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精选1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
教学点:
1、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2、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凌、崭
3、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鸽、盈
一、质疑导入
1、出示恐龙图片,这是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
2、当你看到“飞向蓝天”几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动物?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3、一个那么笨重,一个那么轻盈,你觉得他们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吗?(我也觉得没有)但是,它们的确又有很大的联系。那究竟有什么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4、齐读课题。
二、生字词。
1、开火车读——全班读
2、强调读音:凌、崭
3、哪个字容易写错:鸽、盈、捷
4、互相检查
二、整体感悟
1、听课文录音,要求:
①听准读音
②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反馈
①茹毛饮血(xue)
②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很多同学都觉得,其实恐龙和鸟,二者毫不相干,其实不仅是你们,很多人都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迅速阅读第一自然段,找找鸟和恐龙有什么不同之处,用“ ”划起来。
2、反馈。出示表格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是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化石,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请问,那是什么?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5、好词:这里有一个好词——凌空翱翔,大家用圈起来。
6、谈感受,指导朗读。
(过渡)
四、小结所以,现在我们就知道了,鸟儿和恐龙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但这究竟是怎么发现的呀?这个问题就等到下节课来解决。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文剩下部分的内容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2
【教材内容】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31课(需2课时)。
【教材分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证实假想的探索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同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身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树立同学探究意识,培养同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理念】
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溢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天性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
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和听说过恐龙这种动物,喜欢它们吗?课前你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1、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3、板书课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4、读题、解题:
是指恐龙中体轻的一支逐步有陆地生存转向空中,最终演化成鸟儿。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自读全文:
指名逐段读,想:
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局部内容感兴趣。
2、查生字掌握情况:
⑴读词语竞赛,出示生字词屏:
分小组读、男、女生读。
⑵猜词语竞赛,出示字屏:
颜色多,绚烂多彩──五彩斑斓 在空中回旋地飞──飞翔
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空中──凌空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局部──点睛之笔。
⑶根据动作选配词语:
放映有关恐龙与鸟类动态画面,认识局部词语,如:
(恐龙的)笨重、愚钝……;(鸟儿的)轻灵、敏捷、飞翔……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⑴先自身读。
⑵再讨论。
⑶汇报:
①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④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⑴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⑵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身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指名带读生字词,听写局部生字。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理清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自读一自然段,画出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二者毫不相干。
⑵“毫不相干”是什么意思?“二者”指的是谁?归纳二者在外形、习性方面的不同点。
⑶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师:为了给人类的假想找到依据,中外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发现?
2、默读第二段,考虑中外科学家的不同发现,并小组交流:
⑴媒体出示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副古生物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⑵“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呢?
⑶指导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科学家在钻研过程中的`心情。在读中感悟欣喜若狂的含义。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局部,并画出自身认为写的好语句多读几遍。说说这局部介绍的是什么?
(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2、指名读三、四段,小组讨论:
陆地上的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飞向蓝天的?
3、完成表格:
恐龙的庞大家族
恐龙的演化过程它们各自的特点作者说明的角度
4、考虑:
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的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5、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6、再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7、班上交流:
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8、练习背诵猎食性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考虑:
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话是这一段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包括的信息?
2、理解:
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里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要证明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只能依赖于对化石的采集。假如能把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全部以化石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就毫无疑问地说,鸟儿是恐龙进化而来。
3、齐读最后一段。
五、概括全文
本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说明简洁,意思完整,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六、积累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飞翔的鸟儿。将这样的语句誊写在积累本上。
七、作业
1、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⑴恐龙最终都演化成鸟类大家族。 ( )
⑵恐龙演化成鸟类经过了三千万年。 ( )
⑶带羽毛的恐龙化石是证明恐龙能飞上蓝天的关键。 ( )
2、分析下面的句子,说说好在哪儿: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
3、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证实假想的探索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难点: 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和听说过恐龙这种动物,喜欢它们吗?课前你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1、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3、板书课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4、读题、解题:
是指恐龙中体轻的一支逐步有陆地生存转向空中,最终演化成鸟儿。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自读全文:
指名逐段读,想:
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2、查生字掌握情况:
⑴读词语比赛,出示生字词屏:
分小组读、男、女生读。
⑵猜词语比赛,出示字屏:
颜色多,灿烂多彩──五彩斑斓在空中回旋地飞──翱翔
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空中──凌空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点睛之笔。
⑶根据动作选配词语:
放映有关恐龙与鸟类动态画面,认识部分词语,如:
(恐龙的)笨重、迟钝……;(鸟儿的)轻灵、敏捷、翱翔……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⑴先自己读。
⑵再讨论。
⑶汇报:
①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④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⑴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⑵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指名带读生字词,听写部分生字。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理清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自读一自然段,画出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二者毫不相干。
⑵“毫不相干”是什么意思?“二者”指的是谁?归纳二者在外形、习性方面的不同点。
⑶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师:为了给人类的假想找到依据,中外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发现?
