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短文网

2025-10-21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精选9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使用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使学生明白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

1.师讲汪得净读书不做笔记的故事。

2.生听后讨论:听了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

4.教师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观看插图,让学生掌握读书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上的学生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什么意思?

(2)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园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要用钢笔做笔记;书写要工整;笔记要做在专用的卡片上等等)

(3)第2页下面的2幅图和第3页上面的3幅图,都是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1)摘抄。(精彩词句)

(2)编写提纲。(概括主要内容)

(3)写读后感受。

三.引导学生说说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看图揭题,了解工具书的意义

1.出示教学挂图,读读椭圆形框内的两行文字,说说图上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以明确该图的主题。

2.指名回答。

3.教师小结。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常识。

1.先观察第4页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教师小结。

3.然后观察第5页上部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教师小结。

6.最后观察第5页中间和下面的`两面三刀幅图,说说这两面三刀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举例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使用工具书。

7.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他不理解“温馨”这个词语的意思,用上了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准确地理解了这信词语的意思,并在课本上摘抄了这个词语的解释。

5.总结。

第三课时

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浓度尝试做读书笔记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

要求:(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3)摘抄重点词句,读后感以三言两语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教师巡视指导,多做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所做的读书笔记。

三.教师小结。

四.训练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浩hàn”这个词语,要求查出“hàn”的字形和这个词语的意思。

2.出示:“洋溢”这个词语中的“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在字典里查找的?

3.学生动手查工具书。

4.总结评比。

五.总结全课,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中,班级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篇2

教法设想:

既然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与普通的课文应该区别开来,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无数次重复实践来养成,而不是靠理论学习而养成。所以教学这一课时,应通过具体鲜活的实践活动,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都请注意渗入这个实践活动。

本课教学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学写日记,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他们懂得写日记的重要性,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二、是培养他们热爱图书的好习惯。

1.教学“写日记”

我班已有个别学生坚持写日记了,只要把这些日记给学生看一下,稍加指导,学生便会明白写日记的格式。但如何具体地写,坚持写等则有一定难度。课前应找那几个日记写得不错的同学,让他们准备交流自己写日记的心得与乐趣。

2.爱护图书

在寒假中已经布置每个学生至少要买一本好书,并要求他们每人还得带一本书,让学生对比新书与旧书,同时还得延伸到作业书的保护等,拿出上学期几本非常破的作业,鼓励学生爱护保护好自己的作业,并学会如何修整自己的作业。

教学时应多结合自己的班级的实际情况,书上的介绍让他们自己有目的看一下即可。

具体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引入

由寒假的习作作业引入。

二、交流作业,学写日记

1.让几个写日记不错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日记。

2.让学生明白日记的格式。

3.让个别同学交流写日记的心得体会。

4.指导如何写日记。

a.由上面学生的谈得体会引伸如何写日记,即日记可写些什么样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日记就是写当日有意义的事。

b.让他们再仔细地读一下教材,更深入地明白写日记的方法。

c.现场把自己的'习作改成日记格式。

d.互相交流自己的日记。

三、明白写日记重要性

1.简单讨论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2.身边有许多学生已经坚持写日记了。

3.如何制定好写日记计划,互相监督,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4.小结。

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四、实践作业

写一则日记。

要求:

1.写一日之中值得回味的一事,或针对一些事的想法等。

2.在表达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短小一点。

第二课时

一、用现实的情境引入

(一)出示上学期的作业本及图书,有针对性讲述:

1.干净整洁的作业。

2.破烂不堪的作业。

3.虽然试着修理,但修得很糟糕的作业。

4.出示几本被学生看破的图书。

(二)让学生针对这些情况谈自己的感想。

并由他们的感想引入话题,让他们明白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是一种不成熟,没有长大的表现,在新的一年中,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图书与作业更整洁与干净?

