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

短文网

2025-10-21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目送》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目送》有感 篇1

或许我写不出那种让人痛哭流涕的文章,但,我可以用我的话语,我的感情,我的见解,来讲述这本书给予我的东西。

这本书,我只想用两个字表示:孤独、伤感。自己吗?我很喜欢那伤感文,因为我很喜欢读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生活要过得,只是,那些分离、痛苦与不堪终究是难免的,人生的道路,要自己走完,走不动了,爬也要爬完。或许寂静的晚上,你会时常想起自己的亲人朋友,一幕幕的就像电影一样,想念时,随时浮现脑海,我们都曾知道,有一天,我们会与挚爱的人分离,目送着不舍得人与物,但那时,已是物是人非。

分离,你舍得吗?长大后,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看孤独的风景,景美吗?不,它不美。这本书,就是人生:友谊、亲情、爱情、生活、学习、娱乐。它展现的只是仅此而已,但这仅此,却陪伴着我们的一生,一生的快乐、寂寞,挥之不去。

人生的目送很多。当我目送你时,你却厌倦我的舍不得。这是一种悲剧。失败后的脆弱,失落后的放手,内心中的不舍,黑暗中的凄凉,无一不是悲剧。孩子长大了,而你却离他更远了,遥不可及,你只能看着他的背影,越走越远,最后留下的只是苍脆的回忆而已。

作者与儿子、父亲、母亲的离别,只是目送着远去,而她,只是站在原地,等待着没有结果的等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用追。”过往的遗憾,就只剩下悲凉。

一切,尽在目送之中。

读《目送》有感 篇2

9月是开学季,为了第一天的幼儿园开学,用半年的时间亲子陪读绘本,不成熟的妈妈与稚嫩的女儿总是在绘本故事中憧憬这一天的到来。9月1日那天我们开开心心地走到门口,一路说笑,我以为这一切就这么顺利。当老师真正从手里接过孩子牵着她走进学校,我望着她的背影,挂在脸上的是微笑,涌上心来的酸楚。

我总安慰自己: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她手上系了一根线,她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人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处总有这么熟悉的一幕,每次回姥姥家,临别的时候总会看见姥姥一脸不舍的神情,那时的我总觉得姥姥从屋里送到门外又送到路口好麻烦。内心会想,过段时间我就会回来,送这么远干什么。如今慢慢地明白深爱你的人会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我千万次的回头,姥姥还会一直目送着我离开,哪怕我已经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当我们渐渐长大,做儿女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我们也要知道,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我们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目送》中经典: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 篇3

读过《目送》之后,心中颇有感触,书中那些场景虽然平常,但是发人深省,仔细品读,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我还记得我爷爷的葬礼。在山东,葬礼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有很多的程序,那几天里,我记不清楚行了多少跪拜礼,整个人都快累散架了,脑子也懵了。最后一道程序——入殓。跟我爷爷处于同一辈分的几个老人用棉被将灵床上的遗体包起来、封口、抬出灵堂。封口之前,我最后一次看到了我爷爷那张清瘦而又塌陷下去的脸,接着,就没有了然后。

丧葬队伍进行完入殓之后的跪拜后,灵车载着遗体走了,我站在那条窄窄的小路上,看看遗像,看看还没有走远的灵车,不知道干什么。之前,我见过葬礼上年幼的孩子哭着追赶已经走远的灵车,或者不停的哭闹,我觉得没必要,因为那时的我已经成年,不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了。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灵车一点点走远,最后消失在拐角处,在回灵堂的路上,我每走几步就看看遗像,心里很沉重,我问我哥:"下次我回来的时候,我该去找谁?"

我哥沉默不语,他比我大两岁,他和爷爷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他比我更难受。

身处其中的时候,我是无法描述自己心情的,读过《目送》之后,我发现没有什么语言能像《目送》那样更能描述我当时的心情。龙应台看着她父亲的遗体火化,我看着我爷爷的遗体入殓,由灵车载着走远,我们都作为亲历者记住了最后一次目送。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场景,儿子飞利浦指责母亲不稳重,像个不懂事儿的小孩!我认为这样很不对,碰到这种问题,应该理性的解决。

