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这一封封傅雷写给儿子的信,充满了浓浓的对儿子的爱,全部融化在字里行间。傅雷夫妇在信中的谆谆教导,与孩子的真诚交流都是爱的体现。
这是一本教育孩子的好书,同时也是子女了解父母的好书。子女与父母都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彼此,拉近之间的距离,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的发展,消除代沟。傅雷在信中写给子女的每字每句都已成为经典,成为永恒。
在这本充满父爱的读物中,有一句话让我感受到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十分看重:“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这句话让我感受最深,完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我们可以以这个为目标而奋斗。
“家书值万金。”这一句话足以体现出傅雷对于儿子的爱。
父与子之间通常都是一个打与被打的关系。有的儿子因为从小被打而害怕父亲,有的则因为叛逆与父亲渐渐疏远,谁也不让着谁而出现隔离。而傅雷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却不是这样。虽然说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不爱子女,但是像傅雷夫妇这样的却难以找出第二对。所以更应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人羡慕。
傅雷夫妇在书中教育儿子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体现一种美好的教育思想。这或许是两个成功者的重大原因。不过,同样还有自身的努力与拼搏。
傅雷说过:“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坦,工作反而会顺利。”这句话我很赞同,及使你与众不同,有过人才能但是如果从人生、宇宙的角度出发你就是渺小的。当你站在某个区域的顶端时,你就会在想会不会有别人超过我,把我挤下去之类的。如果你换一个角度,认为自己有不足的空间不断进取,那么效果也是不同的。
成长中的我们,应当从各个方面吸取教训经验以及真理,无论是出自父母或朋友之口。其实这也是为了今后健康成长。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善于沟通,得出共识;敢于提问,问出真理;勇于质疑,寻得智慧;勤于磨砺,炼出实力。沟通是父慈子孝的最好的通行证,这一点在《傅雷家书》中很明显。
通过书信,傅雷先生与儿子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内涵,交流彼此的思想,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一封封家书犹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父子俩乐享其中。
傅雷希望通过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教育和领导儿子,激发儿子通过书信畅所欲谈,一方面及时发现儿子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也希望从儿子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新的思想、艺术和生活感悟。
傅雷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做人要谦虚,严谨,面对困境不气馁,面对顺境不骄傲。当儿子情绪低落时,他告诉傅聪:“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的酒浆。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对于儿子的矛盾,他又这样剖析并激励:“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完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天!”字字句句,都蕴含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傅聪也遇事主动写信,漂洋过海寻求沟通交流,主动为自己减压,改正错误,放下包袱,降低风险。一个虚心好问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
正确沟通,是父慈子孝的最好的一剂良药。没有沟通,哪来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呢?
想起正在冷战的我和父亲,每次和他在一起便会有怨恨的目光,但我心里也很愧怍,可每次吵架两人总是无法沟通,最后我总是免不了挨一顿揍或者受一阵责骂,只能在周末独自抱着冰冷的手机,想要找个诉说的对象,却也不知道做什么……多与父母通通电话,或视频聊天,说说学习生活,一吐为快,撒娇,加深自己与父母的感情吧!
