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短文网

2025-10-19心得

短文网整理的教师听课心得体会(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1

11月30日,我们全体数学特岗老师在李尊梅老师的带领下组织了一次听课活动,这次活动中,我共听了三位老师的公开课,这三位老师的课讲的都很好,都有很多让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对我的训练教学有了很大的触动,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对这次听课后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位老师是五中的谢菲老师,听了她的课我感觉很舒适,她的语调语速适中,课堂的环节清楚,紧扣学习目标,符合我们学校提倡的目标教学法,同学在这节课发挥了主要作用,同学始终都在动,做到了以同学为主,让同学做课堂的仆人,这节课后我信任同学的练习力量肯定得到了提高,对"幂的乘方'的性质肯定把握的很好。听后,我感觉上课不是看老是动,而是让同学真正的动起来,有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关心比我们对她们的讲授更简单被接受,同学在做题的时候更能加深对学问的理解。 其次位老师是三中的徐桂杰老师,她讲的是"直线、射线、线段'这节课是几何学问,它是初一同学刚开头接触几何学问所学的内容,几何内容不是很好讲,我是这样认为的。这节课我也讲过,但是感觉在讲的时候总似乎是同学都会的内容,讲授的.没有那么多。但是在做题之后反映出许多问题,回过头想想是自己的重点和难点把握的不好,感觉内容很好学。

这时就得需要自己在重新强调一次,但是这位老师在讲的时候我感觉重点和难点把握的很好,学问点精确 。这位老师给我印象最深就是她的问题,追问同学缘由,每一道题让同学自己知道为什么,这一点我觉得很值得我来学习。由于我感觉我的同学许多时候都只是会做,但不知道理由,听完徐老师的课之后,我现在在讲课的时候,也开头习惯追问理由,加深同学对学问点的把握状况,应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第三位老师是七中的朱海莹老师,她一上讲台给我的感觉是很阳光,有急躁,她的鼓舞性语言许多,让同学感觉亲切,能兴奋同学的精神,当遇到同学不会的时候,她提示性的语言很重要,能让同学顺着她的思路进行分析。应变力量很强,当同学都不会的时候,她会借助小组的力气,大家的努力。

总之,这三位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自己还应当更加的努力,"学无止境'。加强自己的训练教学水平,与时俱进。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2

本学期按照学校的安排到奉师附小听课,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我亲身领略着老师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也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通过听课,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中收获颇多。

一、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老师们有耐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李春荣老师讲《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从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另外,教师生动的.语言魅力更是让我感受颇深。委婉的动听的语言让整堂课程都弥漫着生机,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轻身的朗读,仿佛已经融入到书中,融入进作者的世界。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像是在倾听作者亲身的低吟,李春荣老师做到了,她已经带领着每个人进入到了语文的课程中,让孩子们,让观众中都静静的与作者融为一体。

二、因生而异,教学情境个性创设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年龄不同,思维方式和接受程度也有显著变化,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固然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在预设教学时都有自己的思路与目标,但学生作为受体,他们的特点不容忽视。在听不同的课程时,感受是不同的。

三、领悟教师的教学素养对教学的重要,不断积累充实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体现其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而教师的教学理念能转化为自身的教学素养,逐步形成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教学行为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实践,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需要不断的积累与充实。在听课过程中,感到好老师很多,但是也有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力不从心。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端看一个老师能否娴熟的驾驭课堂,能不能一直保持良好的教态,应对课堂突发状况能否得宜。而能做到这样的优秀需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书本的知识,前辈的经验,营养的汲取不容忽视。

通过本次听课活动,我不得不思索自己的教学,要作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上的激情飞扬必不可少,但课后的反思,改进,更应该成为每个老师应该做的事。在探索课程时,要有一股冲劲,这冲劲里应该包含着作为一名老师的全部热情,认真的思索每堂课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析课文,让老师与学生真正成为朋友,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3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在我的工作中,时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每当这些让我头疼的问题缠绕我的时候,我会痛苦不堪,急于去解决,听课是我最常用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通过听课这个业务上的学习,我解决了许多让我感到头痛欲裂的难题,正是这样的方式,我得到了进步。

观摩其他老师的课,我总结了她们的有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们备课都非常用心,对课本的内容了解的很透彻。

二、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武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英子的感情升华。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三、注重学生读准字音

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四、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刘老师《让小草生生不息》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

