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教案

短文网

2025-10-31教案

短文网整理的《荷叶·母亲》教案(精选12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荷叶·母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母亲是鲜花旁的叶子;母亲,是大海上的帆船;母亲,是灵魂的真谛。母爱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

怎样写母爱才有新意?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为我们做出了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她1923年于燕京大学文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曾于1921年参加由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倩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

三、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并蒂(dì)瑞(ruī)菡萏(hàn)(dàn)徘徊(pái)(huái)欹(qī)

(2)解释下列词语

菡萏:荷花。

欹斜:倾斜,歪斜。

并蒂: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亭亭:形容人或花木美好。

四、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1、“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2、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一写看红莲。心情:烦闷。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

二写看红莲。心情:不适意,徘徊。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

三写看红莲。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题。)

3、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4、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五、结束赠言:

1、母亲的记忆是无暇的,她像一本渊博的日记,记录着我们的点点滴滴。

2、母亲的目光永远是高尚的,不容置疑,目光中,透露出慈祥。

3、母亲是绿叶,我们是鲜花,母亲用自己无穷的力量为我们遮挡住心中的雨点。

4、没有母亲,生命将是一团漆黑;没有母亲,社会将失去温暖。

5、母亲,伟大而高尚,她历经世间的苦难喜乐,她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就像那奔流向前的河。河,宽广而海涵,她恩赐给大地营养物质,她容纳百川并富足四方。就像那贤惠又勤劳的母亲。

6、岁月如流,日月如梭。母亲就是一条河,河是伟大的母亲,淌过痛苦之河的母亲们终会见彩虹。让我们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终成德才兼备的儿女,回去孝敬生我养我的母亲、回去报效家乡,报效祖国。让我们伟大的母亲,家乡,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六、巩固性练习:

1、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

七、教师反思

《荷叶·母亲》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热爱的写法。

3.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一组荷叶、荷花的图片。

2.大家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

3.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热爱的写法。

3.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往事》《超人》《寄小读者》等。

四、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

1.读准字音。

并蒂 姊妹 菡萏 徘徊 敧斜 荫蔽

2.解释词语。

菡萏 欹斜 荫蔽 慈怜 并蒂莲

五、听读感知。(配乐朗读)

出示听读要求:

1.这篇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哪一自然段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指名回答,多媒体出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最后一自然段。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学生齐读。

六、研读感悟。(合作探究)

1.课文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红莲的?分别描写怎样的红莲?

指名回答。

(师板书:初雨红莲、雨中红莲、叶下红莲)

2.请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时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

学生讨论、交流。

(师板书:烦闷、不适意、不宁、散尽、感动)

3.师生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并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课文中的有关语句。(重点研讨:不宁、散尽)

①作者的心情为什么烦闷?为什么不适意?

②作者心情不宁的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不宁的心情为什么会散尽?

④当作者看到叶下红莲在雨中再也不摇动时,又有什么感受?

⑤多媒体再次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讨论交流:

A.“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B.你是怎么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的?

C.作者借荷叶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⑥师小结后,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赏莲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并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③指导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七、课堂总结。

本文是一篇以花喻人,托荷赞母的散文。通过写大雨中荷叶遮盖荷花,联想到母亲爱护儿女,以抒发对母亲和母爱的赞美之情。(板书:母爱)

同学们,其实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就在那点滴的小事里,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这伟大的母爱吧!(多媒体出示一组赞美母亲的图片。)

八、拓展延伸。

1.学生欣赏图片并谈感受。

2.小结: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起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份伟大的母爱。母爱是温暖的,母爱是无私的,最后,让我们来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多媒体出示: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学生齐读。

九、布置作业。

1.这首散文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3.背诵全文。

《荷叶·母亲》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用意象表达感情及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新课导入

曾有一部电影,平凡简单却轰动一时;曾有一首歌曲,歌词浅显却传唱至今。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下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曲。世上对我们好的人当然不只是妈妈,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母亲与孩子的文章,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嗅(xiù):闻(气味)。

匿笑(nì):偷偷地笑。匿,隐藏。

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2.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印度人虔敬地把他奉作“诗祖”。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3.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文朗诵

