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盼》教学设计(精选19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盼》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我盼春天的荠菜》是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打头课文,作者是我国知名作家张洁。文中描写旧社会农村的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从另一个侧面揭露财主的罪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圈”;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简直”、“可是”、“渐渐”等词语写句子。
2、能根据提示较深入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语言文字和课文情景,通过反复研读,品味分析,了解“我”为什么会盼春天的荠菜,披文入情,读中悟情。
2、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2、感受妈妈疼爱孩子的感情。
3、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感受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所写的事情发生在旧社会,距现代生活较远,学生体会该文的思想情感有一定难度,因此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悟的学习情景。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查一查关于荠菜的资料,向老人们询问旧社会时穷人的生活状况。
第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导入
投影出示荠菜图片,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吃过不少的菜。(青菜、白菜、花菜……)但对于荠菜,大家知道多少?(从生长季节、地点、形状、味道等方面展开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
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记记新词的字形,想想词义。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并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 投影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 做作业本第一题。做完后交流。
3、四人小组分工读课文。要求:读者尽情,听者尽心。
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提出疑难问题
4、这个故事发生什么年代,从哪里看出来?
5、迅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作者盼春天的荠菜的?(9、10自然段)
课文其它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给课文分段,并交流。
分四段:一(1)二(2-3)三(4-8)四(9-10)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教时
一、 读课题,自由读,指名读。
1、你想读出哪个词语?(盼)“盼”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盼望、渴望、期待)
2、分别用这三个词语再次读读课题。
我盼望春天的荠菜——我渴望春天的荠菜——我期待春天的荠菜
3、可见作者对荠菜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4、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9—10)
二、研读全文,感悟我对荠菜的那份感情
1、自由读课文9—10自然段,把描写作者喜爱荠菜的句子划下来,圈圈点点,读读议议。
2、四人小组交流,读读你划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听听别人的朗读和理解。
3、集体交流
探究主题1: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一、好吃,咱们来读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真的很好吃吗?
1、交流研究成果。
2、既然荠菜味涩难咽,为什么作者认为“别提有多好吃”呢?(因为她饿)
3、研读课文2—3自然段。
我没有饿过,我相信你们也从来没有饿过,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绝对不会让我们挨饿。作者饿过,饿到怎样一种程度?请大家读读2—3自然段,找出文中有关句子,体会体会她饿到什么程度?
(1) 谁来读读? 自由读,指名读。
A、刚抽出来的嫩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
B、才开放的映山红,我会一把把塞进嘴里。
C、更别说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了。
(2)你想要说什么?
A、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什么味儿?能吃吗?
B、蔷薇枝?吃下去?
C、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D、从吃的样子看狼吞虎咽:“一……就……” “一把把” “塞” “更别说”
E、从吃的食物看都是未成熟的野菜野果:“青” “嫩” “才”
(3)真让人辛酸哪!咱们一起来读读吧!出示:
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青玉米棒子!你还能说吗?
A、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青枣青豌豆!
B、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刚开放的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C、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剥了皮的嫩蔷滚枝吃下去!
我们都没有想到,她竟然饿到了如此的程度!齐读A、B、C。
小女孩为什么会这么饿?(贫穷)
(4)说说那时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如有实物、图片或相关的文字资料则效果更好。)
教师激情演讲,渲染情景: 翻开人类的史册,我们才知道不管在昨天还是今天, 饥饿仍然威胁着人类。在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里,一个孩子已经衰弱得无法移动去寻找食物了。他快要死去的身体已经成为大群苍蝇的美食。你能想象他此刻最需要什么吗?同样,在炮火纷飞的阿富汗、巴勒斯坦、伊拉克,还有许许多多的儿童像文中小女孩一样饱受饥饿的折磨。谁能饱含感情地读读这两小节呢?指导课文朗读。
正因为如此,所以小女孩看到春天的荠菜才会如此高兴。你能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里的这些句子吗?
出示:“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读。
探究主题2: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一、怎么会是一种坦然的心情?(我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
二、研读4-8自然段,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为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追赶跳入河里,游荡在田野上。)这件事的哪些地方使你很为她感到难过、伤心?
1、“那家伙立刻拿着粗木棍紧紧追来。”
“粗木棍”他要干嘛?(是为了追到了打起来解恨)多可怕啊!
2、我没命地逃,风在我耳边呼呼直响……便不顾一切……
“风呼呼直响”说明了什么?
“不顾一切”,不顾什么?多危险呐!
3、“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喘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冷酷的笑声。”
谁在笑?
我在河里挣扎,他却在岸上笑,他真——
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悟。抓住“立刻” “粗” “紧紧” “冷酷”,说明财主家的人十分凶残冷酷。那财主又是怎样的人?结合搜集的材料谈谈,加深对那个黑暗时代的认识。
4、“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啊?(配上哀愁舒缓的音乐)指名感情朗读第八自然段。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羊儿哗哗地叫着,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按理说——(我也应该回家了),而且我也已经听到妈妈在呼唤我,但是我却不敢回家,因为我怕——(妈妈知道)。我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5、“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妈妈哀什么?愁什么?感受妈妈此时的心情。
身为一个母亲,却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受饿、挨打,却无能为力。
6、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女孩,你会对村口呼唤你的妈妈说些什么?此时你最盼望什么?(向往能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7、所以“我”才会格外珍惜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有感情朗读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4、总结全文:
(1)请选择最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只有知道过去,才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
第三教时
一、学习单元学习提示
二、读课文,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三、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四、作业本第7题。
《盼》教学设计 篇2
【课时目标】
1、会写“袖、筒、篷、缩”等12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说一说在生活中,你最盼望的是什么?为什么?
2、学生交流
3、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盼》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最盼望的是什么?
4、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铁凝,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作品:《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袖筒斗篷收缩疯狂瓦蓝甩开叫嚷酱油炖肉嘴唇蹦跳楼梯
(重点指导生字“缩、嚷”为平舌音,“甩、唇”为翘舌音;前鼻音“瓦”等;后鼻音“筒、蓬、况、疯、酱、蹦”。)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袖筒、斗篷叫嚷、嘴唇注意读准“袖、蓬、嚷、唇”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闷(mènmēn)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的天气真是闷热。
②读一读:闷(mēn)热的蒸汽车间里工作的时间长了,总有头昏胸闷(mèn)的感觉。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斗篷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形如斗,故称斗篷。
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痱子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
逗引用惹人的言行,逗弄对方。
葱葱茏茏(草木)青翠茂盛。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让人信服。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写了“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后就盼望下雨,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我”有了一件长有两个袖筒的新雨衣);再写(盼望雨滴打在新雨衣上);最后写(“我”如愿以偿的事)。
四、学习“会写字”
袖蓬缩疯瓦甩嚷酱炖唇蹦梯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袖、缩、嚷、炖、蹦、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蓬、酱”,上下结构,“疯、唇”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袖、嘻、嚷”和上下结构的字“酱”,学生练写。
袖:左右结构,“衤”是两点,要注意。
嚷: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下部是衣字底。
酱:上下结构,上部笔顺是:点、提、竖,下部中间有一短横。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非常希望能够穿上雨衣的迫切心情。
《盼》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读通课文,并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教学难点:读通课文,并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题:
1、谈话:(板书:荠菜)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荠菜吗?谁来说说它是怎样的?(荠菜是一种野菜,嫩叶可吃,味略有点苦。)(注:教师在谈话过程中指导“荠”字的写法。)
2、揭题:既然荠菜味有点苦,不好吃,那么“我”为什么会盼春天的荠菜呢?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第13课《我盼春天的荠菜》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反馈。
三、 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交流反馈:
①翻到课后读读写写,说说你认为难读难写的生字,并说说为什么?
②读一段你最喜欢读的段落。
五、作业:完成作业本第一、二、三题。
四、学习1、2大段
1、指名读第一段,有什么疑问?
2、读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话具体写出了“我”小时候很馋?
3、蔷薇枝、映山红好吃吗?为什么“我”会一把把塞进嘴里?
4、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齐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样,可以用课文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5、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4—10小节,了解旧社会穷苦人家孩子的苦,体会小女孩对荠菜特殊的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9、10小节。
教学重难点:了解旧社会穷苦人家孩子的苦,体会小女孩对荠菜特殊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荠菜只是大自然中一种不起眼的野菜。可是我——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穷苦人家的孩子,却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强烈的愿望!这背后,究竟藏着多少辛酸种快乐的故事呢?
