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短文网

2025-11-04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1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都读到自己,可是,我并没有对这本书,也就是产生任何共鸣,不过,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

我与地坛是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的作品,这本书是讲述史铁生的回忆,作者史铁生是位残疾人,双腿瘫痪,可是,在文章中很少写他的绝望,更多的是史铁生对于未来的希望。

现在,有多少人因为受不了学习或是工作上的压力,选择了死亡,他们放弃了自己健全的身体和宝贵的生命,可是,有多少人羡慕他们健全的四肢,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啊。史铁生虽然被永远的固定在轮椅上,但是,他依然坚持了下来。那些遇到一点小事就***的的人凭什么有资格得到健康的身体,而那些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却。如果残疾人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他们还会像原来一样吗?史铁生还会有那么大的成就吗?或许不会。这些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自己得到的永远不会珍惜,永远都在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人,绝大多数都是贪婪的。

人,绝对不可能没有一点错误,绝对不可能没有经历过失败,所以,我总在幻想,幻想一个完美的自己,可是,再完美的人也终究逃不过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亡,就像书中说的“你一生都在追求,一直都在胜利,一向都是幸福的。但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想你终于追求到了什么呢?你的一切胜利到底都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避过所有的错误、失败,直接到达终点,可是,到了人生的尽头,这又有什么用呢?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功,不是胜利,而是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所以,“完美”“成功”“胜利”也就有那么重要了,不是吗?可是依旧有人,并且永远不会断绝的人去追求它,因为“背了运的时候只是想走运有多么好,要是能走运有多好”,其他的一切,早已经变的不重要了。

中,史铁生描写的最多的一个人物,莫过于他的母亲了,通过史铁生的描写,对于他的母亲,我的感觉就是漂亮、温柔、和蔼、宽容、大方,而且很爱自己的孩子,史铁生刚刚双腿瘫痪是,脾气暴躁,喜欢砸东西,每到史铁生发飚时,母亲便一个人躲出,默默的流眼泪,并且一直在史铁生的身边鼓励他,陪伴他,想尽办法让他多出去走走,就算是史铁生独自一人在地坛时,她也会悄悄地跟着他身后,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母爱啊,一心一意的为孩子好,却不求任何回报。

在读史铁生先生写的关于“母亲”文章中,我总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回想起母亲为我做的许多事,平时我也经常和母亲发生矛盾,可是,当我回忆母亲时,那些与母亲之间的不愉快全都不见了,剩下的全部是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爱护。史铁生不一样,等他醒悟过来时,母亲已经走了,我依然可以去爱母亲、拥抱母亲。所以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珍惜生命,珍惜过程,珍惜父母,珍惜你身边的一切值得珍惜的东西,不要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就像周星驰的那句经典的台词所说的“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如果能重来。”,可是,人间没有后悔药,也不能重来,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只有珍惜眼前的爱,不让自己后悔,其他的我们无能为力。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2

记得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在高中教科书上,当时我能感受到一种十分沉重的压抑,凄凉和沧桑。时隔多年,再一次品味这篇文章时却比当年有了更多的感悟,那便是母亲的坚忍、伟大、平淡却真切和毫不张扬的爱。

世界上有一千个母亲,就有一千种母爱。然而对于身体残疾的儿子来说,母爱显得更为伟大,伟大到倔强的史铁生不愿坦然接受,甚至有意无意伤害到母亲,但母亲却毫无怨言、百般呵护着自己的儿子。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几年里,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摇着轮椅进入园中——也就是地坛。在这里,只有昆虫,有花草树木的陪伴……

母亲理解儿子的苦楚,对命运如此坎坷的儿子,从来没有要求,只有默默的关怀,每次儿子出去的时候,总是给他准备好东西,送到门外。作为儿子,直到有一回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还在原地,还是送自己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许多年后,作者才恍然明白,作为儿子的痛在母亲那里是要翻倍的,只是他当时只无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忽略了母亲甚至所有人的痛。

当年轻莽撞的他尝试着躲开母亲视野的时候,开始和母亲捉起了“迷藏”。地坛比他想象的大得多,母亲不知道走过多少焦灼的路,用作者的话说,便是“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虽然他看到母亲无数次,但是他倔强得不愿意开口喊母亲,直到母亲找到他为止。

多少年后,他一直痛悔自己当初的倔强莽撞,想告诉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以后不要和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了,因为这样只让爱你的亲人焦急,伤心。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来地坛里的有年轻的伴侣,有追逐梦想的人,有幸福的老人,也有不幸的人。年复一年,来的来,走的走,唯有母亲的呼唤萦绕在作者心头。