2、默读第二段,思考中外科学家的不同发现,并小组交流:
⑴媒体出示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副古生物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⑵“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呢?
⑶指导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科学家在钻研过程中的心情。在读中感悟欣喜若狂的含义。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部分,并画出自己认为写的好语句多读几遍。说说这部分介绍的是什么?
(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2、指名读三、四段,小组讨论:
陆地上的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飞向蓝天的?
3、完成表格:
恐龙的庞大家族恐龙的演化过程它们各自的特点作者说明的角度
4、思考:
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的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5、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6、再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7、班上交流:
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8、练习背诵猎食性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话是这一段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包含的信息?
2、理解:
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里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要证明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只能依赖于对化石的采集。如果能把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全部以化石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就毫无疑问地说,鸟儿是恐龙进化而来。
3、齐读最后一段。
五、概括全文
本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说明简洁,意思完整,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六、积累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翱翔的鸟儿。将这样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七、作业
1、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⑴恐龙最终都演化成鸟类大家族。()
⑵恐龙演化成鸟类经过了三千万年。()
⑶带羽毛的恐龙化石是证明恐龙能飞上蓝天的关键。()
2、分析下面的句子,说说好在哪儿: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3、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板书设计】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恐龙中的一支飞向蓝天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轻盈、敏捷、笨重、迟钝、五彩斑斓、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
2、弄清楚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3、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并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楚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2、感受语句表达的准确性,并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题
1、出示词语“轻灵、敏捷、羽毛、五彩斑斓、凌空翱翔”,指名领读,全班跟读。
2、问:“读了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了什么?”,出示鸽子和孔雀图片,让学生用上刚才读过的词语来形容。
3、出示词语“笨重、迟钝、鳞片、鳞甲、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指名领读,全班跟读。
4、问:“读了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了什么?”,出示霸王龙和马门溪龙图片,让学生用上刚才读过的词语来形容。
5、图片对比,从“似乎毫不相干”引出“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一中心句。揭示课题。
二、弄清演化过程,想象并自述
1、问:科学家做出如此大胆地推测,他们有证据吗?什么时候,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投影“20 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痕迹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抓住“欣喜若狂”引导学生体会寻找证据的不易,(及时结合19世纪英国学者的研究之难来体会)了解有羽毛痕迹的恐龙化石对于研究者们的重要性,指导感情朗读。
3、对于辽西的发现,作者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出示“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从“点睛之笔”的理解入手,体会“辽西的发现”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指导朗读。
4、过度引出“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第四自然段)
5、生读文,填写题单。
6、学生汇报,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图片辅助理解,并完成板书。
7、学生不看课文,根据板书提示,发挥自己的想象,口述恐龙飞上蓝天的过程。
三、感受语言准确性,联系生活学会运用
1、师:这篇课文除了把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写得生动形象外,语言的准确性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这一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运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严谨。
2、范例二,出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抓住“一些、逐渐、越来越” 运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语言的准确、严谨。
3、运用。出示“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学生读后说说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运用排比、对比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各种恐龙的特点。
当堂训练:“有些……有些则……;有些……有些则……;有些……有些则……”把恐龙的形态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情景也可以使用这样的句式进行描述。例如(出示)“我的班级是个奇特的大家庭:有些同学喜欢安静,有些同学则 ,有些同学爱好唱歌,有些同学则 ,有些同学喜欢凶猛异常的恐龙,有些同学则 。”
四、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钝、仅、描、隧”等13个生字,会写“笨、钝、谈、鸽”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笨重、迟钝、鸽子”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翔蓝天的演化过程。
4.体会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恐龙、笨重、迟钝、鸽子”等17个词语。
2.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两张图片,我们知道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与小鸟无论从外形还是生活习性看似乎毫不相干,差异极其悬殊,可是小鸟竟然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想知道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飞向蓝天的恐龙》去寻找答案。(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检查自学情况。
恐龙 笨重 迟钝 鸽子 根据 末期 描绘
隧道 形态 公斤 膨大 前肢 鸟翼 具备 开辟
脱离 欣喜若狂
3.指名再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4.生字书写指导。
隧:部首是阝,书写时先写两边,最后书写中间的“辶”。
末:与“未”要正确区分,“未”是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末”是第一横长,第二横短。
翼:部首是羽,上中下结构,但是书写时要注意上面的'“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5.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恐龙向鸟儿演化的过程)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部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重要的信息?
