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设计

短文网

2025-11-03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科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科学教学设计 篇1

课题6: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

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

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

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2、人参可以做药材。3、地瓜能做淀粉。4、甜菜能加工糖。……)

总结提升: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收获”栏)

板书设计:

一、根的特点:直根(主根粗大)、须根(由不定根组成)、根毛

二、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科学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思路】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根据这一理念和中班幼儿的好奇兴趣,我选择了《寻找小秘密》这一主题活动,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其中《空气娃娃》就是其中的一节活动,它主要知识点为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方法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目标】

1、有探索、思考问题的兴趣。

2、知道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有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器材:杯子、盆子、蜡烛、塑料袋、气球、打火机、水。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1、幼儿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塑料袋,请小朋友自己取一个来变个魔术。先看看袋子里面有东西吗?请你想办法(不能装东西)把塑料袋变鼓起来。

①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谁知道里面装了什么?

②你是怎么找到空气的,是在哪里找到的?你们看得见空气吗?能摸得到空气吗?闻一下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2、小朋友变得都非常好,老师这还有一个空杯子,你觉得里面有空气吗?那让我们来试试。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示范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学习词:空气)。

教师小结:水流到杯子里,把杯子里的空气挤出来,我们就看到了气泡。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3、那么谁来告诉老师空气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空气看得见吗?用手摸得到吗?用鼻子闻得出吗?现在我们来听听空气娃娃的自我介绍吧!(课件)

教师总结:空气是看不到的,而且用鼻子闻闻也没有味道!用手去抓一抓也抓不到,但是,我们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空气是存在的,

(二)认识空气的作用

4、提问: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呢?

教师:请你象我这样做:我们把鼻子用手捏住,而且嘴巴不要去呼吸,过一会怎么样呢?有什么感觉呢?那说明了什么?(我们需要空气)

延伸:我们需要呼吸空气,还有什么需要呼吸空气?(动物!植物!)

总结: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办法生存!

5、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还能帮我们干什么呢?

(引导:爸爸骑的自行车上什么需要空气?上的?汽艇上的.?打气用的打气筒?潜水用的氧气瓶?游泳圈、皮球)小朋友说的都对,老师在给小朋友补充一个,就是做饭用的火也需要空气的帮忙,才可以燃烧。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小实验!老师准备了一个蜡烛并把它点燃。我们来看看如果没有空气的帮助,火会怎么样?用杯子盖住瓶子,蜡烛熄灭,证明没有空气火就没有办法的燃烧。

提问: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了?

总结:空气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可以看到它的用处。小朋友只要平时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许多这样的小秘密。

(三)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6、可是现在问题来了,空气娃娃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你们看(出示图片):小朋友看到什么地方冒黑烟啊!(工厂!尾气排放黑烟)这些黑烟都是在污染我们的空气娃娃,如果空气被污染了对人类会有什么危害?

小结:如果我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人体危害可大了。植物和人都喜欢干净的空气,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空气变得干净呢?

7、学做“环保小卫士”

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身体健康。(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生活区焚烧垃圾等。)

(四)游戏:气球火箭

1、什么样的气球火箭会飞得高些远些?

2、师生共同游戏数次结束。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教学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对其分类。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沉浮实验的乐趣,萌发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组半盆清水、两个盒子,盒子分别贴有“↑”、“ “↓”的符号。

2、钥匙、小木块、玻璃弹珠、回形针、泡沫板、海绵、橡皮泥等小物品每桌若干。

3、鸡蛋、烧杯人手一个,实验每桌一盘。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小客人,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出示钥匙等小物品,请幼儿说出是些什么。

二、初步探索活动:

1、师:“今天我们要和这些小客人做一个玩水的游戏。看看这些小客人到水里后会怎么样。你们先猜猜看,他们到水里后会发生什么?”(幼儿回答)

2、“有的.小朋友说他们会沉到水底,有的说会浮在水面,是这样吗?老师也不清楚,那就请小朋友每人选一样东西放到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然后把你看到的结果告诉老师。

