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短文网

2025-10-23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精选13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篇1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

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

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篇2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通过暗线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

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二、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

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

不足之处:

1. 由于是开学第一次上课,孩子们的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调动积极性方面做的还不够好。

2. 学生朗读方面指导不够,情感不饱满。

3. 时间上把握不是很好,字的书写时间被挤占了。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篇3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习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在字词教学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孩子们大胆的走上讲台自己讲生字,词语。效果较好。

在学习课文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我在ppt中准备了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让孩子们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篇4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篇5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通过暗线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

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二、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

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

不足之处:

1. 由于是开学第一次上课,孩子们的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调动积极性方面做的还不够好。

2. 学生朗读方面指导不够,情感不饱满。

3. 时间上把握不是很好,字的书写时间被挤占了。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篇6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故事。本文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是怎样四处寻找妈妈的,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妈妈的样子和特点。同时,它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身体也发生了缓慢的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和妈妈一起去田间害虫。

一、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我紧紧围绕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这一线索,紧抓识字、读书的重点,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让孩子学会动脑,学会讲述故事梗概,同时把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并且,我注意不同学生的原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针对性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感知领悟,创设情境。

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独具匠心地采取有效措施,避开了学生早已熟悉的“怎样找妈妈”的内容,引导学生先与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了解蝌蚪的样子,感知青蛙的样子,知道蝌蚪与青蛙的巨大不同——本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小动物啊!再通过科普知识介绍,感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样孩子们始终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找变化点,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表演解说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锻炼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另外,我准备了动画资料,结合动画,从朗读入手,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带动读的欲望和参与的动力。

2.花样识字,加深记忆。

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自主朗读识字中,我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深化了学生的记忆基础,增加了记忆的深度。如:“肚”字,用加一加的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简单容易。“眼睛”乃心灵的窗户,“目”字旁与眼睛息息相关,体现了生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在此我还以“识字大王”的评比激发了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在朗读的时候,有些孩子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的时候,好多同学不能积极地发言,犹豫不决,似乎缺乏勇气和胆量。另外,从孩子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上,可以看出深度不够,因此断定积累不够,也就是阅读量不够,课外知识知道的少,肤浅,表面化。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鲤鱼和乌龟的特征,进行拓展,进行说话训练,口头编故事——小鲤鱼找妈妈,小乌龟找妈妈。

四、改进方法

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情况,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介绍鲤鱼和乌龟的特征,进行拓展,进行说话训练,口头编故事——小鲤鱼找妈妈,小乌龟找妈妈。在讲述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先后顺序讲述,并且把鲤鱼和乌龟的具体特征讲述清楚,免得它们找不到妈妈。当然这个环节离不开孩子们平时的敏锐的观察力,在口语表达方面也是较大的挑战。

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认为要鼓励孩子多说,敢于表述自己的见解,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一个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立立场。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只有不断地,永不停歇的努力,才能有更多、更大的进步!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2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篇7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妙过程,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蕴含了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了解教材、文本才能够深入地把握文本的重难点,更好的找到切入点。由于学生前期做了大量的预习工作,在正式上课中字词类的学习孩子们比较容易掌握,不足之处在于一部分同学不能够沉下心来把所学的字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好。难点在于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根据授课中出现的问题,我也一直在反思,终究还是说的太多,没有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书写教学的过程中,多多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形,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分享。例如:可以用加一加识记“披”、熟字换偏旁识记“孩”、形声字识记“肚”、看图识记等,扩展识记、书写汉字的方法,让孩子们有据可依、有律可循。

针对一些易错的笔顺、关键笔画以及偏旁部首的笔画变化,点到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叙述、书写、感知、掌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例如:跳字的笔顺就比较多,尤其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教学中的重点,引导学生书空的同时还要下笔写一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自己亲身感知的才印象深刻。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现在书写不在于速度、在于态度,想要提高孩子书写的兴趣,一是给予学生发现、发言的机会,还要给予孩子展示书写的平台、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等。

为了突破孩子们能深入地了解小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些难点。前期在预习的过程中鼓励孩子我手画我知,从交过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孩子们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虽然个别孩子理解上会有些偏差,但是正好以此为切入点,在学习小蝌蚪的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孩子们以本为主、以画为辅,相互探索交流、纠正、学习。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绘画是他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整节课下来有遗憾也有收获,预设让课堂有序,生成让课堂精彩。作为新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未来还需潜心学习、常常反思、垂直深耕!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篇8