深情诵读课文,以点名诵读和小组赛读的形式诵读,并说说朗读时应怎样注意人物的语气、感情。

【交流点拨】示例: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二)整体感知

1.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时,我就”的句式来说一说。

示例: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交流点拨】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的孩子,一位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交流点拨】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交流点拨】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4.说说你对“‘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几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你到哪里去了”,使得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顽皮、自以为得意的样子。

四、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妈妈(勤劳美丽、爱孩孩子(活泼机灵、爱妈妈、聪明、子、圣洁、笃信宗教)神奇)

做祷告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沁入妈妈的心脾)

读书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去牛棚时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五、拓展延伸

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他们的满怀爱意,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了”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们对爸爸或妈妈的爱。

【交流】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使她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准备的甘甜的水,使她变得容光焕发!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

一、新课导入

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下面的这首歌曲。(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为了子女“黑发泛起了霜花”“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首千古绝唱道出了母爱的真谛。母爱是线,不停编织着我们的梦想;母爱如灯,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前程;母爱似水,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然而,读了冰心的《荷叶母亲》,我们又能悟出母爱是什么呢?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并蒂:两朵及以上的花并排长在同一根茎上。

菡萏(hàndàn):荷花。

徘徊(pái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欹斜(qī):倾斜,歪斜。荫蔽:遮蔽。

2.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和小说散文集《往事》。她的诗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为三大主题。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闭上眼睛,静心去听,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分小组进行,互读互听,共同提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抽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同学做点评)

(二)整体感知

一首诗就像是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图画中包含了红莲、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因此,要读出感情,语速要稍慢,读出温馨和深情。

(三)深层探究

1.作者看了几次红莲?其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交流点拨】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时的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

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烦闷”是因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散漂在水面上,开得正艳的红莲会不会遭遇白莲的命运呢?

“不适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红莲被打得左右攲斜,“我”无法可想。

“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母亲保护女儿的同时荷叶正保护着红莲(暗示母亲像荷叶)。

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花本无情人有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那么像荷叶一样的母亲呢?这样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小结】将情绪寄托于具体的景物。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莲花和荷叶,为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设置生动的情景。写母亲是抒情,写莲花和荷叶是写景,两者结合,使情因景美而更真,景因情真而更美。使文章达到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中“无力的水珠”象征了什么?

【交流点拨】象征着在母亲的保护伞下,一切的困难阻碍只不过是如此脆弱的水珠而已。

3.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赏莲呢?

【交流点拨】(1)因为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我”是风吹雨打下的红莲,而母亲是替红莲抵挡风雨的荷叶。写红莲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既充满了爱意,又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温馨感人。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激之情。

(2)红莲是全文着力描写的对象。课文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

(3)在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之前,作者先从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写起,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4.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红莲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就是我们的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心中的雨点”却是无形的。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5.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试着从写景、意境、感情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交流点拨】文章美在三处:一是场景美,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二是意境美,作者被美景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的美好形象;三是情感美,母亲是纯洁的,总是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量;母亲是无私的,她将永远荫蔽着你,伴随你一生。

四、板书设计

荷叶母亲

冰心

三看红莲:雨前红莲、雨打红莲、叶覆红莲借物喻人

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心绪散尽赞颂母爱

五、拓展延伸

仿写句子。

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交流】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纷,留下温暖舒适。

《荷叶·母亲》教案 篇4

荷叶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熟读背诵这首诗歌。

3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

4学习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朗读训练及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悟诗歌情感,掌握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

2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会冰心老人的深情之作《荷叶 母亲》中的慈母之爱。(板书课题)

二、授新

1、学生介绍冰心情况,教师补充: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时期第一批现代女作家。创作风格被称为“爱的哲学”:母爱、童心和自然。代表诗集《繁星》《春水》。

2、请学生读准并解释以下词语:并蒂、花瑞、菡萏、敧斜、慈怜、荫蔽

3、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调、语速、重音、节拍、情感)

(2)教师提醒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做朗读技巧提示。(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根据情感需要确定语速;根据意境确定轻重音及停顿)

(3)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作积极性评价。

4、体味诗情,理解诗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画面;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

