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精选1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当孩子们从第二自段里读出了作者的愧疚后,我又抓住母亲说的两句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亲过来的?”“快把我放下,别人笑话。”感受母亲的无私。再通过作者抱母亲的行为,引导学生读文思考。你从这段内容中里读出了什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所做的令母亲感动的事,从而将本课所折射的人文思想深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回家做一件令母亲感动的事,并注意观察母亲的表现,把它写在日记里。学生的情感在我的逐层引导中得到升华。(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生:我从轻轻地摇动读出了我对母亲那发自内心的爱,就如同爱自己的孩子一般。
生:我还从轻轻地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温柔就如同母亲平常对我一般。
生:我从无数次读出了母亲是非常爱我们的,而我也非常地爱母亲,虽然是第一次抱母亲,可是却融进了我全部的爱。(说得太好了,读课题虽然是——第一次抱母亲,却融进了我全部的爱)
生:我也从抱和摇读出了我对母亲的爱,一般只有母亲对孩子才会这样抱和摇,而我能这样的抱着母亲,摇着母亲,足以见得我对母亲的爱。
同学们,我们再来看母亲的表现。这两行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
生:欣慰的泪水
生:激动的泪水
生:幸福的泪水
生:苦中带甜的泪水
同学们,你们注意了没有,这里用的是省略号,想一想此时此刻,母亲此时心里都想到了些什么?
生:我以前的辛苦都没有白费,儿子大了知道疼娘了,再苦再累值呀!我得赶快养好身体,不要再让儿子为我操心了。
生:母亲可能想到了我很小时候,她拖着带病的身体给我喂饭;辛苦劳作了一天的母亲顾不得一天的疲惫搂着我给我念儿歌;我生病的时候,她悉心地照料不离左右。
生:母亲可能在想她做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今天能得到儿子的一抱,她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
师:同学们,我第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这么感动,这样幸福,想想看,如果我经常这样抱母亲会怎样?(略)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做过令母亲感动的事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母亲的幸福。
生:有一次我妈妈不在家,我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妈妈回来后,高兴地亲了我一口。
生:那天妈妈洗脚没拿拖鞋,我给她递了一下,她笑着说我比以前懂事了。
生:那天妈妈下班较晚,我回到家,先做了晚饭,妈妈回来后大吃一惊,脸上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师;这么小就知道疼爱妈妈,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同学们,我们对母亲的关爱再应该体现在平时的一句关心的问候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今天回家,你打算做一件什么事让母亲感动?
生:我今天学了课文,觉得我也很愧对母亲,我打算,把我的愿望写在一张纸上,折一只千纸,放在母亲的床头,向母亲道歉。
生:我要给妈妈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好好慰劳妈妈。
生:我想给妈妈洗一次脚,让母亲洗去一天的疲惫。(……)
师;那就请你们如自己说的去做,并躲在一边悄悄地观察妈妈的表现,把这切写在日记里,明天与老师一起分享。
期待着学生明天的日记。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2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教学前我认真地读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我被文中的亲情所打动。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算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在教学参考书中提出了三个课时完成的建议。我在备课的时候,删减了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那些思维度不高的问题,我抓了两个地方。一是指导学生分段,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分的:
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解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一直不知道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我认为这样分段条理不够清晰,学生难以理解。
所以在教学中做了调整和改进。我根据学生看课题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抱母亲?”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原因。
学生很容易找到先后两个原因“换床单”和“报母恩”,我顺势提出“找一找课文哪里到哪里是写作者因为护士要换床单而抱母亲的,哪里到哪里是写作者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学生很快便理清了条理,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3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歌德
当我偶然间读到这句话时,被深深地触动:用两只眼睛读书?多么奇妙。在我自己平时读书时,我用两只眼睛看书了吗?在我平时教学中我告诉过我的学生应该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了吗?如果我要教给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的方法,我要怎么来教呢?我思考着: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有幸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后令我茅塞顿开。原来用两只眼睛看书并不神秘,在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教学中都在使用,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理解。只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更加的形象。
《第一次抱母亲》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于永正老师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着教给孩子“用两只眼睛读书”的方法。
