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在人间》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人间》读后感 篇1
汪老对吃有一番话,每回读到这句话,就忍不住笑一会儿,他说:解放后我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过几年。那时文联编着两个刊物:《北京文艺》和《说说唱唱》,每月有一点编辑费。编辑费都是吃掉。编委、编辑,分批开向饭馆。那两年,我们几乎把北京的有名的饭馆都吃遍了。
我先生姓李,文雅地称呼他李先生吧。
李先生爱吃,也会吃会做,他老头儿更是会吃,爱吃个口味,菜做得好不好,他一筷子就知道。
一天下班回到家,看到铁锅里似乎炖着东西,李先生忙活着切什么,一问才知是羊头肉。李先生讲他逛超市,看到有不错的羊头卖,果断买了一只,回家就给卤了。他拌好调料,撒上切好的香菜,筷子夹给我一口:尝尝怎么样,口气不乏得意。我尝了连连大赞,口感咸香有嚼头,比我午餐吃的鸡排饭好吃多了。
羊头肉摆上桌,李先生的父亲夹了一块,吃完就把盘子推给儿子。说:这不是跟猪头肉一样嘛,早几年,我贩苹果的时候,搁活儿的老伙计爱吃这个。言下之意就是他老人家不稀罕这味儿。
不是第一回了,我这儿媳妇给老头做过拍黄瓜,他老人家吃过一筷,说了句:啥味儿?然后丢下半盆的黄瓜,专心吃自己炒的花生米。我吭哧吭哧吃完一根拍黄瓜后,不轻易尝试这个菜了。不然,下回我还得自个儿吃完一盘凉拌黄瓜。
李先生这个会吃的吃货,最得意的.事永远是,在外吃个好吃的,回家就能自己做出来。嘴巴刁,下的什么料一尝就知道。一次,吃过一个麻辣面后,微信上发图片给我说好好吃。当天晚上就做给我。先是很好地利用了家里余下的半把碱水面,就是那种煮出来发黄的圆面条。然后用豆浆机打磨辣椒面、麻椒面。连调料都是真材实料现做,能不好吃吗?
自打读了汪曾祺的《人间滋味》,简直长了一个汪曾祺的胃,遇到好吃的店就走不动。武圣羊杂割不错,白汤红肉绿香菜,泡上一个芝麻饼,满口鲜香,再搭配上小咸菜来两口,你说这么好吃,能不赚钱才怪。酒饱饭足之后,我和李先生就呆坐着给老板算账,一周来吃十回都嫌少的,老板得多赚钱啊。
功德林出产的大个儿菜团子,玉米面儿包上细粉、白菜、木耳、油炸脆,我吃一个就不用吃午饭。姚记米皮就是在冬天吃都是可以的,米皮是放在热水篦子上保温的,热乎乎的,浇上很红的辣椒油,吃的脸色都白中有红,吃饱了继续逛街都脚力大增。
一个人不讲究穿,再不讲究点儿吃,这一辈子得多亏啊!抱有这个共同的想法,我和李先生决定在发现好吃食上继续努力。
《在人间》读后感 篇2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进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
我读《人间词话》,前一半是为了这似懂非懂的三境界,那深藏于心底的些许人文情怀。而后一半,则完完全全是为了完成任务。
我是喜爱词的,爱那种似愁非愁的古雅,爱那种寄情于物的衷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就那样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心底最深处,欲语还休。词,便是如此,不过寥寥数字,便能将一个人的心境勾勒地淋漓尽致,而又不失丝毫美感。这样神奇之物,又怎能叫人不醉心呢。
故,携着一双欣赏美得眼睛,翻开了《人间词话》,开始了我的诗词之旅。可约莫读了一半之时,却无可奈何的将其弃之。为何,国学大师王国维境界和等之高,岂是尔等小辈所能企及的呢?通篇的文言文,连着他对诗词的评悟,如此一本古书,我只能仰天长叹,哎,我委实是看不懂啊,只好作罢。
然因着读后感这样的任务,两个月后,再次将它捧起,耐着性子读完。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评悟我只能一半一半连蒙带猜将其理解,但那些诗词读着却是真的打心底喜欢,可谓,甚得我意啊。想着,南唐后主李煜那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便浮上心头。有着傲视天下的才情,却无奈投错了帝王家,将南唐江山拱手相让。若此生为平民,他的结果是否会不一样呢。“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这是那个奉旨填词的柳永,那个埋没于市井却散发了千年光辉的柳永。我时常想着,能咏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他,整日穿梭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心中到底是怎样一种凄苦啊。
一本书完了,万千个故事也就此结束。千奇百怪的人和事,一夜之间消失于世,昨天还是骇世惊俗,今天则平淡如水。虚无就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就是攥在手里的水似的,总是流逝,没有什么千秋万载的一说。他们,终究是消失于那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下的,唯有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文字,代替他们诉说着另一个故事。
与其说读《人间词话》这本书,不如说品味一首又一首的好词。每一首词,都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尽的人生。或失意,或凄苦,又或是壮志难酬……一切一切,都潜藏在哪一个有一个精美而有古典的汉字中,等着后人去挖掘,去欣赏,而我,很高兴,成为了其中一人。
《在人间》读后感 篇3
固步不前会错过美妙的风景,思想倦怠会丧失活着的意义,读书,让思想行走,去发现无比深邃的内心。
——题记
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于丹老师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打开书的那一刻,我发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原来,没有功利的随心阅读竟然可以如此惬意。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于丹老师在书中给出了完美的诠释。
