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短文网

2025-10-24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精选1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

《伯牙绝弦》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初捧教材,不顾其他,我被这千古绝唱之凄美知音情所憾动,感慨万千;清静心灵,再捧教材,我被这知音经典之精美语言所打动,惊叹连连;三捧教材,沉入文本,我被这绝世名篇之优美音韵所触动,欣喜若狂!教学时我和学生共同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自我感觉有几点做的还算满意。

整堂课我和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反复朗读,感受了文言文之美。第一次的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读的兴致满满;第二次读有板有眼,在教师范读得基础上让学生注意停顿,了解古文该怎么读;三读课文,有滋有味,意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读的'质量,理解课文内容;第四次的分角色代入式朗读理解知音;第五次齐读结束,真情流露。这样的朗读设计,让学生慢慢地读正确了,读通了,读明白了,使读有了层次。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适时的资料补充,升华了主题。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反思: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就注重了细节描写。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到平时写人的文章当中。通过文章细节描写的分析儿童诗仿写,学生既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学习了写作的方法。同时由于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吸引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比较高。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3

核心提示:《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反思:《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仿写儿童诗教案,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接着组织学生重点阅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文章其他内容与"打虎"的关系,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讲讲这个故事。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武松大虎的形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5

穿过时空隧道,我们觅见十九世纪大洋彼岸美国的一位残疾女意,正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孜孜不倦的态度,触摸盲文,敲击情感之弦。她,就是后来被大学破格录取的海伦·凯勒。从此,海伦的名字就与战胜自我连在一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每每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的脸上总是流露出惊讶的神情。海伦,不仅成了美国人心中的一座强者女性的'丰碑,而且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战胜自我的楷模。当今,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感召下,执教《海伦·凯勒》,更令人反思多多。

一、目标定位

《海伦·凯勒》讲的是一位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美国残疾儿童战胜自我、刻苦攻读的故事。在老师悉心指导下,海伦凭着顽强的毅力,如饥似渴学习盲文。居然考上了大学,创造了动人的奇迹。学习本文,无论是对学生品格的砥砺,还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海伦的事迹昭示人们:对自己有信心,是所有“信心”中最重要的部分。缺少了它,精神生活就会颓废,生命就会瘫痪。因此,本文的情感目标应定位于战胜自我和刻苦攻读方面。

二、情感导引

海伦战胜自我,百折不挠,刻苦学习的精神源于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视,对目标的执著追求。这里,有家庭对孩子的厚爱,有家教沙利文不倦的教诲,有学校老师萨勒的科学导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6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课文以梅花为线索,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开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文章以梅花喻人,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教学中,我就课题进行解剖,直接导入课文中心,让学生一下子抓住文章中心,整体上把握课文,起到很好效果。教学伊始,熟读课文,学生知道课题中“魂”实际上是“精神”,找出梅花精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如果请你换个题目,我们可以换成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换成“民族魂”“松树魂”……通过换课题,学生了解到: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

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阅读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本课教学后,让学生联系王安石的《梅花》,说说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高洁气节的人,帮助学生体味梅花傲雪的精神,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使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是爱祖国这一思想感情。同时我让学生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学生了解余光中、李白、张继的“思乡”和文中外祖父的“思乡”有什么不一样,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思乡之情、离别之情的诗歌,使他们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本文中心突出,借物抒情,对于这一点,学生读上几遍,读熟以后就很容易明白,那么文章是怎么借物抒情的?需要仔细探究,学生再次读文就会发现,作者借梅花来抒发情感,用的是外祖父和梅花之间的几件事来表现主题的。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感觉有不少遗憾:这篇课文在其他教材中是用两课时的.,我们在备课时,把以前的课件拿来就用,没有深入研究,精心准备,导致教学节奏按照两课时标准教学,教学知识点抓得不准,致使部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需要其他时间补充。

在以后教学中,在导入课文学习时,就应该播放用多幅梅花的图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乐的课件,同学们在惊叹梅花的美丽之时,对梅花开放时的环境状况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此时,我应在课文中心句出现的地方再用一次图片展示,让学生们再对“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升华,使他们理解为什么身处异国的外公会对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

1.因为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与课文结合得非常紧密,所以在导入中回扣课文,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为本活动作了铺垫。

2.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中掌握本次口语交际的要点。

有些孩子注意力好分散,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注意倾听。因为小组较多,所以我并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7

今天我们学习了《捐赠天堂》一课,这是一篇揭示童心可贵的文章。作者用包含深情的向我们讲述了丈夫小时候得到的一次捐赠。丈夫在唐山地震中是个幸存孤儿,当时做为孩子的他不仅失去了亲人,家园,更失去了童心中的至爱和乐趣。“打开书第一页,里面竟有两张剪纸……此时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安慰。

唐山地震可以说有三十多年了,对于一直在密罐中生活的五年级孩子来说,他们能真切地体会到那个年代吗?起初很担心,结合08年的汶川大地震重演了历史的悲剧。以及刚刚发生的`玉树大地震,似乎是唐山大地震的翻版,孩子们可以看到玉树铺天盖地的电视画面中爱到了内心的震撼。这样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整堂课让学生学到了真实的语文。悟出真实的情感。