出示句子: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读句子,引导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理解:“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2.课文中提到“二者似乎毫不相干”,“毫不相干”是什么意思?(没有丝毫关系)“二者”指的是谁?(恐龙鸟儿)归纳二者在外形、习性方面的不同点。(恐龙:笨重、迟钝;鸟儿:轻灵、美丽。)
四、课文小结。
同学们这二者到底有没有关系,科学家进行了假想,假想是需要依据的,那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寻找依据。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欣喜若狂、轻盈、敏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的。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4、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有关恐龙的资料 、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挂图展示,激趣导入
二、板书课题、解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三、听课文录音带,自学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自学生字词:
⑴ 认读字:
钝 凌。
⑵ 书写字:
恐、凶、笨、鸽、仅、顿、描、绘、吨、盈、敏、捷、崭。
⑶ 新词: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飞。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释、讨论。
四、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五、小结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并能有条理地介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恐龙这种动物吗?了解它们吗?课前你们已查阅了许多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1、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我们都知道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会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自读全文:指名逐段读,想想课文写了什么。(读完后,指名说)
2、查生字掌握情况:
(1)读词语竞赛,出示生字词: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
(2)猜词语竞赛,出示生字词。
(3)根据动作选配词语:放映有关恐龙与鸟类的动态画面,认识局部词语,如:(恐龙的)笨重、愚钝……(鸟儿的)轻灵、敏捷、飞翔……
3、再读课文,说说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对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筛选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5、班级汇总各小组的问题。
预设一: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预设二:阅读感悟课文写法上的特点。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集体研讨预设一: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方法:(1)先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
①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其中,一些猎食性……像鸟类……
④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飞向了蓝天。
2、集体研讨预设二:阅读感悟课文写法上的特点。(用词准确,生动)
如,(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
(2)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指名带读生字词,听写部分生字。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理清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读第1自然段,画出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二者毫不相干。
(2)“毫不相干”是什么意思?“二者”指谁?归纳二者在外形、习性方面的不同。
(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思考:为了给人类的假想找到依据,中外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发现?
2、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中外科学家的不同发现,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1)出示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2)“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呢?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科学家在钻研过程中的心情。
三、学习第3、4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部分,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这部分介绍的是什么。(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2、指名读第3、4自然段,小组讨论:陆地上的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的?