读书即读心,读遍别人的书,其实是读懂自己的心,读懂了自己的一颗心,再去看世相人心,人生就会更加透彻。读懂文章,养好自己的心,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从他人的视角思考问题,在山重水复疑无路过后,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记得初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时,颇多迷茫和不解,当再次静心阅读时,才发现这确实是一部佳作,世人的内心深处都埋藏着这么一颗纯真爱情的种子,读懂自己的内心,就会顿悟。养好心,养大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坦然行走,然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读书,让知行合一。20xx年8月2日,带着征服大自然的一颗雄心,花费9个小时,我登上了华山东峰,一路领略了华山的险峻及美景,第一时间看到了日出。内心深处总觉得有些许欠缺,直到读到那本《空谷幽兰》之后,我才发现有那么多隐者居住的华山,充满了神秘和魅力,还有那么多有待探索的故事,这是没有读过书的一个普通旅游者无法体会和发掘的。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引人入胜,华山还是值得再次探索的地方,当然,是一个有思想的旅行者再次去探险的地方,绝对不是一个游人去肤浅的挂一个同心锁,在石头上刻下“到此一游”。杨绛先生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感受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读书可以找到苟且生活中的一方田野。当我们为生活所迫,顿感迷茫时,读读史铁生,读读《小王子》,读读路遥。当我们春风得意时,读读杜甫,读读白居易,读读苏轼。“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只是出现在孟郊的笔下,也出自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在别人的诗篇和文章中读出自己的感动,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自己的眼泪,你和书的缘分也就到了。
读书,是一次修行,也是一次养心,读书让自己的思想行走,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去领悟古人的家国情怀,去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发现自己无比深邃的内心。
《在人间》读后感 篇4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堪称文学经典。读完这本精妙独到的词评,令人最有感触的,便是其中用三句宋词精妙概括的人生三境界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这第一境界便让我产生了共鸣。一夜萧萧,西风凄凉,意境似乎有些悲伤。独上高楼,极目远眺天涯路,这又是何等的坦荡!西风凋零了碧树,眼前的形势不容乐观,众多天涯路,我该走哪一条?这时就必须登上高楼,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站得高,才能排除干扰,不会被眼前飘忽不定的浮云所迷惑。这样,望尽天涯之路,看清人生的方向,才能确定好下一步做什么,决定好自己即将要走的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看清起点,找明方向,这将是一个成功的开端。
第一境界所指的,是寻找天涯路的过程。而第二境界,则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心中有目标,眼前有方向,还缺什么?缺的是努力。好高骛远,光说不练,看清了路却懒得往前走,这算什么?没有实际行动,有再高的'天赋,再好的计划又有何用?最后只能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努力一天两天,不足为奇,一年两年,才是难能可贵。尽管遇到困难,尽管“衣带渐宽人憔悴”,也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因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如果能够一直眼看前方不改变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境界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第三境界最为耐人寻味。世事无常,实现理想之路的羁旅漂泊最能磨练一个人的心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上高楼,人憔悴,冲破了无数的难关与考验,我们就会逐渐变得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知道自己要什么。众里寻他千百度,正是有了千百度的苦苦追寻,才有那蓦然回首时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俗话说,功到事成,追梦路上,我们心中应该不急不躁,耐心等待。即使千百度的追寻未果,也能安然面对,坦坦荡荡。淡泊间,真正想要的就稳稳地握在手里了。这就是经历了第一、第二境界后才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成熟与淡泊。我想,这也是人生真谛与价值的体现。
人生苦短,境界有三。《人间词话》中的的人生三境界之说,仿佛就是从宋词这片泼墨山水中辟出的世外桃源,给人以旷达,明朗的人生感悟。相信这三境界会成为我成长之路的启明星,带领我走向成功,踏入那最高的境界。
《在人间》读后感 篇5
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人间四月天》。看到徐志摩终于应了陆小曼的预感,乘坐飞机失事,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
心中不禁有点暗暗埋怨陆小曼,本是相爱的两个人,为何一定那么任性,那么自私,为何忍心让心爱的人为生计而如此窘迫,为何忍心让心爱的人来回奔波辛苦,到头来只落得悔恨的泪。
曾听过这样的文字,感情的天平没有平衡,永远是是爱的多一点的那个人付出多一点,被爱的那个人有着主动的权利在爱情里,谁主动了,也就变得被动了。
可是她们应是两情相悦着的啊,为了他,她放弃了原来的生活,放弃了曾经的婚姻,她爱他与他爱她,应该是相同的`深度。辛苦得来的爱人和感情,更应该珍惜的呢,为何她却在得到幸福后,反而忽略了身边的这个人,只是由着自己的喜好生活?