(2)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教师板书)

(3)作者三次描写红莲,每次对红莲的描写都不一样,她的情绪也各不相同,请找出来,并思考:为什么作者的情绪随着花的处境而变化?(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去。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教师板书)

(4)“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一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母爱博大无边,“心中的雨”指人生的风雨坎坷,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坎坷磨难的人。)

三、小结

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具体形象而感情真挚。

四、练习

1、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母爱的光辉下,请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的。

2、有感情的背诵比赛,评出优胜者。

五、作业

用比喻的修辞仿写几句话或者一首小诗,表达我们自己对母亲的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荷叶 母亲

冰心

三看红莲:雨前红莲、雨打红莲、 叶覆红莲

三种情绪: 烦闷、 不适意、 不宁心绪散尽

《荷叶·母亲》教案 篇5

案例说明

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荷叶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的美好形象。美文需要美读。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语文课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是艺术,文学也是艺术,艺术是相通的,本堂课借助音乐的力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美美的朗读,体会到诗情画意之美。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体会感人至深的亲情;

2、借用音乐,提高散文诗的朗读能力。

案例描述

一、导入:《母亲》音乐渲染,出示歌词,拨动学生情感,创设情境。

(阎维文演唱得非常动情,歌词里写的生活细节:拿新书包。打花雨伞。擦泪花等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歌词如诗行排列,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诗与歌的联姻。)

师:这首歌歌颂了什么?从古到今,歌颂母爱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

(学生举例:《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游子吟》)

出示画面诗句“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首诗句来自哪本著作?

(本诗句与本课题的内涵是一致的,与中心句:“母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读,不够动情,尚未入情。)

二、简介《繁星春水》及作者。(多媒体出示,突出“母爱,童真,自然”)

三、出示课题《荷叶母亲》

集体朗读,整体感知:

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学生几乎能找出来,指点朗读,感情还是不够投入,文章的主旨很容易把握。)

师:请欣赏老师拍的荷叶图,去年我去厦门旅游时在南普陀寺院前拍的,请问:“寺院前种为何种荷花?以歌颂母爱的圣洁为题有何用意?”

(学生答:纯洁、高洁、圣洁。最后认为圣洁最恰当。体会作者以《荷叶母亲》为题来歌颂母爱的圣洁。)

四、配乐朗诵:

师:诗歌,如诗如歌,当诗歌配上乐曲进行朗读感觉会怎样?

1、配乐《胡桃夹子》,学生自读

师:配上这样的乐曲,行吗?

生:不行,此乐曲欢快,节奏感强,较深沉,很抒情。

(由于经常进行配乐朗诵,学生乐感有所增强,因此把握比较好。)

师: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学生找得很准,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

2、再次配乐:《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学生集体读。

(学生感觉说可以,配上此乐曲后,与第一次朗读形入情入境、传情达意地朗读,我们真真切切感受着语言艺术之美,与第一次朗读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自我评价也不错,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停顿均较明显。如最后一段学生很自然把声音上扬,读得很动情。趁此让学生评价几处读得很不错的语句,说说为何这样读。学生几乎都能说出来。)

五、自主阅读,小组合作:

用铅笔圈点勾画作者四次看红莲的心情、环境,红莲的'表现,分别用〈〉、()、[]表示,并通过小组合作: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读给组内听,教师进行指导。

六、动情的朗读最后一节,与之前朗读形成对比,释疑“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人生的挫折、困难)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再次出示课前《母亲》歌词,产生共鸣。

(本环节学生的回答不够积极,很多学生眼神较困惑,教师设计思考题“是我们得到的母爱太多还是我们缺少一份感恩心?”各别学生悄悄地说;“感恩不够。”课堂上沉默了半分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沉默中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为下文的再次朗读蓄势。)

七、请个别学生(学生推荐)进行配乐朗读。

(本环节设计以欣赏为主,学生多评价优点,以激发学生的配乐朗读兴趣为主。学生读得动情,学生听得入迷)

八、拓展延伸:《纸船》

(《纸船》与《荷叶母亲》同一主题,写法上相似,有助于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落实。)