3、完成表格:
时间繁衍生息的情况各自的特点作者说明的角度两亿四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支撑整个身体生活习性上数千万年后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长几十米……身体形态、性情上庞大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体态、生活习性、体表变化上。
4、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5、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6、再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7、班上交流: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8、练习背诵猎食性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话体现了这一段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包括哪些信息?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小结积累
1、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将这样的语句誊写在积累本上。
[教学板书]
6、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四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恐龙中的一支飞向蓝天
[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在证实假说的过程中,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溢着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因此,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身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精神。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这种动物吗?喜欢它们吗?课前同学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会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二、整体感知,反馈预习。
1、读全文(指读,想: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2、查生字掌握情况(随文)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学习这一段时,根据讨论题,学生自主读文思考,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1自由读文,说说这一段介绍的是什么。(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2再读全段,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的提示,与小组同学合作填写下面的表格。
(注:此表格中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取舍,即教师给出一部分,其余部分由学生合作完成)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
4根据所填写的`表格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庞大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绍给我们的。
5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6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并能有条理地介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恐龙这种动物吗?了解它们吗?课前你们已查阅了许多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1、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我们都知道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会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自读全文:指名逐段读,想想课文写了什么。(读完后,指名说)
2、查生字掌握情况:
(1)读词语竞赛,出示生字词: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
(2)猜词语竞赛,出示生字词。
(3)根据动作选配词语:放映有关恐龙与鸟类的动态画面,认识局部词语,如:(恐龙的)笨重、愚钝……(鸟儿的)轻灵、敏捷、飞翔……
3、再读课文,说说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对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筛选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5、班级汇总各小组的问题。
预设一: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预设二:阅读感悟课文写法上的特点。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集体研讨预设一: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方法:(1)先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
①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其中,一些猎食性……像鸟类……
④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飞向了蓝天。
2、集体研讨预设二:阅读感悟课文写法上的特点。(用词准确,生动)
如,(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
(2)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指名带读生字词,听写部分生字。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理清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读第1自然段,画出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二者毫不相干。
(2)“毫不相干”是什么意思?“二者”指谁?归纳二者在外形、习性方面的`不同。
(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思考:为了给人类的假想找到依据,中外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发现?
2、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中外科学家的不同发现,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1)出示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2)“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呢?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科学家在钻研过程中的心情。
三、学习第3、4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部分,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这部分介绍的是什么。(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2、指名读第3、4自然段,小组讨论:陆地上的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的?
3、完成表格:
时间繁衍生息的情况各自的特点作者说明的角度两亿四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支撑整个身体生活习性上数千万年后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长几十米……身体形态、性情上庞大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体态、生活习性、体表变化上。
4、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5、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6、再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7、班上交流: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8、练习背诵猎食性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话体现了这一段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包括哪些信息?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小结积累
1、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将这样的语句誊写在积累本上。
[教学板书]
6、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四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恐龙中的一支飞向蓝天
[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在证实假说的过程中,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溢着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因此,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身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精神。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轻盈、敏捷、笨重、迟钝、五彩斑斓、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
2、弄清楚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3、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并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楚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2、感受语句表达的准确性,并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题
1、出示词语“轻灵、敏捷、羽毛、五彩斑斓、凌空翱翔”,指名领读,全班跟读。
2、问:“读了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了什么?”,出示鸽子和孔雀图片,让学生用上刚才读过的词语来形容。
3、出示词语“笨重、迟钝、鳞片、鳞甲、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指名领读,全班跟读。
4、问:“读了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了什么?”,出示霸王龙和马门溪龙图片,让学生用上刚才读过的词语来形容。
5、图片对比,从“似乎毫不相干”引出“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一中心句。揭示课题。
二、弄清演化过程,想象并自述
1、问:科学家做出如此大胆地推测,他们有证据吗?什么时候,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投影“20 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痕迹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抓住“欣喜若狂”引导学生体会寻找证据的不易,(及时结合19世纪英国学者的研究之难来体会)了解有羽毛痕迹的恐龙化石对于研究者们的重要性,指导感情朗读。