二、整体入手,理清主线
1、默读课文4—10小节,想一想:
填空:
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没有荠菜的日子是()的日子。
有荠菜的日子是()的日子。
2、指名汇报。
3、总结:苦难享受
4、看课文插图,应该是哪一种日子?另外一种日子,你能想象出来是什么画面吗?
三、学习4—8小节
1、自由读4—8小节内容,思考:在那苦难的日子,我遭受到哪些痛苦?(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
2、给第4自然段的画面取一个主题(心情基调)。
[板:饥饿]
你从哪些词句里体会出来?感情朗读。
3、第5自然段的画面取什么主题?([板:紧张]
应该怎么读?(语速加快)
4、第6自然段?[板:冷酪或者悲惨]
怎么读?评评同学哪里读得好?
5、第7自然段?[丧气、悲哀]
妈妈知道这件事为什么会哀愁呢?(讨论)
读出感情。(哀愁)
6、读了第8自然段,你的心情如何?
这里为什么要写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讨论)
小结。读出孤寂的感觉。
三、学习9—10节
1、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师)范读第9、10节。
2、自由读第9、10节,思考:在有荠菜的日子里,我享受到了什么?(边读边做上记号)
3、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的哪些感受,为什么?(与前对比)
[板:好吃坦然]
4、小结:我不但解除了饥饿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5、指导朗读。
6、尝试背诵。
7、在有荠菜的日子,我是这样坦然,没有荠菜的日子却只有苦难!难怪我会对荠菜有着一种——难怪我会这么盼望——
8、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小女孩,你会有哪些希望?
[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
我多希望()!
我多希望()!]
四、总结课文,说说启发。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我盼春天的荠菜
苦难:饥饿、紧张、悲哀、孤寂……
特殊的感情
享受:好吃坦然希望……]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背诵9、10两自然段。
2、给课文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大意。
教学重点: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背诵9、10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学习提示”。
1、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有哪几步?
(1)写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都是主要的,就要进行归并。
(3)明白、简洁、完整。
二、读课文,正确的给课文分段。
1、联系单元学习提示和课后练习第三题,给课文分段。
2、交流汇报,并说说原因。
(1第一段;2—3第二段;4—8第三段;9—10第四段)
3、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4、汇报讨论。
(结合课后题3讨论第3段大意。)
5、概括总结。
三、讨论课后题1、2、4。
四、背诵9、10自然段。
怎么背容易记住,请大家出出高招?
自由背、指名背、小组背、齐背。
五、课堂作业本。
六、课堂总结。
《盼》教学设计必备(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盼》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盼》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表现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4.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回味。
2.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1.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铁凝的图像。)
铁凝:1957年生于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
研读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朗读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种雨衣的喜爱?
2.交流。
(1)雨衣样子的介绍。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
(2)“我”对雨衣的喜爱。
(3)“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a.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了吗?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紧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师:“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师:“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发现问题,并学会探究文本,从简简单单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总结感悟
板书设计:
16盼
铁凝
雨衣的样子颜色、样式
“我”对雨衣的喜爱动作描写
《盼》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感知旧社会农村穷苦孩子的痛苦生活,体会妈妈疼爱孩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课文4——10自然段。能有感情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3、能感悟"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挖野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课文开头就说,“我”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点板书)谁能读好写“我“馋“是因为“我”的这几段课文?(评议朗读)
(二)精读课文第4—8自然段。
教师:是啊,“我”饿啊。有一次,"我"实在饿极了,掰了财主家地里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的人发现、追赶。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件事的呢?(生快读课文并交流:4——8)
1、学生自由准备读,后分自然段汇报朗读。
2、谈感受。同学们,读了这件事,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觉得这时的“我”是一个“__________的我”呢?请你把横线上可以填的词都找出来,并用书上的有关词句来证明。可以与学习伙伴共同研究。(交流时先让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如:
(1)饥饿的我。第4段“一次,我实在饿极了……”
(2)可怜的我。如第5、6段里说……我觉得旧社会穷孩子实在太苦了……
(3)孤独的我。第8段“我独自一人游荡在……”我感到孩子回不了家"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是多么孤独啊,羊儿回圈、乌鸦归巢,可是"我"不敢回家……
(4)寒冷的我。孩子掉进冰凉的河里,一定会很冷。
3、这几段中除了写“我”,还写了别的人,对他们你有什么看法呢?
交流:
(1)我感到旧社会财主家的人对穷苦人家的孩子欺压很残酷。穷孩子因为饿掰了他们的玉米棒子,被追赶;穷孩子跳进河里,河水呛得透不过气来,财主家的人丝毫没有同情心,而是“发出冷酷的笑声”。读4、6自然段。可以说凶狠的财主、残酷的财主……
(2)我觉得妈妈最疼爱自己的孩子。"我"不敢回家,是因为怕妈妈知道了为“我”难过。“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以上学生在谈感受时,教师要随机出示相关的段落,并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好。
3、选择重点精读感悟。教师启发:这几段课文中你觉得哪一句话最难理解呢?
出示投影:“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出示投影后反复朗读,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在朗读时强调。
(1)妈妈为什么“哀愁”呢?(或妈妈“哀愁”的是什么?)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理解。
(2)“我”不怕妈妈“打我”,却怕妈妈愁苦的眼神,你又是怎样体会的呢?“我”怕妈妈伤心超过怕妈妈“打我”,说明“我”是个非常懂事,非常爱妈妈的孩子。
教师启发:是啊,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为了不让妈妈知道,为了不看见妈妈眼里的“哀愁”,我只好独自一人游荡在“静得可怕”的田野上。出示投影,引读第8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第9、10自然段。
教师启发:整整一个冬天,我都在忍受着煎熬。因为饿,“我”被人羞辱,叫我“馋丫头”;因为饿,我被人凶狠地追赶,差点丢了性命。这是个个可怕的`、令我不堪回首的冬天,这时的“我”又是一个“________的我”,“我”还有希望吗?“我”的希望在哪里呢?(指名简答)出示第9自然段。快速引读。
1、生自由朗读。你能读懂“我”对荠菜为什么有特殊感情吗?
2、交流:抓住其中的两处地方进行研究。投影出示
(1)“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A、读多遍。抓住“最喜欢”和“别提有多好吃”。说说这样的东西好不好吃。
B、生说话练习:“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提有多好吃了。”
C、体会荠菜可以说是“我”的希望菜,就是“我”的生命菜。
D、感悟“有特殊感情”的一个原因:点板书(好吃、最喜欢、生命)
(2)“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A、个别读多遍。抓住已圈出的表现心情好的词语。
B、让生说说怎样理解。如抓住重点词“坦然”、“享受”,或联系上下文与前面被“凶狠地追赶”进行对比。挖掘“精神自由”这一层意思。
C、感悟“有特殊感情”的又一个原因:点板书(坦然、享受、自由)
3、再读,体味“特殊的感情”。朗读展示。
这段话你喜欢读吗?还想读吗?想怎样读呢?生要求最佳搭档和选择音乐。读前说说要注意什么,读后(自我)评价。
四、小结并感悟“特殊的感情”。
1、品悟“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啊!”
教师(指板书):啊,冬天里那可怕的经历,“我”忍受了那么久的饥饿,只有春天的______才带给“我”希望,带给我“生命”和“自由”。这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了,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呼唤:(出示句子)
(1)请所有女同学和“我”一起,心里想着、嘴里尝着“别提有多好吃”的荠菜,美美地呼唤:“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啊!”
(2)请所有男同学和“我”一起,怀着坦然的心情去享受一下挖荠菜的感觉,再次甜甜地呼唤:“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啊!”
(3)让我们大家和作者一起快乐地、自由地、深情地大声地呼唤:“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啊!”