在教学中是按照以下进行展开教学:

1、努力创设情境,走入文本。结合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的电视中的真实画面让学生与当事人产生一种情感共鸣。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至极”的含义。

2、训练学生的朗读与情感的结合。那学生理解丈夫说的那段富有哲理感人的话,体会“天堂”的一词,把手贴在胸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指导学生朗读入境,进行情感训练朗读。

3、拓展延伸,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最想说的话写出来,可以根据玉树大地震的电视真实画面。写一写。

一堂课下来,我的心比较紧张,时间比较仓促,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收获,因为课堂上联系了汶川大地震画面历史背景以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玉树大地震紧密相联。使这节教学有一笔宝贵的经验,真真实实的学了语文,真真正正的学做人。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8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为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联络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联络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几乎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描写小女儿杰奎琳这一段话上。

通过细读,学生很快说出了理由,伯诺德夫人、杰克的计策失败,保住蜡烛的重任就落到了杰奎琳身上。小小的杰奎琳充分施展出她的智慧,理由是那样的不露破绽,“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的语言最有特色,她娇声叫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极大地满足了德国少校的虚荣心,顺利地拿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杰奎琳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对此学生心存疑问:通常,我们对德国侵略者常常描述为凶残,而此处对小女孩的态度如何理解?是否是人性中的闪光?干干说,学生可能对纳粹有错觉,我及时补充了文章背景。在二战中,法国投降,德法联盟,因此名义上法国人与德国人是一起的,对德国人而言,一般的法国人与犹太人有本质的差别,因此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不相同。在当时的背景下,德国人是一种权威者,主人的角色,而法国人则是仆从关系。身份完全不同。在这里,德国人没有态度上的转换,因此用人性是解释不通的。德国人要对付的是法国的抵抗组织,一旦发现这家人为抵抗组织送情报,那结果就不相同。而这一家人,也正是利用了德法联盟这层关系与德国人周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9

教学反思: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教学的时候儿童诗两首教案我让学生给3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由于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0

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1

该组教材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诗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把诗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诗中孩子的动作“脱、穿、敲”,然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孩子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忧无虑的“稚子”,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银钲”,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的“抓动词――表演――评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爱。

2.教学收获(思得)

(1)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由画入境,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会说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积肥等,想象诗人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达到较好的效果。

(2)古诗所描写的什么季节,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在教学《村晚》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句、诗意中进行推理。学生从“山衔落日”判断出是傍晚,从“草满池塘”可以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秋天,最后综合起来,正是“夏末秋初”,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中,我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学生们对诗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劳,但对诗中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学生不容易感受。教学时,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4.改进措施(思改)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以一篇带多篇”阅读,使之形成能力。古诗中像这样描写儿童活泼可爱的诗篇还有很多,应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积累,并开展“赛诗”会。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积累这方面知识。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稚子弄冰》的诗句稍难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根据注解,让学生讨论、想象,也不难理解其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古诗的优美,达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鉴赏的目的。

《四时田园杂兴》是这一单元的诗歌,诗的内容比较浅显,但是,问题的是字音,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诗的意思确定字音,学习时反复强调。要想很好地体会诗中所要表现的乐趣,就要抓住后两行体会: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了落实课标中: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在大体了解诗意后,我引导孩子想象:小孩子看着大人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阴下种瓜,他们把种瓜当作一种游戏,在游戏中感受乐趣。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学种瓜时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我把这项内容安排成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诗中后两句描述的画面,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在交流时,有很多同学写得很精彩,有儿童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还有些写了背景。效果不错。看来以后这种方法可以经常用,既进行了小练笔,有训练了想象能力,同时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可谓“一举三得”。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村晚》时,在实践环节我采用“画中延伸,体验成功”这一方法。我让学生动手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这不仅是给学生起个示范作用,而且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起学习的伙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们个个都画得非常认真,非常用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诗内容,又让学生在叙述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言。

在《村晚》这首诗的教学中,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伸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2

《暴风雨》是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写的一篇文笔优美、寓意深刻的写景散文。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先写了暴风雨之夜的情景,再写了雨后清晨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感受。因此,按照这条线首先让学生将课文分成三大块。由于一二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的,为了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感受,我就引导学生先用几个词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夏天雨前的情景雨中的情景以及雨后的情景,说完后,再对照课文本比一比我们观察到的情景与作者观察到的、描写的是否一样,这是第一个对比着学;

第二个对比是通过读感受“暴风雨之夜的狂暴迅猛与雨后清晨平静柔和”这两种不同的美;从而学习作者的感悟,启发学生理解感悟的内含,即告诉我们的道理:“任何事物或人都有好坏两面性,所以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人和事,这样才能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美。”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3

本篇课文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一篇很好的散文,它以欢快的笔调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充满着无穷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我们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确实是一种生机,一种快乐。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愉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教学参考书等。还看了文学史,了解了冰心的生平简介,阅读了冰心的一些作品。教学完本课后,我觉得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抓住主线,理清思路,掌握内容。