二、当场指导修理自己的图书与作业

1.教师现场示范如何修理与保护自己的作业与图书。

2.找同学当场练习修理。让学生评议。

3.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

4.指导教材再深入地感知。

三、说说自己今后打算怎么做

1.同学们,听了这些破书的哭诉,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如何修补图书呢?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爱护图书的意义,该怎样保护图书,希望在你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从爱护课本做起,爱护书、读好书。

3.在学期最后,将举行“整洁作业”评比。

四、实践性作业

晚上回家把自己损坏或不整的作业或图书好好修理一番。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篇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范例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使学生了解勤于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⒉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懂得不仅要勤学而且要多问的道理,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了解勤于搜集资料和不懂就问的意义,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拟定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勤于搜集资料的意义,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好的习惯可以使一个人终身受益,我们以前就学习了不少,谁能说说?

2、本册又安排了两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勤于搜集资料”。板书:勤于搜集资料

二、学习1—3页内容:

1、师简介搜集资料的意义:搜集资料的意义在于增加积累,以便运用。就像蜜蜂采花酿蜜一样,只有采过许多花,蜜蜂才能酿出蜜来。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2页的图片,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1)认真观察1-2页插图,想想每一幅图画的内容。同位或小组之间可互相讨论讨论。/soft/

(2)指名说。

(3)师补充:像图中那位小学生那样将搜集到的资料粘贴在纸上,这样便于分类保管查阅。在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如果在公共场所所查资料,应保持室内安静,言行举止要文明,要爱惜资料。如果资料不是自己的就不能剪贴,而可以将需要的资料抄录或复印下来保存。

3、师述: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观察第3页上面的`图。

(1)指名说资料的名称。

(2)师小结板书:笔记本、照片、卡片、剪贴

补充:还有复印、录象、录音等形式。

⒋联系实际,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搜集资料的活动。

(1)第三页最后一幅图是同学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往,你进行了哪几方面的资料搜集?

你是怎样搜集这些资料的?

(2)同学们选择一种样式,试着搜集资料,下节课进行展览。

三、作业:

搜集一部分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让学生懂得不仅要勤学而且要多问的道理,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养什么学习习惯?

二、启发谈话,导如新课: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面对万物,我们对于其中的奥妙感到很新鲜,多么希望知道的多一些啊!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

板书:不懂就问

三、学习第4—5页版的内容:

⒈师举例说明不懂就问的道理及重要性。

⒉观察第4页上面的两幅图,说说他们像老师和家长请教时态度怎样,老师和家长会怎么想?

⑴讨论。

⑵指名说(板书:虚心请教)

⒊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遇到困难时,是否向家长和老师请教,说说自己的打算。

⒋观察第4页下面的两幅图。

⑴介绍:这是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左边是参观学校模型,右边是参观校史照片。

⑵说一说:学生在参观时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他们会怎样问老师,老师会怎样回答?

⒌仔细看第5页的几幅图。

⑴说说图上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⑵师述:

“不懂就问”,但要注意问的内容,问的时间和问的地点的问题。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课本里,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自己有疑问,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只要自己动脑筋,不能解决,随时随地都可以问。“不懂就要问”,即“多问”,是与“勤学”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常说“勤学多问”就是这个道理。

⒍讨论。

自己是不是勤学好问的学生,今后应当怎么问这方面努力。

四、师总结: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平时的我们就要注意重视,做到长期坚持,长期训练。

板书设计:

勤于收集资料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懂就问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

2、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看第1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后指名回答。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在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3)第3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人们正在干什么?

(4)看第4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二、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第1页的4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讨论: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么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请学生说说今后的打算?

三、总结。

同学们,不懂就要问,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书本上的、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自己有疑问,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如果自己动了脑筋不能解答,随时随地都可以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相互之间都可以成为老师,谁能解答问题,他就是老师。其实“不懂就问”,就是“多问”,这是与“勤学”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常说“勤学多问”,就是这个道理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2、逐步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优秀资料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1、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1)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苏州历史文化的文章,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等。)

2、引导学生谈谈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3、老师小结:搜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2页的图。

(1)第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在干什么?

