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每当听到这豪壮的歌声,把我的思想又带入了《三国演义》。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二次翻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的人物让我再一次被深深吸引。
忠肝义胆神勇过人
“义”的化身非数关羽莫属。关羽,字长生,后改为云长,河东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因为杀了倚势凌人的势豪,而逃难江湖。后于于刘备、张飞相识,在桃园义结金兰,俗称“桃园三结义”。在三兄弟排行老二,素有“武圣”之美誉。不看关公其神威,单单那气概就令人深深折服。当年他为保护嫂嫂安全,报曹操不杀嫂嫂之情寄予曹操帐下,助他斩颜良诛文丑。但后来他得知刘备还活着,立即把金银珠宝还给曹操,历尽艰辛,与刘备会合。昔日,他为了报答曹操当日不杀之恩,在华容道冒着生命危险放走了曹操,其忠义可见,其勇无人能比。
人心之向汉室宗传
最深沉贯彻孔子的思想一仁的`人肯定是刘备了。刘备,字玄德,汉室宗亲,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后过膝,面如冠玉,性格温和,仁政爱民,他“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可以说他一生为义而生,又为义而死。刘备兵败,携百姓逃难,途中号泣声震天,刘备看见此景象,曾想投江而死,如果没人阻拦,那一定会投江,也曾经因为这事,在刘表墓前哭诉,祈求让百姓平安渡江。可见其爱民之心。
神机妙算忠心耿耿
东汉末年,战火硝烟各处弥漫,刘备势弱,而有一人辅助齐备建之蜀国。他足智多谋、英谋善辩、诚恳谨慎、执法严明,此人为谁?诸葛亮也。诸葛亮,字孔明,绝世奇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号“卧龙先生。”孔明用计如神,大摆空城计,以向几千军马,退曹操八十万大军,又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无不体现出他的足智多谋?
英勇善战的张飞、智勇双全的赵云、文武双全的周瑜、阴险奸诈的曹操……每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难忘。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深泽着不同的人生,我们要学习刘备忧国忧民的思想,关羽的忠肝义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让我们在生活的战场上做他们优点的学生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伴着这首耳熟能详的音律,我再一次重温《三国演义》,这清代小说的巅峰。急于兴复汉室的刘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张飞与关羽、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这些英雄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我随着这本书走进了历史上局势动乱的三国时期,亲临了马革裹尸的战场,目睹了考虑周全的计谋,同时也感受到了千古流传的情谊,那就是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就是诸葛亮,一个淡泊名利的隐士,一位足智多谋的智者,一名忠心耿耿的军师。如果诸葛亮是一匹未被世人了解的千里马,那么刘备就是发掘千里马的伯乐。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二十年如一日地为刘备奔走效劳。火烧新野、白河用水、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如今细细品味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感受到的不止是诸葛亮那过人的智慧,更是诸葛亮一心为刘备出谋划策打江山的忠诚。他的'忠诚不仅仅表现在刘备在位辉煌的时候,更表现在刘备仙去之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接受刘备最后的托付。刘备临终前告诫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并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并无谋权篡位之心,依然竭尽全力辅佐着刘禅,尽管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多次亲自出征,从无怨言,只为报答多年前刘备的发掘之恩。
摇着羽毛扇的诸葛亮永远是我最敬佩的英雄,不仅仅因为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智慧,更因为他对刘备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都了解、都知道,说起《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为了复兴大汉的大好河山,前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通过三番邀请,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诸葛亮,几人一番交谈之后,同归新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做人要有诚心,做事要有诚意,这样,这件事就会变得又简单又完美。
刘备探访诸葛亮的第一件事是:安排礼物。刘备此时诚心满满,大包大揽的就往诸葛亮居住的隆中走。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想起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场面,以礼相待显诚心,这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走亲访友时的一部分呢?
