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皮囊》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皮囊》有感 篇1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对于这一句话,我的记忆尤为深刻,就好像把这一句话当做了这本书的主旨,甚至会不知不觉中把那肉体改为“皮囊”。
也是,现在的人大多数只知道把皮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却不注意自己的灵魂成了什么模样。皮囊终究有一天会坏掉,而灵魂却是永远存在的,与其把那迟早要丢弃的皮囊养得好好的美美的,还不如好好地伺候一下灵魂,使那永存的灵魂得到不断地进化,越发高尚。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这便是阿太的生活观。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大概是这样的,就好比一个人刚出生,身体十分较小,欲望呢?大概也就是父母的抱抱,陪伴,所以生活别提有多轻松了。慢慢的长大以后,上了学,欲望变多了,比如成绩想要名列前茅,与每一位同学处好关系,追到自己想追到的人,因为这些欲望的产生,我们就变得愈发累了。后来我们的欲望改成了读一个好高中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的工作,这些都是因我们欲望而产生,于是我们的生活变得乏味。父母们常说自己工作累,可是这些都只是肉体上的累,而我们却是心灵上的累,所以我认为我们才是最累的。等我们找到工作后,就会想要更高的薪水,这些欲望有成了让我们累的又一源头,所以我觉得,假如我们真的累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这些欲望,好好过自己的一生。
阿太虽然在第一章就死了,但是,她的生活观才是这本书给作者的最大启示,也是给我们读者的最大启示,所以我们应该记住它,然后放弃那些让我们累的欲望,好好过自己或平凡或伟大的一生。
读《皮囊》有感 篇2
皮囊:
于人而言,那副阻碍灵魂前行的躯壳。就像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出现的所有灾难的实化。于人生而言不过就是渡过这些灾难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过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炼灵魂,最后就是灵魂的升华。用阿太的话来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
父亲年少时的诺言让要强的母亲执着的想要建好那栋房子,她宁愿省吃俭用,吃糠咽菜也要将那座房子盖完,即使政府即将要拆掉那栋房子。她是想盖好这个家,可以记住死去的父亲,那是父亲来过这个世界的象征。那也是他们年少时美好的爱情的象征。
残疾:
他是怎么做到反复的去撕裂自己的伤口,写下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让人不想也不敢回忆的过去。生活有时很残酷,狂风暴雨拍打在父亲的脸上,他依然在与生活对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劳。附上文中经典语句“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视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我庆幸自己身边的人都安好,没有经历直面死亡的恐惧,没有体会亲人的别离,我也希望我永远不会体会,因为最痛不过亲人别离。即使是周围认识的人突然有一天听到他已经不在了,也会莫名的感伤吧。他的父亲住在重症病房里。就更容易体会那种随时就会永别的状态。谁又会去敞开心扉,会去对一个即将永别的人产生感情。
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牵挂,母亲会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执着的为父亲寻找“赎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显得那么的假,一个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骗术,母亲依旧选择相信。虽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么自然,显得真实,能让母亲找到解脱,也是爱的表现。
读《皮囊》有感 篇3
有些书注定是能引起共鸣的,不是因为词藻华丽,字句精妙,或许是因为内心的感受被作者揪出来,然后泪腺受了刺激,脑中浮想联翩。
《皮囊》——一本我分不清到底是小说,还是自传的书,在我的内心激荡出了涟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忧伤的,但书中娓娓道来的故事,一层一层揭伤疤式的诉说,让我似乎经历的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对自己今后的路有了新的认识。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由蔡崇达编写、韩寒监制。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作者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犹如一个个伪装好的坑,不知何时就会踉跄跌入。有些坑可能很浅,走过去只会崴到脚,让人心中一惊,但只是影响了心情;有些坑可能很深,会把人摔的头破血流,甚至影响以后的行程。
也许有人抱怨老天爷不公平,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出身,有人破衣烂衫需要光脚步行,有人开着豪华跑车潇洒旅行。但是老天爷也是公平的:总有汽车过不去的坎,总有需要人走的路,有些路只能用脚走过去,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摸爬滚打过去。
六年的检察工作中接触许多犯罪嫌疑人,于我来说,他们只是我生命的匆匆过客,但是我却见证了他们跌入巨大的深坑。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的是后悔、恐惧或是不在乎,作为站在坑外的人,除了依法办事、悉心开导,我别无他法:要爬出那个深坑,能依靠的唯有他们自己。
只有那些待在坑中停滞不前的人,才会怨天尤人。对于从深坑中走出来的人,必然会感谢曾经的磕绊,让他们更加有力、更加坚韧,
试问,哪有人不是带着受伤的皮囊上路的呢?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无非就是经历风霜雪雨,锻炼出一副钢铁之躯,这样才有机会带着渴望的心,欣赏到阳光下的海阔天空、流水云长!