(2)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下面一幅图上的`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讨论:在公共场所查阅资料时应注意些什么?

小结:如果在公共场所查阅资料,应做到言行举止文明,保持室内安静,还要注意爱惜资料。

3、指导观察第3页上的图片。

(1)第3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结合实际,想一想: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搜集资料呢?

同桌讨论后指名全班交流。

(可以通过看报刊,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等来搜集资料。)

4、讲授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搜集资料的一些方法,那么搜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1)做摘抄笔记,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杂乱。

(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一些不能持续的画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

(4)编辑剪报,把搜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三、观摩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搜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搜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四、引导学生尝试搜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搜集资料。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种搜集资料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搜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搜集资料的成果。

五、教师小结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

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贵在坚持,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使学生了解读书做笔记的意义与作用,初步掌握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让学生了解在小学阶段应使用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要使用工具书,逐步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3、教育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做笔记时要专心、认真,初步掌握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2、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使学生了解读书做笔记的意义与作用,初步掌握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2、教育学生逐步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述故事。

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说,两个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

2、听了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

3、教师小结:读书做笔调可以锻炼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积累与丰富我们的知识,加深对读物的理解,锻炼分析概括能力,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应当掌握读书做笔记的方法,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观察插图

1、观察第一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上的学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老师又在做什么?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什么意思?

教师提示读书笔记的几种形式:摘抄卡片、文章,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等。

(2)下面这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观察圆形放大图,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4)小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做笔记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是摘抄好词佳句和相关的`知识,还是编写读物提纲,或者是写读后感,对我们的学习都是有好处的。

2、指导观察么2、3页的插图。

(1)观察左上角的插图,同学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观察右下角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3)观察左下角的读书笔记,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读书笔记的标题可以直接写“读某某文”或“读某某书有感”,也可以在标题下面再加一个副标题,副标题前要用上破折号,但无论是什么题目,行款都与写作文相同。另外,要写好读书笔记,必须深入了解所读的书或文章的内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4)观察右上角的卡片,了解卡片的内容,比较这几张卡片在形式上的不同。

小结:卡片的种类较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标准卡片,上面有“类别、编号、文题”等等,摘抄时要填好;一种是自制卡片,但也要注明摘抄内容的出处。摘抄的卡片要归类保存好,以便需要时查找。如果我们从小养成摘抄卡片并分类保管的习惯,知识量就会大大增加,作文内容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三、指导尝试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三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读后可以用三言两语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交流。

四、总结

读书做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努力做到长期坚持培养好习惯,这样会终身受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让学生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和作用,掌握选择和购买工具书的方法。

2、教育学生逐步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出示挂图:读读框内上下两行文字,说说图上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明确图的主题。

2、小结: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偿不说话的老师。遇到疑难问题,如果老师不在身边,就可以通过查字典、语典等工具书来解决。

二、指导看图,学习使用工具书

1、观察第4页下面的插图,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你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

2、观察第5页上面的两幅图,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们是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的?

小结: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旁选择,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型找到后再看书脊上的名称,最后将要购买或借阅的工具书轻轻抽出来。

3、观察第5页下面的两幅图,说说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举例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三、实践掌握

1、出示:浩hàn,查出“hàn”的字形和这个字的意思。

2、“洋溢”这个词语中的“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在字典里查找的?

3、总结评比。

四、总结

1、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这一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毳笔记,根据需要查找工具书,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字典的用途,掌握基本的查字典的方法,逐步养成勤查字典和使用其他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初步养成主动识字、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勤于查字典的习惯及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学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学期你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2.本学期还要重点培养两个学习习惯,其中一个为勤查字典(板书)。

二、指导看图

1.看第一页上面的插图,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师述:我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知道了多读课外书的好处,可是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3.仔细看上面的小图:图上的老师在向我们推荐什么?(字典)

4.看下面两副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字典呢?

