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秘密》有感

短文网

2025-10-26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读《秘密》有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秘密》有感 篇1

下决心写读书笔记是因为《教师的秘密书架》中的一段文字:多年下来,窦桂梅记下了2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余万字的教后记。在她看来,写读书笔记既丰富了她的语言,增强了她的语感,也使她获得一种终身受用的精神成长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从中练就了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她说,当我们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就会发现,那些方块字达成了语文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我的阅读多以消遣为目的,我习惯将自己喜欢的字句段落画上下划线,但很少做笔记,基本上不写读后感。常常在读完一本书后产生一些难以名状的感触,这种感触随着下一本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冲洗,会越来越淡,到最后只觉得某某书写得好,至于为什么好,竟说不出一二来。窦桂梅关于读书笔记的观点和做法触动了我。我决定尝试写一写。写得好不好不重要,是否能坚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于开始。

同一个时间段,我一般会准备三本书,一本放在床前,早晚读,一本放在桌边,精神最好的时候读,一本装在包里,用边角料的时间阅读。《教师的秘密书架》是我的“第三本书”,是一本可以带给我一份宁静和笃定的书。动笔之前我已经详细地阅读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可是想要写点什么的时候才发现头脑一片空白。于是开始第二遍阅读。

这本书的主题是与书为伴,全书分四章:与书为伴,终身学习;与书为伴,专业发展;与书为伴,教导学生;与书为伴,润泽生命。书中讲述了49位在教育界取得突出成就的教育者通过阅读提升自我、获得成功的故事,并在每个故事后面简单介绍几本故事主人公推荐的书。因此这不是一本书,更像一个书架,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更多的好书。如果将名师推荐的书和文章中提到的书都买下来,一定可以摆满一个不小的书架。产生这个想法后,我突然觉得如果能够将它实现,应该也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吧。我并没有因为这个想法即刻下单去购买,相比之下,王立华的购书就比我多了一份疯狂和执着。他工作十年,单购买专业书籍就用了八九万,差不多是工资总收入的一半。如此爱书,难怪他能够著书4本,发表论文百万余字!

我曾经很想用一种比喻来抒发我对阅读情感。孙汉洲在239页写下我的心声:书是森林,可以栖息疲惫的心灵;是甘露,可以滋润龟裂的心田;是良药,可以医治心头的创痛;是隔音室,可以屏蔽尘世的喧嚣;是砖瓦,可以构筑知识与人格的大厦。

我的“第三本书”对于我具有愉悦身心的功能。疲惫的时候,郁闷的时候,无聊的时候,拿起来品一品,好像在密林里吸了一大口负离子一样神清气爽。

羡慕那些写文章时可以洋洋洒洒旁征博引的人,而我想要引用读过的某个观点或某个描写时,总觉得记得不清没有底气。书中160页严寅贤的一段文字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读得多,忘得快。怎么办?好办。一是边读边作批注点评;二是在一些有价值的书的扉页前后增添若干张白纸,我戏称为“图书增肥工程”。凡读到重要或精彩之处,立刻在新增的白页上记下来,同时注明所记内容在书中的页码。这样一来,既便于温故知新,又利于写文章时随时引用,准确引用,还可以加深阅读记忆。

6月27日张万梅老师在她的讲座中曾展示她在书上边读边做的记录和贴在书尾的读书笔记。张老师近几年在论文写作方面成绩十分突出,原来聪明的人最聪明的地方是会选择聪明的方法并坚持做下去。

我曾经质疑教学和教研的关系。书中第172页邓彤对此提出她的思考:基础教育之不同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关注的`主要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一位称职的教师,哪怕他的学术水平并不高,只要他善于激发学生、调动学生,使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他就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对此我有一比: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不是探险家而是导游。探险家可以独自背着行囊深入最幽深崎岖处探幽访胜,可以以自己达到的高度为自己最大的成功;导游则以他所服务的游客的收获为最大的成功,如果一位导游忽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丢下自己的游客(也许还会带上几位同好的游客)独自前行是否有渎职之嫌呢?对于这类导游,我们可以建议他改行,以免耽误我们的游客;对于类似于这类导游的教师,我们建议他到研究所去安心做他的纯学术,以免误人子弟!

邓老师的比喻略显犀利,不过我确实也认为:教研一定要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研的首要目的是服务教学,第二功能才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第二功能不必强求,在实现第一功能的同时,第二个功能会自然生成的。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中山市初中数学教研共同体在今年1月举行的读书分享中刑海秋老师关于这本书的分享。特别欣赏她读书心得的最后一段:阅读的厚度提升教育的高度;阅读的厚度决定教学的宽度;阅读的厚度决定专业的发展。不论从文章的语言结构还是从对这本书的理解深度来看,她那篇都比我这篇写得好。

读《秘密》有感 篇2

是什么改变了“倔强的玛丽小姐”?是什么改变了“脾气古怪,不可一世的柯林少爷”?——秘密花园。他们期待这满园的玫瑰,地毯似的小草和番红花、旱水仙……每个人都说柯林会死,可是,他以自信、快乐去征服了病魔和烦恼。

初一下期,由于我的学习态度变差了,学习习惯变坏了,成绩真是一落千丈。在这个暑假里,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爸爸说:“你整天都在上网,不把成绩搞上去,我就把网给你断了!”妈妈说:“你看看你,以前总是老师表扬的对象,现在怎么成了批评的常客了?”姑妈说:“以前没有联网的时候几下就把作业做完了,成绩那么好,现在联了网,什么怪头怪脑的毛病都出来了。”同学说:“我一直觉得你成绩很好的呀,怎么这次考那么差?”……

我欲哭无泪啊!我跟爸爸打了个赌:如果下学期期末考试考进前20名,我要什么有什么,如果没有考进,后果不堪设想!才区区20名,对现在的我来说,都有点困难了。

我觉得,我就像那个柯林,每个人都说我考不好,就连我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我觉得,我是没有机会考好的`了。

我希望,我也可以遇到知更鸟,拾到钥匙,去打开我的那座秘密花园。

对,天无绝人之路——偏偏回忆就是我的知更鸟,奖励就是我的钥匙——我回忆着以前的成绩优异,以前爸爸妈妈的笑脸,我满足的神情。我怎么能这么堕落下去!