案例反思

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才是焕发生命的课堂。但是,怎样读得有效,一直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亦难。让我们如何做到更加精到的引领和指点,将语言文字的魅力传达给孩子们,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配乐朗诵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朗读,情感是第一位的。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音乐生活中无所不在,贝多芬说:“音乐最能爆发人类的精神。”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艺术,只要选择恰当,音乐就可以为诗歌朗读插上翅膀。

配乐朗诵很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方法。学生只有投入文章中,情感才能激发。音乐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将音乐运用于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前,音乐创设了情境。音乐能带给人们良好愉悦的心境,激发想象力,陶冶情操。课堂也因艺术的介入,而变得更为互动、活跃、高效。上课初配乐朗读,两种乐曲对比中,让学生揣摩到作者的情感,把握朗读基调。学生的配乐朗读再加上美丽的画面,如本课课件选择的荷叶画面色彩较淡雅,整体画面字体以荷花颜色为主,与文本语言风格和谐。让学生能感到诗情画意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朗读美文的兴趣。

要使配乐朗诵出彩,课前要精选乐曲,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使曲中的情感和文中的情感相似。教《秋天》配上《秋日私语》,教《济南的冬天》配上《安妮的仙境》,如选择的两首对比乐曲,一首选择儿童歌剧《胡桃夹子》,让学生较易把握,因为我们仅是借助音乐的翅膀,一首选择《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它传达的那种深沉的爱与文本较吻合,两者和谐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如果能为文本量身定做一首曲子那是多么好!

当然“乘着音乐的翅膀”,让学生美美的朗读,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如在休息时间经常无意识地放一些经典名曲,在早自修经常进行配乐朗诵欣赏。但它不愧是诗歌阅读教学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荷叶·母亲》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有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你们能说说这条短信的故事吗?

师生共叙:5.12汶川大地震中,在都江堰一处坍陷的民宅上,一位已经死亡了的母亲保持着双膝跪地、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自己身体的姿势。她的身下有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安然无恙。已经死亡了的母亲的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位伟大的妈妈,和所有的妈妈一样,不但用血汗培养孩子、而且用生命保护着自己的孩子。这位伟大的妈妈伟大无私的母爱,让所有在场的战士和医生等救援人员泪流满面。大家说说,是什么力量让母亲当时会有如此坚韧的毅力呢?这故事说明母爱是伟大无比的,是的,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再次感受作者所歌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

三、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荷叶母亲 莲花 送莲(眼前) 写景

赏莲(回忆)

荷叶 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眼前)

①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

②雷雨越下越大时的红莲

③被荷叶覆盖时的红莲

母亲 由景入情,深情赞美母亲 抒情

(写作特色:生动形象,情景交融)

1、文中写了莲花、荷叶、母亲,说说文章最主要要赞美的是哪一个呢?(明确:母亲)

2、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莲花和荷叶,对赞美母亲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为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设置生动的情景)

小结:写母亲是抒情,写莲花和荷叶是写景,两者结合,使情因景美而更真,景因情真而更美。使文章达到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写与祖父赏莲?

(提问学生,教师点拨)

写“三蒂莲”初开,与大家庭中添了“三个姊妹”映衬着写,暗示花即是人,花瑞即人祥,为下文以花比喻子女做好充分的铺垫。

2、为什么4―6段中作者情绪的变化总是和花的.处境的变化呼应着?

(提问学生,教师点拨)

作者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烦闷”是因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飘散在水面上,开得正艳的红莲会不会遭遇白莲的命运呢?

“不适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红莲被打得左右倾斜。“我”无法可想。

“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母亲保护女儿的同时荷叶正保护这红莲(暗示母亲像荷叶)。

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花本无情人有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那么像荷叶一样的母亲呢?

