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称象教学设计(精选10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称象教学设计 篇1
学情简析: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合理的意见,借鉴合理的部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复述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
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觉得怎样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件事?
师:只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有信心和老师一起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称象”。(板书)
3.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相信你们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赶快打开书P35,自己读一读课文,想办法解决生字;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学得那么认真,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我们一起挑战第一关。
出示课件,自己读一读词语,红色的生字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听听。(指名读词语)
考考你们记住没有?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读。
那么快就认识这些生字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写好。看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最难写,描一描体会字的结构。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好;直接写在田格里,写完后让同桌检查检查是否正确。
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吗?愿意怎么读?(学生自己选读法)
3.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想到第二关看一看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下面我们挑战第二关。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怎样把这几句话读好?(出示问句)指名读,评读。
4.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是怎样称象的,现在就默读课文,哪一段是写称象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5.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6.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7.用上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8.到了第三关就更难了,还闯吗?为自己鼓劲,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9.再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指名说)引导学生说出曹冲受到了哪些启发。
师小结:我们动脑筋想办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
10.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11.通过今天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12.试着自己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对一些有难度的文章来说,教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互动讨论,通过读文解惑,是极好的教法和学法。在这种平等、互动、积极的学习气氛中,既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胆的表现自己。使表达不够流畅的学生得到锻炼。我组织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说给大家听听。然后通过看幻灯片看一看称象的过程。再换一些连词说一说称象的过程推选最好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到文字,最后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表达自己。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评一评,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看到优点,更有自信。找到与别人的差距,更好的提高自己。
不足之处,在学生认识生字之后,应注意生字的巩固理解,不应该学字是学字,读文是读文。生字与学文脱节。
学生质疑时,遇到课文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应给学生及时解决或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如:一生提出来大象有多重时课文中没有涉及到。老师应随即补充一句“哪个同学知道?请你告诉他”或者鼓励大家查资料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老师置之不理。我觉得上课时还应加强自己课上应变的能力。下次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教学点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刘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
称象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本文讲的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子,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子,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利用课文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让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会写六个生字。
2、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能从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愿意把本文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学习生字、新词,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教学方法」
游戏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录像,激趣导入
1、观看动画片《曹冲称象》,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简介曹冲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轻声朗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3、认读生字:
⑴ 出示“我会认”生字卡片。
⑵ 出示“我会写”生字卡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称象的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介绍了称象的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2、学生汇报。
3、前两种方法为什么行不通呢?请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5、观看录相(两种方法)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理解。
四、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请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曹冲答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上。
2、反复朗读找到的句子。设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简易的器材,谁愿意为大家演示称象的过程呢?
3、播放录相《称象》中的片断,了解称象的过程。
4、再读书中文字,思考: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分几个步骤呢?学生讨论。
5、汇报。
6、与官员提出的方法作比较,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7、按上述步骤,作这个实验。思考:从这个办法中,你有什么体会?
8、此时此刻,你能用称赞的口气,对曹冲说句话吗?
9、教师小结:曹冲称象的`方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杀了,就用石头替代。他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其实,他是利用了水的浮力。
10、用称赞的口气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11、指导背诵。
投影出示背诵提示语: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1、曹冲的办法在当时来讲是很好的,符合当时的情况。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学生发言,评议。
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六、课堂练习
1、我会组词:
称( ) 住( ) 像( ) 再( )
秤( ) 柱( ) 象( ) 在( )
止( ) 照( ) 点( ) 办( )
正( ) 找( ) 热( ) 力( )
2、选词填空:
再 在
⑴ 小明把作业放( )李老师的办事桌上。
⑵ 这个话题,没有( )说的必要了。
⑶ 李玲( )次见到了音乐大师。
⑷ 我( )路上摔倒了。
称象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中的八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教育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3、继续学习默读。并且乐于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曹冲称象的步骤。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那谁还记得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尤其强调腿像一根柱子和身子像一堵墙)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和大象有关的课文——称象。(板书:称象)
2、解释称:你知道称是什么意思吗?你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过称什么的?
