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有感

短文网

2025-10-22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朝花夕拾》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1

趁着暑假的时间,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是一部非常经典得著作,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颇深。鲁迅的作品是非常有特色的。也是他开启了白话文体。他的作品光明磊落,不含蓄,易懂,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原因,书中并没有追求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是心情气和的让你走进属于鲁迅的内心世界。

《朝花夕拾》内容引人深思,它和《呐喊》一样,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不堪,想要唤醒国民的'思想。鲁迅在书中写到:“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这些书中出现的鲜血淋淋的辞藻让读者感受到了鲁迅对封建迷信的厌恶。在书中鲁迅对这些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当我再次读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却可以感受鲁迅先生的恬静生活愿望,眼前也浮现那纯真童趣的他。在这一篇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幼年的鲁迅。他在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我喜欢小时候时候鲁迅天真活泼的,敬佩青年的鲁迅热爱国家。我们要做向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2

《朝花夕拾》讲述了鲁迅的很多童年往事和故乡记忆,包括一个风筝的故事。一只小小的风筝,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个小孩子的玩具;但对鲁迅来说,却是童年时代留下的沉重记忆。

鲁迅曾经非常厌恶风筝。在他的眼中,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具,一见到远处的风筝,便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但他幼弱的弟弟却很喜欢风筝,即使是看着空中飞行的风筝,也会感到满足、喜悦。虽然来自同一个大家庭,他们对风筝的.看法却截然不同。

但人的想法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成年以后的鲁迅,偶然看见“那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童年的回忆再次涌上心头:弟弟未完成的风筝、一对被自己踩扁的风轮、弟弟绝望的眼神……那天的情形再一次清晰起来。虽然当时鲁迅为自己毁坏风筝的“胜利”而骄傲,但现在他的心情却沉重起来。他为自己童年时鲁莽粗暴的行为而后悔,希望能得到弟弟的原谅和宽恕。

任何事情,只要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反省,一定不会太晚。多年以后,鲁迅在和弟弟会面时讲述了这件往事,他热切希望弟弟能够宽宥自己。不料,人到中年的弟弟却早已忘记了此事。鲁迅的心情依然沉重着,我认为他不只是为自己当年的过失而懊悔不已,更是为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和麻木不仁的普劳大众而痛心疾首,这是一种更深沉的悲哀和觉醒。

再翻开《朝花夕拾》,我分明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以前,我曾经以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高不可攀的伟人。他弃医从文,以笔代伐,成为坚定的民主战士和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他忧国忧民,口诛笔伐,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现实的不公,做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我却对鲁迅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更多的情感共鸣。

其实,鲁迅也和常人一样,满怀温情,充满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多年前的一件小事,就连当事人弟弟都忘记了,他却印象深刻,常常责备自己,饱受良心的谴责。原来,伟人不一定只在乎做大事,只有在小事上同样用心,真诚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力求处事的公正和道德的完美,才能真正称其为“大写的人”。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3

不了解为什么鲁迅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仅仅是旧事,反倒是新事、喜事、伤心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酸、甜、苦、辣。

酸。的确,看鲁迅的文本有点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过错”。感人的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甜。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吟,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心里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躺过的《朝花夕拾》。

辣。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尘直指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天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誓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咸。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看过的回忆录,大也是风花月残。捕风捉影的闲情逸致,倒也没见过这夕拾的朝花也别有风味,也是,百味不离其中,朝花夕拾一样艳。

记得那一次,长妈妈把鲁迅的隐鼠踩死了,冤枉是猫咪干的,从而使鲁迅讨厌猫。读到这里,我不禁有点讨厌长妈妈,因为她骗人。但后来,长妈妈东奔西走给鲁迅买来了《山海经》,着实让人感动。其实,她虽然唠叨,礼节多,但她淳朴,善良,爱孩子。我的妈妈何偿不唠叨,但也能理解,她毕竟也是为我好呀!

