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案(精选12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古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自读
b齐读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并同桌讨论弄懂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句子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①“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是诗句中哪几个字?
②谁能用学过的词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C、出示图片并提问:这幅图描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觉得景色怎样?
D、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提问:
(1)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2)这一句话写了什么?
(3)为什么有意不去触动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A、出示句子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默读并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4)、指导读
B、再出示句子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1、指名读
2、提问:
(1)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
(2)“知已”是什么意思?“若”“邻”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4)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5)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提问:
(1)、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白帆渐渐远去,然后消失,说明了什么?
(3)、此时李白的心情怎么样?
2、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全诗
提问:什么是“脍炙人口”?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四、总结全文。
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临写作业
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饮酒、话别、友谊不绝)
⑵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
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⑶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
(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⑷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孟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
(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⑸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是王勃)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面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⑹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⑺齐读第三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远去、消失蓝天、伫立、凝视、春水浩荡、流向天边)
⑵“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
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
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
⑸齐读第四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⑵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⑸齐读第五自然段。
一、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大家学得很有兴味。
二、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别》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5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往今来,当我们面对离别的时候有谁能那么坦然呢?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听着听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歌声唱出了朋友间深深的友情,浓浓的不舍,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现在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这种情感,而古人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对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朋友间的友谊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
二、自学课文,感悟离情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品悟真情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1如:“敬仰”李白敬仰他的什么?孟浩然有哪些品质令人敬仰呢?(引导想象:孟浩然是怎样对李白的?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可以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称孟浩然为什么?(夫子是古人的一种尊称:我们称孔子为什么?李白称孟浩然为――看出什么?)指名读1齐读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2(兄长和老师,在你心里对兄长和老师是怎么样的?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从结识开始就、一直)读出你的真心(指名读2)再读再评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总结:不管是甜味,还是苦味,不管是酸的还是辣的,这酒里饱含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意,深深的敬仰,依依的不舍,创设情境:李白端起酒杯,用你的情和你的话来请孟浩然满饮此杯吧!指名读句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引读:贤弟啊,你的这杯酒我一滴也不会洒,你的这份情我一丝也不会忘,孟浩然接过酒杯——然后说道——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3、不愧是令人敬仰的大诗人啊,此时此刻他把这种深深的眷恋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反而去安慰李白说——指名读(评:真朋友总是希望对方能开心)——齐读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指名读: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如此明媚的春光丝毫动不了他们的心就因为他们心底那份强烈的——,足可见他们的友谊——!谁想来读读这两小节?
4、读着读着,你想用哪两句诗来概括这两段内容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谁来读?(指名几人读)读出了你的依依惜别,尤其从哪两个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深情?“故人”的意思就是——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c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2、从省略号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无法割舍的是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你是李白,当看到你的兄长、你的老师、你的挚友孟浩然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时你会想些什么?
3、引读:一个省略号写尽了千言万语,道出了李白满腹的心声,传达着他的深请,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船离岸,李白依然——,船渐行渐远,只看到模糊的帆影了,李白——,最后连帆影也消失了,李白——只见——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5、其实,这段内容是诗的哪两句?指名读(评:多浓的情谊啊!流不尽的是李白对孟浩然那浓浓的情谊)6、过渡: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谁是李白来吟诵这首诗?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 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四、拓展延伸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五、练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设计理念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
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3、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
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
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
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诗。
1、 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
2、 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
3、 指导学生读、背诗。
4、 小结升华情感。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 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 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 话别图 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 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 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
3、 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 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 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 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 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 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 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8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课文以饱满的情感、如诗的语言,描绘了大诗人李白在长江边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感人场景。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友情的可贵;
4、学习理解表示“看”的词语,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文中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惜别之情,但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不易于体会这种情感,只有指导他们去学习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因此我把“品读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 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示目标
1、首先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要学生说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找出文章中最能表达他们心情的词语——“依依惜别”,顺势导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 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
(二)略读课文,聚焦惜别
这个环节中出示一个学习单,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词语和句子,并写好阅读感受,然后在自己写好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用朗读来体现依依惜别。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默读速度,能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情感、审美体验。能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具有一定的品读能力。但有些孩子存在羞涩心理,即使思考了,怕出错而不敢或不主动发言,因此会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不够高。所以,我尽量地给他们搭建一个四人小组合作地平台,让他们自己有了一个静思默想的过程之后再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这样,学生就有感受而谈。