由学过的课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入,把学生直接领入到大象的样子上,这样再去介绍课题称象,使学生对大象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解决了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使学生了解称,知道“称”的读音、理解“称”的字义。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书来,自由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叙述这个故事的。在读得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解决。并且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
2、班内交流学习成果,出示本课生字词语和由词语组成的一段话。(开火车读词语、扩词、说句子等)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的声音洪亮、正确流利、而且同学们都爱听。
给学生创设自主识字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班内汇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通过用词语组成段落,使学生在大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三、合作探究、品读体味:
这篇课文的课题是《称象》,那都是谁用了什么办法称的大象呢?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班内交流汇报:
1、官员们出了主意。板书(官员们)并且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以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来分析官员们的办法,随即板书:造大秤 宰大象。出示官员们的办法,体会“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的场面,理解词语“议论”。
2、曹冲出了主意。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勾画出描写曹冲称象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勾完之后可以和同桌说说。
3、学生汇报交流。
4、出示课件:曹冲称象的步骤,帮助理解课文。
5、对比官员们和曹冲称象的办法优劣。谁的办法好?好在哪里?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板书:直摇头点头微笑
在小组内交流,锻炼每个学生的说话能力,并拓展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用学生充分的读概括官员们称象的办法,锻炼孩子们的概括能力。
把识字教学引入具体情景中,理解了词义。
曹冲称象的步骤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主要通过默读,边读边想(这也是本单元的新的阅读要求)、勾画动词、交流和课件的展示来帮助理解。
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好与坏,体会曹冲遇事动脑筋、积极思考想办法,学习曹冲。
四、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称象,你认为曹冲是个怎样的人?2、如果说在现在的情况下,你打算怎样称象?3、课下搜集曹操、曹冲的小资料,我们下节课展示采蜜集。
让学生们自由想象称象的.办法,打开思想的闸门。
《称象》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讲课,使我有了一次很大的提升,感觉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是自己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处理生成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反思总结得与失,以便指导以后的教学。
首先,为了本次讲课,我深挖教材,参考了众多的设计,最后制定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更为学生所接受的引课和难点突破的方法。在引课上,我采用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这样就使大象的样子很清晰的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解决了理解大象的高大的这部分内容,也使学生产生了称象怎么称的兴趣。在突破难点上,我采用的是通过学生默读、勾画描写称象动作的词语、交流汇报和课件展示的方式来理解称象的步骤,体会曹冲称象的巧妙和学习曹冲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其次,在字词教学上,我采用了通过字义识字(比如教学“称”时,让学生想自己看到过称什么的。教学“秤”时,通过秤字右边的“平”说明秤的含义)、换偏旁识字(比如教学砍,学生们想到了次、歌、吹、欢)、结合具体情景识字(比如议论,是在出示官员们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来理解的,还扩充了词语议论纷纷)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积累识字的方法,为以后读书识字打好基础。
第三,在学习了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我扩展了如果是你,怎样称象的问题。没想到学生们提出了用人代替大象走上船、制作大的跷跷板、用地秤来称等方案,发散了学生思维,不把曹冲当做神仙而不敢去突破,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我认为本节课中处理不当的环节有:在学生勾画称象的动词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一来是自己着急了,二来怕学生们说不好,所以想降低学生的难度直接播放了课件。另外在教学“称”和“秤”时应该再次比较一下两个字的区别,这样在以后的读课文过程中就不会有学生误解了。还有在学习曹操和曹冲时,做一下简介会更好。
总之,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想讲一节成功的课除了需要精心备课之外,更需要一个教师多方面的素质(调控课堂能力、处理生成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积累、改进与创新,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称象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装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板、纸制的小木船、象和石头。
【教学过程】
一、现场试验,导入新课。
(师准备好装上水的玻璃皿和小木板。)
指名一个学生到台上来按老师说的做,其它的学生坐在座位上认真观察,等一下上来说说,你刚才观察到了什么?(实验时,在木板上加的东西越多,木板就越往下沉。)
师:看到这种变化,你能动动脑筋,想想可以利用它来做什么呢?
生:……
师:同学们刚才都有动脑筋,只是暂时还没想出一个更妙的办法而已。但有一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到了,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听他讲一讲呢?说不定听后,你们会有比他更好的办法。
板书课题:称象,学生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质疑问难,感知课文。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多,那现在就请你们翻开课本P35,把课文认真、仔细地读一读,相信读了之后,你们一定会解决很多刚才想知道的问题的。
2、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很大的象。
师追问:大象有多大呢?你能说一说吗?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
师:当官员们看到这么大的象之后,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生2:这头大象有多重?指名读一读(“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师:官员们现在都在议论这个问题,那我们也来当“官员”,学他们一起来议论议论好吗?(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学着官员们的样子讨论讨论,看哪一组“讨论”的最像。)——懂得什么叫“议论”。
3、让学生自己来评一评,哪一组比较像“议论”?
