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 篇1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道德经》读后感 篇2
晚清著名大臣曾国藩说:如果你不是圣人,你就是动物。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鼻祖,被尊为圣人。自古以来,学者们最钦佩和向往的就是成为圣人。
那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呢?圣人之师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一章中说:知不知,尚;不知,病也。圣人无病,以其病。夫唯病,以不病。老子认为圣人是无病的,也就是说,没有错误没有错,因为圣人认为他们的错误是一件大事,知道他们的错误立即找到纠正的方法,所以错误变成了乌有。后来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是妇孺皆知的名言名言: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要求圣人对吗?先举几个例子。在古代,三皇尧舜禹当政时,政府前面都有一面鼓,供人们在击鼓后当面指出时政的弊端。朝野训臣成群,畅所欲言,执政人员的过失因及时改正而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三人至今仍被尊为治政大圣人。也听说春秋时期的卫大夫贤臣陈伯玉,每天都要反思前一天的错误,并记录下来,警告下次永远不要重蹈覆辙。因此,在他知道命运的那一年,前49年的过错得到了纠正。经过50年的坚持,他只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圣人,把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诸侯赢得了人民的心。就连孔子也经常赞赏他。然后是曾子,他在论语中留下了一句名言,他说我三省五身。但他真的是一个言行一致的'绅士。
《孔子家语》里有一个故事,说曾子被父亲打了。被打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劝父亲停下来,反而叫父亲尽力打,还以为是孝顺。后来孔子指出他的行为是愚孝,差点陷入父亲的不义之中。听了之后,曾子突然意识到自己参罪大了。谢谢你。在这个故事中,曾子先愚弄孝道,认为孝道,用老子的话说是不知道,是疾病;后来,他意识到孔子的错误是疾病,最后他纠正错误是不生病。”
从几个例子来看,无论谁想成为圣人,都必须重复三个过程,一个是普通人不可避免地错误;二是及时发现错误;三是纠正错误;只有不断重复这三个过程,才能完成人格升华,从平庸的毛毛虫羽毛到美丽的蝴蝶!
《道德经》读后感 篇3
看到新华网发的这尊老子金像,我激动万分!因为我从三岁起就背诵《老子道德经》了。如今我对这本书还是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我一个小小的女孩儿,为什么喜欢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经呢?因为背经诵典,就可以“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还因为“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两千五百年前,他写下了道德经。这本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学习,都可以受益。连鲁迅和爱因斯坦都喜欢道德经呢!这本书里有许多经典名句,经常萦绕在我的耳边,激励我不断前进。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我一看卷子,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哈哈!太简单了,我准能得一百分!于是,我急急忙忙地答完,也不检查,就得意洋洋地交了卷子。还暗暗地嘲笑同学像蜗牛一样慢。第二天老师说:“大家考得很好,刘恺溪100分……”我伸着长长的脖子,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着急地盼着喊我的名字……徐嘉88分!我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儿,吓得目瞪口呆!我蒙了!这时,我感到老子爷爷贴着我的耳朵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顿时明白了:要从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
从那以后,我刻苦地学好每一门功课,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三年多下来,我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年年都被评为校、区三好学生,在学校、区、市和全国共得了四十多个奖项和证书,其中有作文全国一等和二等奖,英语青岛市金奖,DV市一等奖,钢琴市银奖并考出了八级……我打心眼儿里感谢老子爷爷!感谢《老子道德经》!是他老人家领着我,是道德经抚育着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使我变得知书达理,心胸开阔,聪慧坚强!