一、读课题质疑。在读题之后于老师让学生对课题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当学生看到课题的同时,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朗读指导,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道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于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留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句子的停顿,注意在学生的朗读的过程中进行字音的纠正,因为要读懂文章必须建立在正确流利的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在指导对话时,于老师告诉学生:“读书要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是呀,这篇课文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吗?让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启发学生从我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了母亲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充分的读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如果说前面的读是用一只眼睛看到了纸上的话,那在学生充分读会用自己的话来谈体会则是用另一只眼睛看到了纸的背,去与作者,与文本进行了心与心的对话。
三、抓关键词,回归全文,升华主题。在教学的量后环节,于老师抓住课文的关键词“第一次和无数次”让学生看到这两个词说先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让学生猜老师想说一句什么话,从而引伸出了课外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辉。”“老吾老……”这次读书,不仅让学生透过重点词,看到了课内的话,还让学生看到了课外的话。让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扩大阅读的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要用两只眼睛读书,更要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做用两只眼睛去读书。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4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初读这篇课文,我感觉这篇课文比较难上,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情,与儿子对母亲的感情非常真挚感人。学生的阅历浅,感悟会比较初浅,不深刻。尤其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执教者真是一个挑战。
一、紧扣“抱”,呈现板块造型。
本课以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全文,通过重点语句来赏读、感悟课文,教学层次分明。本课的教学,本人以一个“抱”字来贯穿全文,从读课题中的“抱”字,引起学生的关注;读作者,通过“抱”感受对母亲的不了解;认识母亲,想象“抱”的分量;读感恩,体会“抱”的情感交融。读自己,让“抱”字在心中生根、发芽。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条分缕析,呈现出一种板块层进式的教学造型,学生在整体板块内容面前,进行纵深探讨与交流,在实践中训练了语言文字,体现了板块教学的简洁美。
二、抓好“读”引领精神之旅。
1、在情境中读。学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读得“深情并茂”。为此,在品读课文时,我精心预设了一段段唯美的导语,引领着孩子们的精神之旅,并外化为动情用心地朗读。
2、在感悟后读。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对母子之间的爱。如学习课文第二段儿子说的一番话时,学生在感悟了母亲为了这个所付出的艰辛,体会到“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们的朗读已力透纸背,也许孩子们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读感受母爱呢。
3、要在读后加深理解。感悟——朗读——理解,这是一条引导孩子阅读学习课文的良性循环轨迹,在感悟读后一定要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孩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学习最后一段时,在引领孩子们悟读到“这是怎样的泪水”时,再次诱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说说:你想对母亲、对自己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三、关注“情”,绽放理性思考。
教学时,教师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吟咏,体悟其情感,实现因情学文,明理悟道。1、抓住对话,进入情境。让学生习文章的对话。从而使对语言的理解与情境的感染揉为一体。2、品词析句,领会情感。抓住“翻山越岭”、“担子”、“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使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母亲的`认识。3、以读代讲,体会情感。学生通过朗读、齐读、个人读的形式、揣摩语言的内涵,从而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如文章第二节:我说:“在我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话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之后我让学生有感情朗读,通过重音、语速、语调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出来,学生的情感和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4、深入剖析,感悟情理。全文学完了,学生被作者的感恩之心感动着,情感的起伏绽放了理性的思考。全文的教学,学生通过“情”的体验突出母爱的伟大,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让感恩之心永存,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即——教师的评价缺少有效性。语文课堂上朗读指导中的评价至关重要。学生朗读后要及时的给予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读得不太好或者胆小怯场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在这点上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我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做出有效评价的同时,把评价的面放宽,多去注意学生朗读的技巧。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也要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这样可以给其他学生一个暗示,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读书。
