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读《三国》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三国》有感 篇1
提到《三国》东汉未年那尔虞我诈,战火不断,混战的场面如同往事浮现在眼前。而说起三国时的能人志士,最令人钦佩的便是那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诸葛亮,忠义善良的刘备也当仁不让,受到人们的赞扬。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当数曹孟德也。
在《三国》中,曹操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的确,曹操在《三国》中形象是一代枭雄。就拿杨修之死这件事来说,杨修身为曹操的手下,虽然机智多谋,却恃才放旷,屡次触犯曹操的忌讳,特别是卷入了曹操立储的大事,引起了曹操的忌妒与深恶,最终被曹操以鸡肋一事堂堂正正的斩首。由此可见曹操的狡诈阴险非常人能比。而曹操为了考验曹丕与曹植,更是不顾门吏的性命,充分显示了曹操作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草菅人命的残忍。
但历史上的曹操事实上是一位英雄,他不失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风范。还拿杨修之死这件事来说吧!曹操心生杀杨修之念,并不仅仅因为嫉妒他,相反的,曹操还十分爱才惜才,只是因为杨修当时已深深卷入了对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的的.斗争中,当曹丕继位后,杨修势必会协助曹植谋反,那时天下定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为了防止后患,曹操势必会杀了杨修断曹植的臂膀,由此也可看出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但在《三国》中,人们却明显感到“老谋深算”比“深谋远虑”更适合用来形容曹操了。
渐渐的,我好像看到了秋风萧瑟中,曹操站在遥远的碍石山上,这次的他不再是昂扬奋发,而是满脸愁容地凝望着苍茫大海,仿佛在向大海哭诉着他的委屈。
读《三国》有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痛苦不堪。为了维持正义,使老百姓尽早摆脱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各地区纷纷组织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完全由农民所组成的起义军就是由张角所率领的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则自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军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由于是各自分散作战,没有统一力量,再加上张角已死,最后还是被一些地方的势力集团所击败,从而导致了起义军的最后灭亡。但它动摇了东汉集团的统治,也为其它起义军打响了一炮。
在这之后,主要有曹操、孙权、刘备、袁绍、张锈、马腾、公孙瓒、刘表和刘璋等主要势力。经过了地方势力与地方势力的吞并和统一,终于形成了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与袁绍所打的官渡之战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当时兵力远不及袁绍,只有7万大军能与袁绍作战,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弱点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袁绍身边本来都是文臣武将,但他却一意孤行,不听许多良言,终究酿成大错—他失去了许多文臣武将,更不幸的是,原来在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正是采纳了袁绍旧部谋士许攸的建议才打败了袁绍,从而统治了整个北方。
曹操乃一代枭雄。他的优点便是爱广交天下豪杰,这也成为他日后为何有如此多的谋士和大将的缘故了。但他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多疑,这个弱点常常被诸葛亮和周瑜所利用。在火烧赤壁逃到华容道上便可以体现出来。还有,一个侍卫过来给曹操盖被子,曹操竟然杀了这个侍卫,醒来后只好以是梦中杀人为借口下了台阶,并厚葬了这个侍卫。
相比之下,孙刘两家虽然没有曹操那种富裕和奢华的生活条件,但同样为我们演义了一出非常精彩的'大戏。
蜀国当时的地理位置要比吴国差,北方有曹操的阻挡,东面又是自己的盟国,南方又有南蛮的搔扰,可以说整个国家都被包围成一小块了。但毕竟刘备有一位智谋超人的军师—诸葛亮,才得以使这个国家有继续发展下去的余地。
人人都说诸葛亮好,说他如何得尽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着国家的安危……
总之,历史上是批评者少,赞扬者多。当然我不是说我反对这些赞扬,因为他的优点太多了,在此不免也对这位“智圣”提一些意见:
一、刘备在临死前曾千叮咛万嘱咐地跟诸葛亮说千万不要重用马谡,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但诸葛亮还是派他守街亭,结果马谡还是不听诸葛亮之言,结果只能让诸葛亮迫不得已使用“空城计”来赶走魏军。如果万一司马懿用一队小人马去打探虚实,诸葛亮岂不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二、诸葛亮没有把该用的人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
1、明知道像马谡这类人只适合用于一起研究军事、讨论问题,却把他也作为一位将领来看,害得连自己也只能自贬三级来重新树立威信。
2、其实像魏延这样的人很会带兵打仗,但诸葛亮对其一直存有戒心,因为“观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不会让他打一些大仗,或许真像他说的,若丞相听我一句话,早就攻破长安了。但我想你一个诸葛亮智力还会笔他差吗?魏延想要做什么,诸葛亮还会不知道?