史铁生的母亲一直都在小心翼翼的呵护他那颗脆弱敏感的心。母亲也是一位漂亮聪明、热爱生活的知性女性,她热爱养花,却更爱她在最美丽的.时光瘫痪了儿子,在儿子病后,她曾经侍弄的花草全枯死了。即使在医院明确表示她儿子的病目前国内外都没法治的时候,她还是不放弃的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母亲总可以找到稀奇古怪的偏方让儿子吃、喝、敷、熏,有一次史铁生的胯被烫伤,惊慌了好久,母亲为此时时刻刻守在儿子身边。

史铁生母亲在地坛里端着眼镜四处张望寻找史铁生的场景,总是让我联想起上大学时,父母在送我到校后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场景,也让我想起小时候调皮倔强让母亲流泪的场景。天下没有哪一位母亲愿意自己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如果可以,母亲宁愿受苦受难的是自己,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快乐幸福的生活下去。

我们理应懂得——感恩母亲。世界上并不是每一种鲜花都能代表爱情,但是玫瑰做到了,并不是每一座高山都能代表巍峨,但是珠穆朗玛做到了,并不是每一种爱都能代表伟大,但是母亲做到了。母亲时刻用最朴实、最真诚的爱呵护着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引领着我们不断奋勇前进。

感恩母亲,多一些理解,多一点责任,少一点倔强和抱怨。一切用行动来证明,并且从内心深处发出对母亲的爱,就像母亲爱自己一样用真心去关心、关爱和呵护。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3

初读史铁生,总是认为他只是海伦.凯勒、司马迁那种不屈不挠人罢。然而当我读《我与地坛》,感受到他心灵深处最朴实情感,才知道自己肤浅。

一个伟大灵魂是值得人们去细细欣赏与研究,正如史铁生。他说:“假如世界上没有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二十一岁他便双腿瘫痪,这对于正值青春年华小伙子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苦难,正如苦心安排史铁生降临人世一般。多年后,他又患上尿毒症,每周两到三次肾脏透析。晚年,又有多种心脏、肝脏症状。这是任何一个常人无法做到,只有史铁生,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三十八年,并坚持用生命写作。最终,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死亡。

有人曾说:“他不仅是生活勇者,更是生命智者和仁者。”史铁生想得比我们深入透彻,更坦然地面对生与死。他说:“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事,是一个必然降临节日。”将死亡看成节日,是何等超脱。刚刚进入那瘫痪噩梦时,他也想过死,觉得活着毫无价值,是他感受到母爱力量,他宁静思考生与死含义,用残缺身体,说出最为丰满思想。这思想超越生死,超越世俗,超越灵魂。

他不仅是伟大作家,还是朋友依靠港湾和心灵慰籍。当朋友家有什么烦心事时,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残疾过,似乎成别人解难神器,日日夜夜帮朋友想办法。当朋友心情沮丧,担心自己患癌症时,他安慰道:“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勇气留给自己。”确,他把命运交给上帝,但又用生命创造死奇迹。

史铁生无聊时会玩吃豆子游戏,那股快活劲,无法想象他是一个与死神抗争勇者。死神追着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比医生所预料多活二十多年。我前段时间听说一个扬大学生因感情问题自杀,人们为之惋惜。他与史铁生比起来差远。既然活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就算前程险恶,都应坚强地活下去。因为你不是一个人,你是许多人希望与寄托。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应拼搏,最终才会像史铁生一样拥有无憾人生。

翻开《我与地坛》前几页,一幅照片映入眼帘,一位绽放着花朵般笑容中年男子戴着黑框眼镜安详地坐在轮椅上。这张照片深深震撼我。在视频上,我看见他拼命地摇着轮椅飞快“奔”向远方,那大概是生方向。无人能懂得一个残疾人更渴望站起来,他在作品中写道:“发烧才知道不发烧日子多么清爽,咳嗽才知道不咳嗽日子多么安详。”人,无论拥有什么,都应满足并好好珍惜,别在以后失去时后悔。

史铁生是中国一颗璀璨明珠。

我感觉自己很有福,因为我听过史铁生,读过史铁生。我想如果我是那位最后抢救他医生,当他去世时,我一定会安详地看着他坦然死去,正如他朋友女儿所说:“铁生叔叔累,应让他休息。”

一生短暂易逝,人只有这一生,不能被苦难,嘲讽打败。无论是何种困难,都应想想史铁生,不向命运低头,笑对生活,笑看人生。做人应有一颗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众生,在人生最后,坦然地死去。