读《秘密》有感 篇3

《秘密花园》是20世纪最伟大的童话巨著之一,它是由美国著名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纳特(1849—1924)编著而成的。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关于美好心灵和大自然的魔法的故事。

主要讲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霍乱爆发使主人公玛丽变成了孤儿。她被接到了舅舅阿奇先生家。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前来迎接她的默德劳克太太,不苟言笑,严肃冷漠,让孤苦伶仃的她更感到孤独落寞;而阿奇先生最初的远离漠视,也让她丝毫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在玛莎的告诉下,玛丽知道了那秘密花园。在小鸟的告诉下,她找到了钥匙。在玛莎的热情援引下,玛丽认识了喜欢和动物的迪肯,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开始了对秘密花园的耕种,迪肯的细心体贴让面色苍白的`玛丽脸上泛起了健康的红润,也使她由霸道孤癖变得随和亲切;园子里知更鸟的鸣叫更让她听得出了神,使她忘记了忧愁,忘记了痛苦。后来,在好奇心的引领下,玛丽又结识了忧郁的少爷柯林,听着柯林伤心的哭泣,她耐心地宽慰他;面对柯林的粗暴无礼,她又暴躁地训斥他,最终以自己的乐观感染了柯林,使柯林猛醒,帮助他战胜了“心魔”,并把他也带入了秘密花园。

沉睡了十年的秘密花园在他们几个小伙伴的辛勤劳动下苏醒了,百花盛开,绿草如茵,鸟儿歌唱,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肺的芳香,他们在秘密花园里快乐地游戏,健康的地成长。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觉得世界上真的有大自然的魔法。

读《秘密》有感 篇4

《孩子们的秘密乐园》是笑猫日记系列丛书中最新出版的一本图书,这也是我妈妈送给我的暑假礼物。这本书拿回来后,我一口气就读完了。

书里的主要人物有西瓜小丑和笑猫,西瓜小丑是一个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人,笑猫是一只会微笑、冷笑、还会皮笑肉不笑的猫,他能听懂人类的话。春节里的一天,有一个马戏团来到了笑猫居住的翠湖公园,可是这个马戏团里没有空中飞人、没有动物明星、没有人训狮子,连孩子们最喜欢的西瓜小丑也不能上台表演。马戏团里全都是大人在唱歌跳舞,都成了才艺表演了。孩子们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失望极了。而且西瓜小丑也被马戏团赶了出来。为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西瓜小丑在楠木林里组建了一个有趣、酷极了的动物马戏团。从此,楠木林变成了一座藏满了故事的神秘的森林,变成了一个只属于孩子们的密秘乐园。翠湖公园的马戏团完全不顾及孩子们的感受,只顾着自己挣钱,他们还在电视上做虚假宣传,欺骗观众。

读了这篇故事,最让我佩服的是西瓜小丑的善良和正义感,他和那些马戏团里的势利小人不同,不会只为了利益,而不顾及孩子们的.感受。还有那些可爱善良、热心的小动物们,它们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喜欢。正因为有了它们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孩子们的无限快乐。

真心希望,现实生活中,能多一些像他们那样善良的热心人,那我们的童年生活该有多么温馨,多么快乐啊!

读《秘密》有感 篇5

读了《秘密花园》这本书,我被它深深的迷住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场霍乱使性情乖戾的玛丽成了孤儿,她只得被送往远在英国的约克郡的密素斯特庄园和姨父克莱文先生一起生活。克莱文先生伤心妻子之死,变得阴郁古怪消沉,他的庄园里有上百间被锁闭的房子,有十年不许人人进入的秘密花园。玛丽意外地在知更鸟的帮助下找到这个秘密花园的大门和钥匙,并且,她还听到了一个神秘的哭声,吸引着她去探索庄园之谜。玛丽在迪肯的帮助下,使荒芜的花园重现生机。不久,被认为离死不远的庄园小主人科林也参加了进来。大自然的力量改变了一切,长年笼罩在阴霾之下的古老庄园及其主人也一同获得了新生。

读完这本书后,我经常会想︰如果不是那场霍乱,玛丽会不会还和以前一样,令人讨厌的呢?如果不是那场霍乱,那么玛丽会不会和现在一样乐观呢?

由文中的主人公玛丽,我脑海里出现了一位我们熟悉的人——海伦凯勒。她是一个盲、聋、哑的人。在她人生的`道路上,处处都是艰难险阻。可她并没有因为这样,像自己的悲观生活低头认输,而是乐观地看待自己的人生。并且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切,竟然从哈佛大学顺利毕业。她还建立起一家家慈善机构,帮助了更多的残疾人。

像海伦凯勒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例如﹕张海迪、霍金、贝多芬等等。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玛丽、海伦凯勒……她们乐观向上。我们要知道一句话,身残志不残。微笑面对生活,战胜自己,战胜困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