2、同学们,我们的呼唤如此深情,这一句深情的呼唤,唤出了我对荠菜——?“特殊的感情”,这一句深情的呼唤,把“我”心头这份特殊的感情凝成了一个字——“盼”。点板书这一个“盼”字呀,多像“我”我那明亮的眼睛哪,它张得大大的,正盼望着春天快快到来。
《盼》教学设计 篇6
一、课文理解:
课文写了旧社会农村的一个穷苦的孩子以挖野菜为乐,表达了对荠菜的特殊
感情,含蓄地反映了旧社会贫苦农民的孩子对自由的向往,也从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6、我盼春天的荠菜。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课题“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接着写“我”小时候馋是因为肚子饿,具体记叙了“我”因饥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遭到财主家的人凶狠地追赶的事,既反映了旧社会财主欺压穷苦人家孩子的罪恶,也是“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课文最后写出春天带给“我”的希望。文中“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学习重点:
1、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当段落由多个自然段组成时,经常
用到自然段段意归并法。阅读时,先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每一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接着联系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哪几个自然段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取主去次,归纳出完整的段落大意。
《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二段(第2、3自然段)段意的概括(详见课本第六单元单元学习提示)。“自然段段意归并法”的难点在于对各自然段的段意根据主次关系进行取舍。在概括时应反复阅读体味才能确定,有时几个自然段写了一件完整的事,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概括。如课文第3大段(第4---8自然段),在对各自然段段意串连起来时,对语句进行加工,使之完整通顺。这段段落大意可这样概括:“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广阔的田野上。
2、课文第9自然段“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蓝天上白色的云朵”,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6、我盼春天的荠菜》。读这段话,要这样去理解:1、劳苦的人家辛勤劳动了一年,秋天收起来的粮食大多被财主剥削去了,家里一点粮食,不够一家人生活,冬天只得挨饿。2、穷人盼望春天的到来。因为春天一到,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可以挖野菜来充饥。3、“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多好吃了”。这样的食物只有穷人孩子才感到好吃,因为它比挨饿好受多了,所以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4、为什么“挖野菜时会有那种坦然的心情”,而且感到是一种享受呢?这更是对荠菜有一种特殊感情的反映。因为如今去挖荠菜时,可无忧无虑,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还可以自由自在地看天空的小鸟、树上的杏花、天上的白云。
三、难点分析:
【难句理解】“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在
那个社会里,要是妈妈知道这件事,怎么会不哀愁呢?因为担忧自己的孩子遭到财主毒打,担忧财主会借此向父母敲诈、逼债。我怎么忍心看着妈妈再苦上加愁呢?孩子怕失去相依为命的父母,所以说“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四、参考资料:
荠菜,一种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羽状分裂,裂片有缺口,花白色,嫩叶可以吃。
《盼》教学设计 篇7
浅析教材:
《我盼春天的荠菜》共10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点明课题,“我”盼春天的荠菜是“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第2、3自然段中写“我”小时候嘴馋,要吃野花野草,是因为肚子饿。第4----8自然中,写了因饥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遭到他家的人拿粗木棒凶狠地追赶而跳进河里,上岸后怕得不敢回家。9、10自然段写“我”喜爱荠菜,不仅因为它好吃,更为重要的是挖荠菜时心情坦然无虑,不必担心有谁凶狠地追赶,是一种享受。
课文写旧社会农村的一个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抒发了对荠菜的特殊感情,反映了对自由的向往,也从一个侧面揭露了财主的罪恶。
本课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学习第1、9、10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第2----8自然段,第三课时:练习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教材特点,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学习字词。
采用变序法学习课文1、9、10自然段,初步感受旧社会穷孩子的苦,生活在新社会的甜。
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对荠菜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难点是:课文写的是发生在旧社会,距当今儿童生活距离远,这对学生理解、体会本课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
对教材附件的理解:此文中有幅插图,教学中,结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描述插图,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突出两点:一是突出主体思想,以学生质疑,探索为主,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提出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二是突出以读为主。这篇课文感情充沛,特别是最后两自然段,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去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故此,可选择讲读法、引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教师导的过程,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以期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标。此外,适当采用电教手段,加大教学密度,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提高教学效率。
“教是为了不教”,“达到用不着教”的唯一办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九义”小语教学大纲提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可见,做好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尤为重要。本课的教学,着力从三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是继续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能独立应用标号法、笔记法;二是继续交给阅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关键词学懂句子,三是让学生学会“读、思、划、议、写”的读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本课时的教法设计和学法选择遵循语思统一原则和以读为主原则。
设计意图。
本课时的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力求紧扣目标,围绕重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第一步:揭题读题,明确目标。
出示课题,让学生自由地读这个课题,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地读。目的是课一开始使学生全情投入。《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我设计的这一程序,读好课题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第二步: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紧接着,我就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思考,这样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把握好课文内容,也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步:学习字词。
学习字词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可采用各种方法。学字词为下文学课文作了铺垫。
第四步: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质疑,估计学生会提:A我对荠菜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特殊感情?从哪儿看出?B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的感情?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手段之一,是实现素质教育核心的重要环节。通过质疑,达到这样的目的:1、弄清这几个问题,也就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2、从学生质疑入手,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利于促进主体性发展。
第五步;变序学习第9、10自然段。
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抓住契机,指导学生马上学习第9、10自然段。让学生自由地读,找把能看出这种特殊的感情的句子划出来,讨论。
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耳,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本课的第九、十自然段写得非常美,虽然文字浅显,但细细品读,回味无穷,在这一段教学时,我设计了指名读,范读,齐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来读,读得认真,读得生动。
这段教学中学生对文中的理解有一个难点,就“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现在的学生装生活条件好了,会有这种体验吗?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性体验。“饿时会饿得……”教师的语言有效地强化了与学生原有体验间的联系,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到未曾经历过的事。
第六步:总结课文,留下悬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突出读的训练,努力使语言文字训练和熏陶有机地结合,自然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盼》教学设计 篇8
一、课文内容分析
《盼》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我”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想借买酱油穿雨衣、如愿穿上新雨衣的经历,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详细、具体地展示了小主人公“盼”的心理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课文内容很好体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以“新雨衣”为线索,围绕一个“盼”字,展开叙述,并详细描写了盼下雨、盼外出、盼雨停等事件。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我”特别喜欢,开始盼着下雨,穿雨衣。主要通过描写“我”的心理和动作,表现“我”对雨衣的喜爱和盼望下雨的心情。
第二部分4~17自然段,写“我”好不容易等来下雨,却没能如愿穿上雨衣。作者抓住了“我”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细致刻画了“我”对穿上雨衣的期盼。
第三部分18~20自然段,写第二天下雨,“我”如愿穿上雨衣。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出愿望实现的喜悦和兴奋。
课后题也紧扣语文要素设计,第一题突出中心意思“盼”,第二题学习在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的基础上,怎样将重要部分写得具体生动。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盼”的心情和“穿雨衣”的经历,学生也都非常熟悉,所以不难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是不能准确把握作者是如何围绕“盼”为中心展开叙述,又选取了哪些不同事例表达中心,这也是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学习习作的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预学,检查字词
1.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师板书:盼。
2.学生分享盼的经历,交流当时的心理感受。
3.放声朗读课文,看看文中的“我”在盼什么?他当时的感受如何?
(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谈话和自由朗读,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自学课后生字表,小组分享重点字词。
指导书写:篷、嚷、酱三个字。
注意提醒:“疯”和“唇”师半包围结构,竖撇要长一点。“篷”是上下结构,“竹字头”要写的宽,并于同音形近字“蓬”对比,区分不同的意思和用途。“酱”字笔画多,不要漏写“酉”部的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字形,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
5.读准字音。
窸窸窣窣 瓦蓝瓦蓝 瓶瓶罐罐 满满当当
闷雷 嘟囔 瞟窗外 焖米饭 玛瑙
厚墩墩的云彩 明晃晃的玻璃 甜丝丝的雨点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6.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一)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我”特别喜欢,开始盼着下雨,穿雨衣。
第二部分4~17自然段,写“我”好不容易等来下雨,却没能如愿穿上雨衣。
第三部分18~20自然段,写第二天下雨,“我”如愿穿上雨衣。
(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简要复述
文章记叙了“我”得到了一件特别喜欢的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并最终如愿穿上新雨衣的经历。
三、聚焦起因,感受喜爱
1.从哪儿能感受到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呢?
2.品读1~3自然段,从雨衣的外形、我的动作、我的期盼,交流我对雨衣的喜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文中的“我”特别盼望什么吗?谁能带着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齐读课题“盼”。我是如此喜爱这件新雨衣,课文是如何把“我”盼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呢?
