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爱教育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爱教育读后感 篇1
这星期我看了一本书,叫《爱的教育》,它把我带入了一个爱的世界。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本书由许许多多真实感人的故事组成,我对其中的三个故事印象最深刻。
第一个故事叫《我们的老师》。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老师看到一个学生脸上全是红疱疹,就问他得了什么病,还摸摸他的头、捏捏他的手,看他有没有发烧。这时,另一个学生在桌子上扮鬼脸,被老师发现后,其他同学们都以为老师会责罚他,但老师却只说了一句话:“以后不要再这样了。”这位老师把学生们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用他的关爱和包容体现了浓浓的师生之情。
第二个故事叫《爸爸的小看护》。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齐齐洛的小男孩,听说他的父亲得了重病,就赶去医院看望。在医院里,齐齐洛帮助“父亲”整被子、赶苍蝇、送茶水、喂汤药,还不停地和“父亲”说话,寸步不离地守护在身边。男孩用自己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体现了深深的父子之爱。更为难得的是,当男孩发现那位不是自己的'父亲时,还坚持要照顾那位素不相识的病人,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纯洁。
第三个故事叫《玩具火车》。这个故事讲的是普雷科对恩里科的小火车爱不释手,但因为家里很穷,买不起这样的玩具,只能在恩里科家里小心翼翼地玩。恩里科知道这个情况后,就毫不犹豫地把这个自己心爱的玩具火车送给了普雷科。恩里科的这种举动体现了厚厚的朋友之谊。
读完这本书,我又想起了《弟子规》里的一句话:“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是的,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在一块土地上,不管是贫穷的还是富贵的,也不管是身体健康还是身有疾病的人,都要相互关爱。这样,我们就每天都能生活在爱的海洋里。
爱教育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完了《爱的教育》一书,本书的内容比较多,是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里的记事,构成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其间穿插着教师每个月给学生讲述的一则则美好和真实的“每月故事”。一个小学生的世界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整部作品并没有刻意讲究修辞和结构,语言也异常朴实、晓畅;但由于它饱含了作家对在社会是下层艰辛度日的大众的深沉的关爱,对晋通人纯真心灵的热忱赞颂,由于它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重情的一篇文章是每月故事中的———《佛罗伦萨小抄写匠》,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名叫佛罗伦萨的少年,在他们家中,他是长子,他的父亲是个铁路职员,养活着一大家子人,可是,佛罗伦萨的父亲挣的钱太少,所以他还常常找一些抄写的'活干一干。一次他又找到了抄写的活,佛罗伦萨见了,觉得父亲太辛苦,就在每天夜里十二点钟以后,他便去父亲的书房悄悄帮父亲抄写东西,久而久之,佛罗伦萨在抄写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上,这下惊动了正在床上睡觉的父亲,他来到书房一看,自己的儿子正在帮他抄写东西,不由落下了眼泪,他一下抱住了儿子,轻声抽涕着……
看了佛罗伦萨,在想想自己,真是让我无地自容。
有一次,在全家劳动中,我们大家一起分工,我分得比较小,只用了十分钟时间就完成了任务,而妈妈、爸爸等都没有打扫完,于是,我准备自己去看电视,可妈妈叫住了我,让我帮忙,我心中不快,就胡乱地干了一番就算完事了。
我想:我看完了《佛罗伦萨小抄写匠》这文,以后再也不会像上次这样了,因为我知道了,什么才是孝。
爱教育读后感 篇3
一提到书,我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书犹如我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陪我走过十几个漫长的假期,无聊时,我常拿起它消遣时间,读书带给了我无限的乐趣,使我受益匪浅。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爱的教育》一书了。
《爱的教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世界名著,它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最富有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超越了时代和国界限制,被译成数百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作者采用日记的形式,以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其中,爱、成长和教育是全书的主题,浓浓的情感是全书的基调——亲子之爱、师生之情、同学之谊、社会之同情,极富感染力和教育性。这些“爱的故事”贴近孩子的生活和情感,更将真诚、友爱、坚强、善良、高尚的真情缓缓流入孩子们的心田,滋养心灵。书中每个故事都使我难以忘怀。
记得这本《爱的教育》是在小学三年级爸爸妈妈送给我的。当时,我捧着书,一蹦三尺高,兴奋得不得了。时时刻刻都看,仿佛哪天不看它就难受。有时,我上厕所,顺手拿起它,看得十分入迷,30分钟过了,妈妈在外面喊:“上厕所怎么上这么久啊?”哦!原来我一看就忘了时间;我看书,一看就是10几分钟,过了一会儿,开饭了,饭桌旁却不见我的踪影,一进卧室,一看,又在看书。可我却说:“我在‘啃书’,在吃精神粮食嘛!”再比如说,写作业时,本子下,藏着它,趁爸爸妈妈出去了,就把书拿出来看,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一个晚上就过去了,可作业还一个字未动。因此我落下做事拖拉、效率低的坏毛病。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也要有正确的方法。
书在不同的人心中有着不同的地位。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经济学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而我说:“书不仅是不开口的老师,更是我最好的伙伴!”