看,坐在轮椅上铁生正对着我们笑呢!但他已经死,他没有死!他永远都不会死,铁一样地活着!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4

初读史铁生,总是认为他只是海伦.凯勒、司马迁那种不屈不挠的人罢。然而当我读《我与地坛》,感受到他的心灵深处最朴实的情感,才知道自己的肤浅。

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值得人们去细细欣赏与研究的,正如史铁生。他说:“假如世界上没有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二十一岁的他便双腿瘫痪,这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小伙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的苦难的,正如苦心安排史铁生降临人世一般。多年后,他又患上尿毒症,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晚年,又有多种心脏、肝脏的症状。这是任何一个常人无法做到的,只有史铁生,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三十八年,并坚持用生命写作。最终,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死亡。

有人曾说:“他不仅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命的智者和仁者。”史铁生想得比我们深入透彻,更坦然地面对生与死。他说:“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将死亡看成节日,是何等的超脱。刚刚进入那瘫痪的噩梦时,他也想过死,觉得活着毫无价值,是他感受到母爱的力量,他宁静的思考生与死的含义,用残缺的身体,说出最为丰满的思想。这思想超越生死,超越世俗,超越灵魂。

他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还是朋友依靠的港湾和心灵的慰籍。当朋友家有什么烦心事时,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残疾过,似乎成别人的解难神器,日日夜夜帮朋友想办法。当朋友心情沮丧,担心自己患癌症时,他安慰道:“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勇气留给自己。”的确,他把命运交给上帝,但又用生命创造死的奇迹。

史铁生无聊时会玩吃豆子的游戏,那股快活劲,无法想象他是一个与死神抗争的勇者。死神追着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比医生所预料的多活二十多年。我前段时间听说一个扬大的学生因感情问题自杀,人们为之惋惜。他与史铁生比起来差远。既然活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就算前程险恶,都应坚强地活下去。因为你不是一个人,你是许多人的希望与寄托。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应拼搏,最终才会像史铁生一样拥有无憾的人生。

翻开《我与地坛》的前几页,一幅照片映入眼帘,一位绽放着花朵般笑容的中年男子戴着黑框眼镜安详地坐在轮椅上。这张照片深深震撼我。在视频上,我看见他拼命地摇着轮椅飞快的“奔”向远方,那大概是生的方向。无人能懂得一个残疾人更渴望站起来,他在作品中写道:“发烧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么安详。”人,无论拥有什么,都应满足并好好珍惜,别在以后失去时后悔。

史铁生是中国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感觉自己很有福,因为我听过史铁生,读过史铁生。我想如果我是那位最后抢救他的医生,当他去世时,我一定会安详地看着他坦然死去,正如他朋友的女儿所说:“铁生叔叔累,应让他休息。”

一生短暂易逝,人只有这一生,不能被苦难,嘲讽打败。无论是何种困难,都应想想史铁生,不向命运低头,笑对生活,笑看人生。做人应有一颗善心,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以一颗平常的心对待众生,在人生的最后,坦然地死去。

看,坐在轮椅上的铁生正对着我们笑呢!但他已经死,他没有死!他永远都不会死,铁一样地活着!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5

作者史铁生向我们展现人生中的缺憾,简单的言语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生中的快乐和痛苦,是生命“舞台”上的“演员”是人生中不同的“戏”。人生的结局不仅仅是死。看透了人生的结局使我们感到人生的短暂,它的不可以重来,我们只不过是匆匆过客。结局改变不了,过程还是可以改变的。

第一,思考生命是人生的一剂良药。

《我与地坛》中“……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是思考人生的习惯。充满横冲直撞、不停向前的.人生是冲动的人生。我们应停下脚步看看自己的人生轨迹,思考自己的人生,不断矫正自己的人生方向。

第二,豁达不等于无为。

豁达并不等于追求无所作为,平平静静。《我与地坛》中那个美丽女孩,一位爱长跑的朋友却不能得到条件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人生并不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文中这样说“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痛苦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何以界定自己成为美德呢?”面对一些不完美的事物时,应看到有一些是无关紧要的,就将其当作是世界上一种简简单单的存在着的一种特点吧。过分计较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不如换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万事万物。