我多么想天天拉着老子爷爷的手,骑着青牛,背诵着他的经典著作,和亿万个“国学热”们一直走啊走,攀啊攀,登上光辉的顶点……
《道德经》读后感 篇4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争夺功名利禄;不以难以得到的东西为珍贵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盗;不显现那些能诱发人们贪欲的东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纯洁人们的心思,满足人们的温饱,减损人们的遗志,增强人们的体魄。永远使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自以为聪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张,以无为的方式去对待一切,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老子主张无知无欲,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周王朝分崩离析,五霸代兴,战争频繁,野心勃勃的诸侯们都像代周而立,社会生产力在不断的争斗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老子面对战乱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来是清静纯洁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欲的隐忧,争名夺利,贪图物欲,于是就产生了奸诈巧伪之心。二者是引起社会动乱的'根源。主张去除名利,净化人们的心灵,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从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史进行反思这一角度来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生存意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人类已经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动物,同时也是破坏地球、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由于人的活动,地球的臭氧层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平均气温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气、水源、土壤等极大地损害和恶化。大自然已开始疯狂报复人类。据统计,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气环境中,引用这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水。这些污染又翻过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于癌症,而癌症决大多数十有环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亲已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人们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识、财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类在不断着创造文明,同时也在不断为自己挖掘着坟墓。
《道德经》读后感 篇5
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国学这一门课程。每个年级的国学课本不同,我们五年级,学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一开始,我一点儿也不理解,老子讲的道家学。老子说,道非常模糊,它看不着也摸不着,它令人捉摸不清,但它却是推动世间万物进化的力量。我就不明白了,按老子所说,那这个道就是无形的喽,既摸不着也看不着。如果是无形的',它哪来那么大的能量去推动万物进化、变化?我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是自然形成的,怎么倒成了这个无影无形的道所致?老子还说,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带着道,可我做事情时怎么看都只看到周围的灰尘,哪里有道,道在哪里?我十分迷惑。不过我的这些想法,大家似乎都有。老子是得道高人,他讲的话,我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理解得了呢?有时,连那些专门研究国学的老师都不能完全明白老子思想中蕴含的道理。我想:虽然,老子说的大概念、大设想、大道我们不能很快明白,但他从“大道”里说出来的生活小道理却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的道理。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句就让我佩服之至,情不自禁地称赞老子观察身边细小事物的能力。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形的实体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方便,其实是无形的空虚之处发挥了作用。没错,你看:一个杯子,水倒进去是杯子里的空虚之处容纳了它,而不是实的那一部分容纳它。同样的道理,一个房子,只有有了房子中间的空地方,房子才有了它的作用,它才可以住人。现在,我们想象,空虚之中含了道,那么,是不是就是道在无形之中帮助了我们?哈!对,就是这样,这样一来,老子的话是说得过去的。
经过注释的指点,加上我自己的理解,也才领悟了这么一点点,但这却让我很有成就感。想到这《道德经》里还有多少的秘密等着我去发现,不禁让我悠然神往。我想我爱上了《道德经》,爱上了国学,爱上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道德经》读后感 篇6
《道德经》原名《老子》,与《庄子》并立。 但是,关于老子和李二期,自古以来就颇有争议。 回答你的问题。 后来,他对弟子说:“鸟儿,我知道它们会飞;鱼,我知道它们会游泳;野兽,我知道它们会走路。能走的可以叫竹子,可以游泳的可以叫竹子。” 龙,飞者谓之竹。至于龙不知,乘风云而上天。今日见老子,似龙也。” 由此,我知道老子是多么的高深莫测和睿智。
《道德经》分为第一部《道德经》和第二部《道德经》,共81回。 《道德经》有五千字。 这一方面探讨了宇宙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并将其意义融入到自然、现实、社会、国家、民生等诸多方面。 ,军队的六个方向。 全书思想统一一致,用朴素的辩证思维建构了老子独特的、跨越时空的理论思想体系。
其中最著名的一章,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章,就是《道德经》的开篇。 姓名。 无名,天地之始; 名为,万物之母。 故总无其事,欲见其妙; 总有,你想看到它的美丽。 此二人同出异名,同名玄。 神秘莫测,万千奇观之门。 正如施德清所说:“这是老施学问的全部,五千余言唯此一章。”
但对我来说,我最喜欢的是第9章:保持它并获得它,不如它。 如果你试图去磨它,它就不能长久保存。 满屋金玉,无物可守。 有钱有傲,怪自己。 功遂退,天道。 在这一章中,老子将做人之道延展为自然之道,告诫世人不要事事执拗,要知事成后退。 追求名利是人的本性,但如果过于追求名利,事情就会反其道而行之。 这就是“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 人也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一,自然受“物极必反”的自然法则支配。 人若如杯载水,追名逐利,任其堂堂金玉满堂,则其财不保。 他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因此,我懂得了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一个度,不要过分追求私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