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这本书我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第一辑,刚开始是作者自己的离家的感受,表达了父母对离家远行儿子深切的不舍,后文写作者对儿子的不好,表达了作者对儿子深深的愧疚,表明了一个父亲的宽容,对儿子的不舍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一个人在外,必须要懂礼貌,不能给祖国丢脸,傅雷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在本书的一篇文章,讲述了礼仪。
他的儿子去别人家的时候只是拖了大衣而不脱围脖,其实是要围脖要在衣帽之间。穿衣服和别人交往时手不能放在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比放在下衣口袋更没有礼貌,在别人家做客吃饭时,手要放在桌子上,而不能放在腿上或者膝盖上,刀叉不能对着人等一系列要注意的,表明了儿女要出门在外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在意。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这个样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了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别人,建筑在了解自己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这一段话是这里面傅雷给自己儿子的话,他教育儿子对人要真诚,做事要虚心,不能自以为是。
傅雷家书这是一位父亲对出门在外的儿子的思念,以及对儿子儿子前程的担忧。这本书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深又远。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傅雷家书》这本书表达了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作为父母对儿子傅聪和祖国深沉的爱。说实话,我看完序言部分,没有在正式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不怎么喜欢傅雷的。因为他经常打孩子,对大儿子傅聪极其严格,对二儿子傅敏不抱希望,还多次表示傅敏的才能不好。我要是傅敏,就算有才能也要被说没了。
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傅雷还是很爱他的儿子的,他在书中多次表示思念身处异国的儿子,自己和夫人都很爱儿子。不仅如此,傅雷还要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并且告诉儿子“人一辈子都要在高潮-低潮中沉浮。”“要越来越坚强”“写字要干净。”“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多读中文书”,“要爱国”这些做人的道理。而这些叮嘱就像我们的父母带给我们的温暖,字里行间透漏着傅雷对儿子无微不至、理性的爱。
傅雷在信中也经常和傅聪讨论音乐,对傅聪未来的音乐路进行规划,做面“忠实的镜子”,时刻监督着傅聪,要傅聪好好学习。但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傅雷写完自己对音乐或其他东西的看法后,他经常会在句末加上一个“是吗”让我感觉傅雷和傅聪的沟通方式不像是父子,反而更像是朋友。由此可见,两人的相处方式很轻松,傅雷也没有架子。
我觉得我们读完这本书后,不一定非要读出一个慈祥的父亲或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我们感受父亲对儿子、对祖国的爱就够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傅雷家书》是一本五味杂陈的书,写满了人生、写满了生命,写满了生活。每个人都有父亲,不论他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劳苦耕作的农民,他们对子女的付出都一样的伟大,令人钦佩。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父子之情,我不禁为之动容。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这是傅雷先生对我们人格的鼓励。人生有许多条道路,无数个黑夜,都需要我们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也无法去替代或承担。每一对父母,每一个家庭只是孩子暂时的避风港。大风大浪只有孩子自己去经历和承担。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到,“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要随时随地的帮助你、保护你,又不让要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对于父亲而言,无论儿子是否长大,成长,是否名满天下,他终究还是一个孩子。需要父母的指点和关心。尽管傅聪事业取得巨大成功,但这并不会减少他对艺术的谦卑和对父母的敬重。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他也会抽出时间给父母回信,介绍自己的近况,将父母当作为最依赖的人。家书,把父子俩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傅雷老年常常回忆小时候教子的情形:他在书房工作,儿子在外练琴,小孩子的天性总是喜欢一群人在外面疯跑,但是傅雷剥夺了儿子的这种天性,而且练琴的过程中,用了非常多暴力的手段,曾经一巴掌把儿子的耳朵打坏!
好在儿子傅聪成功了,成为音乐家。但是父亲的负罪感并没有因为儿子的成功而有所减轻,相反因为年龄的增
长而有所加重。终于在一次通信中,他与儿子提起这个问题,使他稍微感到轻松的是,儿子原谅了父亲。这大概是最好的结局了。但是傅雷留给他自己与我一个问题:假如可重新来一回,父亲还会用一种近乎残暴的方式剥夺儿子普通的童趣而强迫他学习钢琴吗?
或许他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儿子在被迫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更高级的快乐。
真的吗?我不敢学习他,再说咱跟人家的也不是一个级别的,现在的孩子脾气都大,万一小子哪天火气上来,拿把刀跟我比划一下,我可就亏大了。如今这样的事情可不少,估计那些家长只看了傅雷家书的前半部,看到了儿子被教育的过程,但是没看到父亲的内疚!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先生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这本书通篇最大地觉得父爱给予的帮助和教育,其次才是话题内容。就傅聪言,正因为傅雷长期不略地写信,努力成了这个更有道德有水平的艺术家;就个人而言,傅雷先生那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也给了我莫大的其实和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