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怀念母亲的教案(精选11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悔恨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季羡林资料及相应文稿《赋得永久的悔》,制作相关课件。
一、谈话导入、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1、出示季羡林照片
师简介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课件展示)
2、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此时,你脑海里浮现出母亲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来形容(—— ——的母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也对母亲独特的解释,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这篇——怀念母亲,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意味。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
3、出示词语“真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朦胧”“可见一斑”等词语检查学生读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那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一自然段。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
2、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文中哪句话概括交代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
3、抓重点语句,理解对母亲的怀念
出示句子: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四、失母之痛——永久的悔恨
走近季羡林:我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你不懂的词。同学们自己读了,也听别人读了,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怎样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2、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你看到了这个“恨”字?学生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句子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句子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师;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让作者伤心的,是不是仅仅是因为母亲的去世?真正让作者感到遗憾和悔恨的是什么?(生回答,师总结: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播放音乐)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师: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生:母爱,母爱最重!)师: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一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齐读这段文字。
2、拓展作业:看了这句话,你们一定感触很深吧?此时,你有什么想对你的母亲说的吗?(教师引导:想想母亲在家的辛劳,养育你们的不易)快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叫学生回答)
3、推荐:课外阅读《赋得永久的悔》
总结:是啊,季老再也没有机会报答自己的母亲了,留给他的唯有那遗恨和永久的怀念。而我们大家,却还有这个机会,来报答自己的母亲。我们能做的很多:在家,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母亲的负担;在学校,好好学校,不辜负母亲对我们的期望!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敬意
爱慕亲生母亲
悔恨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是新课标下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季羡林是个文化界殿堂级的大师,他的散文总是感人至深。真和朴无处不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我还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防止等词语。能誊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交流生字词。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4、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祖国母亲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出示第二句,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三句,有感情地读。
2、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3、“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课后作业。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孩子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孩子阅读后谈体会
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孩子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孩子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孩子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孩子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孩子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1、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孩子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孩子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孩子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评价孩子的板书,指导孩子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孩子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梦中吗?
生:还有祖国母亲!
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孩子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孩子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孩子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查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孩子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孩子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孩子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四)展示交流材料、名言,抒发感情。
师:有关母亲,有关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孩子交流。
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孩子接读。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9、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冰心)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孩子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孩子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孩子板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六、教学反思
平时备课热衷到网上去查查资料,欣赏名师的经典课堂,偶尔也把一些认为实用而又有价值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进行“移植”,大多时候都能查到我和孩子共同提高的幸福感。
去年我移植了闫学老师教的《匆匆》一课,感觉上起来得心应手。要上《怀念母亲》一课了,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冒出闫老师教《匆匆》的课堂实录来。我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好多相似之处,比如写作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比如作者都是中国有名的语言大师;比如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一个是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和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等等。于是我决定模仿闫老师的课堂实录设计教学《怀念母亲》。
《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孩子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孩子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因此,我既用它来引出课题,同时又把它当作孩子感悟“怀念之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有效使用。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让孩子由词入句逐步理解,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由“频来如梦”引出对母亲的思念,由对生母的怀念引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教学都是让孩子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孩子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孩子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永远是真挚的。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法、以读代讲法、情景教学法。我重点运用的是阅读探究法,因为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探究阅读中,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读中悟,再悟中读。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2、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知道读,再读,全班读。
过渡: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承载着季羡林老人内心深深的痛,永久的悔。
二、失母之痛——读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感到作者失去母亲的那份痛。请画出来,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顺势理解: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4、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痛苦不堪?(六岁离开母亲,大学二年级约19岁,母亲去世,中间只回过两次,他怎能不痛苦呢?)
5、我想,书越读感受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些文字。(出示课文内容1)看你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6、是啊,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不能醒来,他怎能不恨呢?
过渡:季羡林老人在很多文章中都谈这个问题,请看下面三份资料。(出示资料1,学生读资料)。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7、你读出了什么?(尽孝,报答)
8、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了,留下的只是这绵绵不尽的——恨!(出示课文内容2,生读资料)
9、(出示资料2、3)谁来读这一段令人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特别有感情的同学来读)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资料三: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出示课文内容3)(学生读资料)
10、在季羡林的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终的东西。所以“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出示课文内容4)
11、解读:(想像他在怎样的情况下:吃饭时,闲坐时,工作时,睡觉时……)
12、后来,作者24岁那年带着这份怀念来到了德国,来到了一座孤寂的小城。而这么远的距离能割断他的思念吗?从第三自然段的那个词看出来?(频来入梦)
13、什么是频来入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14、生读第三自然段。可作者总是不知道为什么?用了两个不知道。你们读了下面几则日记,我相信你异地昂从中找到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生快速默读这四则日记
(一)异国思乡——品“糊”
1、看第一则日记,是什么活动起来?(想故国,故乡的老朋友)
2、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有时甜蜜的?(出示课文内容5)
(1)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国,缺少朋友……)
(2)甜蜜又会是什么呢?
在远离故国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才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所以说,回忆也是一剂良药,可以未接我们一颗孤独的心啊!
3、于是,这凄凉,这甜蜜,浓浓的融成了一个字,什么字?
4、为什么用“糊”?用“贴”用“沾”行吗?(“糊”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二)触境伤怀
1、看第二则日记,房东太太等待儿子的心里活动变化:(高兴——沮丧——期待)。
可见,母亲想念儿子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
2、这是,房东太太让作者想起什么?(母亲)
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真想哭)他为什么想哭呢?
3、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等待,而自己去八年没有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啊!他怎能不哭呢!