我懂事的年纪比大多数人要早,在初中毕业之前,学校里请到了一位心智训练师,他给我们进行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从那时起,我开始反思我的所作所为,也是从那时起,我改掉了诸多坏习惯。我几乎没有和我的爸妈发过脾气,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更多的时候,我愿意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和他们的说话。我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我们把脾气好的一面留给了陌生人,把脾气坏的一面留给了最亲最近的人。那些最亲最近的人,我向你们道歉。我不想把我坏脾气的一面留给任何人。前段时间,我和爸妈去山东博物馆,我爸是一个很喜欢历史和文物的人,进馆之后,爸爸很兴奋,一路上没少指指点点,在公共场合,我觉得这样很尴尬,而我收住了自己的脾性,很温和的将我爸伸出去准备指点的手拉下来,一边笑着一边小声说:"爸,在这样的公共场合,你指指点点的多不好,你的看法也不见得正确啊。"我爸笑笑,没有失望,不会尴尬。

我认为,对父母的态度好一点不是件难事,还要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耐心。

在《跌倒》一文中,龙应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伤,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进入大学之后,我经历了一段难熬的日子,所有的事都得自己去做,很累,但是这些事情做完之后又觉得很欣慰。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段这样的日子,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必不可少。我记得,高中时期,我的班主任老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向我们灌输一个概念:自己的事情要多上心,毕竟最终还得靠自己解决问题。我从来没有忘记他说过的话。如今,初入大学时的那种不适应渐渐消失,我处理事情的逻辑比之前好了很多,面对要处理的问题,我觉得心态更重要,首先要愿意去接受,有勇气去处理,然后用实际的行动去解决问题,就算很难很累,对有勇气面对的人来说都不是问题,有意义的事情不会轻松,值得去的地方没有捷径,我们现在的选择决定我们的结果,自己选择的道路跪着也要走完。

读《目送》有感 篇4

我曾看过最落寞的一句话:“缘起,在人群中,我看见你;缘灭,我看见你,在人群中。”今生为父女母子,不可谓不是缘。

最长久的爱,是陪伴。父母在风华正茂之时有了我们,陪伴我们成长,直到我们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他们不舍地放手,远远地看着我们有了新的家庭,回去看他们的次数逐渐减少,甚至连电话也都要他们打过来才不耐地接听。父女母子,渐行渐远。而陪伴,成了一厢情愿。

但是,这暂时的离开,并不代表缘分将尽。有时候,距离让我们更能看清真正可贵的是什么,它会告诉我们,谁是最珍惜我们的人。

后来,直到我们也不那么年轻,懂得父母的操劳与付出,开始回忆过去,开始留恋父母。我们想要重归故里,想要回到那不复再来的童年。我们也明白了,谁喜欢谁谁又不喜欢谁真的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在乎你的人。所以,这一次,轮到我们来陪伴父母。每一段时光,在经历的时候都以为只是平凡的一天又一天,直到哪天蓦然回首,发现太多太多,已然不再。因而有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子欲养而亲不待”等诸多感慨。其实,逝去的不必执着,只要在一起时没有遗憾,那天各一方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些美好的岁月永远珍藏在我们的心里,即使是死神也夺不走。

在漫漫的一生中,孩子从稚童长成少年,又从少年长成青年。对父母从依赖到独立,再从独立到疏远。父母从意气风发到鬓发斑白,又从鬓发斑白到鸡皮鹤发。对孩子从照料到放手,再从放手到依赖。缘起缘灭,怅然若失。

每个人都是生来独立的个体。没有人能永远陪伴着你,每时每刻。若是心中惦念着对方,再忙也少不了看望;若是心中厌倦着对方,再闲也少一个打电话的时间。只要在他们背后静静地等,默默看着他们的背影,等对方终有一天回眸,然后醒悟——真正重要的人从未走远。

而我们都应该懂得是,珍惜身边的人,爱惜现在给予你陪伴与关怀的人。多在雪天给家人一杯热茶,多在夏日给家人一片西瓜。在生活美满的时候一起分享,共享成果: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携手应对。只希望,当你垂垂老矣,回忆往昔,虽有遗憾,却无后悔。

