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精选11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
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工具
多媒体、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那位同学给我们分析一下,如图手持杯子静止时,玻璃杯受到什么力?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这个力不是弹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讲授
讲授实验内容,体验摩擦力
在分析摩擦力之前,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摩擦力。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但手掌相对桌面静止。
2.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感受,纠正学生的错误
一、摩擦力(F摩)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
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
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c.接触面不光滑
3.摩擦力的方向: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
从力的三要素看,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呢?
那我要想知道某种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比如这个木块放在这个长木板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我该怎么办呢?
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摩擦力吗?
介绍实验装置,指导学生实验
好,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测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引导
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组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由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
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注意要说明你猜想时是根据什么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
刚才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可是这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我们怎么来研究呢?
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控制变量法
下面就请你根据经验,进行猜想,并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注意实验表格自行设计,实验后交流
实验后,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1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教学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
三、自主教学,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
2.按照上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选作)如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流体压强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3.会解释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流体压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4、45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流体?怎样能使流体流动?举例说明。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3.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这就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
1.小试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或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边做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通过我们的试验探究,我们验证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思考一下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呢?
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
飞机静止在地面,能否自动腾飞?不能;
飞机加速前进时,机翼上下方空气的流速关系是:上方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空气流速;
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飞机上下方压强的大小关系是:下方压强大于上方压强;
由此,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重力时,飞机就腾飞了.
3.观看龙卷风视频,你知道龙卷风是如何产生的吗?
4.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三节直径不同的塑料管联结在一起,然后与抽气机相通。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分别放入管内,将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当抽气机抽气时,观察计算机上三个位置气体的压强值。分析是不是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教师点拨
1.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
2.气体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液体也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
●跟踪训练
1.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图所示,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B )
A.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B.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C.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D.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2.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撑一把雨伞行走在雨中,如图所示,一阵大风吹来,竖直方向伞面可能被“吸”,发生形变。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B )
A.伞面被向下“吸”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C.伞上方的空气流速等于下方D.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3.把一根长约250px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轻轻吹气,会看到A管中液面上升,这是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增大,使压强减小而造成的结果。
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B处,压强较小的是B处(填“A”、“B”或“C”).
5.火车站台边缘处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其原因是火车急速驶过车站时,易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线以内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以上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山东日照)如图所示,舰艇护航编队在较近距离时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两船之间流体流速大压强小,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
两个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
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么?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面积。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绵、砝码。
板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
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1 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实践生活中找到连通器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
1、出示连通器,请同学们观察这种容器的形状和特点。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将连通器装入水,让同学们观察水位,把连通器沿竖直面旋转,但水未溢出,继续观察。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让同学叙述自己所见过的哪种属于连通器。
茶壶,水塔,锅炉水位计等。
3、请同学上台把两根玻璃管和一根橡皮管组装成连通器,并装入水体验连通器的特点。
二、船闸
介绍三峡水利工程:为什么我们要把长江拦起来?当长江拦坝之后会出现什么难题?
引入船闸。
让同学先阅读课本船如何从上游行到下游的,然后起来叙述船又是如何从下游行到上游的。
三、应用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练习:
1、潜水艇潜入水中越深,受到海水的压力越 ,它在水下航行的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处受到的压力 。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 。
3、船闸是根据 原理修建的。
4、下列器具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茶壶 B、自来水笔 C、水渠的过路涵管 D、锅炉水位计
5、潜水艇深潜到104m的海底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一条约30cm的扁鱼在海底游动,这条鱼的形状为什么是扁的?如果将这条鱼拿出水面,它将怎样?
6、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7、在洪水季节,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大时,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将有何变化?为什么 ?
能力提高
8、探究: 。
9、请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方便杯、可乐瓶等)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要求写出所需器材、试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教学重点
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 EQ F(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复习引入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 EQ F(W,t)
P——功率 W——功 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一、复习引入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 EQ F(W,t)
P——功率 W——功 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8
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掌握机械效率的意义、计算、测量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和分析,理解功和机械效率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活和生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
难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区分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
教具准备:滑轮、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钩码、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使用机械时,对完成工作任务有用的功叫做_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对人们无用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___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总功。
3、人们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对_____做的功是有用功,对______做的功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_____功,对水做的功是_______功。
4、大小为20N竖直向上的拉力F通过一个动滑轮把重30N的物体向上提升了5m,在这个过程中,有用功为______J,额外功为______J,总功为______J。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机械效率。其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
7、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有用功总是______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______1
二、合作探究
㈠ 有用功与额外功
[实验] 利用动滑轮是否省功(参照课本进行)
1.提出问题:使用动滑轮省功吗?
2.设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提升一定高度,再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计算拉力做的功
3.进行实验,并将结果填入表格
实验分析:Gh与Fs相等吗?如不等,哪个大?为什么?