二、品味“盼”的心情
(一)出示自学提示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盼”的小事件,用批注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品读、体会,领悟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二)小组汇报
小组成员在汇报中,通过朗读,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并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预设:
1.得到雨衣盼变天。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已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心理活动描写。老天似乎在和我作对,越是不下雨,我对下雨天的期盼就更加急切。
2.下起雨来盼外出。
(1)放学下雨格外兴奋。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心理活动描写。我当时会想些什么呢?为什么雨点打在头上,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动作描写。一般人遇到下雨,都会加快脚步、捂住头快步走,“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想象当时的情境,你们会怎样呢?
(2)借故外出。
①关注对话。
分角色朗读5~15自然段,交流体会心情。
②关注提示语。
兴奋:“我嚷着奔进厨房。”
失落:“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央求:“我央求着。”
不甘:“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向窗外,生怕雨停了。”
③关注借口:买酱油、炖肉。
3.窗前看雨,雨后盼雨。
(1)窗前看雨盼雨停。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充满童真的想法,充满对雨天的期待。
(2)雨后想象盼下雨。
“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
难道作者知识在写雨后的景色吗?想象此时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三、终盼雨来,穿上雨衣
第二天早晨,雨终于被我盼来了,那一刻我竟然感觉这雨点是甜的。谁来带着我们感受一下?
1.请生读课文。
2.体会穿上雨衣前后的兴奋和喜悦。
(1)下雨时的兴奋。
(2)穿雨衣时的如愿以偿。
抓住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穿上雨衣时的兴奋心情。
(3)雨点儿的跳跃。
雨点儿真的会“起劲地跳跃”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描写,找一找,作者是在接着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梳理内容,归纳方法
课文围绕“盼”写了好几件小事例: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师生一起借助板书,一边回顾内容,一边梳理。)
其中,“盼穿雨衣”叙述的最为具体、详细,写了: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后看景。(师生一起借助板书,一边回顾内容,一边梳理。)
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够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盼》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表现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抓重点词句,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4.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回味。
2.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1.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铁凝的图像。)
铁凝:1957年生于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疯甩嚷袖筒斗篷情况瓦蓝酱油腥味嘴唇理直气壮
(1)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2)学写生字词。
师指导难写的字:嚷篷酱唇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回答: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终于掉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街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我”爱不释手。
第二部分(3自然段):讲“我”开始盼着雨天,可是一连好多天,天空都是晴朗的。
第三部分(4—17自然段):讲一天放学后,果然掉了雨点儿,“我”找了许多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四部分(18—21自然段):第二天早晨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四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练习写字,使学生掌握字音字形;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第四步分段并概括段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层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
研读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朗读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种雨衣的喜爱?
2.交流。
(1)雨衣样子的介绍。
指名朗读: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种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
(2)“我”对雨衣的喜爱。
“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a.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了吗?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紧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师:“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
师:“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说明了什么?
生:“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
小结:这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发现问题,并学会探究文本,从简简单单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总结感悟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本课生字词。
板书设计:
16盼
铁凝雨衣的样子颜色、样式“我”对雨衣的喜爱动作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谁能再来读读你喜欢的.句子?(指名读。)
2.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第二部分
1.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分析第3自然段。
(1)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写“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几天都是晴天。)
(2)感悟重点句子。
出示: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这句中两个“安安静静”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
生: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师:在这一自然段,心理描写也突出了“我”内心的情感。
出示: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几句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个疑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表现了“我”内心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
(3)指名朗读。
3.师小结。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主要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感受“我”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为学生深度研究语言文字奠定了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感悟的效果。
(二)研读第三部分
师过渡:接下来,课文又通过哪些事来写“盼”的?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
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4—17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
(2)在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怎样不同的心情?
2.交流。
(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主要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场景的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出“盼”。)
(2)重点句段分析。
A.雨前场景的描写:
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多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这段既是对雨前的场景描写,中间又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1:“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拟人化的手法,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树的动态,烘托了此刻“我”开心、兴奋的心情。
问题2: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穿插着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3:找出这一自然段中动作描写的句子,说说作用是什么?
生朗读: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动词:伸、仰、甩打、跑,动作描写也衬托出了“我”此时兴奋的心情。)
师: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我”兴奋的心情。
B.人物语言描写:
师:指名分角色朗读第4——17自然段。
师:找出“我”的语言反复研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的话中能看出“我”多么盼望穿上雨衣到街上去啊!甚至于向妈妈
撒谎,从中可见“我”渴盼的心情。)
C.雨中场景的描写:
指导学生朗读: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这段是对雨中的场景描写,中间同样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
描写。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问题2: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体会到了:“我”担心今天雨下得太大会导致明天不下雨。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D.雨后场景的描写:
指导学生朗读: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问题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场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美景,从中体会出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2:“我”的心理描写说明了什么?
(“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憧憬,烘托出了“我”对雨天穿雨衣的渴盼。)
(3)师梳理小结:
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不同的心情。第一处写了令“我”兴奋的雨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理由穿上新雨衣了;第二处写了令“我”担心的雨景,因为“我”害怕今天雨下得太大,明天就不会下雨了;第三处写了雨停后的宁静。这三处的描写都烘托出了“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三)研读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18至21自然段。
2.思考: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3.交流。
4.汇报。
心理描写:
A.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B.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这句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惊喜,和“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写出了“我”终于可以穿上新雨衣的激动心情。)
5.结尾处又提到雨点儿在“我”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发出滴答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既突出了“我”穿上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又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读中悟,深刻地感知文本,体会文中“我”对下雨天的渴望,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了研读文本的技巧。同时,教师适时放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注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回归整体,归纳写作特点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蕾蕾是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她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想象和憧憬。)
2.阅读这篇课文,你在写作特点上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发言,师梳理归纳: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蕾蕾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2)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
作者通过对蕾蕾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3)语言浅显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情节有趣。
3.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蕾蕾的心情和作者匠心独运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品评作者组织材料的别具匠心,进一步领略作者高超的文学才能。
五、布置作业
1.把本课生字词书写美观。
2.把本课改写成小课本剧。
板书设计:
16盼雨前场景开心雨中场景担心雨后场景宁静“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童真童趣亲近自然
《盼》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并对歌曲进行创编
教学重点:
用热情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进行创编
教学难点:
咬字吐字清晰准确,注意弱拍起唱和切分节奏演唱准确
教学目标:
用热情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盼红军》,感受四川民歌特点,表达人民对子弟兵的深厚感情,使学生了解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电子琴、课件、录音机、打击乐器
学具:竖笛、小提琴
板书:盼红军 (图画)
教材分析:
《盼红军》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四川民歌,演唱者持小碟、竹筷边敲边唱边舞,叮当之声伴随悦耳的歌声十分动听。曲调抒情优美,曲折委婉 ,表现了演唱者的深情和喜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节课,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个戏曲片段。你知道这是我国那种地方戏么?
生:四川川剧
师:剧中有一个表演者的面具总换,你知道这种表演形式叫什么么?
生:变脸
师:看起来同学们对我国的剧种还是有些了解的。我们刚才看的就是川剧《变脸》的一个片段,川剧是四川曲艺的一种,四川曲艺形式多样,除了川剧以外,还有四川花鼓、四川评书、四川民歌、四川扬琴、方言相声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四川民歌:《盼红军》。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的演唱。
二、歌曲教学
师:这首歌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生:启盼红军早日到来的心情
(一)、学习旋律
师:本首歌曲一共有三个乐句,同学们一起看旋律,这首歌曲是什么调的?
生:C调的
师:大家都知道C调的主音do在下加一线和三间,那我们这首歌曲的第一个音唱什么?
生:RE
师:谁能来说说第一个乐句的音符都唱什么?
生:读出唱名
师:请同学们随琴完整视唱
(用以上方法学习其他两个乐句的旋律)
师:请同学们随琴完整视唱旋律
(二)填唱歌词
师:同学们听录音,可以轻声随唱。
生:听录音学习歌曲
(三)歌曲分析
师: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唱这首歌曲
生:期盼的,赞美的......
(四)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创编
(一)布置任务
师:这首民歌原是流传于四川的传统小调《采花》,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们为表达对红军的爱戴和盼望红军早日到来,为他们解脱苦难,推翻黑暗的统治,解放家乡的心情,他们在原曲调上重新填了词,并将原来的歌名《采花》改为《盼红军》。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歌曲进行第三次加工,主要结合我们音乐课比较常用的:说唱、竖笛、打击乐器、旧词新唱等形式进行创编,咱们看一看那种表现形式更好。
生:组长带领同组组员进行创编(教师指导)
(二)展示成果
1、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创编成果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编成果
四、总结升华
师:生活在压迫中的人们盼望得到解放过上幸福的日子,那我想知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们,盼望的是什么呢?