我料魏延就算有这颗心,也没这个胆。所以我认为在用人这一点上还不是很恰当,很合理。
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什么可拿地出手的大将了。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想这也是诸葛亮死后遗憾之所在吧。虽然姜维也是有能力,但他在很多方面都不及诸葛亮,只落了个尽心而已。而刘禅和孙皓真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刘禅是到了“乐不思蜀”罢了。
最终,以司马政权的胜利而结束了这场历时70年(从公元190年算起,到公元280年结束)的天下大乱。真可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了身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啊。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历史永远不会退色,他时刻警戒着人们。以史为诫,做个智者吧!
读《三国》有感 篇3
因为一直以来时间事情比较多,所以没去系里读书,但我本人私下确是很爱看书,所以就写一下我最近看的一本书。
我很喜欢历史。在中国众多的历史时期中,我最喜欢三国。与三国的情缘,要从我3岁开始。我的第一本故事书便是《三国演义》。从此我便一发不可收拾。我最崇拜的词人非苏轼莫属。究其原因,还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每次读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时,总是令我意犹未尽。
怀着这样的感情,我翻开了《品三国》。一读便爱不释手,我深深地被书吸引住了。易中天先生以其精彩诙谐的语言将我对三国的理解带到了新的境界。他通过考证,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主要人物给予评价,同时还对小说、史书中的情节提出问题并再正史的基础上以一家之言的观点给出回答。
在戏曲中的曹操一直是以奸臣面目出现,而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三国演义》中,曹操也是反面人物。但是在品三国中,对曹操给了很高的评价,也使我第一次认识到了这个历史人物真实的一面。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脱颖而出。曹操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海纳百川。广招天下英才;在经济上实施屯田制度。之后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出奇制胜,最终以弱胜强,获得胜利。身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还是一位文学家。我很欣赏他的《龟虽寿》。
历史,不光是一些好听的故事,最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能够从中看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同时也是一面明镜,给了我们后人借鉴和教导,引领民族走向更辉煌的未来。三国时期这短短的九十年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缩影。中国人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区区8个字形象地概括了历史。中华民族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合”、“分”中充实了自我,吸收各方精华,积累了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中华文化为我们后人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常常将中华文化与其它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但每次,我总觉得无法找到可比性。因为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民族。我爱这片土地上所拥有的悠久文化,这是别的民族所无法比拟的。中华文化,滋润着我的心田,陶冶着我的情操,升华着我的灵魂。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易中天先生在书中评价三国:“这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多少风流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大显身手叱诧风云,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然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我以中华为傲,明天中华以我为傲。我们青少年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应该善于汲取精华,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使民族的明天更美好,祖国的江山更美丽!
读《三国》有感 篇4
在蝉鸣的夏夜,再次翻开《三国》,穿过时光与海,再次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
千年前的碣石,惊涛拍岸。河北破袁绍,千里溃乌桓,纵横北方,所向披靡。这样的一个人,当世还有对手吗?
三国之所以被我热爱,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里,聚集了太多英雄,太多为梦想而奋斗的强者,让人目不暇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天下英雄真如乱石穿空一般,震撼着这个时代。
曹操不会想到在南方也有一个人,怀着与他同样的梦想,这个人将在他最辉煌的时刻,挥出逆天绝命的一剑,将他一生的梦想,破碎在一片胭脂色中,结束他“对酒当歌”的笑傲时代。
这个人,正怀着心中的梦想,正在回去吴中的路上,他怀着沉重的心情,静静等待那场“大江东去”。
赤壁,我曾怀着敬仰的心情去过那儿,那儿已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来来往往的游客已将战场的肃杀威严抹去。可是,我在这却依然能感受到力量的`存在,这里是梦想与梦想碰撞的地方。梦想碰撞的火花在千年之后依旧震撼着我心。千年后的我在读到赤壁时,闭上眼依然能看见火光冲天的长江。
滚滚江浪中,漫天业火,无数灵魂在此破灭,伴随着无数梦想,献血与烈火一色,不可一世的曹操败了,与他那凌云的大梦一起败了。这场宿命之争,梦想之战终于划上了句号。
生命只有一次,赤条条的来去间,必然要留下一份自己的荣耀在。在渴望中努力,在努力中渴望,将万般思绪结成一道信念,见万物如一物,只在这一道信念中奔走突飞,灵魂便成了生命流淌的血液。生活是一场激越的战斗,生活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我与《三国》的相遇也许命中注定,我虽无曹操一统天下的大梦,但是天道酬勤,我将在我的历史中建起一座属于自己的金字塔!
读《三国》有感 篇5
滚滚长江东近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
没错,这就是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英雄曾也如这浪淘般消逝。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本长篇白话章回体现实主义小说,是中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用三国时期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的社会情况。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为人民所熟悉,小说内容多描写战争,讲述了自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魏、蜀、吴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正所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最后让傲视群雄的曹操吃了一顿大亏,可蜀军已经带着十万余支箭驾船二十余里了,追不上了。曹操对这件事懊悔不已。连气量狭隘的周瑜也不得不承认孔明(诸葛亮)比自己更加机智,非常佩服他。后人也写了诗: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三国演义》用各种故事反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也许你们身边就有像三国英雄的人物。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光又淘尽了多少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