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篇1
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之后,我认识到了一位有着顽强毅力的人;一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一位不肯向厄运低头的人。他,就是编写明史巨著《国榷》的谈迁。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谈迁花二十几年的心血编成的《国榷》,被小偷盗走了。可谈迁很快就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从头撰写这部史书。最终完成了一部更加翔实、精彩的《国榷》,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古今中外,也有很多人像谈迁一样,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比如从小高位瘫痪,却编著了《轮椅上的梦》、《生命的追问》等等著作的张海迪;有失聪,却创作了举世闻名的《致爱丽丝》、《土耳其进行曲》的贝多芬;有被《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的盲聋女作家海伦 凯勒……这些人全都是有着强大毅力的人,因为他们都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所以才会让我们如此敬佩。
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心里想:“明天我早早地进去,抄同学的就好了。”可是,我早上睡懒觉了,学校门开了,同学都进去了,我只好抱着侥幸的心态进到了教室,可是组长还是检查到了,告诉了老师,我被老师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有侥幸的心理了。
是啊,罗曼罗兰有句名言说得好:“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人就是要有目标,人的一生都要奋斗,好的生活要奋斗,好的工作要奋斗……一切的一切都要自己取得。不要绝望,永远抱着一颗带着希望的心。就如文中所说:“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一个名叫谈迁的史学家,他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了20多年的奋斗,终于写成了明朝编年史——国榷,但却被小偷偷走了,但是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经过了几年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当我读到“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一位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时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这里时,我十分的痛心,因为这可是谈迁二十多年的心血啊!这部国榷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样,要是我是谈迁的话,我已经站不起来了,但他竟然从痛苦中挣脱出来,重新撰写了一部新的国榷。
我觉得谈迁是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但厄运没有打垮他的信念,世界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人,如:贝多芬、居里夫人、法拉第、马汶……法拉第的家庭无力送他上学,只能一直在外流浪,直到13岁时,父亲送他去当报童,开始他只能认识几个字和少的可怜的几个单词,他见人就问,问过后就记住。渐渐地,他对报上说的事也能一知半解了,店主又让他做书籍装订徒工,贫穷和困苦没有打垮他的信念,他只要每天一有空就读书,他对物理和化学产生了兴趣,法拉第便萌发了亲手做实验的念头。有一次法拉第为了验证树上描写的电的现象,便找了一块玻璃,照书上的介绍里外分别贴上一层锡箔,做成了一个简易的电容器,他第8年的学徒生活快结束了,这8年,他读了上千本书,他学习了文学艺术……站在了科学的起跑线上。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篇3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每个人的人生没有幸运之说,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挫折。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谈迁决心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国榷》,之后惨遭厄运,《国榷》被盗,他没有放弃,从头再来。他精益求精,把《国榷》写得更加完美了。我很欣赏他,因为他能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这正式他不向命运低头,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这里的“崎岖”和“坎坷”,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困难。有些人被困难战胜了,一事无成;有些人则战胜了困难,取得成功。正如我们学到的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文中的谈迁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他坚信,总有一天,他会成功。终于,他战胜了困难,名垂青史。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飞人刘翔。你们别以为他以前跑得有多快,其实以前他跑得并不快。在之前的好几届世界比赛中,从没有进入过决赛,名落孙山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未放弃,而是默默地和世界冠军比比赛。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坚持不懈地练习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终于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他赢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2006年,男子110米跨栏打破世界纪录。2012年伦敦奥运会110米跨栏,他在第一栏就摔倒了,最终单脚跳过终点。面对镜头,他依然微笑,坚信自己还能飞起来。他真是打不垮的男子汉。我也相信,希望之光一定会驱散绝望之云的。
我想,只要人人都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就可以和谈迁、刘翔一样实现梦想。在困难面前,我们永远不会低头的。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篇4