第三,怎样看待命运?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与快乐?”既然存在,就得处理好人生问题,还有分析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方法。对比叔本华对命运的描述:“我们就像一群在草地上无忧无虑生活的绵羊,而屠夫正在一旁虎视眈眈,心中早已想好宰杀的顺序了。在好日子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命运此刻已为我们准备了种种不幸与痛苦:疾病、贫穷、迫害、残疾、疯狂甚至死亡,这些往往不期而至。”事实上,命运的一些组成部分是改变不了的,但痛苦与空虚并不是人生的常态。命运是可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史铁生比叔本华更进一步,叔本华将人生中的不如意视为人生的常态,说欲望实现以后是空虚,痛苦和空虚是人生的常态。

合理的愿望带来的不是空虚而是满足。史铁生则将人生中痛苦与不幸加以分析并找出人得苦恼一方面还是由于欲望而产生的。我赞成作者的“人性的本质是欲望”这个观点。控制自己的欲望就是控制自己的人生。“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追求什么该有个度。主宰命运的力量大多数还是自己的力量,欲望能够推动自身的发展,但过犹不及。

第四,看透人生不等于看空生命。

一些人在看透世界后走了极端的路线。其实,每一件东西都会有它的不足,不必苛求。

一步一步地深入观察生命,观察的所得,应该服务于我们的发展,而不是阻碍我们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处理的问题,以使我们的思考发挥最好的作用。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6

每次看史铁生的文字总是不能自已地泪如雨下。也许是他对生命和生活的淡然处之打动了我,也许是他在撕心裂肺的绝望后燃起生生不息的希望感染了我,也许是他朴实无华的文字深深地震撼了我…… 史铁生,他的存在,总有一处渲染到我的生命。

看他的文章,就像是面对面地在听他在倾诉,很平淡无奇的语气,像是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很久远的老故事。看着眼前的文字,似乎就像是看到他那张从容淡然的脸一样,内心平静却又无法平静地汹涌澎湃。他用平淡无奇的语气把我带进他的回忆里,又用戏谑动情轻松的.把人从他的故事里牵引出来。然而,我却一次又一次地陷进他的过往里,难以走出。在他身上,我总是容易想到这样一句话“当我在抱怨我的鞋子不够漂亮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街角的小女孩没有脚。”看吧,这样是不是觉得自己还是备受上帝宠爱的。可是这样愚昧的自我安慰往往不能满足我贪婪的内心。我也想像他那样成功闪耀;我也想像他那样内心平和波澜不惊;我也想像他那样能用文字打动人,激励人……然,这些我都做不到,是不是太失败太不幸。这样的问题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答案。因为我还有爱我的母亲,她还能看着我闹,听着我笑。不管我有多糟糕,她依然不会否认我半句。她也一直是希望我能安然过生活,仅此而已。就像史铁生的母亲从来不指望他有多成功一样,只要他好好活着,所有的苦难她来承担。我常常想,比起他的病痛,他最大的遗憾,悔恨,悲痛,便是他母亲的突然离开。

他在很多文章里提到他的母亲。《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那么多的文字里,除了描述他那不安分的内心,暴躁的脾气,虔诚的祈祷,安然地接受或不甘地挣扎,更多的就是对母亲的追悔。生病初期,他把对人生无望的茫然;对生命无常的绝望;对上帝不公的控诉变本加厉地把气撒在母亲身上。以至于母亲的突然离开让他更悲伤无措。他肯定恨极了他的母亲。因为她走得太早;因为他还没来得及淡然对母亲说话对她笑;还没来得及骄傲地对她说一句:看,我虽然没有了双腿,可我依然为自己碰撞出来一条路。他肯定也恨极了自己,为什么觉悟那么迟。为什么没有好好对她。为什么不能早一些让她看到自己可以好好活着。

尽管有那么多的悔恨,那么多的不甘,那么多的祈祷,他却不会再宣泄不满了。他学会了在被命运玩弄这一出戏里,反转演出,跟命运玩闹得很好。在他的《好运设计》里,他用诙谐的语句把人生设计得一帆风顺。健康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姣好的容貌,学业事业风生水起。这是不是我们所有人想要的美好人生。这样的幸福会不会使自己心灵安定。不能吧。因为不能,他又设计了种种小痛苦或小困难,克服之后,才有了苦尽甜来的踏实的幸福感。生活里是不是顺顺利利得到自己想要的才会有幸福感呢。很显然,并不是。在他能淡然接受这样的困顿之后,还能以这种积极乐观的诙谐来引导我们好好生活,好好看待挫败,不公,生活,生命。

“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像是在他的文字里得到了重生一样,我又在绝望的内心里生燃起了新的力量。我想这也是自己为什么那么留恋他的原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