5.从整体入手,仔细看下面的小图,完整地说说图上学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

6.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看图,说说同学们在干什么?

7.看第二页图,说说还有哪些情况下我们经常用到字典的?{在学校,在家中}

8.谈谈你平时是如何使用字典的?

三、总结板书,进行练习

1.说说新学期里自己准备怎样培养自己勤于查字典的习惯?(小组交流)

点评: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既可以在别人的讨论中得到启发,也可以由小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学习中展开竞赛,更快的养成良好的习惯。

2.阅读课外读物。

第二课时

一、简介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吗?他曾经给一位小学生写过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就如同采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句话就告诉我们,乐于课外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中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我们的字典朋友,可是如果不认识的字太多的话,那就肯定会影响我们的阅读效率了。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书。

二、指导看图

1.看第3页上面第一幅图,从照片上你看出了什么?

2.第2、3幅图画了什么?

3.他们通过什么途径识字呢?

4.看下面第一幅图,同学们在干什么?(津津有味地聚在一起看图识字)

5.看下面第二幅图,两位同学在干什么?(在大街上看铺名识字)

三、小结

图上的同学挑选适合自己的,自己喜爱的方法识字。字识的多了,阅读课外书籍、报刊也就方便多了,这样就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课本里没有的知识,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

四、讨论

1.你想读课外书吗,有什么困难?(大家交流解决。)

2.谈谈你平常读了哪些课外书?有什么收获?

3.今后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主动识字?

4.布置一个月后进行识字比赛。(分“个人奖”和“小组奖”)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懂得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

2、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看第1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后指名回答。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在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

(3)第3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干什么 ?

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人们正在干什么?

(4)看第4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二、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看完第1页的4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讨论: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么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请学生说说今后的打算?

三、总结。

同学们,不懂就要问,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书本上的、自然界的一切,只要自己有疑问,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如果自己动了脑筋不能解答,随时随地都可以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相互之间都可以成为老师,谁能解答问题,他就是老师。其实“不懂就问”,就是“多问”,这是与“勤学”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常说“勤学多问”,就是这个道理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2、逐步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学会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优秀资料若干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使学生明白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1、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1)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苏州历史文化的文章,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她该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等。)

2、引导学生谈谈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3、老师小结:搜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让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2页的图。

(1)第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在干什么?

(2)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3)下面一幅图上的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讨论:在公共场所查阅资料时应注意些什么?

小结:如果在公共场所查阅资料,应做到言行举止文明,保持室内安静,还要注意爱惜资料。

3、指导观察第3页上的图片。

(1)第3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结合实际,想一想: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搜集资料呢?

同桌讨论后指名全班交流。

(可以通过看报刊,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等来搜集资料。)

4、讲授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第3页上面的四幅图,都是同学们搜集资料的一些方法,那么搜集资料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

(1)做摘抄笔记,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杂乱。

(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一些不能持续的画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

(4)编辑剪报,把搜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三、观摩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

1、展示优秀的搜集资料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

2、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些都是搜集资料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从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做?

四、引导学生尝试搜集资料。

1、分发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生一份、

2、学生阅读材料,搜集资料。

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

(2)用上常用的四种搜集资料的方法。

3、教师巡视指导,多作点拨。

4、学生小组交流所搜集的资料,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同学们搜集资料的成果。

五、教师小结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

重在鼓励,希望同学们贵在坚持,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修改作文的实际,在认真观察第一页插图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自主修改作文的目的和意义,初步了解和掌握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逐步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语文的实际,认真观察课本第二、三页插图,使学生懂得学习语文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逐步养成多方面积累、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自主修改作文和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意义,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懂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个人发展终身有益,并能坚持,最终形成习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越发感到那些科学家的话、培根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几乎对于每一个人都适用。如果你渴望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如果你渴望有效地利用时间,如果你渴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那么,就要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今天要讲的(板书课题:自主修改作文)