这样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3、文章本是写母亲,但又写了荷叶。试说说写了荷叶和不写荷叶对表现母亲形象的影响。

(明确:写了荷叶,把母亲的形象置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让母亲的美好形象更加生动形象。)

4、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五、用比喻的修辞仿写几句话,也表达我们自己对父爱、母爱或师爱的赞美之情。

(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进行情景感染)

六、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七、结课:

同学们,《荷叶母亲》所描绘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句关爱的叮咛;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爱着孩子是母亲生命的习惯。母亲就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她们都会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母爱的伞下,一切暴风雨都是脆弱的水珠。母亲一切的辛劳与无私付出,都是为了让子女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这就是母爱的伟大。相信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永远为我们遮蔽的“荷叶”。我也相信当未来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人生辽阔的蓝天的时候,一定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

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文章结尾处作者深情赞美母爱的句子――(师生共同朗诵)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下课。

《荷叶·母亲》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有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你们能说说这条短信的故事吗?

师生共叙:5.12汶川大地震中,在都江堰一处坍陷的民宅上,一位已经死亡了的母亲保持着双膝跪地、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自己身体的姿势。她的身下有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安然无恙。已经死亡了的母亲的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位伟大的妈妈,和所有的妈妈一样,不但用血汗培养孩子、而且用生命保护着自己的孩子。这位伟大的妈妈伟大无私的母爱,让所有在场的战士和医生等救援人员泪流满面。大家说说,是什么力量让母亲当时会有如此坚韧的毅力呢?这故事说明母爱是伟大无比的,是的,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再次感受作者所歌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

三、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荷叶母亲 莲花 送莲(眼前) 写景

赏莲(回忆)

荷叶 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眼前)

①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

②雷雨越下越大时的红莲

③被荷叶覆盖时的红莲

母亲 由景入情,深情赞美母亲 抒情

(写作特色:生动形象,情景交融)

1、文中写了莲花、荷叶、母亲,说说文章最主要要赞美的是哪一个呢?(明确:母亲)

2、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莲花和荷叶,对赞美母亲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为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设置生动的情景)

小结:写母亲是抒情,写莲花和荷叶是写景,两者结合,使情因景美而更真,景因情真而更美。使文章达到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写与祖父赏莲?

(提问学生,教师点拨)

写“三蒂莲”初开,与大家庭中添了“三个姊妹”映衬着写,暗示花即是人,花瑞即人祥,为下文以花比喻子女做好充分的铺垫。

2、为什么4―6段中作者情绪的变化总是和花的处境的变化呼应着?

(提问学生,教师点拨)

作者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烦闷”是因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飘散在水面上,开得正艳的红莲会不会遭遇白莲的命运呢?

“不适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红莲被打得左右倾斜。“我”无法可想。

“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母亲保护女儿的同时荷叶正保护这红莲(暗示母亲像荷叶)。

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花本无情人有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那么像荷叶一样的母亲呢?

这样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3、文章本是写母亲,但又写了荷叶。试说说写了荷叶和不写荷叶对表现母亲形象的影响。

(明确:写了荷叶,把母亲的形象置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让母亲的美好形象更加生动形象。)

4、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五、用比喻的修辞仿写几句话,也表达我们自己对父爱、母爱或师爱的赞美之情。

(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进行情景感染)

六、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七、结课:

同学们,《荷叶母亲》所描绘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句关爱的叮咛;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爱着孩子是母亲生命的习惯。母亲就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她们都会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母爱的伞下,一切暴风雨都是脆弱的水珠。母亲一切的辛劳与无私付出,都是为了让子女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这就是母爱的伟大。相信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永远为我们遮蔽的“荷叶”。我也相信当未来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人生辽阔的蓝天的时候,一定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

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文章结尾处作者深情赞美母爱的句子――(师生共同朗诵)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下课。

《荷叶·母亲》教案 篇8

从容说课: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一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所以在教学时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

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倚斜,荷叶母亲保护下的不动摇;这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达到讴歌母爱这一主题,自然而贴切!……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正是我们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蓝本。 教学目的:

1、积累词汇,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鉴赏文本并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述的能力。

3、把握文章大意,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体味思想感情理解诗句。 重点难点:

1、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难点:培养学生鉴赏文本并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述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母亲是鲜花旁的叶子;母亲,是大海上的帆船;母亲,是灵魂的真谛。母爱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

怎样写母爱才有新意?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为我们做出了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二、检查预习。