谨记:正确沟通,父慈子孝的通行证。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透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理解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能够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个性是学钢琴的能够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完美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资料,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就应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能够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一开始看这本书,总觉着很奇怪。为什么书信能够编成一本书?但越读到后面,就越感激这本书。
傅雷是一位翻译家,大儿子傅聪是闻名世界的钢琴家。这本书,便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书信合集。从一九五四到一九六六,从傅聪刚去国外到傅聪结婚生子。从书中,我看出了傅雷这位父亲的唠叨,他的“唠叨”,大到关心孩子的世界巡演,小到关心孩子在国外的食物合不合胃口,饱含着对儿子深深的爱意。
其中最最让我难忘的,便是傅雷与儿子谈终身大事与小孩起名这两件事,比起其他的事件,这两者很贴近生活的。傅雷信中对儿子说到对自己的终生伴侣要一心一意,要善于交流,不可以当唐璜。我想,要让傅聪做到这一点,傅雷大概是付出蛮多的。首先他要以身作则,以行动告诉后代应当如何做;其次他要有头脑,有方法,才能让儿子信服,我想这是蛮难的。第二个是给小孩起名这一事件,信中写到,男孩名为凌霄,女孩名为凌云。后来,傅聪生了个男孩,便取名为凌霄。给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孙子起名,这一行为不正好体现了傅雷对于后代深深的爱吗?傅聪听从父亲的意见,这也恰恰说明了傅聪对父亲的爱也是多么深刻。
不由得想起我与我的父亲,我们二人不似傅雷父子相隔几千里,我们朝夕相处,爸爸给我的爱虽然不像母亲的细腻,但很让我回味。
我爸爸个子不高,但他在我的心中,永远是最高大的。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很崇拜我的爸爸,可以这么说,我爸爸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偶像,他有一身的才艺,说单口相声、演小品、诵读、写诗、玩乐器……他无不在行,他是我心中永远的'“SUPER STAR”。我常常有机会跟着爸爸到各个地方演出,爸爸在上边表演,我就在下边做观众,为他鼓掌。每次主持人念到我爸爸名字的时候,我对爸爸的敬佩就油然而生,爸爸真的很厉害啊!每当爸爸表演结束,观众席总是响起热烈的掌声,我心里甭提有多骄傲了!那时的我想,有一个这么厉害的爸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之后爸爸高大威武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成为我的榜样。
我不知道我是否将“傅雷家书”读透了,但我可以肯定,傅雷家书带给我的,绝不只是傅雷父子的故事这么简单,还有对父爱的深深思索。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我们先说说傅雷先生,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以为他是外国人,可他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和和艺术评论家,看来我真是孤陋寡闻这么著名人的我都不知道!
一开始听说《傅雷家书》的时候,就特别想看,就买了一本,可是里面的内容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只是傅雷夫妇写给他们的孩子傅聪和傅敏的书信而已,没有什么吸引人眼球的部分。但是只要你仔细看傅雷先生及夫人所写的书信内容你会发现书信中包含着傅雷先生及夫人对两个孩子深厚的爱。
傅雷先生的教子方法独特,用书信的方式教育远方的儿子,当然中间透露出傅雷先生对自己孩子的牵挂和爱。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傅雷先生总是耐心在书信的指导孩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或许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唠叨,这不是唠叨,这是爱,是无私的父爱,是不求会好的父爱。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父爱在无形中教你如何坚强、自立。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先生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
傅雷先生对儿子孜孜不倦的.教诲,是许多家长的好榜样。但我不希望家长不要只学傅雷先生的一个“打”字,那样光打孩子只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痛苦,要是“打”会有乐观的结果,那么孩子们还有什么生活的余地。我只希望家长能用平和的口气和的口和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父爱是一座灯塔,远航时指引我们冲破迷雾找到正确的道路。父爱犹如母爱,是无言的付出,他默默的关注孩子的的一切,防止孩子迷失在远方。傅雷先生就是父爱的代表,濯洗我们的心灵。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刚上八年级,妈妈就给我买了《傅雷家书》这本书,并十分强烈地推荐我看。我十分好奇:这有什么好看的?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打开了这本书,才看几页,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了。这本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感情,无不显出艺术感与高级感。
真的,有时候,我真的挺羡慕傅聪的。父亲傅雷是著名翻译家,博学、正直、富有个性,对古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有广泛研究,称得上是一个艺术家。母亲朱梅馥端庄美丽,温柔善良,有文化又勤劳能干。在他们的培养下,傅聪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颇受父母影响,成为了一名著名钢琴家。
之前和妈妈一起聊天时,妈妈问我读这本书收获到了什么,当时我玩笑地说:“再认一个父母”但妈妈点头。真的是这样,傅雷夫妇极有艺术文化修养,而在教子上,也有极高的艺术。
施蛰存先生曾说:“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他教儿子做人要保持“赤子之心”,与儿子一起讨论古代诗文,探讨音乐之美等等。但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傅雷那对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与关心。他会知道傅聪的每一场音乐会,会准时,仔细聆听并对其作出详细点评,他会教儿子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以自己的前车之鉴来教育儿子,让儿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吃苦,他在孩子面前从来没自恃身份高高在上,而是希望可以和儿子成为朋友,学习儿子身上的优点。傅雷的感情总是寓于生活的细节之中,也同许多中国家庭的父亲一样,爱子之情犹如大海,澎湃深沉。这样的教育,能不使儿子成为一名出色的人吗?
《傅雷家书》是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一把打开智慧之门,启迪心灵之窗的钥匙。正如傅雷先生所说“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细细品读《傅雷家书》将文学,艺术修养融入到生命中去,使我们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