3、幼儿做实验,教师指导。

4、幼儿讲述操作的结果。鼓励幼儿:“小朋友真棒!我们实验的结果和刚才想的是一样的。有的小客人到水里会浮起来,有的小客人会沉到水底。”

5、沉浮物体分类。

师:“小客人都玩得非常开心,但是天色不早,他们要回家了。这有2个盒子,就是小客人的家。看看上面的箭头,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们分别是谁的家?应该把谁送到这个家里呢?——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不但发现了哪些小客人会沉在水里,哪些小客人会浮在水面,而且还把它们送回了自己的家,我替它们谢谢你们。

三、沉浮转换实验:

1、师:“老师这里还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鸡蛋,请你们把鸡蛋放到烧杯里看看鸡蛋会怎么样?”

2、幼儿和老师一起操作,得出结论——会沉下去。

3、变魔术——请幼儿闭上眼睛,老师快速在杯子里放上食盐搅匀,然后请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鸡蛋浮起来了。)

4、提问:“谁知道老师的魔术怎么变的?”——请幼儿找找老师的桌子上有什么,猜猜看。

5、指导幼儿变魔术。边做边仔细观察鸡蛋是怎么从沉的状态变成浮的。

6、请幼儿讲讲刚才是怎么做的。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其中的奥秘。

7、小结:你们可真厉害,硬是让原本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了,看来,沉和浮,是可以想办法转换的。

四、提出问题,制造悬念:

小朋友先前做实验的时候放在水里的橡皮泥是沉在水里还是浮在水面的呢?(沉),可是老师知道它们非常想和浮在水面的蛋宝宝做好朋友手拉手,谁能想办法让它们也浮在水面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活动结束后解决好吗?

延伸活动:

橡皮泥大变身。

科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2.具有认真观察和探究仿生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具有模仿生物的构造或功能进行发明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意识到动物、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教学准备:

1.供课堂观察用的茅草的叶、苍耳的果实(或其他植物),放大镜等工具。

2.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1)讲述: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2)提问: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锯子?(发现茅草——观察茅草——产生联想——大胆尝试——发明锯子)

(3)交流:我们在树林、在野外有过类似鲁班的经历吗?哪些植物容易划破和刺伤我们?哪些植物容易粘在我们的衣服上?

(4)我们也像鲁班一样,来认真研究我们身边的这些植物。

2. 观察容易划破和刺伤人、容易粘衣的植物的特点。

(1)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观察材料和必要的观察工具。

(2)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发现。

(3)交流。

(4)讨论:我们观察了这些植物的特点,能产生哪些想法呢?

3.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的发明。

(1)讲述: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了许多物品。你们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2)用课件或图片展示: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

(3)小组讨论:图中这些新技术分别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研制出来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4)根据以上发明的实例,你认为在生物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5)讲解: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以下过程:

明确需要:在生产或生活中,为了完成某种工作,需要具有什么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寻求启示:通过观察或在无意中发现,某种生物的构造或功能与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很相似,在这种生物的启示下提出发明的设想。

设计制作:根据发明的设想精心设计,根据设计试制出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

实验定型:经过反复实验、修改,完成发明。

4.课外活动。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构思一件科技创新作品。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提出创新设想。

(1)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画科技作品设计图。

(2)交流、展示:我设计的是什么?它是仿造什么生物的特点研究的?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设计可能很富有想象力,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要鼓励和保护,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完成一件科技小作品除了有创意之外,还要考虑实用和可行性。)

(4)向学生介绍一些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小发明作品,供学生学习借鉴,讲解常见的创造发明方法。

2.指导学生完善科技作品设计方案。

(1)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2)组内交流方案。

3.制作科技作品。

一件科技作品的制作往往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继续探索、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板书设计:

7 茅草与锯子

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

作业设计:

填空:

1、锯子是( )在( )的启示下发明的。

2、飞机是受()的身体构造和特点的启示而发明的。

问答: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受生物的什么启示而发明的?