3、对于辽西的发现,作者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出示“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从“点睛之笔”的理解入手,体会“辽西的发现”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指导朗读。
4、过度引出“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第四自然段)
5、生读文,填写题单。
6、学生汇报,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图片辅助理解,并完成板书。
7、学生不看课文,根据板书提示,发挥自己的想象,口述恐龙飞上蓝天的过程。
三、感受语言准确性,联系生活学会运用
1、师:这篇课文除了把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写得生动形象外,语言的准确性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这一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运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严谨。
2、范例二,出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抓住“一些、逐渐、越来越” 运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语言的准确、严谨。
3、运用。出示“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学生读后说说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运用排比、对比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各种恐龙的特点。
当堂训练:“有些……有些则……;有些……有些则……;有些……有些则……”把恐龙的形态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情景也可以使用这样的句式进行描述。例如(出示)“我的班级是个奇特的大家庭:有些同学喜欢安静,有些同学则 ,有些同学爱好唱歌,有些同学则 ,有些同学喜欢凶猛异常的恐龙,有些同学则 。”
四、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恐龙产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对恐龙知识产生探索的冲动。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学习本课一些好的四字词语。
4、学习课文第1节。
教具准备:
课文课件、生字卡片、恐龙模型。
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导入课题。
二、揭题、板题、读题。(课件)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老师读第1节。
2、分组读第2-5节。
3、老师过渡到生字教学。
四、教学生字
1、卡片教学生字(拼读、组词、部分说句子)
2、认读生字(课件)
五、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过渡到词语教学(四字词语)
六、词语教学(重点词语、押韵)
七、教学第1节。
1、学生齐读第1节。
2、对比朗读。
(男生读说到恐龙——马门溪龙;女生读谈起鸟类——孔雀。)(师板书:恐龙——鸟类)
3、认识霸王龙、马门溪龙。(课件、恐龙模型)
4、提出本文的观点。
(老师读、学生读)(课件展示)
八、课堂“点睛”。
1、老师小结。(布置作业)
2、送恐龙模型。(剑龙)
3、结束语。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这种动物吗?喜欢它们吗?课前同学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二、整体感知,反馈预习。
1、读全文(指读,想: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2、查生字掌握情况(随文)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方法(1)先自己读。(2)再讨论。(3)汇报。
(1)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2)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3)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4)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1)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2)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欣喜若狂、轻盈、敏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的。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4、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有关恐龙的资料 、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挂图展示,激趣导入
二、板书课题、解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三、听课文录音带,自学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自学生字词:
⑴ 认读字:
钝 凌。
⑵ 书写字:
恐、凶、笨、鸽、仅、顿、描、绘、吨、盈、敏、捷、崭。
⑶ 新词: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飞。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释、讨论。
四、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五、小结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4
教学年级:小学四年级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2.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3.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未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教学本文应结合这一实际展开教学。
对于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知之甚微,所以抓住重点段落,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是本文教学的突破点。
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应加强训练,在训练中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恐龙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整体感知。
1、请看老师写一个词语,大声读出来。(板书:恐龙)
2、请看一组图片,并大声叫叫它们的名字。这些恐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恐龙能飞,你们相信吗?(板书:飞)
3、根据课题质疑。
①只有有翅膀的鸟儿才能飞,恐龙怎么能飞呢?(板书:恐龙、鸟儿)
②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③他们为什么要飞向蓝天?
④哪些恐龙飞向蓝天?
二、把握演化过程,深入揣摩词语。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体会用词准确。
1.学习第一自然段。(在一生读、评价读、分角色读中想象恐龙、鸟儿的样子)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指恐龙的某一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了解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②抓住重点句理解: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张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画卷”古生物学家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是“点睛之笔”。
二)释疑: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2、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介绍的是什么?(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②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的提示,与小组合作填写下面的表格。
恐 龙 的 庞 大家 族
繁衍生息情况
时间
特点
第一种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
大小似狗,形态像鸵鸟
形态各异的
庞大家族
数千万年后
有些两足奔跑
有些四足行走
有些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有些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有些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的)
猎食性恐龙
数千万年后
身体渐小,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行动敏捷
前肢渐长,像羽翼,会怕打
体表长出羽毛,无鳞片或鳞甲
转移到树上生存,渐渐具备滑翔、飞行能力
③引读:整体感知恐龙的进化过程。
④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庞大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绍给我们的。(按照时间顺序)(板书: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⑤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了天?他们为什么要飞向蓝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恐龙的演化过程,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最后讲他们其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课文,说说科学家们又有怎么的愿望?(希望那个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2.谈谈你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个句子的理解。
三.总结概括全文,唤起对科学的兴趣。
1.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或者你还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2.播放电影《恐龙》片段。
3.总结: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本中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同学们,也许我们中间就会有一些人,将来能用自己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重现恐龙演变成鸟儿的这一历史进程。
板书设计: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鸟儿
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5
(一)欣赏录像片段,激发学习兴趣。
1、轻松谈话,营造氛围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欣赏一段科学录像。
2、师播放录象,《探究发现》节目中的片段:
一位农民到把化石交给XX博士(1分钟)
3、师:这究竟是鸟还是龙呢?