4、师:从学官员们的议论中,你有新学会什么吗?(学会“宰”。)
5、师:曹操对于他们想出的办法都不满意,从哪里看出来 ?(“曹操听了直摇头。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
三、抓住重点,细读明理。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官员们的议论之后,想出来的`办法,曹操都“直摇头”。那有没有谁想出的称象办法让曹操满意的呢?
1、全班齐读课文的第四段。
2、指名到台上来用老师准备的纸具演示曹操称象的过程。(学生一个说,一个做,其余的认真观察。)
3、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曹冲称象的步骤的词语。(先……然后……再把……再……。)
4、师对着黑板上的图,引导学生把曹冲称象的过程复述一遍。
5、师生合作互读曹冲称象的过程的句子。(老师读表示步骤的词语,学生接着往下读。)
四、由果溯因,精读对比。
1、师:官员们的称象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而对于年仅七岁的儿子曹冲提出的办法,他为什么会“点头微笑”呢?
2、让学生由表现的不同反映,对比一下办法的好坏。
师总结: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思考。
3、如果换成是你,你觉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总结全文,养成习惯。
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多动脑去思考,人才会变得聪明起来。
六、讲说故事,加深印象。
1、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
2、请学生分别用“关”、“洒”、“扫”这几个字,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以上两项作业,自选一项。
称象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和过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训练学生正确完整地回答问题和复述一件事的能力。
3、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懂得曹冲称象的过程和道理,使学生明白:爱动脑筋能成为聪明的人。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本课的教学为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书写板书:6、曹冲称象。
(二)讲读课文。范读课文 。(播放多媒体课件)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播放多媒体课件)
思考: 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些什么? 体会到了曹操什么样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并知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 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2、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能知道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
3、理解“议论”在课文中的意思。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呢?读出议论的语气。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能够说出两句的不同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用(––––)画出来。
2、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播放多媒体课件)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
(六)、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2、做实验突破难点。(播放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称象过程。
然后对学生可能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例如: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出的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们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七)、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
(学生回答:七岁。)(播放多媒体课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才:说明曹冲刚刚七岁,年纪很小。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曹冲才七岁的时候,就想出了这么好的称象方法,如果让你称象,你会用什么办法呢?同学们,曹冲只有七岁。按理说,大人们的经验应该比他丰富,可偏偏是他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了启发,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一说曹冲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吗?
(八)、总结全文。
1、曹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七岁的曹冲想办法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老师真心的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像曹冲那样遇事多动脑筋,要勇于创新,做一个聪明的孩子。
(九)、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见附页。
(十)、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称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齐线,称石头
直摇头←曹操→点头微笑
称象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人生生字,书写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正确读写生字、词。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板书课题:
出示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冲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21、《称象》。
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最好!好不好?
二、学习、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听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b、想一想为什么要称象呢?
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c、教师小结:官员们都想知道大象有多重。
3、学习第3、4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几种称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谁想出来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第一种方法:造一杆打称,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人说
第二种方法: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来称——也有的说
第三种方法:把大象赶上船,来称大象的重量——曹冲说
b、集体讨论:谁的`办法好,谁的办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朗读课文,体会曹操听了他们称象的办法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c、学习曹冲的办法:
1)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独立完成课堂练p、60、第5、6题;指名反馈。
2)归纳步骤: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3)实验演示;
4)朗读体验;
5)尝试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同桌复述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了解称象的结果;
2、体会“曹冲才7岁。”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
三、指导背诵:
1、出示背诵提示
为什么称象——讨论称象办法——称象过程——称象结果
2、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设想: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四:读字、写字:
1、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临摹,独自填写田字格。
3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五、拓展延伸:
根据当时的条件与环境,你觉得还可以采用什么更妥当的方法来称象?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赶大象上船画线
装石头齐画线
称船上石头得大象重
称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称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称象教学设计 篇7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习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2)、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3)、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2、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自学检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 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 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习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五)课后检测
1. 作业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 ),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六)反思促学
1.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称象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析」
本文讲的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子,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子,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利用课文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让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会写六个生字。
2、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能从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愿意把本文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学习生字、新词,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教学方法」
游戏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录像,激趣导入
1、观看动画片《曹冲称象》,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简介曹冲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轻声朗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3、认读生字:
⑴ 出示“我会认”生字卡片。
⑵ 出示“我会写”生字卡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称象的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介绍了称象的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2、学生汇报。
3、前两种方法为什么行不通呢?请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5、观看录相(两种方法)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理解。
四、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请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曹冲答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上。
2、反复朗读找到的句子。设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简易的器材,谁愿意为大家演示称象的.过程呢?