另外,本人认为,这节课对图片的运用还不够到位。如在抓住“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者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重点句子时,应该紧密联系课文第一幅“母亲挑担携女图”,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先问学生自己爬山的感觉,让学生自身体会到母亲爬山的艰辛,而这样的艰难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年复一年,学生由衷的体会到母亲的担子之重,不由得有了对于母亲的敬佩之情。此外,我应该再次引导学生看插图上的母亲虽然肩负荷重,但仍面带微笑,承受着一切重担,这勇气源于对孩子的爱。因此,学生就会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了不起的母亲,母亲的形象的学生心中马上高大起来。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教学艺术博大精深、奇妙无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在这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场所,如母爱创造奇迹般,我们也正不断地付出、反思、收获,努力地创造着教学的奇迹——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6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挑战。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本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产生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文章的情感是躲在文字背后的精灵,要触摸到它,想象和朗读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通过朗读和想象引领学生透过纸面,看到文字的背后?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先让学生围绕“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出示这个句子后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为“出乎意料,没想到”,我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我认为母亲很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抓住关键词语“使劲一抱、用力过猛”体会我原以为母亲很重。然而母亲“这一生最重的时候才89斤”,抓住“最重的时候”“我这一生”体会到母亲辛劳了一辈子,这一生中,母亲的体重就没有超过89斤。为什么母亲这么瘦弱,几十年来做儿子的却没有发现呢?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文字,这是本节课花时较多的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拉着我——背着妹妹——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我又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使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体会“母亲挑起的是家庭的全部担子”,因此,“母亲在孩子心中才会那么重。”还有“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这些重点词语的感悟,充分感受母亲一直以来无私的付出。为了让学生对89斤有感性认识,我拿自己的`体型体重进行比较,来认识母亲实在太瘦弱了。母亲以她瘦弱的身躯挑起生活的重担,真的是力大无穷吗?不,是母爱创造了奇迹。 母爱从不要求回报,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多么温馨的一幕,“第一次”?“无数次”?两个数字的反差对比,我们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而母亲对我们却无私地奉献着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当我们一次次被这种爱所震撼,一次次享受母爱所创造的奇迹时,不要忘了感恩母爱。 教学完毕,我回想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感受并没有我预想的深刻。也许是由于我的教学手段,也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并不能深刻地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情,如“在我记忆中,。年复一年。”一段,仅仅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实践下来学生感悟并不深,我想如果通过语言创设场景:“清晨深夜寒风中烈日下风雨中”引导学生想象表达,或许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使得这段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另外,当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背景画面时,如果配以恰当的解说,使立体的画面变成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或许更能激发学生联系自身生活,触景生情,想到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最后的拓展环节——在心意卡上写上自己最想对妈妈说的话语,送给妈妈。相信学生肯定会有许多感人的话语跃然于纸上!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7
第四单元有一篇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主要讲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眼泪。
这是一篇很好的感恩教育的文章。现在的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到要回报父母,每当有重担时,父母总是抢先来担,让孩子们觉得父母的力气是很大的,自己干不了的.事,或者能干的事,都可以让父母来干,也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长此以往,后果很难想像。在学习本文时,我让学生说说学过的一些孩子回抱父母的成语,如“舐犊之情”、“乌鸦反哺”,懂得自己也要回抱父母,应该替父母挑起担子,减轻他们的负担。最后还让学生出了一份“妈妈爱我我爱她的”手抄报,表达对父母的敬佩之情,表达自己的一份感激之情。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8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本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一、本文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份情,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字里流淌的亲情,情动辞发,读出感情,写出心里话。创设情境是很重要的。课堂上我利用一体机播放优美的音乐,带动学生的情感,为品读语言做好情感铺垫;用动情的语言营造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想象,加深情感体验。学生感受到了真情,教学效果良好。
二、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读,加深理解,说出感悟,读出感情。如让学生体会:“竟然”“翻山越岭”的意思,并试着造句,做到积累并运用语言。
三、读写结合,找准训练点,做到以读促写,扎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朴实、真实的语言描写是精彩之处,要提示学生在作文中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如要给学生提示文中人物说话的提示语,”我赶紧说:“??”护士责怪说??”母亲笑了笑说:“?“我突发奇想地说??
让学生有感而发,当学生体会到文中母亲的伟大,进而想到自己
的母亲时,出示问题:“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妈妈,试着填一填。当我生病时,妈妈_________;当我伤心时,妈妈__________; 当我____时,妈妈________
最后听了歌曲《母亲》,学生心中充盈着感恩母亲的真情,安排小练笔:”同学们,爱需要表达,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什么呢?可以是问候,祝福,也可以是感谢??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吧!