爱教育读后感 篇4
最近有一本书让我废寝忘食,他就是令全世界的父母和孩子们感动的伟大作品-—《爱的教育》。这本书主要以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共100篇文章。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每当我看完一次《好友卡隆》这篇文章都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个身强力壮、挺拔魁梧的好友“卡隆”的形象,一个愿意牺牲自己生命去救助朋友的人。
艺术来源于生活,读完这篇文章,我会想起我的几个朋友:甘思源、刘奕成、罗海麟和李政君等。他们都是我要好的朋友,但是能做到像“卡隆”这样的朋友不多。就在最近,我们科学试验小组在做试验时应该是第一个完成试验的,可是我的一些朋友盗用我们的方案。还有就是我们同学之间玩的'侦探游戏,我一直以为甘思源就是接到神秘信件的人,想不到他居然是“叛徒”,把我们所说的计划全部告诉写信人。我自己一直在编写小说,当我拿给我的朋友看后,他竟然把内容记下,经过改编比我早一步写出来。他们或许只是为了一时的自私而去伤害朋友间诚挚的情感,但是跟“卡隆”的精神背道而驰,使我一度感到彷徨与迷惑。我最信任的朋友只有从一年级到现在一直关心我、帮助我、支持我,真正把我当成朋友的-—刘奕成和李政君,他们就是我的“卡隆”。我很羡慕安
利柯有“卡隆”这样的朋友,希望我们身边有乐于助人的,越来越多的“卡隆”出现。现在我也要努力一下,让我成为他们心中的好“卡隆”,交上更多的朋友,帮助更多的人,再把以前的朋友争取回来。
我要学习“卡隆精神”,努力使自己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卡隆”。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这篇文章,铭记朋友间的纯洁的友谊,记住好朋友——“卡隆”,把“卡隆精神”发扬光大
爱教育读后感 篇5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伟世界各地的名著,它是以日记方式来写的,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学校、父母、兄弟姐妹、师生之间关系的看法。
看完这本书书之后后,其中有几篇是我特喜欢的。例如《髙尚的行为》,内容是这样的:作者上课室时,看见三四个同学正在戏弄红头发的克洛西,他是一只胳膊残废的小孩,他的母亲卖菜为生。有的同学用尺子捅他,有的同学拿栗子壳掷他,有人学他一只手挂在脖子上的样子。克洛西坐在座位上,脸色苍白,用求饶的眼光望着他们。那几个戏弄他的同学见他这样,越发起劲了,弗兰谛这个无赖还跳到凳上,扮着克洛西母亲挑菜担的样子来,学生们见了便哄堂大笑起来。这时克洛西气极了,从桌上抓起墨水瓶,向弗兰谛掷过去,但是弗兰谛闪在一边,默水瓶恰好打在正走进课堂的老师的身上。大家见了,都逃回自己的座位上去,老师变了脸色,厉声问:“这是谁干的'?”没有人回答,老师提高了声音再问,这时,卡隆突然站起来,承认是自己干的,但老师说不是他。过了一会儿,老师说决不处罚扔墨水瓶的人。克洛西站了起来,哭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老师。教师便叫那四个顽皮的学生站起来,教训了他们一顿,然后走到卡隆面前,赞扬他的心灵是高尚的。卡隆还求老师饶恕那些顽皮的孩子。
我觉得克洛西虽然残废,但他也是一个人,大家应该尊重他,帮助他,使他不会因为残废而难过。但是那四个顽皮的同学竟拿他的残废来嘲笑他,当他是怪物。他们欺负侮辱一个不幸的人,他们做法是可耻的。?
人类不应该互相仇视,不应该侮辱别人,不应使人难堪。如果我仇视你,你仇视我,世界就会发生战争。我们要尊重别人,不要看不起别人,这样,世界就会和平,人类才会过着幸福的生活。
爱教育读后感 篇6
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很多人家中都有许许多多的书。在书的海洋中,有数不胜数的好书。在我看过的书中,《爱的教育》这本书就算一本好书。我花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它折射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六千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尔可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尔可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尔可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2岁的马尔可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尔可踏上了千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尔可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尔可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尔可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尔可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尔可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的教育读后感: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