接着,刘备一行人遇见了司马徽,碰见了田间劳作的农夫,打听到了一些诸葛亮的消息。虽然他们没有访到其人,但却先闻其声、先闻其名。在与其他人的交谈中,礼仪也是刘备不乏的一部分。
刘玄德一顾草庐,只碰见草房里的童子。刘备说了一大堆自己的'名号,但习惯一向清贫的小童子却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由此也可以看出来清闲的山中与世俗纷争巨大的区别。诸葛亮不在,一行人只好上马回去。刘备走时还不忘给小童子嘱咐一句:“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
回新野的路上。大家再次遇到了山中隐士:崔州平,玄德再次向徐州平探听消息。此时,张飞已经不耐烦了,刘备稳稳地答了一句:“此亦隐者之言也。”
一行人遇到卧龙之友,冒着风雪前来二顾茅庐。看到了我们现在经常吟诵的一句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看来山中隐士对于生活的诠释更是不一样。可这次遇到的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刘备再一次失望,拿起文房四宝,呵开冻笔写了一封信,又拜辞出门。一路上遇到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
张飞这下彻底怒了,他的言语被刘备训斥了一顿。于是三人同行,三顾草庐。这次诸葛亮真的在,在寝室里休息。三人站立在门口等待。诸葛亮出来了,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之事,精密分析,井井有条。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了。出山加入了世俗纷争之中。
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只要你做人有诚心,做事有诚意,没有什么是做不完美的。诚心治天下,我要好好品味这句话。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清的文化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国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具体事件也不想多说,主要感悟的还是三国这段历史和如何成就不平凡的命运。
中原地区可谓是人才辈出,时逢乱世开始便是群雄争霸,跨州连郡都不在少数,掌握朝政大权进而统一中原的只有曹操,他的成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做人就要有鸿鹄之志。对汉末朝政掌握曹操并非第一人,前有大将军何进外戚当政,却无平天下之志,怀妇人之仁,终为宦官所杀。后有董卓起兵入京,杀少帝、欺君主、兴劳役、征重赋,最终为义子吕布所杀。再到 李鹤、郭汜,一个大司马,一个宰相,一点实事不干,一个劫皇帝,一个抓百官公卿,自相残杀。而到了曹操,先是发兖州、青州之兵击溃乱军接驾,再逐渐掌握朝政,对外安抚,对内重新建立朝纲,结党营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逐渐架空皇帝,再挟天子以令诸候,这些无不都体现了他的鸿鹄之志,从一个宦门遗丑变为乱世之枭雄。
做人就要有清醒的头脑。当曹操灭了袁氏兄弟在中原的势力时,胸怀大志头脑清醒的他,早有一番鸿图伟业藏于心中。随即他斩了吕布,再把刘备赶到荆州,尽管还有东吴的孙权,汉中的张鲁和刘璋、刘表等对手,但大势已成,再加上百万雄兵下荆州,刘琮束手,得荆州水军陆军数十万,他感觉离统一天下 改朝换代的日子近了,被喜悦冲昏大脑的曹操,以为东吴可以轻易拿下,刘备、孙权五万之众,蝼蚁之力难撼泰山;诸葛亮、周瑜不足虑也;庞统、黄盖投降理所当然。不料赤壁一战险些丧命,最后狼狈而逃,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大遗憾了。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众多战事,曹操对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权倾朝野,但始终不称帝。
以今人之眼光来看,曹操似乎是个奸臣,是奸诈虚伪的象征,通过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更增添了我对他的了解,其实与其说是曹操生逢其时,不如说是三国选择了曹操,动乱时期,统一中原是历史的大趋势,时代需要这样的一个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任拿一本阅读都让人赏心悦目。
《三国演义》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闲来随意翻看一两回都会感慨万分、回味无穷。
感叹历史现在和将来的各类人物都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想想当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逼皇帝禅让帝位给自己,成就自己一番帝业,到最后,后辈子孙也受到当初的待遇,辛苦得的天下拱手相让于司马炎,成就晋国一通天下,可谓是因果报应,屡试不爽。不知曹操地下有知,做何感想?
刘备,编草鞋出身,无非占了一个汉皇朝的宗亲,找到几个好兄弟:关羽、张飞、马超、赵子龙、黄忠,一个好军师,一路带着老百姓逃命,一路哭,最后在四川落脚,成就一个蜀国。在三国里面蜀国最弱,但是评价却最好。可以说刘备是玩弄权术的顶尖高手,看看赵子龙万军之中救出刘禅,刘备一把把自己的孩子扔到万军之中,明知道肯定有人接,肯定死不了,但是,这一举动,却得到所有将士的拥护:自己服侍的`君主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大将而不管自己孩子死活的人;另,在白帝城,战败后托孤,对诸葛亮说,刘禅可以扶则扶之,不可扶则废之,君可代之,害的诸葛亮从此没有二心的辅佐明知道不是皇帝那块料的刘禅,六出岐山,七擒七纵孟获,写下《后出师表》,到最后搞得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羽重义,在和大哥失去联系时候,曹操接纳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上马一斗银,下马一斗金,送赤兔马给他,但是,留不住,一有刘备消息,关羽连闯五关,连曹操派人来通知放行的都赶不上,却赔上六员大将;在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候,关羽放曹操一马,还却以前的人情,成为性情中人的楷模,历史留名的英雄。最后由于过于骄傲,中了陆逊的计,给吕蒙夺了荆州,最后兵败麦城,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这部经典名著,作者在开头就说明了在历史长卷中,多少风流人数,只是滚滚的长江水,最后都要退出历史舞台。而我们读过这些历史的现代人更应从历史中悟出要做到无悔人生的积极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