使用机械时,对完成工作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用W有表示。
对于额外负担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用W额表示。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叫总功,用W总表示。即W总=W有+W额。
㈡ 机械效率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公式_________
机械效率总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一台起重机将1800N的物体提高2m,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如果额外功是4800J,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
[实验]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次实验中测得的机械效率一样吗?分析你的测量结果,看看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1) 减少额外功(使用较好机械)
(2) 在额外功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有用功(增加物重)
三、巩固提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水做的功是总功
B、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提一桶水和提半桶水做的有用功相等
C、水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水桶捞上来的时候,对水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D、水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水桶捞上来时,水桶里带了一些水,对水桶和水做的功是有用功
2、用图示滑轮组把重G=120N的物体匀速提升1m,绳端的拉力为F=50N,则:绳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m,有用功W有用=______J,总功W总=______J,额外功W额外= ______,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______。
3、如上右图所示,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若工人在5s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m,则泥桶上升_____m,手拉绳子的力为____N,拉力的功率为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
4、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机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 B.机械效率总小于1
C.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D.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就越多
5、通过测
A.增加动滑轮,减小拉力 B.减少提升重物重力,减小拉力
C.减少提升高度,减少做功 D.增加提升重物重力,增大有用功
四、拓展延伸
1、关于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功率越大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机械效率大小与功率大小有关
C.机械效率越低的机械,做的功就越少
D.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总小于1
2、下列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多 B.做功快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D.做功多的机械,效率一定高
3、如图,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l,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
A.Wl=W2 l=η2 B.W1=W2 ηl<η2
C. W1η2 D.W1>W2 ηl<η2
4、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是85%,乙的机械效率是60%,则( )
A.相等的时间内,甲机器所做的功多 B.做同样多的功,甲机器花的时间少
C.甲机器比乙机器省力 D.上述说法都不对
5、要提高某机械的机械效率,应该 ( )
A.减小外力所移动的距离 B.减小额外功占总功的百分比
C.减小总功 D.减小外力
6、工人师傅常利用斜面把重物搬运到汽车上,如图,车厢底板高度h=1.5m,斜面长度s=3m,用力F沿着斜面把G=1800N的重物匀速拉到车上,若不计摩擦,拉力F为多少?若实际拉力F′=1200N,则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7、用滑轮匀速提升360 N的物体,假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考虑既省力又方便,问:此滑轮组应由几个定滑轮几个动滑轮组成?实际拉绳的力多大?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具: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导:课文107页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总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2.引入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效率
1.组织讨论。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
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
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机械效率
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
四、作用:110页1。
五、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10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简单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心态,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学习重难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具准备:
质量不同的小钢球、斜面、木块、橡皮筋、弹簧、装满沙土的透明玻璃槽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物体由于_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________的物体都具有动能。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____________.物体的重力势能与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
3、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发生__________的程度有关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动能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预习课本实验、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
A、 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B、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
C、 在试验中如何改变钢球的速度?
2、实验过程
①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②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分别从斜面的不同位置释放,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③换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3、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回答以下问题
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重力势能的大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演示
实验过程
①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
②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4、弹性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1用橡皮筋弹射纸弹:橡皮筋拉的越长,纸弹移动的距离越远
实验2将一弹簧压缩到不同长度去弹同一木块,观察两次木块移动的距离
分析总结: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5、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能够用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符号
三:巩固提升
1、一辆沿着平直街道匀速行驶的洒水车正在洒水,在它行进的过程中,动能________;洒完水后,返回的途中洒水车要经过一段下坡路,在下坡时,洒水车的重力势能________(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飞行的子弹一定比缓慢飞行的飞机的动能大
B.一根弹簧被拉长时弹性势能增加,被压缩时弹性势能减少
C.离开了飞机的跳伞运动员在下落的过程中动能一定不变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课后作业
四:教后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实践生活中找到连通器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
1、出示连通器,请同学们观察这种容器的形状和特点。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将连通器装入水,让同学们观察水位,把连通器沿竖直面旋转,但水未溢出,继续观察。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让同学叙述自己所见过的哪种属于连通器。
茶壶,水塔,锅炉水位计等。
3、请同学上台把两根玻璃管和一根橡皮管组装成连通器,并装入水体验连通器的特点。
二、船闸
介绍三峡水利工程:为什么我们要把长江拦起来?当长江拦坝之后会出现什么难题?
引入船闸。
让同学先阅读课本船如何从上游行到下游的,然后起来叙述船又是如何从下游行到上游的。
三、应用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练习:
1、潜水艇潜入水中越深,受到海水的.压力越 ,它在水下航行的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处受到的压力 。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 。
3、船闸是根据 原理修建的。
4、下列器具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茶壶 B、自来水笔 C、水渠的过路涵管 D、锅炉水位计
5、潜水艇深潜到104m的海底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一条约30cm的扁鱼在海底游动,这条鱼的形状为什么是扁的?如果将这条鱼拿出水面,它将怎样?
6、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7、在洪水季节,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大时,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将有何变化?为什么 ?
能力提高
8、探究: 。
9、请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方便杯、可乐瓶等)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要求写出所需器材、试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