在学生读通全文后,我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待学生说出后,紧接着问: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然后交流板书: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接着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主要内容。

反思:抓住作者的游览路线引导学生分段,有利于学生很好地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全文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切准突破口,落实重点,分散难点。

本文的题目其实就很诗化,,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就紧紧切住课文题目深入教学——找出文中表现儿童“多”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点去做:1.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画出一些重点词,让学生体会颐和园门口的儿童之多。然后,让学生画出比喻句,并知道比喻句中的“大魔术匣子”“小天使”比喻什么?在次基础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为了更具体、更形象地突出了孩子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朝气蓬勃,如春天一样,最后进行咀嚼、品味。2、按同样的方法自学4——6自然段。同桌交流,小组互动。3、全班交流。就文中的“儿童是怎样的一群儿童呢”一问展开,出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让学生认真朗读、理解、品悟。4、引导学生重点学习5、6自然段,生画出海棠花美的句子并欣赏,理解“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之妙,再结合8自然段作者发出的感慨,找出花儿和儿童的共同之处。5、环归全文,深刻理解为什么“之拣儿童多就一定能找到春天?

反思:以题目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品悟,既落实了重点,又分散了难点,为下文功课难点做了铺垫。

三、“课文中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

一次问题能引导学生从文字的另一面,去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如“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酒会是学生体会游春儿童之多,他们是多么的快乐。此外,结合“喷话的飞泉”“小天使”去深掘,还是怎样的儿童?(鲜花般的儿童,洁白无暇的儿童,春天般的儿童……)如此 就使学生对儿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群天真、可爱、纯真、活泼、快乐、充满朝气和旺盛力的儿童。同样,在下面的教学中,我抓住“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两个“匆匆”等一系列最能体现儿童特点的词句,通过反复的朗读,合理的想象等 去感悟儿童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活力四射。

四、拓展阅读,走进作者悟真情。

第三课时的教学,我专门搞了一个特定的教学环节:学生登台交流课外阅读感受。(课前我推荐了《繁星》《春水》等)。

反思:冰心奶奶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伟大的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的主题灵魂,就是一个字——“爱”。她用特有的情感、特有的思想、特有的笔触、特有的魅力,抒发了童真的'无邪和伟大的母爱。她的作品,宛如一条涓涓溪流,所到之处,都流露出对少年儿童的无比的喜爱和关心,这是其他作品所不能及的。我觉得仅仅通过学习一两篇课文来了解冰心奶奶实在是太微妙了。为了让学生能更近距离地走近冰心,了解冰心,我就组织学生大量阅读冰心的作品,走进冰心奶奶的内心世界,去深刻体会她那颗对少年儿童的“爱”的伟大的心。此环节的创设,为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不仅是对本课的延伸,更是让学生去深深感受冰新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之情,使他们打内心油然而生对冰心奶奶的敬爱、钦佩之情,燃起他们积极阅读冰心作品的强烈欲望之火。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4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有目的地进行分层训练: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到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笔给课文写“眉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到现在的能搜集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并能独立进行处理,孩子们自学语文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条活学语文的路子──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中,架一座联通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1、内外拓展:

以课文为载体,向课外拓展。即以课文内容为“引子” ,为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很自然的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社会中,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特长。并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前后沟通,互为参照,形成共鸣。

2、两头延伸:

课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

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从中多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如教学《凡卡》一文,进行小结后,许多同学都对小凡卡悲惨、无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气愤。我便趁势让学生写续写。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学对家长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议,我就让学生把这篇优秀的课文推荐给家长们看,并以书信的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们共同朗读课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我还发现,现在孩子们接受到的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很不和谐,比如电视机里胡编乱造的`《东游记》,课外读物的“谈情说爱”,网络世界的刺激等等都冲斥着学生的眼睛,严重影响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导学生读名著,推荐性的看中央八台的“老片新看”,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而灿烂的语言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15

《早》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还是比较短小,语言朴实,课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游三味书屋时的见闻以及感受,分别是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开得早和鲁迅“早”的小故事。

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分段。(1)为一段介绍了时间、地点、事件,(2-3)主要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4-8)为鲁迅的故事。

在教学第2小节时我重点围绕“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展开,让学生理解作者未进门先闻到清香的惊喜,并通过反复的朗读明白昨天被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决心要探个究竟的心理活动,也是为下文教学揭开香味铺垫。教学第3小节时,我组织学生找出方位词及对应的陈设,画出平面图,再对应课文上的插图认识理解。

第4小节是过渡段,指名让学生回答照应前文的香味并引出下文描写蜡梅花。在欣赏蜡梅花时让学生找出蜡梅花的'特点,即花开得多,开得早,开得美,开得香。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腊梅花的高贵品格。此后学习鲁迅的小故事,围绕“鲁迅迟到的原因、迟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体会鲁迅的优良品格。在通过课后习题3理解到作者花笔墨写梅花的意图是以花喻人。

课文内容较为清楚,大部分学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学上的衔接不够协调,教学环节上不够流畅,比如教学完蜡梅花这一段该如何回到鲁迅书桌上,仍需加强对本课的研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