生:说一说自己的愿望
师:不论你们的愿望是什么,老师都由衷的祝愿你们心想事成,美梦成真。
五、教学反思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上课时能注意学习氛围的创设。设计精彩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导语;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内容丰富、有新意,尽量做到使学生在这节课中创新能力、表演能力、感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得到充分发展。尽管我很努力,但是个别学生仍然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让我很着急?究竟是我的原因,还是学生的缘故呢?我想都有责任。我应该先自我调整,应该更有生气,才会给每位学生带来生气。
《盼》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生字新词。
2、变序学文,前后联系,探究原因,凭借朗读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3、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以及“我”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题质疑
1、出示荠菜实物,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荠菜的认识。着重指出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
2、揭题,课题重点词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课题。
3、质疑。荠菜是一种野菜,“我”急切地盼望荠菜,可见“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指名读第一句话,说说读了课题和这句话,你头脑中出现了哪些问号。
筛选归纳:
(1)“我”对荠菜有着一种怎样特殊的感情?
(2)“我”为什么会对荠菜产生特殊的感情?
二、自读课文,感知“特殊”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读出自己的感受,特别体会一下这份“特殊的感情”。
2、交流所得。
(1)提醒要注意生字,重点是“豌”“掰”“绽”。
(2)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估计选择第9、10自然段,这两段集中描写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三、变序辐射,探因悟情
1、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这份“特殊的感情”。自由朗读,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这份特殊的感情?画一画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出示句子: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1)点名读句子。为什么这样读?荠菜真有那么好吃吗?这个“吃”与这段第一句哪个词相呼应?(饥饿)
(2)前后联系,感受饥饿。
像我们现在是不会有这种饥饿的感受的,那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我”那饿得慌的生活。找找课文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我”很饿?
自读。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我”很饿?
(刚……就 才……会 更别说 青 还没熟实在太饿了)
(3)再读句子,深入悟情。
“我”太饿了,特别是冬天,而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各种野菜任你吃,这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救命草,别提有多好吃了。了解了“我”这样的经历后,再来读读这句话,“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感情你们会体会得更深。(再次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
出示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向广阔的田野奔去,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1)“坦然的心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舒坦,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你能读出“我”挖荠菜时那种自由自在的心情吗?自由朗读体会。
(3)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朗读时边读边想像画面,这叫“过电影”。“过电影”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这种情感。(再读体会。师注意用激励性语言评价:我仿佛看到小女孩正迈着轻快的步子向田野奔去,荠菜像朋友一样用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春天的景色是那么迷人,我是那么自由!)
(4)前后联系,探究原因。
“我”的这种坦然的心情是和“我”的经历分不开的。让我们来看看她的经历,找到课文相应的段落读读。
①读了这件事后,你觉得财主可恨吗?你觉得“我”可怜吗?
说说你读到哪儿觉得可恨?读到哪儿你觉得可怜?
②两方面交流。
财主残忍、可恨——拿粗木棍 紧紧追来 冷酷地笑
“我”的悲惨、可怜——没命地逃 不顾一切地逃
挣扎 扑腾 爬
重点读议:
△我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妈妈为什么而悲哀?为什么而忧愁?(哀我遭毒打,愁地主逼债。)
△太阳落山了,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追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羊儿回圈了,乌鸦回巢了,而我独自一人在空旷漆黑的田野里游荡,有家不能回。我的命运简直连羊儿、乌鸦也不如啊!我的心里只有害怕。
(5)前后对比,再读感悟。
现在好了,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了,比起偷玉米时那种紧张害怕的心情,现在这种坦然的心情可要称得上是一种享受啊!我自由了!(现在你们再读这一段,感情又会深一层了!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段。)
四、升华主题,拓展阅读
1、读到这里,你能说“我”盼望的仅仅是春天的荠菜吗?实际上盼什么?这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盼望吗?
2、介绍作者,拓展阅读。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由母亲抚养长大,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森林里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等,她是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课外阅读初中教材中《我盼春天的荠菜》的姐妹篇《挖荠菜》。
《盼》教学设计 篇12
浅析教材:
《我盼春天的荠菜》共10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点明课题,“我”盼春天的荠菜是“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第2、3自然段中写“我”小时候嘴馋,要吃野花野草,是因为肚子饿。第4----8自然中,写了因饥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遭到他家的人拿粗木棒凶狠地追赶而跳进河里,上岸后怕得不敢回家。9、10自然段写“我”喜爱荠菜,不仅因为它好吃,更为重要的是挖荠菜时心情坦然无虑,不必担心有谁凶狠地追赶,是一种享受。
课文写旧社会农村的一个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抒发了对荠菜的特殊感情,反映了对自由的向往,也从一个侧面揭露了财主的罪恶。
本课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学习第1、9、10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第2----8自然段,第三课时:练习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教材特点,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学习字词。
采用变序法学习课文1、9、10自然段,初步感受旧社会穷孩子的苦,生活在新社会的甜。
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对荠菜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难点是:课文写的是发生在旧社会,距当今儿童生活距离远,这对学生理解、体会本课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
对教材附件的理解:此文中有幅插图,教学中,结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描述插图,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突出两点:一是突出主体思想,以学生质疑,探索为主,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提出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二是突出以读为主。这篇课文感情充沛,特别是最后两自然段,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去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故此,可选择讲读法、引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教师导的过程,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以期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标。此外,适当采用电教手段,加大教学密度,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提高教学效率。
“教是为了不教”,“达到用不着教”的唯一办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九义”小语教学大纲提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可见,做好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尤为重要。本课的教学,着力从三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是继续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能独立应用标号法、笔记法;二是继续交给阅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关键词学懂句子,三是让学生学会“读、思、划、议、写”的读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本课时的教法设计和学法选择遵循语思统一原则和以读为主原则。
设计意图。
本课时的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力求紧扣目标,围绕重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第一步:揭题读题,明确目标。
出示课题,让学生自由地读这个课题,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地读。目的是课一开始使学生全情投入。《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我设计的这一程序,读好课题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第二步: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紧接着,我就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思考,这样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把握好课文内容,也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步:学习字词。
学习字词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可采用各种方法。学字词为下文学课文作了铺垫。
第四步: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质疑,估计学生会提:A我对荠菜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特殊感情?从哪儿看出?B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的感情?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手段之一,是实现素质教育核心的重要环节。通过质疑,达到这样的目的:1、弄清这几个问题,也就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2、从学生质疑入手,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利于促进主体性发展。
第五步;变序学习第9、10自然段。
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抓住契机,指导学生马上学习第9、10自然段。让学生自由地读,找把能看出这种特殊的感情的`句子划出来,讨论。
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耳,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本课的第九、十自然段写得非常美,虽然文字浅显,但细细品读,回味无穷,在这一段教学时,我设计了指名读,范读,齐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来读,读得认真,读得生动。
这段教学中学生对文中的理解有一个难点,就“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现在的学生装生活条件好了,会有这种体验吗?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性体验。“饿时会饿得……”教师的语言有效地强化了与学生原有体验间的联系,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到未曾经历过的事。
第六步:总结课文,留下悬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突出读的训练,努力使语言文字训练和熏陶有机地结合,自然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盼》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分析】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一、导入
【由标题“盼”字导入。】
“盼”字是什么意思,从目从分→眼睛黑白分明→直勾勾地看,眼巴巴地看
→内心的渴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盼什么?”为主问题,引导梳理出文章结构。】
问题预设回答设计意图
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
晴天多好啊,盼下雨干什么呢?下雨穿雨衣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有什么可盼的?(一般我们盼的事情,都是特别的、喜欢的或者是新鲜的)——插入作者的写作背景
哪里可以看出雨衣的特别?哪里可以看出我很喜欢?盼下雨
盼下雨穿雨衣
新雨衣很特别(怎么、竟然、不像)
我很喜欢(立刻,抖开)
文中第1、2节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我开始盼下雨,盼下雨穿新雨衣。
给大家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盼”字,写了哪些事。梳理一下情节,划分一下段落。找出文章围绕“盼”写的几件事情:
开始盼变天
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
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以“怎么盼?”为主问题,引导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问题预设回答设计意图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开始盼下雨穿新雨衣,那么“我”是怎么“盼”的呢?在这个“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阅读指导】回忆:文章可以借助什么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呢?
