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
《傅雷家书》一直被中国的家长们认为是教育的宝典,简直是亲子关系的《圣经》。随着时代的变迁,万事万物都在变,但不变的其实只有中国式的教育和中国式的家长。
傅雷的愿望是让他的儿子傅聪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要超脱钢琴家的境界,成为艺术家。而傅聪本人的愿望,我们就无从得知了,毕竟书里并没有收录傅聪的回信。从傅雷比关心傅聪本人身体条件还要关心他的演出情况和在钢琴学习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傅聪并不想成为钢琴家:起初只是他的兴趣,或者干脆是完全被逼迫的。而从傅雷一封接着一封(我的版本是按信件类型编排的,体现得不明显)的书信和每次有意无意地提起“要给我们多写信啊”的叮嘱中可以看出傅雷完全是一个自私的父亲,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如果傅聪不喜欢写信呢?如果他太忙而没有时间写信呢?如果是因为他病倒了,才没有时间写信呢?可见傅雷并没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质,而是像复读机一样催促。
傅雷说老舍的《四世同堂》写的不好,“发觉文字的毛病很多,不但修辞不好,上下文语气不接的地方也很多。还有是硬拉硬扯,啰里啰嗦,装腔作势,……现在竟发现他毛病百出。”请问您就写得比他好?我觉得您的`家书才是“硬拉硬扯,啰里啰嗦,装腔作势”,还多一个“又臭又长”。看过《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化人都知道斯诺在开头那一段一长串问题是想吊起读者的胃口,但疑问过多过长,效果适得其反。傅雷也运用了大量如是的疑问段,经常一写就是几百字。我在看那些问号时,我甚至在想傅雷是不是一个被翻译耽误的哲学家——估计苏格拉底都没有那么多问题要问。
但是也并不能说《傅雷家书》就全是坏的。那种设身处地与儿子共勉的精神值得学习。不过有时候会有点过,帮儿子做决定和打着“过来人”名号的道德绑架我实在是看不下去。傅聪的未来是傅聪自己的,他的脑子、他的心也只是他的,父母只是充当一个把他接来世上的角色罢了,只有傅聪自己才会做出不会令他后悔的决定。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2
《傅雷家书》不仅是文学中的宝典,更是家庭中日常的表现。每一封信中无时无刻不书写着傅雷对于儿子的关怀和教育,其中傅雷对儿子读书求学的教育非常的显著。
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经常在书信中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透彻精辟的分析,由此来培养傅聪感受力,傅雷深厚的知识储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艺术的理解,都为负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傅雷希望儿子可以认识到礼仪习惯的重要性,并教育傅聪要从小事做起,在行为、态度、处事方面,吸取别人的长处,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快学习的步伐。傅聪通过书信来鼓励儿子,并非只是一味的去责备,而是引导付聪在生活中寻找与感悟,去寻找创作的灵感,他还从写作的方面去启发儿子,从写作中感悟是大量的积累,最后是自己的`知识得到升华。傅雷知道儿子将艺术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不断的去学习,但他也同样知道学习不可操之过急,一直处于学习中会使精神超负荷运作的,所以有时傅雷也会找很多休闲的话题,这样可以使傅聪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更有效的去学习,傅雷在傅聪的学习道路上为他指明道路,他不仅是一位好父亲,更是一位好老师。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3
《傅雷家书》讲的是傅雷在他长子赴波兰留学时给他写的信。信中他们聊音乐,聊生活,聊理想,聊恋爱。他们是父子,也是老生,更是朋友。傅雷身为父亲更是对孩子关心有加,几乎是每个月就要通两回信,不论是忙与不忙,回的信长或短。他总是认认真真,逐字逐句的看过去,再一丝不苟的回信。信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透露着浓浓的爱意。我觉得正是这一份份爱为傅聪成为优秀的钢琴家打下牢固的地基。
其中的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当时傅聪因出国不得已与初恋相隔两岸,他的'父亲立马察觉到傅聪被恋爱所困扰。但他并没有立马让傅聪停止交往,只是提醒他,他的理想和学业的重要性。那孩子自己去明白道理。为了方便傅聪,傅雷花了不少钱弄了两个麻绳方便搬运。一位普普通通的翻译家却为了孩子学习了不少音乐专业的知识。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呀!正如温家宝所说:“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幸运的是,我也有一位这样爱我爱的深沉的父亲。几年前的一个暑假。窗外是辣的太阳毒蛇吐着信子,虎视眈眈的盯着我,真叫人待不下去。此时,在门外站的汗流浃背,满脸焦躁,面红耳赤。心中是数不尽的懊恼和倔强。