四、用一体机演示生字笔画,扎实指导了学生写字,让学生在屏幕上找出翘舌音的字,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读写习惯。
不足之处:
一、在课堂上对课文的写法指导不够,没有对文中精彩的对话描写进行引导发现,没有让学生学习在对话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在课堂上应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主品读探究,做到自读自悟,读出感情,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讲得多一些。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9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人传统道德标准的内核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遵守的。这篇课文正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好教材。课文不难,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读,是很容易把孩子带入书中的情境的。感情范读之后,伟大的母爱已经深深地感染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再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讨论、感悟。同学们一致同意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别看他们只有四年级,可是对母爱的感觉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整天都生活其中。这,只是对课文第一层面地把握母爱。
我询问了一下学生,这篇课文还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懂?有同学提出,课文的最后,母亲为什么流泪了呢?而且还使用了省略号,那省略的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发现一个问题,有时候,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借着这个提问,我把课文的学习引向第二个层面。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答案。还别说,这个问题还真有难度。这也更加印证了这句话,母爱是无私的,可是爱母却未必。这真是一种讽刺。在爱之间有时候真的无法划等号。
既然难度较大的问题答不出来,我们就一步一步的来。先回答文中的我为什么难过。这个问题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感悟到我的难过和愧疚是源于对母亲的缺少了解和关心。那么知道了之后该怎么办呢?当然是弥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我抱母亲入睡。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语需要细细品读,感人至深。比如:我的轻轻地摇动护士的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等。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一感人的情景。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研究母亲的心情,流泪的原因就可以找到了。那是多么幸福的泪珠啊。母爱是无私的,爱母更加伟大。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热爱,是不配去谈什么其它的爱的。
家庭作业,我特别强调,一定要亲自对着妈妈、爸爸读一读这篇文章,而且要把你的感受和你爸爸妈妈的感受都写在成长日记上。第二天,我查看了孩子们的成长日记。发现家长们也被课文和孩子们感动了。有的家长说:孩子你长大了,妈妈很欣慰。有的家长说:看来,我要多回家看看你的爷爷奶奶了。可是也有个别的.家长说:我不需要你的回报,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我看了很惊心,这是一个家长说的话吗?这只能遗憾地说明,分数的价值远远的超过了,家长对孩子品德的关注。)也有个别家长没有任何反应,我感觉到不可思议,于是继续调查发现,这几个孩子根本没有给家长读。不是忘记了,而是因为恐惧。这就更可悲了。其中一个有过撒谎经历的女孩子,告诉我,妈妈对她的要求极其严厉,稍有不对,就拳脚相加。每当犯了错误,(孩子谁能永远不犯错误呢?)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她只好说谎。久而久之,这个谎话,越说还越像真得了。有时候,老师也会被骗。可是,我也发现,她的恐惧也越来越大了,朋友也越来越少了。
谁之过?!一言难尽.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0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教学前我认真地读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我被文中的亲情所打动。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算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在教学参考书中提出了三个课时完成的建议。我在备课的时候,删减了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那些思维度不高的.问题,我抓了两个地方。一是指导学生分段,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分的:
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解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一直不知道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我认为这样分段条理不够清晰,学生难以理解。
所以在教学中做了调整和改进。我根据学生看课题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抱母亲?”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原因。
学生很容易找到先后两个原因“换床单”和“报母恩”,我顺势提出“找一找课文哪里到哪里是写作者因为护士要换床单而抱母亲的,哪里到哪里是写作者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学生很快便理清了条理,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1
到目前为止,我读过好多篇关于写母亲的文章,看过日本《我的母亲》电影,母爱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早已经定型,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母亲,其实享受母爱都有着自己的体现。没有读这篇课文,我们的思考其实不由自主的在头脑中就有了,当然也会有这篇文章所介绍的母爱不会有多少创新的心理。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第一想法是我错了,也许老师们和我一样。也许是我阅读这类文章太少了,不过在我头脑中存在的歌颂母爱的文章来看,这一篇是最美的,有着心在流血的感觉。对于亿万人来说,真的如此抱母亲恐怕了了无几。我想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震撼也在此。我读这篇课文之前,也思考过课题,我把眼球停留在“抱”字上,我想这个“抱”应该是“拥抱”吧,但阅读之后,发现这个“抱”不是“拥抱”,这种“抱”我找不到什么词来命名,最后一段这样写的:“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看这一段,想一想,我找不到答案,只有与“我”同时感动。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看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实录,从于老师的'课堂可以看出,学生读那么几遍其实就有了感动。我想只要一遍阅读,然后放下课本,静静地想一想,留在大脑中的信息一定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教学中每一次阅读后,最后要求学生放下课本,合上书,看看每一次阅读留在头脑中是什么,反复这样做着,学生就会自动产生一种思考冲动。
怎么教这课呢?一遍遍地读,用心去,用心去想,想自己的母亲,想父母亲的母亲,其实就行了。所以,这一课,我非常欣赏于老师引导学生的读。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读”起来,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种读我们不能忘记,就是把课文中三个人的话语拿出来一个个读,那感觉又不一样。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请同学们一遍遍地反复读这三个人的话,读着读着,学生就能够明白一切。