读《皮囊》有感 篇4
初遇于它,好像是在夏日的书店里。那天,阳光正好,书店里的人也不多不少,我就这么漫无目的地走着。就在那一刻,我停了下来,在畅销榜上——《皮囊》是第一位。可能是出于好奇,又或是心灵的指引,我在收回目光之后就将它收入了囊中。
从序开始读起,却不知我的心灵也开始渐渐被它所带动。这是作者的成长经历,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他那坦荡、真挚的性格,他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读他之所写,就好像在一棵大树下,两人两把竹椅的交谈,说着自己的故事,毫无杂质。虽说书名为“皮囊”,但他好像就是从心里开始跟你认识的。
略读几篇,我感受着他笔下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他那个活到九十九的阿太,执意要建房子的母亲,还有在急诊室中去世的父亲。一篇篇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我外婆的母亲。我见她也不过几次,因为年龄
读《皮囊》有感 篇5
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书中所写皆真情,母亲坚持建房,出于对父亲的爱,那种感情固执而倔强,甚至不顾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原始最简单的爱就是成就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开心和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让他抬头笑,这是人间最质朴实在的爱。而并非为了爱ta而离开,最愚蠢的事莫过于让你找个更好的。世上有太多更好的,更好的房子,车子,衣服,食物,甚至是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为一个人付出的一份情,无法复制,世间唯一。
读《皮囊》有感 篇6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在高三,当时还在全力冲刺高考,偶尔周日半天假日有三个小时闲暇,一日在舍友老苗的柜面看到了它。看翻了几页,觉得很好,却没有时间细读。时光荏苒,风起青萍,如今再拿起它时已是大学生了。
蔡崇达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描写,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奈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来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被古镇制度旧俗扼来生命的张美丽、满嘴“世界”和“理想”却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
每一章每一个人物都深深打动了我。对于同样是农村家庭的我而言,我可以深深体会到作者拼命学习拼命攒钱的想法与感受,或许我又是有些小幸运的,我有着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健康,对于我来说只需在学校安心读书别无困扰。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如此拼博的蔡崇达一心想要送父亲出国治疗。过着安逸的生活的我们也很想很想给正在为我们艰弃付出的父母做些什么,反省自己,实然对在大学有吃有住时常悠闲的自己产生了愧疚感,好想逼着自己多努力。早起看书,多做功课,不知能否坚持,但这念头时时存在。
没有天才文展的远大抱负,也应该有短期的计划。而不是将生活过得一团糟,每天得过且过,碌碌无为只会让将来的自己后悔。没有蔡崇达那样刻苦拼搏拿年级第一,也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出发,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用知识塑造起的灵魂是坚不可摧的。
没有原朴大胆无所谓的尝试,也应该去做一些自己不曾做过的又可以做的事情,当然,这里说的是好事,而不是吸毒犯罪。张美丽死之前说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她只是去追寻着自己的爱情,人生在世,哪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人义道德束缚自己,不违法不违背良心的、想要的就大胆些去追求吧。大胆些,去攀一座峰,去爱一个人。
看完全书,想要告诉自己的有很多很多,但最让我再次记在心里的是:珍惜父母,多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牢记牢记牢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那一天再后悔莫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