师:这究竟是龙还是鸟呢?
生:结合课前对恐龙知识的收集,漫谈看后感受。
4、根据学生谈论引入课题
师:(出示板书:飞向蓝天的恐龙)《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它能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利用资料袋初读课文,提取读后信息。
出示资料袋:(有关课文字、词、辽西地区的资料)
师:科学说明文中常常有一些专用的科学术语,老师把这些专用术语收集在资料袋中,今天让我们利用这个资料袋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查找资料袋。
3、师: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A:学生谈到资料袋中知,教师就要求学生读一读有关这个知识的资料。
B:学生谈到课文的有关内识容,教师就力求他能把文章读通读顺。并把学生有价值的(有关文章中心内容)的知识收集到原有的资料袋中,课件件出示。
如: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三)初步感知第四段,理清演变过程,。
1、师: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那么,恐龙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准备,出发!
播放:中生代地球的录像片段。
2、提出要求:
师:好看吧,其实这是电脑科幻片,科学家研究了恐龙的演化过程后制作的。只要我们也来了解这个过程,长大后也许也能作出这样的电影呢!
3、师:那好,我们必须知道科学家是怎么介绍恐龙飞上蓝天的?诶!在课文第几段?(生找课文第四段)
4、赶紧默读第四段,思考这个问题恐龙演化的过程。
5、生:通过朗读课文的句子来说明恐龙的演化过程
6、师:科学家是怎样有条理的介绍的,老师把这些图片编上号码,你能有条理地把这些图片排列位置吗,并用线条表示出来。
生:两生合作排列词卡,理清恐龙演化的过程。
①第一种恐龙②庞大的家族③猎食性恐龙④学习飞行
(四)深入研读第四段,体会语言文字
1、出示学生恐龙图片和课文文字,学生选择一种时期的'恐龙,学作科学家进行介绍。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进行点拨。
2、生A介绍第一种恐龙:
师:你亲眼看到过第一种恐龙吗?读了这句话,你看到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科学家把第一种恐龙和狗、鸵鸟比较,使我们似乎看到了第一种恐龙,不错!
开展比赛,比比谁能把科学家的妙处读出来。生比赛读。聘请读得好的同学为科学家。
3、生B介绍庞大的恐龙家族。
师:抓住形态个异步态、重量、性情不一这些词语,进行引读。
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接读。
4、生C介绍猎食性恐龙。
师:恐龙开始发生变化了,瞧,其中一支猎食性的恐龙,你觉得这支猎食性的恐龙会是哪种形态的恐龙,请你用上科学家的大约、可能这样的话来说说。
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比划猎食性恐龙发生什么变化。
5、现在恐龙就要展翅飞行了.你们认为科学家认为恐龙学会飞行的方法有几种假说.
生D:两种,一种是树栖学说;另一种是地飞学说.
师:这一次,给同学们扮演恐龙,你可以选择自己相信的一种恐龙学会飞行的学说恐龙学飞的过程.
6、制作恐龙演化过程的图片。
(五)总结学法,充实资料袋。
1、师:课文中还有许多象第四自然段那样表达准确的句子,你还能找出来吗?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生: 比较课前学生的表达与科学家的科学结论,哪一个更加准确?
结论:原来科学家的语言是这么生动、准确。我们把这样生动的句子也收入到资料袋。
2、师:激烈的竞赛结束了,老师想让同学们静心思考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在学习第四段的。
生:我们用读一读,理一理、讲一讲的方法学习课文文章。
师:我们把这个学习方法也放进资料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