科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识。

2、能自己查找关于宇宙方面的知识。

3、通过本课学习,能对宇宙产生兴趣,并热爱我们的航天事业。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关于宇宙方面的各种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让学生查找关于宇宙方面的资料。

2、结合上几节课的内容,引领学生学习宇宙,探索宇宙。

二、膨胀的宇宙

1、我们知道在太阳系之外还有很多星体,你们都查找到了哪些关于宇宙方面的资料。

学生小组查找资料,并交流资料。

2、观察宇宙图片、资料,说说你对宇宙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3、你知道星系间的距离是多少?能用千米单位来计算吗?

学生讨论,寻找资料。

4、引出用来计量恒星距离的单位──光年。

5、我们知道银河系是非常庞大的星系,在宇宙中你还发现和它类似的星系吗?

学生查资料,仙女座星系、猎户座星系等。

6、师讲述:现在人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经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还发现宇宙正处于膨胀之中!

三、充满活力的宇宙

1、出示恒星一生的图片。说说恒星的一生。

学生边看图片,边查寻有关恒星资料。

2、师讲述宇宙中每时每刻都会诞生许多恒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

3、学生观察超新星的爆炸前后图片,想象充满活力的宇宙运动过程。

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你知道人类最早登上月球的是什么时候?

学生查寻关于人类登月的新闻资料。

2、我国是世界公认的火箭发源地,说说我国航天事业,以及对我国未来航天事业发展的猜想。

3、关于航天方面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学生继续查找资料。

4、阅读书本,人类在航天事业上所做出的贡献。

5、查寻为航天事业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

五、课后延伸:继续寻找关于宇宙方面和人类在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以及我国“神州xx”载人飞船资料。

科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坡度越小(平缓)越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科学实验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课前准备】:

学生材料:搭斜面的木板2块、铁架台,重物,测力计一个,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演示材料: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的课件,纯净水一桶,厚实的大木板三块(长、中、短)。

小组分工:四人一小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实验,提示监督各自的任务)、材料员(取、收实验材料)、记录员(实验记录)、汇报员(实验结果的汇报,其它组员可补充),本课中每人可至少操作一次。四人在不同实验课中轮换分工。

其它:学生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熟悉桌上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提出任务:谁能把这桶水搬到桌子上来?你能利用这些木板,把水桶放到桌子上吗?

2.分别操作后问:两次搬水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揭示斜面概念:像这种斜架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

4.引出探究问题: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觉得利用斜面来搬重物有什么作用?

二、探究斜面的作用

1.斜面能省力只是我们通过感受得到的一个猜想,是不是真的能省力,要怎样得到证实?

2.怎样设计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3.修正实验方案:

4.规范实验步骤:

5.领取记录单,开始小组实验。

6.各小组上台汇报实验结果,借助幻灯。

7.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斜面能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出问题:不同坡度的斜面省力规律?

师:刚才通过实验已经验证了我们的推测:利用斜面确实比直接提升重物省力。出示另两块木板,提出问题:把这两块木板也搭在桌子上形成斜面,分别用它们来提升水桶,省力情况会一样吗?如果按用力大小顺序怎样排列?(引导学生推测斜面的省力规律)

2.学生进行推测,追问:你这样推测有什么理由?(骑车上坡,坡越陡越费劲)

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推测?

3.设计实验

1)制定实验计划表(每组一份,同时课件出示)

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计划表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坡度越小,用力越()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修改。(要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可通过改变木板的长度实现,有的同学可能会只用一块木板,通过改变高度来改变斜面坡度;不改变的条件:重物不变。实验设计:用三块木板搭成三个坡度不同的斜面,分别用测力计测得在三个斜面上提升同一重物所用的力。)

4.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提醒:A.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

B.在第一次实验前,已规范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此处可再次提醒,匀速拉动重物时再读数。

C.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做好正确记录,有问题小声讨论,不能让其它组成员听见。

D.做完实验后,及时整理实验用品,并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实验)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我们的发现

四、联系生活,延伸问题

1、寻找生活中的斜面(学生举例并说明,质疑。)

2、出示生活中人们应用斜面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其中的斜面原理

3、小结.