自从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谈迁的实际一直在我脑海里回闪。他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辛辛苦苦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前后经过6次修改.终于完成了长达400万字之多的鸿篇巨制---明史国榷可是,这部浸润着他全部心血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却在他五十多岁体弱多病的时候,一夜之间被小偷盗走。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对于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该是多麽惨痛的打击呀!一般人可能会承受不住,甚至会一蹶不振,在贫病种遗憾的死去。可谈迁却毫不气馁,不顾年老力衰,广泛搜集资料,挑灯奋战重新再写。经过四年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一本新的国榷,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更加精彩。谈迁也因此名留青史。
我想:谈迁之所以能够成功,那是因为他在困难和坎坷面前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战胜困难的信念。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这种信念。记得我刚练习书法的时候,常常遭到老师的批评,说我写的字软弱无力。我难过极了,失败使我丧失了对书法的信心,对成功失去了信念。幸好老师及时开导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像爱迪生,诺贝尔,爱因斯坦,霍金这些名人,他们不都是经过无数次失败与实践,才在他们所研究的科学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这样我又找回了信心,对书法也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后来,经过我的努力,水平终于有了明显的提高,老师也经常夸奖我写的字遒劲有力。而且我还不止一次得过一等奖呢。
我们现在还是学生,人生之路才刚刚起步,摆在我们面前的成功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充满坎坷。如果怕失败怕困难畏缩不前,那么我们注定要失败。如果像谈迁那样,在厄运面前有种打不垮的信念,迎着困难而上,将困难踩在脚下,那我们就一定能成功。
这使我想起了语文老师的一首小诗:人生认定一条路,任是坎坷亦无惧。纵使回力九头牛,挣断绳索不回头。人生认定一条路,任是寂寞亦无惧。纵使漠荒死沙丘,也要开花上枝头。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篇5
自从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之后,我的心一直不平静下来。
这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当读到“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一句时,我读懂了谈迁书稿被盗后的惨痛心情。另外,我从文中最后一小节还读懂得了:只有具备打不垮的信念,才能排除绝望,迎来希望。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
记得有一次,我去练毛笔字时,周老师看了看我写的字,摇摇头对我说:“重写!练习了这么多次,怎么一点记性也没有的?老师讲的方法都忘记了吗?”听着老师的批评。瞬间,我对写毛笔字的信心从半山腰直降到了山谷底。我硬是忍着没有哭出来,因为我更害怕周老师会让我多写两遍,我硬着头皮完成了那次学习。回家后,我想告诉妈妈,我不想学习毛笔字了。我觉得我是练不好毛笔字的。当我把我的想法告诉妈妈后,妈妈没有批评,没有安慰,只是把我的语文书递给了我,让我打开课文好好读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篇课文。当我再次读谈迁的故事,似乎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于是,我反思:谈迁受到如此打击还能继续重头开始,我受了老师的一点点批评就丧失信心,和谈迁比起来,我真是羞愧啊!于是,我定下目标,把名言写在纸上贴在课桌上,上面写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朱熹
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中)佚名
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群里锻炼出来的,人也是需要在斗争中和考验中锻炼出来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坚信这些名言一定能燃起我对写好毛笔字的信心。最终,经过我的不懈努力,赢得了老师的赞叹。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使我们懂得了:如果每个人都向一个目标出发,那这个世界的人都是“爱因斯坦”了。
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有感 篇6
最近两天,老师教了我们一篇课文,名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好不容易完成了一部明史巨著《国榷》,却又被小偷偷走了。但他毫不气馁,重新振作起来,开始奋笔疾书。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又完成了一部更精彩、翔实的《国榷》。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触,我既被《国榷》的精彩所震撼,也被谈迁这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折服。虽然《国榷》原稿被盗走了,但是,他拥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终于又完成了一部新的《国榷》。他的这种无比坚定的的信念,正是他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其实,古今中外像谈迁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为双耳失聪而遭到大家的嘲笑、冷嘲热讽,可是他并不为此而自暴自弃,虽然他也很痛苦、痛不欲生,但他很快就振作起来,试着把木棍的一头含在嘴里,另一头放在钢琴的音箱里,以此来感受音乐的节奏,从而指挥乐队演奏。你看,贝多芬不正是靠着这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得到大家的'认可,继续创作乐曲的吗?
谈迁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他的不屈不挠,他的持之以恒,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厄运打不挎的信念,没有一点是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