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短文网

2025-10-28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说到书,中国的四大名著的名气可不小啊!尤其是《三国演义》!从我识字开始,爸爸就给我买了四大名著亲少版。刚开始,我对其他三本都很感兴趣,唯独三国演义觉得不怎么样。直到这个暑假,爸爸鼓励我去尝试,看完后,我才发现《三国演义》原来是多么的精彩,多么迷人……

书中人物,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聪明绝顶、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了,他的智慧让人不可思议。草船借箭,他用巧妙的办法去“借”箭,赢得了周瑜的感叹;巧用妙计,对付孙权,差一点气死了周瑜;捉放孟获,引出了七擒孟获……可惜他在一场北伐中病死了。

其次,就是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了。刘备是汉景帝的玄孙,他很喜欢交朋友,正是因为这样,结交了张飞、关羽。刘备,真诚待人;张飞,武艺高超;张飞,粗中有细……

还有一位英雄——司马昭,最后消灭蜀国,又灭了东吴,统一了三国,建立了西晋王朝。

就这样,一出轰轰烈烈的《三国演义》。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值得大家去看,有时间一定要再温习温习这本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读三国的时候,觉得人物形象很生动鲜明,有很多让我觉得喜欢的人物,其中有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备。关羽……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和曹操。

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学"。"识"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内容,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尖绝"曹操是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家,作为一个阴谋家,他具有无穷的权势和贪欲,与"仁义"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与诸葛等人的形象是鲜明的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汉将,实为汉贼"。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的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这一大气磅礴的巨作,塑造了近200人物的形象:狡黠奸诈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仁厚爱民的刘备……都说“读书滋味长”,经过反复品味这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我还是最欣赏最敬佩卧龙先生——诸葛亮。

我崇拜诸葛亮之才。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华,神鬼莫测之机,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三分,他一烧博望坡,二烧新野,三烧赤壁,三把大火烧出了三分天下,奠定了三足而立的政治格局,周瑜,陆逊曹操众枭皆在手下败北,其他齐名的凤雏先生庞统也略逊一筹,单从智谋才干而论,诸葛亮足以称“三国第一人”。

我叹息诸葛亮之识。早在与刘备隆中对时,诸葛亮就以长远的战略目光规划了未来数十年的战略格局,而未来形势的'发展则足以证明诸葛亮见识的深渊,可惜的是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并没有被完全贯彻实施,这为日后诸葛亮的蜀汉政局的悲惨埋下了祸根。

我怜诸葛亮之遇。诸葛亮有不世之才,超群之识,却活活累死在五丈原。遭遇之悲惨,世所罕见。诸葛亮的出山是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于败军之际,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刘备打下了半壁江山。然而,因为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自大、莽撞和愚蠢,不仅送了自己的命,还是诸葛亮半生心血付诸东流,他居安平定五路大军,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一个瘦弱的身躯撑起了一个王朝,这是何等的伟大。

敬佩,敬佩,敬佩这一可怜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许久之前读过《三国演义》这本书,直到现在,每当想起三国中的荡气回肠,热血激情,总令人内心有说出的感慨。

从开始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到最后的天下归晋。演绎出了一幕幕血与泪的故事。

其中,我最为敬佩的人是曹操,但是书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的人,虽然如此但他个方面的才能依旧是那么显著,他在乱事之中统一了北方,击败了少数民族,同时魏也是三国中最为强大的。曹操是三国的君主中最有才华的,他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

刘备能够成为一方霸主靠的是仁义的名声,与当时依旧对汉室忠诚的人才。孙权他却只能够守基业,并不能够像他哥哥孙策一样,有能力去打江山。

三国里面包含了各种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正直、骄傲、奸诈等等,包含了善与恶。关羽是那正义的化身,他勇猛机智,敢于和任何恶势力斗争,是令曹操感到畏惧的'她。

诸葛亮在书中看来似乎是智慧的化身,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名流千古。阿斗是蜀国的后主,他昏庸无道,贪图享乐,可以说是一个烂泥敷不上墙的人,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君主之下,诸葛亮仍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刘备的情意。

一本三国夹杂了千种味道,令人回味无穷。同时也体现出了各种情怀。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他为刘备出谋划策,之后,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齐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得十万支箭,曹操明白上当想追也来不及。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之后看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辞十天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因为他算到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算到鲁肃是个老实人,会帮忙他;算到曹操在雾中不会派兵来攻,会射箭。诸葛亮不仅仅神机妙算,而且还是上知天文,其实诸葛亮能有这么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干系,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能够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明代大学者了杨升庵有一首词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用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恰到好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罗贯中在三国故事的开头,就给我们描绘了东汉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乱象。战尘滚滚,狼烟四起。各路豪杰打着为了天下苍生的旗号,抢占地盘,称王称霸。黎民百姓生灵涂炭,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故事虽然精彩,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是,我实在看不出来那些所谓的英雄好汉,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哪个是君子?哪个是小人?

说曹操是乱臣贼子,可是他至死都恪守着承诺,一直没有称帝。说刘备是为了匡复汉室江山,可他却第一个自立为皇帝。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缭乱。

当我们试图用好人与坏人的'标准,来判断和分析三国人物的时候,会发现无所适从,茫然无措,以至于大跌眼镜。也许,要读懂《三国演义》,还真的需要从杨升庵的那首词开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