科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科学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2.了解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知道呼吸、燃烧都需要空气。

3.积极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懂得要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活动重点:

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活动难点:

了解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知道呼吸、燃烧都需要空气。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提前渗透空气污染的原因。

材料准备:透明塑料袋、玻璃杯、蜡烛每人一份,皮球,蜡烛燃烧课件,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环境污染的ppt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魔法口袋,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特点。

提问:猜一猜我的魔法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你们能不能看见它?能不能摸到?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小结: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主动探究,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提问:空气都藏在什么地方呢?幼儿先进行猜想然后验证。请你拿着宝袋去教室找找吧。找之前记得:一定要把你的.宝袋装的满满的;在哪里找到的空气:听到拍手声立马回到座位上。

说说你的空气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小结:原来桌子下、空调旁、门后边都有空气,空气无处不在。

3.借助课件《燃烧的蜡烛》以及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ppt图片,大胆猜想,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空气的用途。

(1)通过游戏,了解人类和动物离不开它。

提问:空气都有哪些作用呢?请你捏住鼻子,闭紧嘴,现在有什么感觉?除了我们人类谁还需要空气?

小结:人和动物都需要空气,没有空气,都会窒息而死。

(2)蜡烛燃烧实验操作,知道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提问: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吗?如果我把杯子扣在蜡烛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去当个科学家操作一下吧。

蜡烛有神变化?为什么会熄灭?是很快熄灭的还是慢慢熄灭的?幼儿猜向后播放课件《燃烧的蜡烛》幼儿观看。

小结:燃烧也需要空气。

(3)观看ppt图片,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

提问:看,我今天带来一个皮球,它里面是什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的哪些东西里边是空气做成的?教师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小结:生活中我们踢的足球、游泳圈、结婚龙门等都是空气做成的,空气的作用真大。

4.观看空气污染ppt图片,交流空气污染的原因,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问:这个人为什么要带口罩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希望大家成为环境小卫士,自身做起,时刻提醒周围人们保护我们的环境,相信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里。

活动延伸:

现在我们每人拿一个“魔法袋,到户外收集空气,去放飞“风等”

科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橡皮泥等。

教师演示:地球仪,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在讲台前摆放一只地球仪)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各种各样的。反映在这地球仪上,我们通常说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绿色代表(平原)。像这些高高隆起的地方往往就是一座一座的(高山)。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

(的确如此地球并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内部外部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变化着。)揭题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火山改变地形

地球内部的运动我们见过吗?

师,是的,我们谁都没有看见过。那我们又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是运动着的呢?请看大屏幕:1963年一艘渔船漂泊在漫无边际的大西洋中,忽然间有渔民看到远处海水汹涌翻滚,转眼间升腾起数十丈烟柱,弥漫了整个上空。结果一昼夜之间在海面升起了一座苏尔特塞岛。为冰岛共和国增加了一块新的土地。

谁来说说大西洋海域里发生了什么?(火山)(板书:火山)从哪里看出来?(海水汹涌,有浓烟产生)火山爆发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了小岛)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火山,你决定用哪个词?(猛烈)(板书:猛烈)为什么?

小结:如此可见,火山带给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是多么猛烈啊!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让同学们感受一下震撼的火山爆发。

2、地震改变地形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卫星拍摄的照片。这是同一个区域不同时期拍摄的两张照片。可能不是很清楚,老师做一些大概的描述:这是蜿蜒曲折的河流,两边是高山,在高山的峡谷间是城镇与村庄。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两张照片上地形地貌有什么不同。

(河流堵塞;山体滑坡;村庄掩埋了,公路塌陷了。)小结:一句话,这里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是哪儿呢?(屏幕出示:四川省青川县)同学们应该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变化如此猛烈吧?(板书:地震)(课件:细节)