也许对于他的离开,她是有责任的。(尽管我也知道任何人无法,也没有权利去评论这件事本身,不是当事人,有些问题是了解不到最本质的。但作为一个故事的读者,没有谁会控制自己的思想不去思索,不去臆断它。这里不过是我记录日记的地方,我只是用文字敲出我所想到的。)
谁也无法预知将来,也没有假设让我们重头来过。但我想悔恨是植入了陆小曼心中的,也许在那里停留了一辈子。
此时,我心里也开始赞同胡适之没有说破的暗示和徐父的态度了。这样的女子,也许适合恋爱,却不适合于结婚。这样的女子,或许只能停留在小说中屏幕上,和“自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童话故事里。
就比如林黛玉,不可否认是个惹人怜爱的美丽女子,可谓才貌双全了罢,可若是自己有个哥哥弟弟想娶此类女子,我也是会坚决反对的。(呵呵,写到这里不禁摇头,看来真是“年纪大了”,思想也守旧起来:)以前看电视小说看到父母阻挠的婚姻便很是义愤填膺,如今倒是会分析一下了,不再一盘否定了。其实如今的我,感情依旧跟着感觉走,但却不会一通乱闯,学会了把着方向盘行驶了。
曾经很喜欢吴淡如的文章,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生活的情调,懂得经营感情。喜欢“经营”两个字,是因为它不同于钻营。它是,以爱为主料辅以信任、真诚、体谅、关怀等佐料,花了心思慢慢煲汤的过程;是为了爱更长久而做的努力。其实爱情最是需要细心呵护的,得到爱情容易,维系却难。人们总是感慨相爱容易相处难。陆小曼、林黛玉们都是在爱情门前徘徊了一圈儿,却终与幸福失之交臂。所以决定,做个聪明的女子,经营爱情......
《在人间》读后感 篇6
读名著,发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不同时期的大家都对名著有所解读。然而我们写的读后感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可以从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东西就好了,这也是名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
高尔基的《在人间》这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在上大学之前的痛苦生活。高尔基这个名字并不是他的真名,而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的意思是“苦,痛苦,苦呀”的意思,他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在人间”所经历的生活十分坎坷和艰苦的。这是19世纪的俄国作家高尔基的'一部著作。这本书就是对自己最苦难的下层生活的艺术记录。读了这本书,让我第一次很深入地接触到了在高尔基时的社会和人们是怎样的。
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岁丧父后,她的母亲便改嫁了,于是他住到外祖父家。11岁时,母亲去世,外祖父所开的染坊破产,家境逐渐走向贫困,自私、势利的外祖父十分不满外孙给自己增加的生活重担。可是,外祖母却很疼爱自己的外孙,以后,她和外祖父便分了家产(被迫),即便她分到的东西很少,但都不抱怨,依然和外祖父共居,不计较外祖父的“任性”。
于是,高尔基走向了“人间”。他当过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脚夫、据木工、园丁……年满16岁之前,小小的高尔基便从事过7种职业。幼小的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受尽了种种虐待与压迫。一路上,他遇到了被他暗自称为玛格特王后的优雅美丽的女人,她有很多书,也很愿意借给高尔基看。在高尔基看来,玛格特王后总是那么美丽、善良,并且拥有高尚的品质和对读书的爱好。不像裁缝的小妻子那样,光有漂亮外表的瓷娃娃。
1994年,高尔基怀着上大学的渴望来到了碦山,到了碦山才知道上大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梦想。他很快成了流浪大军中的一员。通过好友杰里科夫,高尔基接触到了民族粹派大学生们,在朝不保夕的困苦日子里,高尔基刻苦自学,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高尔基的一生中,我似乎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什么,是坚持?是刻苦?这一切都是,至少,他还是个“大写”的人。或许,我也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如:像他一样乐观面对困苦的生活,对阅读书籍的痴迷,对学习的渴望……
面对现实生活,我们更加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一切来得多么不容易,公主皇帝的家庭,设施齐全的学校,和睦相处的社会……我们现在还小,也不能对社会,为国家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唯一对曾经为国家做出奋斗的科学家、用笔当武器的文学作家、辛勤培育下一代的老师们的回报,便是:珍惜现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