3、播放录相《称象》中的片断,了解称象的过程。
4、再读书中文字,思考: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分几个步骤呢?学生讨论。
5、汇报。
6、与官员提出的方法作比较,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7、按上述步骤,作这个实验。思考:从这个办法中,你有什么体会?
8、此时此刻,你能用称赞的口气,对曹冲说句话吗?
9、教师小结:曹冲称象的方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杀了,就用石头替代。他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其实,他是利用了水的浮力。
10、用称赞的口气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11、指导背诵。
投影出示背诵提示语: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1、曹冲的办法在当时来讲是很好的,符合当时的情况。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学生发言,评议。
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六、课堂练习
1、我会组词:
称( ) 住( ) 像( ) 再( )
秤( ) 柱( ) 象( ) 在( )
止( ) 照( ) 点( ) 办( )
正( ) 找( ) 热( ) 力( )
2、选词填空:
再 在
⑴ 小明把作业放( )李老师的办事桌上。
⑵ 这个话题,没有( )说的必要了。
⑶ 李玲( )次见到了音乐大师。
⑷ 我( )路上摔倒了。
称象教学设计 篇9
1。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分析比较课后习题2中三对句子间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在通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出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通过实物演示和分析联想,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教课前,教师先讲有关曹冲的故事,使学生对曹冲的聪明才智有初步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急于知晓曹冲小时候的故事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状态。接着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审题中,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曹冲的另一个故事——称象。然后启发学生:“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怎么称呢?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弄明白曹冲怎么称象的,他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展开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
3。联系课文内容讲讲“又高又大”、“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等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因人而导。
四、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情况,复述故事。
五、练习填空:
1。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一共有两个,一个是( ),一个是( )。第一个办法别的官员认为( ),第二个办法曹操( )。
2。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
第二课时
一、对比分析,突出教学重点。先指导学生把曹冲的称象和官员们的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高明之处。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
1。官员们想的第一个称象办法是什么?(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称)这个办法好不好?(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2。官员们想的第二个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办法也不好,因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大象活不成了。)
3。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相比较,谁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既不需要造大秤,又不宰大象,这个称象的方法很科学。)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曹冲称象的段落,仔细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
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讲出来。(第一步,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第二步,大象下船,船上装石头;第三步,石头装到齐线的地方,然后分几次称石头;第四步,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
三、实物演示,让学生按曹冲的称象方法操作。
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读后要求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把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词句训练结合起来。
2。在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示的程序是:先把小象放到船上,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接着把小象拿出来,把石头往船里装,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时,停止装石头,石头有多重,小象就有多重。
四、分析联想,深化教学重点。
1。读课文,联系演示操作,想想曹冲在称象中联系了哪些实物?(船、石头、水)
2。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实物想想,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在哪里?(水能载船,船上放了石头,船就会下沉,东西越重,下沉得就越多。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一块一块的称。大象在船上时,沿船舷画一条水平线,然后用石头代替大象,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这时称船上的石头,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3。请学生根据这个科学道理,讲讲怎样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理解的原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4。完成课后作业2、3题。
附:板书
称象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称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称象教学设计 篇10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 人物: 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 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 ) ( ) ( )
cheng gan zai ge yi du qia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 de ( ) (2) de ( ) (3) dei ( )
2 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由( ) (2) 把弯由的伸开( )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
3 曹操听了儿子曹冲才七岁。
(1) 能力。( ) (2) 一个劲儿地。(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组词语
官( ) 沿( ) 柱( )
宫( ) 船( ) 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