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童年的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童年的读后感 篇1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但高尔基的童年却与众不一样。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三岁时爸爸病死了,妈妈改嫁了,一向住在外祖父家中,但是外祖父脾气很暴躁,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高尔基11岁那年离开了家自己去谋生。想想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精心呵护着我的成长,还有学校老师关心培育着我,我真的好幸福好幸福!高尔基刻苦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文学家。我要加倍发奋,必须也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童年的读后感 篇2
每个人都想回到的地方是童年,而有的人却不想回到那个悲惨的世界,他就是高尔基。
高尔基,全名为高尔基·马克西姆,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罗德城。他十岁丧父以后,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外祖父家里只有外祖母对他好,后来外祖父破产了,于是高尔基开始了捡破烂的生活,当他十六岁时想考大学,可是没考上,于是参加了秘密集会。他的自传体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看看高尔基的童年,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差距太大了,高尔基那个时候都能任劳任怨,而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呢?
童年的读后感 篇3
《童年的春天》这篇文章精彩极了我一连读了3遍。还把生动词语记在我的脑海里。文章描述了:杨树上挂满了像毛毛虫的东西,风把这东西吹到了地上,有些男孩,捡起来,吓唬我们女孩,有一次我被吓哭了,女孩最向往的.地方,就就是柳林,把柳枝编成大千秋,在上方,荡来荡去。我们在茸茸的绿地来“游击队打鬼子”的游戏,一边玩一边喊,常常吵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有的邻居向家长打小报告,我们的小屁股要挨“五指印”。
这篇文章由春天引起回忆,叙述的十分清楚。我知道了此刻我们要珍惜完美的童年。
童年的读后感 篇4
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书中的阿廖沙实在是太可怜了,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双亡,他被带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脾气暴燥,不喜欢他,两个舅舅也不喜欢他,只有外祖母疼爱他。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却走了过来。
其实,高尔基是借助阿疗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的体会到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实在是太惨了,但他还是艰苦的度过了,并成为著名的作家。
现在我才明白自己多么幸运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听老师讲课;回到家有大鱼大肉吃;有父母的.疼爱。多么的幸福呀,所以我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童年的读后感 篇5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中,幼年父母双亡,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后来外祖父破产,十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却一直坚持勤奋自学,读了许多书。加上他本人曾广泛地接触过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终于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处女作是发表于1892年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福马·高尔杰耶夫》(1899)是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童年的读后感 篇6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有高尔基先生那么贫苦吗?不,我们没有,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高尔基先生的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
高尔基先生从7岁起就没有了爸爸,跟着妈妈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别的小孩都有新衣服,就他没有,他有的就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和一个书包。然而,他没有埋怨妈妈,而是更努力得读书,准备孝敬辛苦的妈妈。
童年这本书记载了高尔基先生儿时的一些故事,中间还夹着一点点的苦涩,还夹着做人的道理:高尔基先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能成才,真让我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