板书学生提出的表达人物情感的词。
人物(心理、神态、动作、对话)、环境、其他(修辞、标点、句式等)
1、2节由老师带领,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剩下部分。由学生自主研读,结合学过的阅读技巧,和前三节的示范,尝试体会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回顾全文,尝试结合“我”的情感变化,给“我”画一个心电图。
正是因为情感的高低起伏,充满变化,才会让人印象深刻(结合前文介绍的,作者成年时以儿童的视角记述这个故事,不是别的,而是这件事,必有它的特别之处,让人印象深刻。)才更加真实动人。整篇文字的背后,其实作者还想表达属于孩子的那一份童真童趣。也希望大家能永葆一份好奇心,永葆对生活的热情,永葆这一份童真童趣。高低起伏。见板书。引导学生感受“盼”的过程,心情是复杂的,是跌宕起伏的。
四、作业
1.本文题目为《盼》,若改为《我的新雨衣》,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你的理由。
2.请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改成小课本剧,并演绎出来,下节课展示。
二、教学实录(精彩片段
难点突破
教师出示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生:我看出了一个地方,就是第三自然段,这段的开头就说“我开始盼着变天。”
师:盼着变天,实际上是盼着做什么?
生:盼着穿新雨衣。
师:这一自然段里面,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生: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里用了两个问句,为什么要用问句,直接说天上不长云彩,天不下雨好不好?
生:不好,这样说更能表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样埋怨老天呢?
生:我也会用问句,老天呀,你怎么就是不下雨呀?
师:对,一定是这样的。谁还能看出写“盼”的事例?
生:大晴天的穿雨衣也算。
师:对,这当然是“盼”,作者说为了穿雨衣,她竟然热了一身汗。“盼”的心情可真是急切呀!那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作者在“盼”呢?
生:有一天,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你能说一说从哪几个词语中最能看出作者的兴奋劲儿吗?
生:甩打、大步、跑。
师:你注意到了,真不错。大家想一想,我们遇到了兴奋的事情会是怎样的表现呢?(跳起来)大家继续说。
生:我觉得作者和妈妈对话的那一部分都能看出作者“盼”的心情。
师:作者是找种种借口想出去,妈妈看透了她的心思,不想让她出去,于是就有了这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谁来演妈妈,谁来演蕾蕾?(两名学生练习对话)
师:从这一部分我们都看出了蕾蕾一心想穿新雨衣,于是就说想去打酱油、炖肉、爸爸说要炖肉,但是妈妈却说自己把酱油带回来了、不炖肉,最终我也没得到妈妈的允许,只能是看着外面的雨,心里干着急。下面同位同学分角色来读一读这一段。
师:大家都很投入,一定体会到蕾蕾当时“盼”着出去的急切心情了。还有表现“盼”的地方吗?
生:蕾蕾希望雨先停下,等明天再下,这是不是“盼”?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是“盼”吗?生:“盼”着雨停下,“盼”着明天下,自己就可以穿雨衣了。我觉得这里也是写的“盼”。
师:对,太对了,分析得头头是道。
生:接下来的地方还是“盼”的一个表现,蕾蕾看见雨后的景色,想象着雨点淋在雨衣上的情景。因为“盼”所以才会这样想。
师:我们也有很多的“盼”,很多时候梦里还会出现,你有这样的体验吗?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一直盼着放风筝,好几次都梦见自己在草地上放起了风筝,飞得好高好高,后来我都看不见了。
师:你这是“盼”飞心切呀!其他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一直想有一个卡丁车,在外面一看见有人玩卡丁车,我就走不动,总要看上一会儿。
师:你这是“盼”驾心切,哈哈!刚才我们先从课文中找到了蕾蕾的“盼”穿新雨衣的几件事,然后有几位同学又讲出了自己心中的“盼”,应该知道:写文章要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事件来写,写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找一找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心理活动就是心里的想法。大家说一说吧!
生: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两句话是心理活动描写。蕾蕾认为老天在和自己作对,故意不让自己有穿雨衣的机会,你们怎么看?
生:当然不是作对,只是蕾蕾一心“盼”着穿雨衣,太着急了,就认为是老天不给机会。
生:以前“晴”的天气很多,因为没想穿雨衣,所以没在意。
师:说得真精彩,比我说的还好,了不起!
生: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师:一般人都怕下雨,可蕾蕾说雨点儿打在头上是最美的事。我们从此处可以看出蕾蕾是多么“盼”呀!
生: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师:窗外有什么?(下雨了)向窗外看一眼有什么用?(知道外面下雨了。)知道又会怎样呢?(也许会同意让我穿上雨衣去外面玩一会儿。)
生: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师:这也是蕾蕾的心理活动,她一心想着穿新雨衣的事情。
生:还有一处: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虽然我们知道这种担心实在没必要,但这个句子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孩子天真的想法,她太想穿新雨衣了。
师:这些心理活动描写有什么好处呢?能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同学们以后在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盼》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生字新词。
2、变序学文,前后联系,探究原因,凭借朗读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3、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以及“我”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题质疑
1、出示荠菜实物,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荠菜的认识。着重指出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
2、揭题,课题重点词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课题。
3、质疑。荠菜是一种野菜,“我”急切地盼望荠菜,可见“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指名读第一句话,说说读了课题和这句话,你头脑中出现了哪些问号。
筛选归纳:
(1)“我”对荠菜有着一种怎样特殊的感情?
(2)“我”为什么会对荠菜产生特殊的感情?
二、自读课文,感知“特殊”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读出自己的感受,特别体会一下这份“特殊的感情”。
2、交流所得。
(1)提醒要注意生字,重点是“豌”“掰”“绽”。
(2)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估计选择第9、10自然段,这两段集中描写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三、变序辐射,探因悟情
1、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这份“特殊的感情”。自由朗读,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这份特殊的感情?画一画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出示句子: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1)点名读句子。为什么这样读?荠菜真有那么好吃吗?这个“吃”与这段第一句哪个词相呼应?(饥饿)
(2)前后联系,感受饥饿。
像我们现在是不会有这种饥饿的感受的,那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我”那饿得慌的生活。找找课文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我”很饿?
自读。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我”很饿?
(刚……就 才……会 更别说 青 还没熟实在太饿了)
(3)再读句子,深入悟情。
“我”太饿了,特别是冬天,而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各种野菜任你吃,这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救命草,别提有多好吃了。了解了“我”这样的经历后,再来读读这句话,“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感情你们会体会得更深。(再次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
出示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向广阔的田野奔去,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1)“坦然的心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舒坦,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你能读出“我”挖荠菜时那种自由自在的心情吗?自由朗读体会。
(3)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朗读时边读边想像画面,这叫“过电影”。“过电影”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这种情感。(再读体会。师注意用激励性语言评价:我仿佛看到小女孩正迈着轻快的步子向田野奔去,荠菜像朋友一样用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春天的景色是那么迷人,我是那么自由!)
(4)前后联系,探究原因。
“我”的这种坦然的心情是和“我”的经历分不开的。让我们来看看她的经历,找到课文相应的段落读读。
①读了这件事后,你觉得财主可恨吗?你觉得“我”可怜吗?
说说你读到哪儿觉得可恨?读到哪儿你觉得可怜?
②两方面交流。
财主残忍、可恨——拿粗木棍 紧紧追来 冷酷地笑
“我”的悲惨、可怜——没命地逃 不顾一切地逃
挣扎 扑腾 爬
重点读议:
△我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妈妈为什么而悲哀?为什么而忧愁?(哀我遭毒打,愁地主逼债。)
△太阳落山了,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追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羊儿回圈了,乌鸦回巢了,而我独自一人在空旷漆黑的田野里游荡,有家不能回。我的命运简直连羊儿、乌鸦也不如啊!我的心里只有害怕。
(5)前后对比,再读感悟。
现在好了,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了,比起偷玉米时那种紧张害怕的心情,现在这种坦然的心情可要称得上是一种享受啊!我自由了!(现在你们再读这一段,感情又会深一层了!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段。)
四、升华主题,拓展阅读
1、读到这里,你能说“我”盼望的仅仅是春天的荠菜吗?实际上盼什么?这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盼望吗?
