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的建议》,其中有一封《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让我感触很深。
我们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和孩子一起上课,吃饭,聊天……孩子其实是很单纯的,在他们眼里,老师的话总是对的,是神圣的,所以我们要爱护好儿童对你的信任。要做到这点,我们就要和孩子进行真正的心灵的交流,让孩子走进你的内心,也让自己走进孩子的内心。“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劳动,花费许多经历的,建立跟儿童的友谊,这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事实上,建立师生之间长久的友谊也不是一件易事。每个孩子的家庭不同,性格不同,对同一句话的认识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对每个孩子都千篇一律。
比如有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那老师就不能常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他。“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知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多以鼓励的方式去教育他们。我们可以常常说:你真棒,你真勤劳,你真聪明……但是我们的鼓励不应该浮在面上,而是发自内心的去表扬他,从事实出发去赞扬他。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信任你的鼓励,他的积极性酒会越来越高。
比如有的孩子比较顽皮,可能对这样的孩子应该做到更严厉一些。但是,“为了避免那些不愉快的谈话,特别是为了避免惩罚,儿童就开始耍滑头,说谎话。”所以所谓严厉,并不是去惩罚,而是客观的陈述事实,让孩子真正的知道自己错了,真正想改了。其实孩子一开始都是信任老师的,可是老师有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通惩罚,于是孩子觉得委屈,觉得老师也没有想象中的神圣和伟大。后来的日子里,便慢慢开始说谎,不再用心与老师沟通。这不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老师应该是在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之中带着严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之中带着严厉。
在我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想我一定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爱护好孩子对我的信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最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作为一线教师,书中许多的经验都很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师要有胸怀。书中提到:“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爱,是一种责任”。反思一下自己几十年的教学,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写论文绞尽脑汁,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在平时教学中我也往往不自觉地有偏爱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对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总是认为"孺子不可教也",经常大发脾气。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只是我们把学习成绩看的太重,没有发现而已。要善于发现,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份爱、一份尊重。在教学中,善于赞美学生,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多读书,才能冷静地、设身处地处理好师生关系。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朴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装饰,
永远是那么浑厚博大,那么质朴自然,默默地哺育着一切,不思回报的奉献着一切。教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胸怀呢?
做学习型教师。学习是快乐的,更是终身的。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首先先生好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勤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垫脚石。我们平时强调学习,却忽略了学习的实效。大多数人的学习还是停留在原地看书、读报、听讲,却很少记录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因此,看书也好,听公开课也好,看优秀教案也好??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只停留在表面的程度,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做创新型教师。创新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敢于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学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主动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培养创新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正文:尊重学生,教给阅读——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先生送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一直搁着没看,待到听完曹鸿飞老师的讲座,才将此书拿出来翻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苏霍姆林斯基,他堪称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个性的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深深感动了我,震撼了我,也指引了我。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成功源于他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他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是的,他正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女孩为了给病中的祖母带去欢乐和宽慰,在学校的暖房里采摘了那朵为全校师生极为钟爱的蓝色菊花,她决定让祖母看后就还给学校。当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后大为吃惊,但了解情况后,他感动地说:“孩子,你再采三朵吧!一朵送给你自己,为了你这颗善良的心;两朵送给你父母,为了他们培育出一个善良的人。”这个本该受到批评的孩子竟然得到了赞赏,这就源于他对善心的呵护,对自尊的维护。一个生命,无论是强大的、弱小的、高贵的、平凡的、聪明的、愚笨的.,作为人的尊严,永远是无价的。我们说,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塑造美好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的树立却基于人的尊严,人的尊严却是在尊重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心得体会《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总之,没有尊重,就没有德育;不懂尊重的老师,是决计培养不出道德高尚的学生的。给学生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期待,更多的宽容,更多的赏识,那么我们将收获的是教育的奇迹。这位教育大师,用他对孩子的信任和关爱重塑了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在他眼里,每一颗心灵都是可以趋于真、善、美的。而且他总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