鲁迅先生是乡下人,但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认真学习,知书达理。鲁迅先生的童年虽然缺少高科技产品,但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神奇的百草园中听蟋蟀的琴声,油蛉的低唱,观察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黄蜂,牵连不断地拔起传说中有像人形的'何首乌根,摘到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可是我们的童年,在乡下见到绵羊和山羊都十分稀奇,在雪地中捕鸟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甚至很难看到下一场鹅毛大雪。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冬天下雪不受冻,夏天下雨不怕淋,家家户户都住楼房,要看书不用借,要学习条件优越。但我们的乐趣少了很多,有时真的很羡慕乡村生活。

而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也不枯燥、乏味,三味书屋后也有一片地,课余时间,鲁迅先生和他的小伙伴们也会去玩耍,劳逸结合。而我们的学习,有些纯属为了应付考试,各科老师都常会说:“这课不考,不是重点,过一下就行了。”但往往有些知识我们迫切想了解,却被那枯燥的所谓的“考试重点”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我们的童年也美好,我们的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样艰苦,如今科技发达,我们也有了多媒体,使教学更加方便。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看到清晨绽放的花儿因沐浴着阳光而美丽,可夕阳西下时的它已不再娇艳多姿。而我们伴着清风站在交叉路口,会浮想联翩。那时的我们,早已离开父母的怀抱,在烈日下为我们的梦想努力。即使遍体鳞伤,也要飞翔,而童年的记忆,永远不会被抹去……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4

鲁迅先生的文笔一向尖刻,直抵“正人君子”的痛处,以尽其嬉笑怒骂之风,将黑暗社会、宗教、礼孝一一揭示,毫不留情。

但我分明在朝花夕拾中看到一个无比温情的鲁迅,一个在童年时调皮捣蛋但心怀慈悲的迅哥儿。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45岁的鲁迅对往事回忆的十篇散文编合而成。虽45岁不应是一个特别容易沉溺于回忆间,沉陷于往事的年龄,但对于鲁迅,用笔用心用文字抒发了一种滋心润肺的慰藉。是的。慰藉。

当生活的颠沛流离,社会的黑暗,因扰着这位大师时,心中那股故乡的爱,老邻旧友的回忆就更如一枚橄榄涩而浓郁。百草园中葱苍的植物世界,忙碌而丰富的昆虫大观,此时的鲁迅应该早已幻化成那幼年的模样,做着童年的梦境罢。

如烟的过往带走了一段永不折返的时光,留下的是那浓郁厚重的'情感浓烈要喷兵出。是对往事的重新思考,还是对回忆的一种深深愧疚,都昭示着珍惜。是的,珍惜。

鲁迅的童年承载着太多的爱:慈爱的长妈妈,严厉博学的父亲;而幼时的鲁迅则常常怀着对长妈妈的深切不满,觉得她唠叨,爱讲闲话,踩死隐鼠;但回忆那种童年被认为无所不能的长妈妈带来的小海经,照顾陪伴他“黄胖而矮”的身影早已被绽成一种珍惜,而化成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在欢天喜地看五猖会时被父亲强迫背鉴略那种对父亲的腹非,不满在夕拾中却只有对父亲病的耽误,迷信而深挚的忏悔之情,从而将鲁迅内心柔软,温情的心灵一面展现成一道罕见的风景。

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到需要回忆来慰藉时,发现手中的却是自己失去的最珍爱的东西从而追悔莫及。连大师都难免如此,而凡人又何尝不是呢?只求暮年时,感概多一些,遗憾少一些;感动多一些;悔恨少一些而已。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5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的求学经历,追忆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记录鲁迅先生,青少年时的记忆。

其中我认为最感人的是《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父亲的病》追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那段往事,描写了几位“名医”所引用的药引均是稀奇古怪、一场罕见而充满迷信色彩的东西,如什么“一对原配的蟋蟀”、经霜三年的蔗、败鼓皮丸”等。这些“名医”实质是巫术医道部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骗取钱财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在它们身上作者清醒地洞穿了医学医道的'虚假,荒诞乃至罪恶的本质。

作者为了父亲的病,到处奔走,我想他的父亲,有他这样的儿子,应该很幸福,提起鲁迅先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总是那个造字年少时的他因父亲的病迟到后边在学桌上刻下了早字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从此从此不再迟到。

读了父亲的病后,我觉得鲁迅先生刻下的早字不仅是吸食的枣根都要早在那个时候,却让鲁迅先生东奔西走,四处求医,最终鲁迅先生的父亲难逃一死,表面上看是当时医术水平低下,但实质上应归究于医学的落后,导致鲁迅先生的父亲病程拖延,最后撒手人间不叫人黯然泪下,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鲁迅似乎就是在对当时的封建腐败社会的批判。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