4、所以,(生读:我现在才发现,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5、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四、梦中寻母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第三自然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
同学们,异国生活已经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了,而作者在后又偏偏还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两个段落,看看作者到底寻什么?
1、全班读《寻梦》两个自然段。
2“夜里梦到母亲”“母亲”指的是谁?
3、夜里梦到母亲,但是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4、同学们,请拿起书,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在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疾呼——读《寻梦》后一段。(出示课文内容7)
5、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深的怀念呢?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来说。(读)
6、总结:是一位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才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怀念祖国的心。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听音乐,读诗歌,总结延伸。
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诵读歌词。
2、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
2、态度与情感: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之情。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理解关键词句。
【教学过程】
一、引题,了解文章背景
1、同学们,还记得这句句子吗?
(出示,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季羡林1980年访问德国后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在讨论这句话时,很多同学对“思乡的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在这篇文章之后,时隔8年,也就是1988年的时候,季老先生完成了一本集子《留德十年》(出示),里面有一篇文章,相信大家读了之后对这个“思乡的梦”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怀念母亲》(出示)
二、自读,了解文章大意
1、接下来,就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篇文章。
(出示)自读提示: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作者当年梦到了什么?
2、反馈第一项。
3、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词语:
朦胧、可见一斑、频来入梦。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理解了一些字、词、句。现在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边上的同学一起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词句的意思。
5、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了两遍,那么作者当年究竟梦到了什么?你知道了吗?
6、反馈(母亲、祖国、故乡、老朋友……)。
三、研读,体会爱母之情
1、请你把描写梦的句子划出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⑴ 请大家看着这三段话,自己认真地读一读。
⑵ 自己读过了,我们大家一起读的时候就不能再出错了,对吧?来,一起大声地读一读。
⑶ 刚才读得很正确,但是,你读出句子里边的`东西了吗?请再轻轻地读一读,读完后想想,从这三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⑷ 这三句描写梦的句子都跟作者的母亲有关。为什么作者在梦里常常梦到他的生身母亲呢?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出示:作者对生身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请你再用心地读一读课文,在有想法的地方注上一笔,你还可以结合刚才发给你的材料,这样你会理解得更深刻。
① 思念、伤心、自责、愧疚、后悔等
② 抓住: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真想哭!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2、小结:
⑴ 其实,无论作者是思念还是伤心或是自责,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对母亲的感情,那就是──爱。这些感情都因爱而生,都融于爱中。(画爱心图)
⑵ 让我们带着作者这份真挚而深切的爱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四、结课,提引爱国之情
前面我们在谈到“作者当年梦到了什么?”这个话题时,有同学还说梦到了祖国。祖国为什么也时常出现在作者的梦里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机动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来一起分享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我们已经在课文中读过了,中间部分还没读,这篇文章就是《寻梦》。感兴趣吗?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和伙伴一起读,读完后说说你的感想。想到什么说什么。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3、感情朗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 = 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理念
在真情共鸣中,激发情感;在感悟朗读中,体味情感;在语言实践中,升华情感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感情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预设: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预设:(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预设:(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两位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品评朗读
(二)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预设:(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预设: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媒体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
三,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 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3.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 (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
四,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 请大家互相交流.
五,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母、思祖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然而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理清文脉
母亲去逝之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之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 国 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 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者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article/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者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xxxx,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xxx,好像觉得xxxx,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之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里非常浓非常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好像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好像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五、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好像从云堆里走下来/sjbwz/。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里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3、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板书: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师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解题。
1、教师板题,学生读题
2、学生查字典解释“怀念”(怀念:思念)。
二、学生自由读全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全文,教师板书下列词语:
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
2、学生认读上面的这些生难字词,然后在文中全圈出这些字词,再读读这些字词所在的句子。
三、围绕课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1、学生略读课文,结合自己对全文的理解用“怀念母亲”说一个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照课题,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释课题。
3、学生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崇高:最高的;最高尚的。
敬意:尊敬的心意。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爱慕:喜爱倾慕。幕:依恋;思念。
4、学生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地位。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本课生字词书写训练。
2、完成练习册
3、缩写下列句子。
1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2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
附板书: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生我的母亲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的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怀念母亲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突破方法:课前了解季羡林、阅读《永久的悔》一文,课堂上采用多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
《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看了课题,你认为题目中的母亲指的是谁呢?让我们读读课文,揭开这个迷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正音:廷是后鼻音,怅是翘舌音,寝和频都是前鼻音。
3.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4.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生再读课文,找出句子。
小组交流、汇报。
(对自己的母亲: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6.检查句子勾得是否完整。
7.朗读勾画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细读怀念生母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
1.读怀念生母的句子,说说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2.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四、练习
1.写生字,对难写的字和易错的字,教师进行指导。如:寝、朦、胧、频、挚。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感情朗读怀念生母的句子。
二、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1、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2、结合课后练习,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
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案与反思》,
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4.齐读这几个句子,想想这几个句子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
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最后,让我们深情地朗诵这首《我的中国心》
三、作业
1.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自评反思】
我个人对本篇设计的最得意之处是板书。你觉得呢?它简洁、巧妙,它不仅突出课文重点,而且体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文章的线索,所以根据板书,我的问题设计比较精要,与课后练习结合,注重了提高课堂效率,还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通过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感。
课文的结束部分设计得也很有创意,本来教材是朗诵诗,我把它设计为先唱后朗诵,因为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音乐的氛围中,人会显得轻松,而且学生更易接受,更容易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最后朗诵诗歌时,学生的情绪会更饱满、感情会更到位。
本课,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而教学此课前,可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和拜读《永久的悔》一文。至于如何更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层的思想感情,我还得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