比如对待“后进生”,绝不言弃,耐心、深入地研究,制定恰当的方法,期待孩子们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班上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对于数学有严重障碍。针对这个孩子,他撷取生活中的故事作为题目让费佳思考,还给他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100本书和册子,可供三到七年级。后来这孩子成了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在回忆中说自己从来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只是教给他们阅读和思考。因为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我去年调到现在的学校,接任的是全校公认的垃圾班,学习成绩姑且不提,单就行为习惯就很是叫人头疼,纪律就是一大问题。我刚接手,打架事件应接不暇,任课老师的告状接连不断,作业不做屡见不鲜······怎么办?每天忙得交头烂额,过得提心吊胆。在翻看《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是美国作家安奈特.L.布鲁肖的著作,内容涉及课堂管理、教学规划、课程指导、职业精神、师生关系、教师魅力等多个方面。安奈特长期扎根教学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此而写成的“101条建议”亲切朴实,呈现的都是经实践检验而又行之有效的实用技巧。
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书中的语言和比喻幽默、风趣。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在这本书里,安奈特用朴素的语言将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案例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你觉察不出教育专著的干涩和乏味,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让原本乏味的语言变得轻松。
安奈特告诉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期望和微笑,她会经常性的会给孩子们投以期望的.目光,开学的第一天他会微笑着欢迎每一个孩子。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及课堂管理,因为担心自己年轻会管不住学生,所以刚上班的第一年我总是严厉的对待孩子,虽然他们并没有犯过大的错,结果是事倍功半,孩子们总是不能按照我的要求来,即使我凶巴巴的呵斥他们。我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不能理解我的“苦心”,有的孩子甚至非常的不喜欢我。而当我阅读完安奈特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我就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开学的第一天我试着用安奈特的方法,告诉孩子说:你们是优秀的,程老师在新学期希望看到你们新的进步。孩子们是那样专注的听我讲完每一个字,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我选择相信他们,我告诉自己不管他们犯错与否都别生气,因为你面对的群体是单纯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要给予他们爱,而不是发怒。
结果是出人意料的,我的班级开始有序,他们不再需要我的大吼大叫,他们知道程老师希望看到的是什么,调皮的学生我只要简单的劝说几句,他就会明白程老师的意思。我想这或许教师期望的巨大力量。
学习《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让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明白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也让我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秀的一面,作为老师的我们除了引导他们,也需要相信和鼓励他们。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更加积极的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树立榜样,用耐心和爱教育孩子,使自己成为能影响他人,改变他人的老师,并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成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们大都心浮气躁,难得有这样一个读书的机会,迫使自己坐下来,静下来,慢酌时光,细品香茗,文字一点点浸润了心灵,竟然发现,这样的读书时光是如此令人陶醉。
从教20余年,总觉得自己能无愧于心,今天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才发现,教育是一门艺术,讲究了教育技巧会做得更好。书中讲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质量),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读到此处,我赶紧用笔标记,反思自己的教学,现实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成了口号。在课堂上,我真正关注到他们的个体差异了吗?内心安慰自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我只需要静待花开,但花开是静待就可以的吗?不禁汗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1,个别对待。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接受能力上是有差异的,万不可一刀切,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进行中考复习时,程度差一些的同学,可在基础部分,字词、病句、诗文填空的题目上多加练习,夯实基础。程度略好些的同学,就在阅读的.技巧方法上提升,提高自己阅读水平,增大阅读量。喜欢写作的同学,可在作文上勤加练笔,培养写作能力。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提升的乐趣。
2,点燃火花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一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课堂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进行脑力劳动,并从中得到快乐,这份快乐源于自己内心的成就感,也来自于老师的肯定和赏识。王如意是班上程度较差的孩子,自习课上她认真地背诵《出师表》,课下一查却只背过了两段,很是恼火,却耐着性子去鼓励,去欣赏,我看到她的眼中闪烁着光亮,后来,竟一段一段的将全文背诵下来。想做的更好,想得到肯定,这是每个孩子内心的真实,那我们就去欣赏他们,点燃他们希望的火花。
虽然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但教育的过程也不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我们用技巧去关注、去引导,相信,我们学校的花园里定会花儿朵朵开,美丽处处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李春锋推荐《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认真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我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对我自己深有启发,我一定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