这次地震不但伤亡惨重,而且使当地的地形地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如:(课件出示)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到影响露出水面。

这次地震又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老师再来介绍一次地震:1920年,在宁夏的一个地方也发生了剧烈地震,地面出现了许多长达几米到几十米的裂缝(课件出示:裂缝),从山上崩塌下来的泥土、石块把长约2500米的河流堵塞,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湖泊(课件出示:湖泊),这就是由于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3、小结。

由此可见,每次强震过后,都会改变地球的地形地貌。你们还知道哪些因为火山爆发或地震而形成的地形地貌吗?(补充课件:富士山、唐家山堰塞湖、火山锥、断层)

三、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每年全球有震感的地震不少于上百次、火山不少于50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呢?

教师解释:科学家们对地震和火山都进行了跟踪调查。慢慢的他们发现这与地球内部运动有关。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课件出示)。地壳是有岩石组成。它包括岩层上面所有的陆地和海洋。我们人类及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生活在地壳上。往下是地幔。地幔主要有流动的物质岩浆组成,我们看到的火山爆发时的岩浆就是从地幔喷射而来。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课件出示: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及我们国家所在的亚欧板块。)这些板块就如同漂浮在湖泊上的树叶也在运动着,唯一不同的是运动很慢,我们不易察觉。这一学说称之为大陆漂移说。开始很多人质疑不相信。可慢慢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证据证明这一学说。(板书:大陆漂移说)

1、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现在我们来仰望一座高山。它是(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的'山。瞧,科学家们在这作座高山上发现了什么?(出示:喜马拉雅上上发现的各种海洋生物化石。)

的确,许多证据表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你们推测推测:喜马拉雅山是如何产生的?

科学家们认为它是怎样产生的呢?请让我们关注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图上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他处在哪儿?(出示:地形图)

它正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师:注意这交界处。我们刚才知这两个板块是运动着,它们之间会发生(碰撞)碰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用挤压两本书做实验,发现两本书中间隆起了。)联系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两个板块碰撞,交界处就会抬升,隆起。(板书:碰撞高山)其实这个抬升过程是很缓慢的。是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壳运动才造就了今天如此伟岸的高山。同学们相对于地震、火山改变地形的猛烈,这样的板块碰撞改变地形要来得(缓慢)。(在碰撞前加上缓慢一词)

根据科学家测定伟岸的喜马拉雅山现在每年还在以0.33——1.27厘米上升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印度洋板块还在撞击亚欧板块。)

2、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

了解了高山的崛起。我们一起到非洲大陆随同科学家预测这块神奇大陆的未来。

科学家们在卫星传来的非洲大陆照片惊讶的发现了一条大裂缝。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生:(读图及相关文字)在非洲大陆的卫星照片上,科学家惊讶的发现有一条大裂缝。纵穿非洲东部。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深达1000至2000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总长超过8000公里。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

科学家们把它称为地球的大伤疤。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裂谷呢?(原来大陆板块除了相互的碰撞,自身也会在岩石圈脆弱的地方产生分离。东非大裂谷就是一个典型。)也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吧。(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学生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那么预测一下,几百万年之后,非洲大陆会出怎样的情境?

(裂谷会更大。非洲大陆分成两块。)

师;老师告诉你们,你们很很能干,你们的预测和科学家预测几乎相同。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预测。(屏幕出示)

小结:大陆板块分离产生裂谷。那么在海洋深处板块分离会产生?(海沟)

(板书:分离裂谷、海沟)。这样的地形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是很(缓慢)的。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科学教学设计 篇10

活动目标:

1.感知滚动现象,初步理解圆形的物体可以滚动,方形的物体不能滚动。

2.了解圆形物体在平地和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不一样。

3.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有玩皮球的经历

材料准备:圆形物体(如小汽车、罐子、积木、皮球、玻璃珠等)、方形物体(如积木、方形盒子等)

活动重难点:

理解圆形的物体可以滚动,方形的物体不能滚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观看视频《足球比赛》,让幼儿感知足球滚动的现象。

2.探索思考:

(1)视频中的足球是什么形状的?

