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1
今天文章中的例子在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我是一名教师。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班级里两个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总是仿佛不要命的要占对方的便宜,要还回去,因为家长也许会这样教育他,“没关系,只要不是你先动的时候,咱就不能被别人的欺负,你就还回去,出事了我们给你撑腰。”
还有,我们家小区门口刚好有一个幼儿园。孩子放学的时候,看到外面等待他的家长就迫不及待的飞奔而来,不小心磕碰到什么,碰疼了,哇哇的哭。一些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踩几脚地面,责怪“它”为什么碰疼了孩子,还做出来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他了,他就不再也不敢碰疼你了,孩子这时可能会有些安慰,破涕为笑,家长也会感到很满意。
也许这是家长为了哄孩子临时想出来的法子,也许家长可能会想:地面碰了我的孩子,我不过是踩它两脚,它又不懂得疼,这有什么,我又没教孩子打人。其实在孩子看来,万物同物,对于一棵草说话和对一个人说话一样,对于一块地面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因为孩子单纯如一张白纸,任何事情与他来说都是全新的,任何经历在他这里都是体验和学习。
这本书是我的一位同事,也是好朋友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孩子还不足八个月,我总在想,以后我该怎么教育我的孩子呢?我好怕它长大,我也好怕错过教育。但是,等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恐惧已经日渐消失了,因为我从书中得到了我想要的一些答案。
教育即风格之培养,教孩子给小板凳揉疼,与其说是一种技巧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教育观或哲学观的问题,家长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只有前后统一的东西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并稳定在他们心中,成为他们做事的风格。
善良和豁达的人,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也更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当“给小板凳揉揉疼”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方式时,他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他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他一辈子不吃大亏。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2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孩子不得不管》,《千万别管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书,但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也许是自己刚刚做了母亲,非常想把自己的女儿教育好的原因吧,我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阅读了全书。本书的尹老师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无痕。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给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震撼和生活细节中的指导。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很多老师都说过这样的话:不谈学习,每个孩子都可爱。换言之,在学习上,这孩子是不可爱的,是让人头疼的。可是在学校、在家长眼中,学习却是最重要的,学生学生,不学习那哪行啊?于是,这孩子就被贴上了“不可爱”“差生”的标签。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平时都是那么活泼可爱,聪明机灵,而在“学习”这件事上就变成差生了呢?“你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在学习上不用心,不刻苦。”这是老师说得最多,而家长们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尹老师设了一个“记功簿”,记录孩子成长中外在的一些进步,同时也记下了她内在的进步与成长。每页只记一件事,画一朵小小的红花——算是给孩子的奖励。这个方法,很多家长和老师肯定都用过,但却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记功簿”还有“记过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样的错,没想到这样的结果是,优点会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缺点也会巩固下来,成为总也改不掉的缺点。也有的在设“记功簿”时,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如作业得了几星,考试得了几分,比赛得了几等奖……,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品行的培养。
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而事实上,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点进步都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如“帮妈妈洗菜,洗得很干净”“帮邻居奶奶收衣服”“扶受伤的同学上医务室”“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动承认错误”“劝阻同学玩危险游戏”等等。作为教师,还要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三、对孩子要谨言慎行。
在这本书中,这位妈妈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那么用心,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她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更是懂得用一个个巧妙的方法来促进女儿的成长。当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便开始反思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多以发火、批评、惩罚等方式来处理、对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开始去了解学生,遇到一些事情全班商议,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四、绝不可急功近利。
家长和老师们很多不恰当教育行为都来自于急功近利的心理。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我提出一个要求之后,就一下子记住,不许再犯。如果再犯就会受到惩罚。可能孩子们会很快养成一个好习惯,但是他们之所以养成了习惯,并不是因为觉得这样的好习惯对他们的学习或生活有帮助,而仅仅是因为害怕受到老师的惩罚。这样的好习惯不是真正的好习惯。
以上是我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一些认识和想法。我觉得收获不仅仅是具体方法上的收获,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反思。
看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让我们记住她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3
