?自己年轻的时候忙着去上学,去工作,无暇顾及的母亲,不也在目送着我吗?她的内心又该是多么的不舍!每每想起这些,无限的悔恨便充满心间,当时走的为什么那么急?为什么就不能回身给母亲一个拥抱?幸亏一切还来得及。
母亲今年六十六了,在为她祝寿时,我买了一个大蛋糕,母亲因为血糖高,一口没敢吃,可仍然格外兴奋地看着一大家子,尤其她的孙子及外孙们吃个热闹!母亲那笑眯眯、欣慰的表情定格在了我的眼里、心里。
《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经历的,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读的是作者的经历,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我的女儿和我的父母的画面。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我们拥有的或已经远去的亲情。
我们的子女会长大,我们的父母也会老去。挽留不住的,是生命匆匆的脚步,能留下的只有记忆。读《目送》让我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让我明白,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和解,不再纠结过去曾经失去的,珍惜现在拥有的,减少将来遗憾的,这也许才是我们对待亲情应有的生命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