(2)它是怎样运动的`呢?

二、幼儿自己动手玩一玩。

探索发现:

1.圆形物体滚动的特点。

2.圆形物体在平面上是怎样运动的呢?

3.小结:通过各种圆形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我们可以发现,圆形物体在平面上是以滚动的方式运动。

三、幼儿玩一玩,想一想。

探索发现:

1.圆形物体在斜坡上怎样运动呢?

2.和在平面上的速度一样吗?

3.小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圆形物体在平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不同,在平面上滚动得慢,在斜坡上滚动的快。

四、感知方形物体运动的特点。

1.探索发现:

(1)幼儿在平面上进行实验,观察方形物体是否可以滚动?

(2)幼儿在斜坡上进行实验,观察方形物体在斜坡上是怎样运动的?

2.思考:方形物体能在斜面上能滚动吗?

3.小结:通过以上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方形物体在平面上不能滚动,在斜坡上可以滑动。

五、分享交流。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可以滚动呢?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吧!

活动反思: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微课《圆圆方方滚一滚》以幼儿熟悉的《足球比赛》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操作、探索,观察、对比、思考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活动过程是以幼儿为活动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幼儿通过“玩中学”知道:圆形物体是以滚动的方式运动,在平面上滚动得慢,在斜坡上滚动的快;方形物体在平面上不能滚动,在斜坡上可以滑动。

科学教学设计 篇11

认知目标:

1、能利用图表整理有关资料。

2、在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年。

3、了解太阳对动物生活习性的影响。

拓展性目标:

以“太阳与动物“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活动准备:

有关文字及图片资料、小动物玩具。

调查当地有哪些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哪些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课前,同学们针对“太阳与动物关系”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观察或查阅了资料,太阳与动物有什么关系?大家对次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向大家汇报。

1、让学生对自己了解到的`“太阳与动物关系”的情况进行汇报和交流。

(1)分组进行交流

(2)将交流的结果进行简单汇报

(3)各组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

活动二:

1、提出问题:如何整理这些信息资料呢?

(1)设想几种统计信息自料的方法。

(2)分析如何使用图表整理信息。

2、分组用图表进行整理了解到的信息资料。

(1)先将图表画下来。

(2)将动物资料按热带、寒带、温带进行分类。

(3)按白天活动、夜晚活动的动物进行分类。

(4)数一数每种环境下的动物种类有多少。

(5)统计结果在图表上利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

3、将统计表展示出来

(1)利用多媒体展示。

(2)再次将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形成最后的统计表。

5、对最后的统计表进行分析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发现其他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自由活动:

1、谈话: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太阳与动物的关系,请同学们再以太阳与动物为主题,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

2、2、评价学生的活动。

3、学生进行互相评价。

拓展活动:

提出建议:以“太阳与动物”为题 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一些其他的相关活动。

科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收集证据的能力。通过图、文等手段记录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2、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大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的志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意识到空气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群体的生存,了解大气污染的部分原因,激发他们为保护环境而奔走疾呼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香水的扩散”

教师手执打开瓶盖的香水瓶站在教室的一角,让学生闻到香水气味就举手站起来。引导学生观察香水扩散的规律,由此引出“香水的分子能跑到空气里,其他一些物质也会跑到空气里吗?”

2、观察与猜想“空气里有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广泛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人为的众多的空气污染源。可结合书本上的.插图进行启发。

大家所说的都是真的吗?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污染到底对我们的产生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在讨论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去实验、调查及进一步研究的欲望。

3、实验或调查(“空气里的颗粒”或“汽车尾气的危害”)

“空气中的颗粒”与“汽车尾气调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当然也可以两个都做)。

4、交流研究成果

在学生进行充分调查积累的基础上,再利用课堂教学时,以研讨形式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共同商讨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

5、拓展活动

到附近做一个主题为“还我清新空气”的宣传活动,或给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