聋校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而语言教学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帮助聋生建立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的相互感应关系,它们之间具有彼此触发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人的认知活动是从感性开始的。因此,直观教学对于聋生的认知显得尤其重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聋生充分运用视觉器官,观察事物形象媒体,使聋生获得的概念鲜明、完整、充分而真实,具体而明确。此外,直观教学法也能唤起聋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在聋校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是较好的直观教学手段。

新课程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其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想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我能与学生真诚地开展交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凸显小蝌蚪找妈妈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学生建立了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相互感应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找”与“变”的两条线索,让学生主动观察这两个交错进行的过程,然后主动思考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过程,最后主动进行有序地、完整地表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蝌蚪在长成青蛙过程中,身体上发生的变化,使学生真切地理解了“先、又、接着、最后”这几个词的先后关系,同时也学会了使用这几个词语。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聋生能说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为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作用的。应该说多媒体技术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保持课文情节的完整性、保持语言文字表达的完整性,更能捕捉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主动观察、主动学习课文内容。这对聋生理解语句意思很有效,对训练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十分有效。

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为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而欢呼,更该为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精彩而喝彩!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篇9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通过暗线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

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二、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

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

不足之处:

1. 由于是开学第一次上课,孩子们的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调动积极性方面做的还不够好。

2. 学生朗读方面指导不够,情感不饱满。

3. 时间上把握不是很好,字的书写时间被挤占了。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篇10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篇11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优美,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但针对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难点的特点,我选择了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但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做到了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识字认字写字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主发现、自主学习,还注重了方法的介绍,小组自学活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得较为成功,还采用了多种游戏形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并进行巩固。

有待提高的地方:

第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

在本节课,我设置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认识“灰、迎、阿、姨、追、顶、披、鼓”8个生字,会写“什、么、变”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第1、2个目标的实施还是顺利,但由于没有控制好时间,第3个教学目标只实施了一半,没有完成原设的教学目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自读课文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三个任务。事实上,这些任务的完成我们都可以把它安排在课前先学的预习中完成,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是做到蔡老师提到的“注重课前先学”。其次,在展示学习方法这一环节,我花了过多的时间去问学生有哪些解决识字困难的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渗透,学生很多都已经知道了,在这里如果我只是稍加提醒后把方法展示出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二,没有及时抓住教学生成资源。

在“我演你猜”的游戏环节中,一个学生抽到的是“披”字,但他却做出一个劈柴的动作,把“披”和“劈”这两个同音字混淆了。我当时的处理只是让另外的学生上台,做出正确的表示“披”这个动作的演示,让学生选择。现在回想一下,其实我当时可以把“劈”和“披”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从观察字形入手理解其字意间的区别。“劈柴”要用刀,所以下面是一个“刀”,“披衣服”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的“披”。在这一环节还出现了一个我当时忽略了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在演示“鼓”字时,做出了打鼓的动作。这时候,学生其实是把名词的“鼓”当成动词的.“鼓”了,但我却没有留意到,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课后,经过蔡老师的指点,我发现如果我像蔡老师说的那样,把这几个生字以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形式表示出来,如“鼓”改为“鼓起来”,“披”改为“披着”,那么上述问题就不会出现了。这时,我更加体会到蔡老师所说的“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的重要性。课堂是生成的,教师真的要有善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意识。

第三,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够。

这节课我采用了多种的教学形式与策略,有课件演示、小组合作学习,游戏巩固等。大部分学生都学得十分投入,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注意力还不集中,没有把心思放在课堂上。课堂上,我对这一小部分学生忽略了,没有做到面向“全部的学生”。这是我对学生关注不够的一个表现。另一个表现就是课堂激励性评价语言的匮乏。

以上这些方面,都是我以后要努力的地方。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篇12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习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在字词教学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孩子们大胆的走上讲台自己讲生字,词语。效果较好。

在学习课文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我在ppt中准备了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让孩子们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二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篇13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习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在字词教学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孩子们大胆的走上讲台自己讲生字,词语。效果较好。

在学习课文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我在ppt中准备了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让孩子们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