真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非常感动。我有了这份感动,一定能够让孩子们永远拥有这种感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2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觉察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惭愧。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角里流出了泪水。课文语言质朴,但情意浓浓,十分感人。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文章一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儿子抱母亲前后情感的变化,从不了解到愧疚至抱母亲入睡的释然;另一条是护士态度前后的变化,从责怪我到被母亲的故事感动至为“我”拉床单,两线交叉着体现着母爱的伟大,反映出为人子女应及时回报母爱的思想。
我读这篇课文之前,我把眼球停留在“抱”字上,我想这个“抱”应该是“拥抱”吧,但阅读之后,发现这个“抱”不是“拥抱”,最后一段这样写的:“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为什么抱母亲,因为护士要为母亲换床单,于是我把母亲抱起。第一次抱起母亲,与自己想象中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差点仰面摔倒,感觉母亲是那样的轻,与记忆中母亲的力大无穷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我内心的难过、惭愧皆浮上心头,原来一直以来自己都没有好好关心母亲,只管享受着母亲的照顾,却忽视了母亲。错综复杂的情感交替中突发奇想,抱起母亲,没想到母亲却流泪了,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这是快乐的泪水,这还是苦尽甘来的泪水。
一次拥抱,让母亲感慨万千,可回想,母亲给予孩子的拥抱是“无数次”,在孩子坦然接受母亲怀抱的同时,作为孩子往往忽视了母亲的感受。当然母亲对孩子的付出无怨无悔。
在教学中,一要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在读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课题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当学生看到课题的同时,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二是朗读指导,读中感悟。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留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让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启发学生从“我”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了母亲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充分的读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去与作者,与文本进行了心与心的对话。三是抓关键词,回归全文,升华主题。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可以抓住课文的关键词“第一次和无数次”让学生看到这两个词说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让学生猜老师想说一句什么话,从而引伸出课外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就是说在读书的时候,不仅让学生透过重点词,看到了课内的话,还让学生看到了课外的话。让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扩大阅读的面。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3
今天,我讲了《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课文讲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在莫斯科访问时,遇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娜塔莎,他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她玩了好久。临别时,萧伯纳想给孩子一个惊喜,让她高兴高兴,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话语中流露出一种骄傲、自豪的味道。然而,这位天真、纯朴的小姑娘竟然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萧伯纳为之一震,意识到了自己的自夸,他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
我对教材是这样理解的`:它是在教孩子一种对人的态度——不卑不亢。基于以上认识,在引领学生感悟时,我问孩子们:在萧伯纳和苏联小姑娘苏联小姑娘娜塔莎身上各学会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感受到了萧伯纳对小姑娘的敬意,感受到了这位大文豪谦逊自律的宽大胸怀。
俗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大学者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站在娜塔莎的立场,孩子们还创作了自己的名言:一个人无论多么渺小,在巨人面前也不应该自卑,因为你们都是人。当你是一个强者时,不能高高在上;当你是普通人时,要做到不卑不亢。愿孩子们谦虚、自信,挑战未来!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4
《第一次抱母亲》叙述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经历,表达了母亲的伟大和儿子对母亲的一片孝心,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三读(即初读、再读、精读)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内心感受,(难过—愧疚—崇敬、爱戴之情)在读中感悟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母亲的崇敬、爱戴和孝敬之情。
这个片段,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文字,领会文意,真正理解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朗读,读出话中意,弦外音,再结合自己的体会,让作者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进行碰撞,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释放。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三八”书信、《游子吟》)进行拓展,挖掘课文的内涵,能调动学生已经产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能使他们很快地入情入境,从而让作者的内心感受和学生的独特体验融为一体,变为具体的行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5
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
一、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母亲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母亲对他的爱视而不见。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二、学习目标没完成。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
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这节课如果把精读感悟的六个小问题缩成两个有概括性统领文章的问题让小组去综合研读,效果一定会更好。或者,如果换种方法来教学我想也行:先用多媒体出示《游子吟》这首诗,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导入语,在精读感悟时,只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读时直接用部分的语句解释古诗的意思了,边朗读遍体无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动、组组质疑,教师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那样的话,效果可想可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篇16
第四单元有一篇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主要讲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眼泪。
这是一篇很好的感恩教育的文章。现在的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到要回报父母,每当有重担时,父母总是抢先来担,让孩子们觉得父母的力气是很大的,自己干不了的事,或者能干的事,都可以让父母来干,也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长此以往,后果很难想像。在学习本文时,我让学生说说学过的一些孩子回抱父母的成语,如“舐犊之情”、“乌鸦反哺”,懂得自己也要回抱父母,应该替父母挑起担子,减轻他们的负担。最后还让学生出了一份“妈妈爱我我爱她的”手抄报,表达对父母的敬佩之情,表达自己的一份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