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目送》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 篇1
读完了龙应台的书《目送》,正如封面上的一句话评价:“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难以言尽的时候。”虽然龙应台用她那枝最犀利的笔描写人生,但在生死大问面前还是难以尽言。她的文章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对逝去的人和事物的怀念,以及对生和死的考量。在一篇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母亲对儿子长大的失落,女儿对父亲去世的悲伤,母女亲情的息息牵挂。读完她的书,我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忧伤,人们在成长中总是会伴随着各种痛苦和悲伤的`情绪,细心体味你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譬如《目送》这一篇写了儿子华安在6岁和16岁,分别因为上小学和作交换生而离开时的情景,还有父亲开车送作者去大学报到,倒车出巷口离去,和父亲去世火化时棺木飘入长廊的回忆。最后用一句话,深刻地写出了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作者怅然无奈的情感流露笔端,通常人们仅仅伤感于离别的情绪,作者却能看得更加透彻明白,果然是那支最犀利的笔,写下了深情默默的人生感悟。
又譬如《山路》这一篇讲到在耀眼的舞台灯光下和五万人的欢呼中,蔡琴深情地演唱着歌曲。人们都熟识她的歌曲,却并不了解她无奈的人生。而在别人尽情欢笑的同时,某位有名望的人也只能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加护病房里,独自承受寂寞和病痛。人生有欢乐也有落寞,有高兴也有悲伤,正如作者描写:“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读到这里,我似乎明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为自己人生负责的道理。正如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在《目送》的每一篇文章中,作者总能用一两件事把深刻的道理讲述出来,而我则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逐步理解作者的深意。即使这样,每次读后体会都会更加深刻,似乎又明白了许多道理,好像又多了些许的成长。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带给我的成长和启迪。
《目送》读后感 篇2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是她个人的情感。写她与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大了,有了疏离感;写她母亲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写她与母亲逛街,母亲的那个爱美样子;写她与父亲同样在过街时,要牵她的手,而她已经人在中年,写她父亲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于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龙应台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只是让人不禁为之唏嘘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觉得在美丽文字的背后,龙应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时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这个社会是需要关怀老年人的.。虽都说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迟暮,美人易老时。那是一个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时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时刻。那时,多少预示了人生的悲怆。或者,说的白一点,人,要有个好死!
我非常喜欢《不相信》中所写的,假如我笼统的隐晦的表达的话,那就是理想主义堕落为现实主义,而转向实用主义的过程。是理想沿着这一路线演变而归于世俗的过程。龙应台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话。我想他是尊重这位弘一大师的。我猜测,她应该非常佩服佛家的圆寂。因为这是将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从容面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似乎应对那些主动舍弃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正像苏格拉底所说,“踏上死亡之途”与“继续存活”,“孰优孰劣”,“只有神明知道”。
当我们对生老病死充满疑惑时,李叔同在临终前“悲欣交集”四字绝笔及偈语或许告诉了我们他的人生体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目送》读后感 篇3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这便本书从一开始告诉我这个道理。无论如何即使是现在你至亲的人们还是要目送这你一个人单行到最后能自己成长。
这整本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的书中,《目送》这篇文章便让我看到了将来我的父母和我的影子。我仿佛身临于那个华安背着小书包与母亲对视的茫茫人群中;仿佛置身机场看到母亲紧紧依偎着那个有些排斥深情的少年,和他再没回头时母亲的失望神色;又似乎能感受得到那个凝重、难以轻快呼吸的车间氛围和那颗难以被爱去打开枷锁的`心。每每看到这里,便想到了那个自己。那个曾经放学看到父母便兴奋地呼喊着冲入他们的怀中的我。那时的我,用最纯净的心吝啬地汲取着他们对我的爱,毫无保留地表现着自己。后来也就是现在,纵然他们再想拥我入怀中,无非被我推开或是不情愿的靠着。真情并非在表面流露,心里的那种小叛逆便抑制着原先的热情。我知道那似乎是冷淡却依旧没法改变这样的自己。或许有一天会成为华安青年时的模样,但我却努力成为让人舒适的人。这或许就是成长吧,但在我独立的路上,我会回头去看看他们,或许那时他们也正注视着我。