三个小组的代表分别展示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

1、品味语言。

提示:注意使用规范的语言。规范的语言就是语文的术语。比如说,这个结尾是全篇文章的高潮,“高潮”两个字就是术语。比如说老师常常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都是语文的“术语”。 示范:在《荷叶母亲》这篇课文里面,二三两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这个“插叙”就是术语。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因为莲花,所以作者展开了联想,“八年之前”、“九年之前”就是“联想”,“联想”

1 二字也是“术语”。 (1)、和同组的同学交流心得,每组确定发言人。 (2)、各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3)、小结:这一篇课文,整体的构思是以物喻人。手法是借物抒情。在写作的过程上,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色。这个“喻”字也可以写成“融情入景”。还有一个是你们没有说到的,就是一个很新的术语。“一线串珠”,是线索。这篇文章有什么线索呢?很明显的,红莲就是线索,它贯穿全文。如果再深入一点,作者的心情也是一条线索,贯穿在文章的主要部分。然后,从结构上看就好看了,开门见山,卒章显旨。“卒章显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文章最后把主题给点出来。

2、3两段是巧妙的穿插,那么生动的照应,同学们都已经分析到了。用语文的术语读文章,是一种习惯。见到任何文章,都要这样去想,这样去看。

2、美读悟情

从课文前面的段落选句子,组合起来,放在这一段话的前面,形成一篇很短很短的美文,然后自己读一读。

摘录提示:以“雨中的红莲”为主,积累句子,那么白莲的内容就不需要进入里面来;句与句之间,尽量地联系得紧一点,这样不至于突然地跳动。再看一看。 朗读提示:读冰心的文章,一个基本的语调是温婉的调子要有水一样的柔情

3、妙点揣摩

说一说最后一段好在哪里?妙在何处?

小结:最直观的就是“比喻之美”。然后从句式来看,也是很精美的。“抒情之美”,那是不用说的了。“点题之美”,正是它的作用。然后借用我们刚才有位同学的发言,“升华之美”,最后四个字,我给大家讲细一下,“虚实之美”,什么是“虚”呢?有些事物,我们看不见,我们摸不着,它是虚的,比如说气味,比如说母爱,我们能够感受到,但看不到,我们摸不到,这就是虚的。作者用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这一个很实实在在的事物来比喻伟大的母爱,把母爱这个事物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虚实之美”。

四、拓展延伸

感悟母爱,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

母亲,如果我是____,您就是____,__

_

_。

母亲,如果我是____,您就是____,___

_。

母亲啊,你是流水,我是鱼儿,当干旱来临时,除了你,谁还能为我提供一个安定的家。 母亲啊,你是避风港,我是小船,狂风暴雨来临时,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大海中的依靠。 母亲啊,你是鸟巢,我是小鸟,心中的寒冷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冷风中的温暖。 母亲啊,你是土壤,我是芽儿,天上的风雨来了,除了你,谁能让我健康地成长。 母亲啊,你是锋刺,我是玫瑰,身边的危险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软弱无助时的坚强

《荷叶·母亲》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本篇即是一篇歌颂伟大母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促进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本课的生字词由学生课前独立预习,课上老师统一展示。这篇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关键语句多角度感悟文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难点: 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荷叶·母亲》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难点:

⒈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⒉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而《荷叶母亲》又是如何来体现的呢?

二、字词积累。

并蒂: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瑞:吉祥的。

菡萏(hàndàn):荷花。

徘徊(pái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欹(qī):倾斜。

荫蔽:遮蔽。

花瑞:花开的好预兆。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

适意:舒适。

亭亭:①形容高耸;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

遮拦:zhē遮挡,阻挡。

三、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散文集《寄小读者》。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四、关于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握大意。(听读结束,找学生来概括大意)

这篇散文借景写人,托物寄情,以花喻人,激起自然地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的`时候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保护我们,伴我们一生。

2、理清结构层次

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写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3、本文用什么方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

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引出家庭往事的回忆。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

六、探究品读

1、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赏莲呢?

2、四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3、课文中写作者的情绪变化有什么作用?结尾“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有什么作用?

4、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5、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6、“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深受感动,是因为什么?

分组讨论,展示,老师明确:

1、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赏莲呢?