初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在之前代课的学校,那时学校推荐师生共读,就发给我们老师一人一本书,其中就有它。前几天才想起看它,此时我已是2岁孩子的妈妈,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总有许多困惑和不解。最近认真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给我很大的震撼。尹建莉真是一位有心的妈妈,她的许多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尹老师在书中谈到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女儿讲故事,不是讲,而是读。逐渐地,由开始的妈妈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孩子指着,妈妈来读。孩子指到哪,妈妈读到哪。这样,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读得多了,许多“白字”就自然解决了。这为孩子上小学打下坚固的基础。
书中很多的事例,我也经历过。书中谈到了她女儿9岁时单独乘坐17个小时的火车从烟台到北京的事例,让我很感动,我很羡慕圆圆有这样一位豁达的妈妈。有了独立出远门的经历,对圆圆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到后来她独自去青岛乃至周末逛街乐不思蜀,她的妈妈都持支持的态度,难怪在引言中谈到她女儿的自主自立。我从上小学一直到高中,都在家人的庇护下成长。周末爸妈从不主张我出门,即使迫不得已出门也规定好几点之前回来,更别说自己出远门了。也许,现在对家的依赖性都是那时慢慢积淀下来的。我们不能说自己父母的出发点不好,他们也是为我们的安全着想,我们都可以理解。只是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孩子长大后不同的性格。
我的女儿也2岁多了,但至今仍没能爽快地吃下一餐饭,吃饭成了一家人发愁的问题。妈妈着急上火,却也拿她没有办法。唯有骂,但总是骂也解决不了问题。我看到尹老师在书中对孩子不爱吃饭支招:饿几顿。我心里一乐:还真有招数!接着,我就跟妈妈说了,刚开始妈妈不舍得,第一次不给她吃零食,饭前只喝水、吃水果,第一天效果不明显,第二天她还真的主动叫着要吃饭,,发现她竟然在吃饭的时候特别乖,吃的还很香,虽说吃得不多,但总算有进步了。可见,对孩子的爱不该是溺爱和强迫,应该用智慧来疏导孩子。大爱无痕嘛!
感受还很多,自己慢慢体会吧。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我们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再实践,愿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来越融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4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朋友介绍的,一开始没太引起注意,看过的教育类书籍不少,说实话,收获不多。读的时候总觉得句句有理,放下书却觉得什么都不会。因为孩子们的状况是花样百出的,真不晓得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既不伤着孩子的心灵,又能解决问题。闲来无事就买了这本书读,作者尹建莉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作为有从教经验的母亲16年的教子手记,这本书的确有很多可取之处。
一、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书中说:父母之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其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我想,教师之爱如江水,虽然都有奔涌之势,却有质量之分。我们实在应该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我们的师爱质量。不仅要知道怎样欣赏孩子们的优点,更要懂得如何看待他们的缺点。
二、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我读这一章时的感觉是“震撼。她说,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而苦恼,凡是因为学习感到痛苦的孩子,都是因为他遇到了不正确的引导。只要观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学习就可以变得轻松。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而且她强调,阅读的动机就是有趣,这样才会保证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阅读都是重要的由此看来,想让一个孩子变得更聪明,是多么简单啊,让他去大量阅读吧!书籍就是一根魔杖,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一种魔力,能让他的智慧晋级。爱读书的孩子,就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他是多么地幸运!
回想我们的阅读教学和指导,尽是些名家大作,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就逼着孩子们去读,他们对阅读怎能不心生畏惧?而作者通常通过诱惑的方式引孩子阅读。她说,强迫只能产生排斥。但很多人,不论教育者还是家长,通常把方法用反!经她这么一点,我真觉得以前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不高明。
三、品格决定命运,童年决定一生
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奖惩,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个人培养孩子形成良好品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孩子的模仿、学习能力都很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孩子。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纵观全书,尹建莉更像是一位艺术型的教育家。她把教育化成了涓涓细雨,巧妙地渗入了孩子的心田。她的孩子是在无痛苦的状态下茁壮成长的。读完此书,心中感触颇多。一些教育原理被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尹建莉又用易懂的话语把教育细节展示给我们。我们也不能奢望一本书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只要能得到有益的启示,引起深刻的思考,那就值得一读,这本书读来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篇5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书中很多教育观念使我受益匪浅。
一、对阅读极其重视,该书的很多章节提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作者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方法,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好处,各个方面都阐述的很到位,并且举了很多的实例。用作者的话说,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在让孩子识字不难这篇中作者说:"我的做法谈起来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在对圆圆的教育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实际上也轻松,事半功倍。"我也相信书中优美的文字可以丰富孩子的语言,尹老师也提出认字和阅读要结合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二、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尹老师设了一个"记功簿",记录孩子成长中外在的一些进步,同时也记下了她内在的进步与成长。每页只记一件事,画一朵小小的红花——算是给孩子的奖励。这个方法,一些家长和老师也用过,但却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记功簿"还有"记过薄",想借以加深孩子的记忆,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样的错,没想到这样的结果是,优点会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缺点也会巩固下来,成为总也改不掉的缺点。也有的在设"记功簿"时,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如作业得了几星,考试得了几分,比赛得了几等奖……,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品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