三、细读课文,感受惜别
如:
句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体会这个句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字“藏”,藏的是什么?然后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藏,问问学生,你现在就是是李白,为什么要把这种情感藏?孟浩然又为什么而藏?理解之后,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这句话读好了。
句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在体会李白的话时我也同样让学生找出体会深刻的词语来谈自己的理解。如“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体会不舍;因为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还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诗人敬仰友人的关键词:“夫子、您、兄长、老师、请”等。并通过多次引读来让学生读出敬仰与不舍的情感。除了敬仰之情还有赞美之情,赞美“诗篇誉满天下”,“人品”令人敬仰,在这里补充介绍梦孟浩然的《春晓》以及李白的《赠孟浩然》,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他的这种抛弃荣华富贵、不为名利的人品。而孟浩然说的话在我的引导下启发学生理解,抓住王勃的这句诗,最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情感。
句3、“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在品读这句话时,我主要由问题:此时的李白在做什么?来引出“伫立”“凝视”“依然”进行理解体会李白的恋恋不舍。由此引入关于“看”的词语的训练。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表示不同的方式或角度的“看”的词,我让学生说完后记下来。又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 “看”的词,我设计了选词填空的习题来加强训练运用。这样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达到巩固内化的作用,做到有效教学。
最后在这个环节进行了课文的补白、拓展练笔,及训练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加深情感的熏陶。
总之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围绕着中心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来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齐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体会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后,顺理成章的引出古诗。本文是一篇“文包诗”,我告诉学生本文“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文是诗的诠释,诗是文的精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与诗句相对应得句子,画出来,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五)当堂检测,信息反馈
1、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充分感悟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思后,我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学生自然能读出诗的韵味、诗的情感。同时,学生的激情已经很好地调动起来了,背诵这首诗也就成了水到渠成。
2、展示几首送别诗让学生选取其中的进行朗诵。
关于送别的诗有很多,由课内的送别诗引出课外的送别诗,这样可以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又能学生充实知识。
3、作业布置:
选其中的一首送别诗,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请你们的老师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的故事编得精彩!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音乐,(可能的话多媒体)
(过渡:伴音乐)
相聚意味着别离。朋友,我走了,为我送别。
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浓浓淡淡日子里的琐碎似云影般随风轻摆,搁浅心情之舟,我试图打开耳朵听尽这一季五音之外的声音,我试图翻尽书页捕捉一切淋漓尽致词句,我试图用一种恬静而亘古不变的素语来形容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这一季千缕暇思已迈上枝头。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读或听录音)
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
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边出示黄鹤楼图片)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用笔划划。
第二段:找出:一会儿……一会儿……
送君千里终需一别,黄鹤楼下,李白、孟浩然举酒话别:指名读李白的话
孟浩然何尝不是如此:自读
体会友情之深(李白的话理解时应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孟浩然的话理解时要抓住“海内……”“永世不绝”等词句)
练读、分角色读
表演
(过渡)朋友要远行了。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我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离别,我甚至以为,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离别,但是,也许正是这丝丝入耳的幽扬音乐,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让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种伤感。我注视着这烟波中的长江,如同注视着生命里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假如情绪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渐渐溶化在了这东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涩。
我心中似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我无法割舍你,我的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此时你便是李白,当朋友登上小船,当朋友的身影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时,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你想的是什么?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诗人感情
是啊,诗人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随即说出诗句)
你此时,能感悟诗句的意思和诗句中蕴涵的全部感情了吗?
交流
你还能说出些古人用来写离情的诗句吗?
小结
不必努力去记忆一些往事里的细节,因为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体,又如此的亲切。
我们相互注视的时候,在彼此的眼中似乎还可以看到曾有过的欢笑和眼泪。无论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还是在有点阴郁的雨中,这个城市,都曾留下曾经共同散着步前行的身影。
人总是要离别的。在这暮春时节,记忆依然可以在草长莺飞里流淌。我想,话别,可以只用一杯茶的时间,可是友情,却是一辈子的……
《黄鹤楼送别》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1
设计理念:
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 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 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 话别图 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 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 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
3、 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 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 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 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 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 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 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2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结合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3、通过诗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和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诗文。
2、领悟诗文深邃的意境;感受朋友间的深情。
3、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预习:自学字词;读通课文;简单批注;提出问题。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朗读(师生互动)。
3、说说诗句大意。(教师简评:说得不好不要紧,让我们一起学完了《黄鹤楼送别》一文,我相信大家不但会理解诗意,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分步板书:①板书“黄鹤楼”,介绍有关地理位置及历史;②板书“送别”,理解意思;③读题,指导读出“别”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分节读课文。(教师视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2、结合课题,理解课文大意:
谁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速读第一自然段(30秒)。
2、合上书本,看谁了解的信息多?(汇报、交流。)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长江边的黄鹤楼;人物:李白、孟浩然;事件:饯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3、以读促悟。(读出暮春三月的美;读出将要惜“别”的情。)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两位大诗人,一对好朋友就要分手了,①他们的心情怎样?②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默读2、3自然段。
2、讨论:
①“……,一会儿……,一会儿……,……”(不去触动,依依惜别)
②李白的语言;(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何日再见、满饮此杯等)
③孟浩然的语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暂时、永世不绝等)
(以上三句话由多媒体出示,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并作简要板书,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你就是李白,你就是孟浩然会说些什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因为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话别”场面谁也不清楚,编写教材的人也是想象的,学生也可以尝试。)(这一环节的训练比理解原文更重要)
五、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教师引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学生跟读后文)
1、多媒体出示:“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在这段话中,最能反映李白惜别之情的有哪些词?)
(“伫立、凝视”,这两个词表面看起来如雕塑一般,但是透过这种“平静”,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内心怎样?)
(反复朗读,想象意境,加深感悟。)
过渡: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
2、多媒体投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朗读。
3、说诗句意思。
4、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指导要到位)
六、拓展:
课文从孟浩然登船之后就没有再写到他,假如你是孟浩然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呢?(讨论,由学生想象关于孟浩然别李白后的内容,并且完成板书。)(抓住诗文的空白进行想象)
七、学生质疑:(视质疑内容,随机而定,教师也可适当提问。)
八、小结:(略)
九、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小练笔:孟浩然别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