2、介绍作者,拓展阅读。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由母亲抚养长大,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森林里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等,她是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课外阅读初中教材中《我盼春天的荠菜》的姐妹篇《挖荠菜》。
《盼》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出示课件2:谜语】“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重点指导:
(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
(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
(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
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盼》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分别用“简直、可是、渐渐”写句子,并能背诵第9、10自然段。
2、初步学会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
教学重点:
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上面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另外,课文写的内容发生在旧社会,距当今儿童生活距离甚远,这对学生理解、体会本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1、9、10节,了解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3、完成作业本1、2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提出问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提问,筛选归纳:①荠菜是怎么样的?
②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
3、解决①,存疑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录音,思考: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并想想课文所写的情况发生在什么年代?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交流回答,了解大意。
三、学习第1节
过渡:我盼春天的荠菜,因为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1、指名读,专心听: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2、提问,筛选归纳:①我对荠菜,有着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感情?
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的感情?
四、指导阅读9、10节,理解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9、10节)
2、自由读,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请把这些词句划出来。
3、交流回答,把握以下3处:
②别提有多好吃
①我最喜欢荠菜
③心情坦然,是一种享受
(穿插提问:玉米面糊糊里,放上荠菜,加点盐花,味道真有那么好吃?--体会“饥不择食” “坦然”什么意思?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挖荠菜时这种坦然的心情?--从动作描写、景物描写中去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9、10节。
5、小结:荠菜是一种野草,所以我挖荠菜时不用担心有人会凶狠地干涉,所以当时的心情是那么坦然,在“我”看来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就是作者对荠菜的一份特殊感情。
那这种特殊的感情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1、2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2--8节,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
2、有感情朗读全文,完成作业本3、5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9、10节
2、导入:从这2个自然段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对荠菜的这份特殊感情。那这种特殊的感情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这堂课咱们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指导阅读2、3节
1、默读,思考:从这2 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我小时候馋是因为太饿。)
追问:我为什么那么饿?(受财主的剥削)
2、这和“我”对荠菜产生特殊感情有什么关系?(饥不择食:饿极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三、指导阅读4--8节
1、默读,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上。)
2、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从两方面去体会:①财主的凶狠残酷:拿粗木棍紧紧追来冷酷地笑
②“我”的可怜悲惨:没命地逃不顾一切地跳挣扎扑腾爬
重点读议以下两个句子:
①……我实在没有勇气回去找,可又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我是怕看见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哀愁”怎么理解?
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为什么会哀愁?
(担心孩子会遭到财主的毒打;担心财主会借此逼债)
②太阳落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这里为什么要写“羊儿回圈”、“ 乌鸦归巢”?
(衬托出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后不敢回家的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的悲惨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4--8节,体会财主的凶残和旧社会穷苦孩子的悲惨。
4、这一件事和我对荠菜产生特殊感情有什么关系?(我挖荠菜,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树上……,蓝天上……多么自由啊!所以我盼春天的荠菜。)
5、再读课题
追问:同学们,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你现在明白了吗?一是因为在旧社会,穷苦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而一到春天,荠菜可暂时充饥;二是因为荠菜是野草,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可以坦然地挖。所以在旧社会穷人家便特别喜欢荠菜,对荠菜的这种特殊感情便油然而生。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3、5题
2、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背诵第9、10自然段。
3、完成作业本4、6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二、分段,概括段落
1、自学“单元提示”,你学懂了什么?
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课文第二段的段意:我小时候馋是因为肚子饿。
2、结合果后习题3,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上。)
3、研究讨论最后两个自然段要不要再分段。统一后,让学生独立概括第一、第四段的段落大意。
(一、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四、我喜欢荠菜不仅因为它好吃,更重要的是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是种享受。)
三、指导背诵第9、10自然段
重点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八句话,可以按如下的思路背诵:
①过渡句:冬--春⑤怎么吃
②总起句: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⑥……心情……
③总分句: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四种)⑦不必担心
④我最喜欢荠菜。⑧不时地抬头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9、10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盼》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分别用“简直、可是、渐渐”写句子,并能背诵第9、10自然段。
2、初步学会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
教学重点:
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上面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另外,课文写的内容发生在旧社会,距当今儿童生活距离甚远,这对学生理解、体会本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1、9、10节,了解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3、完成作业本1、2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提出问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提问,筛选归纳:①荠菜是怎么样的?
②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
3、解决①,存疑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录音,思考: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并想想课文所写的情况发生在什么年代?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交流回答,了解大意。
三、学习第1节
过渡:我盼春天的荠菜,因为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1、指名读,专心听: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2、提问,筛选归纳:①我对荠菜,有着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感情?
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的.感情?
四、指导阅读9、10节,理解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9、10节)
2、自由读,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请把这些词句划出来。
3、交流回答,把握以下3处:
②别提有多好吃
①我最喜欢荠菜
③心情坦然,是一种享受
(穿插提问:玉米面糊糊里,放上荠菜,加点盐花,味道真有那么好吃?--体会“饥不择食” “坦然”什么意思?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挖荠菜时这种坦然的心情?--从动作描写、景物描写中去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9、10节。
5、小结:荠菜是一种野草,所以我挖荠菜时不用担心有人会凶狠地干涉,所以当时的心情是那么坦然,在“我”看来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就是作者对荠菜的一份特殊感情。
那这种特殊的感情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1、2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2--8节,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
2、有感情朗读全文,完成作业本3、5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9、10节
2、导入:从这2个自然段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对荠菜的这份特殊感情。那这种特殊的感情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这堂课咱们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指导阅读2、3节
1、默读,思考:从这2 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我小时候馋是因为太饿。)
追问:我为什么那么饿?(受财主的剥削)
2、这和“我”对荠菜产生特殊感情有什么关系?(饥不择食:饿极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三、指导阅读4--8节
1、默读,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上。)
2、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从两方面去体会:①财主的凶狠残酷:拿粗木棍紧紧追来冷酷地笑
②“我”的可怜悲惨:没命地逃不顾一切地跳挣扎扑腾爬
重点读议以下两个句子:
①……我实在没有勇气回去找,可又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我是怕看见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哀愁”怎么理解?
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为什么会哀愁?
(担心孩子会遭到财主的毒打;担心财主会借此逼债)
②太阳落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这里为什么要写“羊儿回圈”、“ 乌鸦归巢”?
(衬托出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后不敢回家的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的悲惨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4--8节,体会财主的凶残和旧社会穷苦孩子的悲惨。
4、这一件事和我对荠菜产生特殊感情有什么关系?(我挖荠菜,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树上……,蓝天上……多么自由啊!所以我盼春天的荠菜。)
5、再读课题
追问:同学们,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你现在明白了吗?一是因为在旧社会,穷苦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而一到春天,荠菜可暂时充饥;二是因为荠菜是野草,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可以坦然地挖。所以在旧社会穷人家便特别喜欢荠菜,对荠菜的这种特殊感情便油然而生。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3、5题
2、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背诵第9、10自然段。
3、完成作业本4、6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二、分段,概括段落
1、自学“单元提示”,你学懂了什么?