五、亲切的评价语言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赵主任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今后的职业道路上,我会努力吸取这些老师的宝贵经验,以长取短,避免在教学上的不足,必须不断地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这些业务上的这些直观听课学习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习了很多的宝贵经验,让我烦恼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烟消云散,让我在以后的职业道理上更加轻松,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水平。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4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实践活动课,教材以配菜为素材,提供了3天菜谱供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配菜活动,作为主例题,而将衣服的搭配(2件上衣和2件裤子及一件裙子)作为巩固练习,试图让学生体会搭配中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两位老师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客为主”都以衣服的搭配作为主例题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回顾两位老师的课堂,都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凭借有效学习支持学生的学习,有探索和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真实和扎实。下面具体回放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再次品味两们老师的良苦用心。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两位老师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以学生最常接触的搭配衣服为情境,营造氛围,用“猜一猜”活动,将现实和课堂、生活与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猜一猜”:此环节两位老师都通过简单的'情境将学生带到本课的主例题,都以“猜一猜”(2件上衣和2件裤子有一件裙子,上装下装各选一件,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够进行猜测和判断,但此时更多学生的搭配是零散的、无序的。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摆一摆”这一环节,教者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摆一摆”:之前的猜测和想象,需要具体的操作活动来佐证和扩充。两位老师在课前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以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全体学生进行动手搭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后两位老师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课堂的魅力。陈老师在学生操作完成后,请三个典型的学生上台演示,一个是以上衣为主线,一个是以下装为主线,另一个而出现了遗漏,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总结,得出不遗漏、不重复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搭配,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而何老师在学上台搭配后,在反馈时直接拿掉一件上衣(以上衣为主线)或一件下装(以下装为主线)恰到好处地利用了教学资源,生动、鲜明、直观地体现了按一定规律进行搭配的重要性。此环节两位老师以不同的作课方式达到了相同的教学目标,起到了异曲同工之效。

“写一写”是上一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

“写一写”:两位老师在主例题教学后,布置了写一写,写的实质为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搭配结果。课堂上,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用数字,有的用图形。这些表达方式,具体而有效,实现了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蕴涵了学生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层次思维水平。

“练一练”这一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

“练一练”:两位老师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也有所区别,陈老师稳扎稳打地呈现了教材中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而何老师则在教材的例子和练习的基础上,将到中国馆的路线从2——3到3——3到4——5,加深了练习的难度,拓宽了课堂的深度,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提升。

纵观两堂课,两位教师的四个教学环节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尽管她们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有所不同,但都能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令我们徜徉在别具异曲同工之妙的教学生态中,尽情地享受殊途同归之效。

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篇5

作为一名新教师,很荣幸也很感谢中心校能给我们这样的一个好机会,观摩领略学区内优秀教师王静老师的中年级语文课《画杨桃》,王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来看,都是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我这名新教师去学习。在本次的教育活动中,李老师很好地把一堂生动活泼、充满自主性的语文课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带领孩子们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从“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听后感慨万千,从中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几点感受和收获: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老师的语文功底要扎实,语文素养要高,深入研读教材。例如:“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中的“想当然”,在我们看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是不容易理解的,老师要进行伸入引导,王静老师在这里做得很好,她通过提问的方式,一步步解释这个词语。而且利用课件把这篇课文中难以见到的杨桃展示给大家,更有利的学习,使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不再枯燥。对于教参的重难点把握很好,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要完成的任务安排有序。

2.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要高。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从这节课可以看的出来,由于在备课时已经“预测”到学生会提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王老师指导学生解决生字这个问题的过程,显得尤为巧妙,具有艺术性。整个过程她都没有作正面的解释性回答,而是让学生描述直观的自己记忆生字的技巧,在自我总结中掌握生字新词。

3.要引导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读,是开启智慧之前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王静老师反复训练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从读书中感悟课文主旨,这样要比老师满堂灌更有效果。利用学生之间的语气对比,引导其他同学都带着感情朗读,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4.要扎实掌握4+4n的教学模式,情境引入要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静老师利用图片展示,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展示目标要明确,而且本节课要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综合训练是对本节课进行一个验收,看看学生们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也有利于学生课下进行复习。王静老师第一课时采用听写生字的方式,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的课堂小节,交给了学生,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又可以提醒他们课下复习的重点。在4n的各个环节中,要环环相扣,圆满完成每个知识点的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而言,教书育人这条路还很长,还需要一如继往地兢兢业业地扎根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身、自己的心。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是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些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为教育事业贡献全部的光和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