(1)因为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我”是雨打风吹下的荷花,而母亲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既充满了爱意,有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温馨感人。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2)红莲是全文着力描写的重点。课文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

(3)在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之前,作者先将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写出,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2、四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3、课文中写作者的情绪变化有什么作用?结尾“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的情绪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宁的心绪散尽”,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心中的雨点”却是无形的,涉及的面广,内容纷繁,除了母亲,还有谁能荫蔽?这就把母爱推向了高潮。

4、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就是我们的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5、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两朵莲花,二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6、“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深受感动,是因为什么?

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无畏地为红莲遮蔽.作者被感动了。感叹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意思是,自己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的帮助自己。

七、拓展训练:

(一)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那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拟人。

2、诗中用发展、贡献、牺牲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这首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鼓励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献、自我牺牲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事物也在运动变化

B.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愿望和理想

C.“芽儿”“花儿”“果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

D.这首诗共三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

(三)

1、文字游戏:请你试一试,完成由“房子”和“茶”,“月亮”和“花”的联想。

房子→(主人),(主人)→(客人),(喝水)→(喝水),(喝水)→茶

月亮→(太阳),(太阳)→(大地),(大地)→(花园),(花园)→花

2、仿照示例。

例: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

(1)冬天像个慈善的老人,给小麦盖上厚厚的棉被,使它安然度过娇弱的童年。

(2)老师的话像一把开心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灵之锁,重新扬起了我自信的帆。

(3)淋成落汤鸡的我,感觉好像掉进了冰窖里,从头到脚都凉透了。

八、布置作业:《导学练》。

《荷叶·母亲》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验诗歌中饱含的温馨的浓浓的母爱。

3、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母爱:

《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导入。

歌唱家用优美的歌声赞美母爱,作为现代文学家的冰心老奶奶又用怎样的语言来传递这份浓浓的母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文章《荷叶母亲》。

(引入作者简介)

(二)初步阅读-----感受母爱

1、自由阅读,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读的通顺流畅,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用“本文写了_______(事件),抒发______”的句式表达。

(2)文中写了荷叶、红莲、母亲,重点是在写什么呢?(母亲)

(3)文中的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

(荷叶----母亲 红莲----我)

2、指导朗读,把握情感

本文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你从诗中哪些词句读出来的?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感情?

形式:教师泛读一部分,请学生朗读,进行点评。

通过比较明确朗读标准(感情、声音、停顿、语速,重音)

(阅读她的文章,一股暖暖的爱总会萦绕在我们的'身边,舒缓温馨)

(三)品读赏析-----感悟母爱

1、配乐听读,感知细节

(1)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怎样理解这句话?“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找出本文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

2、集体诵读,合作探究

(1)思考: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在风雨中几看红莲, 红莲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四看红莲。(找出关键语句读出并填表)

(2)指出写作手法--------(借景抒情)

(四)拓展延伸-----感恩母爱

(1)在读中积累,展示动人画面,阅读冰心另一首母爱诗。

(2)在读中迁移,感恩母爱:献给母亲的一句话:仿写最后一段。

(五)结束语。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平凡而又神圣,普通而又伟大 ,让我们祝福天下母亲一生平安幸福,健康长寿!

《荷叶·母亲》教案 篇12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纸船》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文章描述了一朵在雷雨之夜的盛开的红莲,被打得左右倾斜。作者站在屋檐下,不由的担心那一朵刚刚展开花瓣的红莲。正当作者“无法可想”之时,红莲旁的大荷叶“倾侧了,正好覆盖在红莲上”,无惧无畏地守护着红莲,正如母亲的手呵护着儿女一般……

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难点:

⒈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⒉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的麻岭风景区,正在进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同时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对夫妇却失去了生命,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荷叶 母亲》一起去感受那风雨中的母爱。(板书课题,作者)

(过渡:让我们先走进作者)

二、走进作者

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

散文集《寄小读者》

诗集《繁星》、《春水》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

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过渡:这是一首散文诗,那就让我们在朗读中慢慢品味文章,请先听课文录音)

三、听读

1 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语调的处理

2 学生自由朗读,(提示: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问老师)

3 个别读,(推荐学生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