二、引导学生看课本第一页插图,明白本课学习的内容是——要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并自主理解插图及文字的意义,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请同学说说自己对文字及插图的理解,并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梳理。

(一)学生说说自己对文字及插图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但不能替代学生思考)

1、文字方面:

(1)文章不厌百回改——“厌”,满足,“百”,这里是虚指,表示多次、反复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章写完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2)“小花猫……小花猫每天都要洗两次脸……”——文章出现了词语多余、缺少词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句序颠倒、别字等问题,使用合适的修改符号对文章进行修改,使文章语句更加通顺,表达得意思更为清楚明白。

2、插图方面:

(3)插图一,教师在讲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4)插图二,同学们正在认真地修改作文,他们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书本、文具盒摆放整齐。

(二)梳理问题

1、为什么要自主修改作文?

2、怎样进行自主修改作文?(有哪些基本的方法?)

3、怎样才能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4、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与其它学习习惯的关系?

四、就梳理的问题展开讨论,统一认识。

(一)为什么要自主修改作文?

根据学生讨论,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事例

例1: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最初选取的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例2:唐代僧齐已《早梅》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不能算早,改为“一枝”才是“早梅”,所以被称为“一字师”。

例3:苦吟诗人贾岛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谁来讲讲贾岛改诗的故事(五年级上册学过的《推敲》等)。

2、名人名言

“我想应当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删去,像农人锄草那样。”(老舍)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写作材料拉成小说。”(鲁迅)

“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契可夫)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其芳)

“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托尔斯泰)

3、引导学生小结。

我们小学生学习作文的时间不长,我们的作文称为习作,肯定存在不少问题,当然需要进行反复的修改了。

(二)怎样进行自主修改作文?(有哪些基本的`方法?)

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并补充出以下几点:

1、自己读自己的习作。当学生完成自己的习作后,自己静下心来,细细地把文章读一读,最好出声读,因为不出声读,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可能会一带而过,不易发现,可以等训练一段时间再默读。一路读下来,学生会发现自己习作的疏漏之处,简单的可以及时修改,一时拿不准的可以先做上记号,等想好了再进行修改。张中行先生说:“我的经验,写文章,写了一些,尤其中间停一会的时候,继续写常常要念念前面的,以期意思和语气能够顺下来。念,会发现一些小的不妥,要随发现随改。”可见,习作写好后自己先读一读是个好方法。

2、对照每次习作要求,从选材、中心、段落、内容、结构等方面找问题,检查自己是否能用通顺的语句、清晰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当鲜活的语言真实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想,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3、因为是自己的文章,很多问题自己一时看不出来,意识不到,可以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力量,请他们帮助修改,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自己再认真参考别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修改。注意有些意见也不能全盘接受。

4、把自己的习作放置一段时间再修改。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习作,可以让你更为客观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5、欣赏同学的佳作或教材提供的范文,这样利于找到自己的不足。

6、对自己修改后的作文要反复朗读,品尝自己劳动的果实,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树立修改习作的自信。

最后,以本班一个学生的习作为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用正确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略)

(三)怎样才能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习作实践谈体会,交流经验,最后归纳出以下几点:

第一,要循序渐进,说到做到。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就要说到做到,坚定不移。

第二,学会约束自己。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制定适合自己的修改习作的方法和步骤,严格执行。不因为外界的诱惑少做一步两步。

第三,及时调整偶尔出现的问题。小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

第四,自主修改的习惯一旦形成,就要坚持下去。不因为外界的干扰随意改变自己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

(四)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与其它学习习惯的关系。

一要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今天我们学习的重点是自主修改作文,别的学习习惯我们就可以不要了呢?

二要强调指出:所有的良好学习习惯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前面养成的好的习惯仍要不断加强。比如说端正的坐姿,正确的握笔方式,干净整洁的书写……

五、归纳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