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哈姆雷特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1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听着这样一句话,你的心中会激起诸多念头:哈姆雷特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永远不灭的烈火;哈姆雷特的经历和性格是可以进行多重解读和探讨的;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功力足以征服世界人……
还记得,第一次认真阅读《哈姆雷特》是在高中,当时的学习篇目是节选内容,只将《哈姆雷特》中具情节魅力的部分展现在我们面前。很早听说过莎士比亚的这部名剧,苦于一直没有机会通读这本书,可以说这也是一种遗憾!可我深刻地记得:当时学完高中节选部分的《哈姆雷特》,为了想更多地了解这部名剧,我利用尽身边的学习资料来满足我的好奇心。可惜的是,我最终没有条件翻阅《哈姆雷特》,曾经的我感兴趣更多的是故事情节,由于生活阅历不足,能体悟的哲理很浅薄。
这次的我,并非一口气读完《哈姆雷特》,不是它不再激起我强烈的阅读兴趣,而是能静下浮躁的心认认真真看一本书的精神状态略显难得。这次的我可以底气十足地说:“我读完了《哈姆雷特》,再一次被深深折服!”一部经久不衰的文学名剧,它情节的魅力可想而知,给我多次震撼的是戏剧人物语言背后体现出来的精魂!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2
平时很少看这种戏剧故事,但本着除了学习方面的书别的再枯燥的书我都能看下去并且还能发现一些趣味的特质,看完了这本比巴掌还小的书。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戏剧嘛,注定了语言肯定要极其夸张,哪怕刀悬在脖子上了也会加几句修饰语才会引出正文。这一点,我觉得很有趣。
文中最主要的两个女性角色真让人意难平,王后乔特鲁德没有主见,软弱无能完全依附于男人而活,但她对哈姆雷特的爱却是热烈而真诚的,最后却误死于国王下给哈姆雷特的毒酒之下;波洛涅斯之女奥菲利娅美丽而善良、温柔而脆弱,但却是个愚孝的女孩,最后因经受不住父亲暴毙而自溺。
我们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无疑是单纯善良的,但仇恨也曾让他一度失去理智,他愤怒、哀伤、彷徨、痛苦、作为一个势单力薄的年轻人,虽然拼尽全力,最终也不过是与敌人同归于尽、悲剧收场。
另外,国王克劳狄斯的残暴无情、波洛涅斯的自以为是、雷欧提斯的有勇无谋、奥斯里克的虚伪奉承、霍拉旭的正直忠诚都在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透过文字的描述,仿佛看到了一个一个形象鲜明的剧中人。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3
戏剧中出现的戏中戏的环节,让人印象深刻。通过再现老王被杀的情景,不仅试探出叔叔的内心,也表现了哈姆雷特的愤怒,将矛盾推向更尖锐的地步,进而推动情节和故事的高潮。
与此同时,莎士比亚也巧妙性的将自己的戏剧观点,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在指导伶人表演之时呼出,“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言语相互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土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让人难以忘怀,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对人性本身的反思。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后的结局,则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牺牲也是他个人发展的最终结局。悲剧不幸,却演绎了不一样的美。哈姆雷特值得久读深思。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4
适逢前些日子的英语课读了《哈姆雷特》,所以这悲剧的第一本还是要选择它的,虽然文章很长,但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心情也随着故事的情节起伏跌宕。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它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亲突然逝世,不到两个月,王后就和国王的弟弟、新国王结了婚。悲痛和郁闷使年轻王子昔日惯有的快乐荡然无存,在他眼里,一切高洁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杂草却在那里疯长。哈姆雷特总是穿着黑色的丧服来表示他的哀悼,甚至在新王举行结婚大礼的那一天,他仍旧身着丧服以示鄙视。
不久后,哈姆雷特看到了父亲的鬼魂,鬼魂说他他的亲弟弟克劳狄斯害死的,哈姆雷特立誓要复仇,作出了一个奇特而大胆的决定:假装发疯。这样不但可以巧妙地掩盖他内心中的真实的不安,也可以给他机会冷眼窥视克劳狄斯的一举一动。自此,哈姆雷特在言语、服饰及各种行动上都装得疯癫怪诞。聪明的丹麦王子利用宫里来的戏班子试探新国王,于是,哈姆雷特决定叫这个戏班子在他叔叔面前表演鬼魂所说的谋杀场面,然后仔细观察克劳狄斯的神情反应来确定他究竟是不是凶手。很遗憾,克劳狄斯没有经受住考验,使哈姆雷特认定了他就是杀害父亲的凶手。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5
《哈姆雷特》这本书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四大杯具之首,也是莎翁最负盛名的剧本,代表着整个西方文静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收获。据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是自我的独特见解。我对于这种说法充满了好奇,所以,新书刚一到手,我就一头钻进了它跌宕起伏的剧情中。
丹麦的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读大学时,忽然接到父王离奇死亡的消息。在回国奔丧时遇见了皇叔克劳狄斯即位与母后改嫁叔父等一连串变故,这使哈姆雷特充满疑惑和不满。紧之后他又亲眼见到了先王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告知他爸爸是被克劳狄斯毒害,并需要哈姆雷特为其报仇。之后,哈姆雷特用装疯掩护自我并经过英国剧团的演出证实了自我的确定。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之手杀死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在得知心爱的奥菲莉亚自杀后,他不能不理解了奥菲莉亚的哥哥雷欧提斯的挑战。决斗中,哈姆雷特的妈妈因误饮了为哈姆雷特筹备的毒酒而死亡,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被毒剑刺伤,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去世了克劳狄斯,替爸爸报了仇。
故事开始时,哈姆雷特对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他高声称赞:“人是何等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贵,智能何等的广大……行动是多么像天使,悟性是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万物之灵!”在感情范围也是有着无尽的憧憬。然而,如此一个热情善良的青年,却无奈地被运势一次次地打击,在现实与仇恨之间痛苦挣扎。念书时,我深深地被故事情节吸引了,仿佛身临其境,与哈姆雷特一齐笑、一齐哭、一齐恨……当他要与雷欧提斯决斗时,我的心揪了起来:雷欧提斯可是绝世剑客呀!当看到哈姆雷特被毒剑刺伤,我的心里一紧,但看到哈姆雷特最后报了父仇,心里才舒服了一些。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一个矛盾的主角,“存活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句哈姆雷特感叹的话,就是主人公内心矛盾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少读者批评这本书剧情设置非常不合理,如何可能所有人都去世了呢?也有一些人觉得本书充满了阴谋和仇恨,不合适青少年阅读。然而,我却觉得这本书令我收获颇丰,从哈姆雷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值得尊敬的品质:在困境中,要勇往直前,绝不回头;在奸诈小人面前,要用自我的智慧和才能去打败他们;在逆境里,要掌握逆流而上,终会成功!
《哈姆雷特》是我读过的第一本莎翁著作,它真是一部十分吸引人的作品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