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课文第二段的段意:我小时候馋是因为肚子饿。
2、结合果后习题3,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上。)
3、研究讨论最后两个自然段要不要再分段。统一后,让学生独立概括第一、第四段的段落大意。
(一、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四、我喜欢荠菜不仅因为它好吃,更重要的是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是种享受。)
三、指导背诵第9、10自然段
重点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八句话,可以按如下的思路背诵:
①过渡句:冬--春⑤怎么吃
②总起句: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⑥……心情……
③总分句: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四种)⑦不必担心
④我最喜欢荠菜。⑧不时地抬头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9、10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盼》教学设计 篇18
浅析教材:
《我盼春天的荠菜》共10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点明课题,“我”盼春天的荠菜是“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第2、3自然段中写“我”小时候嘴馋,要吃野花野草,是因为肚子饿。第4----8自然中,写了因饥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遭到他家的人拿粗木棒凶狠地追赶而跳进河里,上岸后怕得不敢回家。9、10自然段写“我”喜爱荠菜,不仅因为它好吃,更为重要的是挖荠菜时心情坦然无虑,不必担心有谁凶狠地追赶,是一种享受。
课文写旧社会农村的一个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抒发了对荠菜的特殊感情,反映了对自由的向往,也从一个侧面揭露了财主的罪恶。
本课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学习第1、9、10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第2----8自然段,第三课时:练习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教材特点,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学习字词。
采用变序法学习课文1、9、10自然段,初步感受旧社会穷孩子的苦,生活在新社会的甜。
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对荠菜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难点是:课文写的是发生在旧社会,距当今儿童生活距离远,这对学生理解、体会本课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
对教材附件的理解:此文中有幅插图,教学中,结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描述插图,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突出两点:一是突出主体思想,以学生质疑,探索为主,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提出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二是突出以读为主。这篇课文感情充沛,特别是最后两自然段,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去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故此,可选择讲读法、引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教师导的过程,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以期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标。此外,适当采用电教手段,加大教学密度,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提高教学效率。
“教是为了不教”,“达到用不着教”的唯一办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九义”小语教学大纲提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可见,做好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尤为重要。本课的教学,着力从三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是继续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能独立应用标号法、笔记法;二是继续交给阅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关键词学懂句子,三是让学生学会“读、思、划、议、写”的读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本课时的教法设计和学法选择遵循语思统一原则和以读为主原则。
设计意图。
本课时的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力求紧扣目标,围绕重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第一步:揭题读题,明确目标。
出示课题,让学生自由地读这个课题,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地读。目的是课一开始使学生全情投入。《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我设计的这一程序,读好课题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第二步: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紧接着,我就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思考,这样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把握好课文内容,也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步:学习字词。
学习字词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可采用各种方法。学字词为下文学课文作了铺垫。
第四步: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质疑,估计学生会提:A我对荠菜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特殊感情?从哪儿看出?B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的感情?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手段之一,是实现素质教育核心的重要环节。通过质疑,达到这样的目的:1、弄清这几个问题,也就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2、从学生质疑入手,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利于促进主体性发展。
第五步;变序学习第9、10自然段。
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抓住契机,指导学生马上学习第9、10自然段。让学生自由地读,找把能看出这种特殊的感情的.句子划出来,讨论。
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耳,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本课的第九、十自然段写得非常美,虽然文字浅显,但细细品读,回味无穷,在这一段教学时,我设计了指名读,范读,齐读,选择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来读,读得认真,读得生动。
这段教学中学生对文中的理解有一个难点,就“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现在的学生装生活条件好了,会有这种体验吗?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性体验。“饿时会饿得……”教师的语言有效地强化了与学生原有体验间的联系,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到未曾经历过的事。
第六步:总结课文,留下悬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突出读的训练,努力使语言文字训练和熏陶有机地结合,自然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盼》教学设计 篇19
【教材分析】《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一、导入
【由标题“盼”字导入。】
“盼”字是什么意思,从目从分→眼睛黑白分明→直勾勾地看,眼巴巴地看
→内心的渴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盼什么?”为主问题,引导梳理出文章结构。】
问题 预设回答 设计意图
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
晴天多好啊,盼下雨干什么呢?下雨穿雨衣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有什么可盼的?(一般我们盼的事情,都是特别的、喜欢的或者是新鲜的)——插入作者的写作背景
哪里可以看出雨衣的特别?哪里可以看出我很喜欢? 盼下雨
盼下雨穿雨衣
新雨衣很特别(怎么、竟然、不像)
我很喜欢(立刻,抖开)
文中第1、2节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我开始盼下雨,盼下雨穿新雨衣。
给大家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盼”字,写了哪些事。梳理一下情节,划分一下段落。 找出文章围绕“盼”写的几件事情:
开始盼变天
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
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以“怎么盼?”为主问题,引导关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问题 预设回答 设计意图
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开始盼下雨穿新雨衣,那么“我”是怎么“盼”的呢?在这个“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阅读指导】回忆:文章可以借助什么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呢?
板书学生提出的表达人物情感的词。
人物(心理、神态、动作、对话)、环境、其他(修辞、标点、句式等)
1、2节由老师带领,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剩下部分。由学生自主研读,结合学过的阅读技巧,和前三节的示范,尝试体会文中“我”的情感变化。
回顾全文,尝试结合“我”的情感变化,给“我”画一个心电图。
正是因为情感的高低起伏,充满变化,才会让人印象深刻(结合前文介绍的,作者成年时以儿童的视角记述这个故事,不是别的,而是这件事,必有它的特别之处,让人印象深刻。)才更加真实动人。整篇文字的背后,其实作者还想表达属于孩子的那一份童真童趣。也希望大家能永葆一份好奇心,永葆对生活的热情,永葆这一份童真童趣。 高低起伏。见板书。 引导学生感受“盼”的过程,心情是复杂的,是跌宕起伏的。
四、作业
1.本文题目为《盼》,若改为《我的新雨衣》,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你的理由。
2.请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改成小课本剧,并演绎出来,下节课展示。
二、教学实录(精彩片段
难点突破
教师出示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生:我看出了一个地方,就是第三自然段,这段的开头就说“我开始盼着变天。”
师:盼着变天,实际上是盼着做什么?
生:盼着穿新雨衣。
师:这一自然段里面,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生: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里用了两个问句,为什么要用问句,直接说天上不长云彩,天不下雨好不好?
生:不好,这样说更能表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样埋怨老天呢?
生:我也会用问句,老天呀,你怎么就是不下雨呀?
师:对,一定是这样的。谁还能看出写“盼”的事例?
生:大晴天的穿雨衣也算。
师:对,这当然是“盼”,作者说为了穿雨衣,她竟然热了一身汗。“盼 ”的`心情可真是急切呀!那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作者在“盼”呢?
生:有一天,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你能说一说从哪几个词语中最能看出作者的兴奋劲儿吗?
生:甩打、大步、跑。
师:你注意到了,真不错。大家想一想,我们遇到了兴奋的事情会是怎样的表现呢?(跳起来)大家继续说。
生:我觉得作者和妈妈对话的那一部分都能看出作者“盼”的心情。
师:作者是找种种借口想出去,妈妈看透了她的心思,不想让她出去,于是就有了这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谁来演妈妈,谁来演蕾蕾? (两名学生练习对话)
师:从这一部分我们都看出了蕾蕾一心想穿新雨衣,于是就说想去打酱油、炖肉、爸爸说要炖肉,但是妈妈却说自己把酱油带回来了、不炖肉,最终我也没得到妈妈的允许,只能是看着外面的雨,心里干着急。下面同位同学分角色来读一读这一段。
师:大家都很投入,一定体会到蕾蕾当时“盼”着出去的急切心情了。还有表现“盼”的地方吗?
生:蕾蕾希望雨先停下,等明天再下,这是不是“盼”?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是“盼”吗? 生:“盼”着雨停下,“盼”着明天下,自己就可以穿雨衣了。我觉得这里也是写的“盼”。
师:对,太对了,分析得头头是道。
生:接下来的地方还是“盼”的一个表现,蕾蕾看见雨后的景色,想象着雨点淋在雨衣上的情景。因为“盼”所以才会这样想。
师:我们也有很多的“盼”,很多时候梦里还会出现,你有这样的体验吗?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生:我一直盼着放风筝,好几次都梦见自己在草地上放起了风筝,飞得好高好高,后来我都看不见了。
师:你这是“盼”飞心切呀!其他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一直想有一个卡丁车,在外面一看见有人玩卡丁车,我就走不动,总要看上一会儿。
师:你这是“盼”驾心切,哈哈!刚才我们先从课文中找到了蕾蕾的“盼”穿新雨衣的几件事,然后有几位同学又讲出了自己心中的“盼”,应该知道:写文章要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事件来写,写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找一找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心理活动就是心里的想法。大家说一说吧!
生: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两句话是心理活动描写。蕾蕾认为老天在和自己作对,故意不让自己有穿雨衣的机会,你们怎么看?
生:当然不是作对,只是蕾蕾一心“盼”着穿雨衣,太着急了,就认为是老天不给机会。
生:以前“晴”的天气很多,因为没想穿雨衣,所以没在意。
师:说得真精彩,比我说的还好,了不起!
生: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师:一般人都怕下雨,可蕾蕾说雨点儿打在头上是最美的事。我们从此处可以看出蕾蕾是多么“盼”呀!
生: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师:窗外有什么?(下雨了)向窗外看一眼有什么用?(知道外面下雨了。)知道又会怎样呢?(也许会同意让我穿上雨衣去外面玩一会儿。)
生: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师:这也是蕾蕾的心理活动,她一心想着穿新雨衣的事情。
生:还有一处: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虽然我们知道这种担心实在没必要,但这个句子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孩子天真的想法,她太想穿新雨衣了。
师:这些心理活动描写有什么好处呢?能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同学们以后在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