读《目送》有感 篇5

一直以来,我对失败这个词都有一种厌恶,也有些害怕失败。可是就在今天,有一篇却告诉我人生的修行是失败。于是,感到惊讶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之中,慢慢的,对失败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那篇是《目送》里的七十三篇散文里的一篇,题目叫作《跌倒‐‐寄》(有可能是作者的朋友之类的)主要讲了作者由一个十五岁的学生的自杀,再到对的安慰、鼓舞、亦或者是开导(我估计那时肯定刚刚经历过一次失败),告诉和读者:失败,往往是人生的修行,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个人不可能不失败,它是我们每个人必定经历的考验,不然,又怎能叫做人生的修行?但是,我们可以少失败,因为人们只会把鲜花与赞扬送给成功者。而且,一旦你承受不了失败,那么只会更让人瞧不起。但是当你经受住了失败,你会发现,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如这篇里所说的一样,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样承受失败,走出失败。我们只能自己在黑暗里挣扎,在痛苦中破蛹成蝶。也正是如此,每一次从失败中走出来,都是巨大的成长、飞跃。

承受住了失败,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总结失败的理由,鼓起勇气继续前进。失败会使我们进行沉淀,得到升华,这才是每一次失败的巨大收获。这时候,它只是磨刀石,也是成功之母。

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够承受得了失败的基础上。

失败是一把双面刃,一但我们承受不了失败,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沉痛的打击。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成长的路都太顺利了,基本不见一点风雨坎坷。也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自信心很容易被失败击溃,开始怀疑自己,而且我们往往都不能从失败的痛苦中自拔。

我认为,想要承受失败,那么他一定要是一个乐观开朗、自信的人,性格也一定不能太极端,或者是平时就不自信的人。

所以说,我们也不必害怕失败,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完成你人生的修行!

读《目送》有感 篇6

她说,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她说,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

也许我也懂。

我的奶奶,她很爱美,我很喜欢她,我相信她是爱我的。

我是独生女,家里有两个堂弟,一个堂姐。小时候,我们会在院子里摆上充气游泳池进去游泳,奶奶都会站在旁边看着我们,偶尔会下起一场雨,奶奶总是匆匆忙忙地先抱起两个弟弟,拉着姐姐走进屋,我就像是一个被遗忘的小孩,湿淋淋地爬出泳池,自己穿起鞋往屋里走,奶奶总是关心完他们,再拿着擦过的毛巾过来找我。

奶奶会到寺庙里吃饭,然后带回一些好吃的杂样儿,我每次都很期待。但是给我的却只有几个葡萄花生。奶奶会给弟弟们先挑,姐姐也跟着享福,自然而然地只剩下这些了。我问自己,是奶奶不喜欢我吗?

妈妈会领走我,告诉我:“以后妈妈陪你玩,我们不要和他们待在一起,会受委屈的。”

那时太小,不明白什么是委屈。我只想让奶奶喜欢我。我相信奶奶是爱我的,于是我努力学习,只想获得好成绩让奶奶为我骄傲。可是当我欣喜若狂地从书包拿出满分试卷给奶奶看时,奶奶只是敷敷浅浅地表扬我真棒。当弟弟他们把试卷给奶奶看时,就算不是满分,她也会大大地表扬一顿,奖励零食,还会到处跟街坊邻里说自己的孙子有多么棒多么棒。

为什么奶奶在雨天会先抱弟弟他们回屋?为什么只有我会被淋雨?

为什么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吃果冻,吃薯片?为什么我分到的都是他捡剩下的东西?

为什么我那么努力考出来的分数还不如他们的一张带红叉的试卷?

是因为奶奶不喜欢我吗?

之后我听到一件事情,妈妈经历百般痛苦生下了我,本该得到的是家人的欢呼雀跃与关心,而当我被抱出去给家属报喜时,奶奶的一句“是个女儿啊?”扎进了妈妈的心。

是的,奶奶只喜欢儿子,不喜欢女儿。我不再相信奶奶喜欢我了。

可是自从弟弟他们搬出去以后,奶奶就把所有原本不属于我的东西都给我了。每天到这边看看我,关心关心我吃得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大包小包的零食都会放在茶几上,也会到处自豪地说我的孙女成绩可好了……

我不想把奶奶想得太坏,我宁愿相信奶奶是爱我的,毕竟现现在对我挺好的。

那天车上,妈妈很恼地讲了一句:“小时候人去哪了,长大后天天粘着干什么,我女儿又不是玩具!”

沉寂着。

真的,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那是大人的世界,那是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