后篇文章是父亲和她。这又是另一种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父亲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切和照顾却依旧觉得十分愧疚不能给她更好的生活。而子女即是在父母垂垂老矣之时,能不惧困难去守护在他们的身边。这是别的无法去替代的爱。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死去,而我们只能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去回报他们的对我们的满满的亲情。直到最后目送着他们离去,盼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还不能用一生去感受这种极致的深情,但我一定会用这跳动且温暖的心用一生去目送着。
《目送》读后感 篇4
这本生死笔记的作者就是龙应台,龙应台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龙应台的文字,当“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一般;当“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是微风吹过一片金光灿灿的大麦田。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这就是以七十三篇散文的合集—《目送》,她写了父亲的亡,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和朋友的牵挂……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我记得在《目送》一书中“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场”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放弃,什么因放弃?什么不可放弃?这是一个既简单又不易的意义……
《目送》读后感 篇5
龙应台,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但自从她第一次当上母亲,便开始了她的“人生课”,并以书的形式体现的“人生三书”更令一代代人震撼。
其中,《目送》这本的收尾尤其令我感受深切。
本书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写尽了人间的生死离别。书的第一章更是令我感慨万千。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一个人,读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大学,父母不可能永远在你身边,最痛苦的离别,也是每个人必须承受的,一次又一次的离别更是折磨着所有人。正如书中,人的父母终将远去,而唯一慰藉的下一代也总有一天会朝着自己的路走,人生便是如此。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实在是太贴切不过了。如今,我来到了中学,也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而住校的生活更是让我难以适应。星期天也是我最百感交集的时刻,每次到了校门口,下了车,拖着沉重的箱子,一步一步向学校走去,有时我简直不愿回头看。这也是一种目送,我仿佛走在一条从家通往未来的路上,是那么的犹豫不决;门外,父母还是那样的熟悉,他们的心里是不是也有着一份不舍呢?时而暮然回首,只见他们依旧在默默地挥着手,坚定的目光从未改变,我看着父母一点一点消失,父母看着我的背影朝着未来的路上一点一点走远……这便是人间所谓的离别。子女与父母之间仿佛永远会有一扇门,那扇门会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巨大,越来越难以打开,这就是那扇人生的大门。住宿的我已经渐渐感受到了这扇无形的大门。
合上这本书,上完这堂“人生课”,我知道了许多,父母与子女其实的确在不断地离别中一点一点渐行渐远。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世界观的差异……
这是痛苦的,而是不得不经受的痛苦,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让我为未来做好了准备,而对于人生,这也许会是一种极好的阐释。
《目送》读后感 篇6
一直很爱看书。
得一本好书,如遇一知己。为它,可不食、不睡,不理世事,只想找一个角落静静地与它相伴。
曾有几次,睡前开始看一本新书,入了迷,索性熬个通宵读个痛快!待到东方既白,鸟儿欢唱之时,书看完了,人却垮了!
这样的看书方式,心灵得到了滋养,身体却遭了殃。不可取也!
后来决定改变阅读方式,睡前尽量只看散文或杂志。
说到散文,在此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龙应台的《目送》。
一直不太关注畅销书,因为我自认是个守旧的人,新东西往往不合我的胃口。那日上当当为孩子购书,不知怎么就进入了畅销书推销页面,看这本书评价极好,鼠标一点,就把它买下了。
过两天书到货,打开,在扉页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突然就怔住了!一种道不清的忧伤从心底漫漶开来,眼眶渐渐湿润了……
这是一本描写亲情的书,一本温暖的小书。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描写了她作为女儿、作为母亲的幸福、困惑、无奈……
从这本书里,你再也看不到那个笔锋犀利的女子,她变得温婉、柔情。
作者在书中写到了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写孩子对自己由依赖到独立,写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目送》中处处是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感人肺腑。
亲情常常是平凡的、琐碎的,有时甚至是令人厌烦的。但当风雨来临的时候,它却总是你最强有力的.支撑。亲情,虽不如爱情绽放时那般热烈,却更持久、更无私。
无力抓住、无法回报的亲情,会成为永远的痛。
你离爱你的父母越来越远,你爱的孩子也离你越来越远……看着你最爱的人渐去渐远的背影,你只能在背后默默地目送。有些心酸,有些无奈,却难以改变。
有多久没给父母打电话了?那么,马上行动,打一个吧!告诉他们,你有多爱他(她)!
有多久没好好陪子女玩一玩了?那么,放下工作,陪他(她)好好过一个周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