那天,和母亲因一件极小的事大吵了一架,一气之下,我站在门外不肯吃饭。谁知也听见母亲摔门进房间的声音。就这样站在阳光下暴晒,心却渐渐静了下来,却有些不知所措。这时,门开了。父亲把我拉了进来,凉爽的空气轻拂着我的面庞。他没有说话,默默的为我添了一碗饭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着我吃。“以后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不吃饭。”父亲依旧是那样面无表情,眼底闪烁着是不易察觉的关心呵护。他声音沉稳宽厚,听不出多余的情感,可能声音铿锵有力。穿透了我最后的倔强,心中的委屈与愤怒都随着泪水流了下来。父亲递给了我一张纸巾,欲言又止,终是没有说什么。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转身便去厨房洗碗。哗哗的流水声,宽厚的背影成了我永远的记忆。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却是孩子最依赖最坚固的后盾,他们拥有着世界上最尊敬的称谓——父亲。他们的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他们没有优美的言辞去表述爱意,却用一个个微小的动作去传达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4
《傅雷家书》中写了从19xx年到19xx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我认为傅雷夫妇是最好的中国教育的典范,他们呕心沥血的`去教育他们的孩子们,可以说是各个方面都教育得非常全面,且教育十分到位,什么感情啊,音乐啊,政治啊没有一处是没有教育到的。
尤其是感情方面,也教育的十分到位,这是我唯一觉得,它不像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十分传统,所以中国家长很少有和孩子们讲爱情,这仿佛对我们这个年代来说就是一种禁封的东西,家长们要求我们不要早恋,这只是一种要求,却没有给我们讲爱情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为什么这个年代不要去碰爱情?中国家长们压根连提都不提,只是一味的告诉我们不要早恋,而傅雷就不一样,他告诉儿子爱情是什么?告诉儿子要奉行“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的准则,不要把恋爱放在第一位,切勿恋爱至上,这样会耽误了工作,他们会很认真的告诉孩子爱情是什么?而中国家长只会一味地责骂,不会理性的去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呢,也只是辨认不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可能是青春期对异性产生的朦胧情感,所以,家长应该正视这些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责骂。
所以我认为傅雷的教学之道虽然艰难,但是是成功的!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5
海鸥依海而生,但也要展翅飞翔;大海随海鸥而广,只为护它一生。——题记
穿越回那个属于傅雷的50年代,一封家书足以跨越鸿沟,抚平游子心中成麻的万千思虑。家书似一把打开相隔两方空间之门的钥匙,见字如面间,亲人间的温暖,父母对孩子在外打拼的担忧、不舍,对傅聪的种种关心问候,从字里行间中不经意的流露出来,飘进心中。
《傅雷家书》里更多的是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母亲的信似白月光般的温柔,却又不敢完全给予你爱的`光明。她总怕爱孩子爱的深沉,她的孩子会陷入爱的沼泽里,从而失去了展翅飞翔的能力。
父亲的信却似烈阳般凛冽,不似母亲般的白月光温柔长情。傅雷先生对他的孩子从来都是有一说一,但他的深邃背后也有温情的一面。傅雷先生曾对他的孩子说过:“我做父亲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厌烦。”父亲是矛盾的,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飞得不高,却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摔得遍体鳞伤的模样。
或许有一天你也会飞向蓝天,你的父母就像大海,当你跌落谷底时,你的父母不会责怪你飞得太高,而是为什么自己没有更广的海岸。
海鸥与海会永远相伴,直到时间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