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他在丛中笑——读《红楼梦》有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他在丛中笑——读《红楼梦》有感 篇1
在我刚刚学认字儿的时候,对自己能独立阅读一本书怀着极大的向往。父亲是国文老师,家里仅有的能给我们看的书就是四大名著了,而我就很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红楼梦。
七八岁的年纪,正是好玩儿的时候,哪里会真正有耐心看完一本那么厚的书呢。一通走马观花下来,就记住贾府垮了,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了,然后还记住了贾宝玉的一句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拿着这句话去问哥哥,他眼一瞪我忙着呢!你去把咱家那装鸡蛋的篮子摔地下看看就明白了!我愕然,那里面有鸡蛋呢,我不敢摔,怕妈揍我!然后他又给了我个白眼,就继续写他的作业去了。我若有所思又委屈地走了。
再读红楼是上中学了。情窦初开的女孩子,总是对男女之事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好奇,看见好看又优秀的男孩儿,更加怀着忐忑却悄然绽放的情愫,这时候读一些诸如此类的书,无疑是最好的排遣方法。
看到那一群少男少女在大观园起诗社,争先恐后写诗作赋的,心里很是羡慕。读到林黛玉写的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不仅为古人的才情惊为天人!又不免叹息,花一样的少女,本该是无忧无虑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却已经对生活洞察得那么透彻!林黛玉的境遇让当时小小的我常常掩卷沉思,唏嘘不已。
再大些又看了一遍红楼,这时候的所思所悟就大不一样了。曾经那么地为了林黛玉的早逝而伤心难过,后来却是释然了。或者说是欣喜。不禁在心里想到,曹雪芹是极爱林黛玉的,他安排她离开,是为了不让她经历后来贾家倾倒的那一场浩劫,他终究是舍不得她遭受更大的磨难和悲伤的。而贾宝玉,他也让他出了家,许是想叫他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清净的佛门中,洗涤他身上在贾府沾染的所有腌,还宝玉最初的纯洁吧。
贾府各人有各人的结局,各人有各人的造化。正应了那一句修的什么因,便收什么果。红楼梦啊,真真叫人叹息又叹息。
他在丛中笑——读《红楼梦》有感 篇2
总是转瞬即逝!记得有人说文人天生就是自恋的产物,我想北方就是这句话最好的印证。读《红楼梦》有感作文时值盛夏,几块绿油田包裹住的一幢白色二层房,就算在墙壁上辩不出一块白色来,还是能识得那黄黄土土的是白色的二层楼房。700字作文山峰,放远了望才觉得巍峨?可命运无法改变。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我觉得最有趣的当数心地善良、老于世故的刘姥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为了取悦贾母,在宴席上故意出丑,鼓着腮帮子幽默地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哄得众人哈哈大笑,我也跟着捧腹大笑。
《红楼梦》中最令人悲伤的情景莫过于黛玉葬花和焚稿。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曾经的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很悲惨!黛玉遗恨而亡,贾母归天,熙凤魂归金陵,宝玉出家,一个风光显赫的贾氏家族就这样分崩离析了,真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在丛中笑——读《红楼梦》有感 篇3
在今年最后一天,终于将《红楼梦》上下册全部读完了。书中的人物各有归宿:有的生前不如意,但死后却登入极乐世界;有的曾经呼风唤雨,却在孤苦失落中黯然离世;有的曾经遭遇不幸和波折,但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有的曾遍享人间富贵,但也不得不在无奈和不舍中撒手人寰。
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充分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时不报,时候不到”这样朴素的哲学思想。 以史老太君为例,心地善良、善待他人、遇事豁达、明辩是非,最终了无遗憾的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与史老太君心性最相似的是薛宝钗,尽管有宝玉的不辞而别,想来也可拥有平安喜乐的一生。以王熙凤为例,待人刻薄,心肠恨毒,自私自利,机关算尽,最终财散人亡。
全书给我的感觉,整体有些伤感,有这么多又漂亮、又聪明、又能干的人中俊杰英年早逝。黛玉、凤姐、迎春、秦可卿、晴雯、鸳鸯、尤氏姐妹等等,这么多如花似玉的女子,都是这样的结局,这让人有些不忍和不安。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对美貌女子的偏见,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吗。倒是袭人、平儿的结局还让人稍感安慰,也许还是由于他们这样不辞劳苦、朴实无华的性格吧。
全书的后四十回由他人撰写,还是能看到与前八十回明显的不同。有一种感觉,前八十回体现出的典雅和精美在后四十回里再难看到。后四十回的重点在于按照既有的故事主线,给书中的各种人物安配一个合理的结局,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但对于各种场面的铺陈,各种细节的描写等方面明显存在差距。皇上对贾珍、贾赦、薛蟠等人的赦免也有些突兀,多少有些不合逻辑。后四十回倒是读得很快,不必再去认真理解那些典雅华丽的语言。
总体感觉,《红楼梦》确实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好书,书中对建筑、音乐、服饰、民俗等的描写,全景展现了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全貌,对书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到位,确实值得一读。
他在丛中笑——读《红楼梦》有感 篇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梦红尘——读《红楼梦》有感600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场红尘梦,由多少贪图名利、爱慕权利,由多少爱慕虚荣、攀比享乐的人来演绎。而梦醒,终归一场空,谁能道尽其中的真理?
贾雨村刚一上任,便有命案来报,原来是薛家公子为夺一个丫头打死了冯家小爷。贾雨村本要捉拿薛家公子,却意外得知薛家公子乃贾家之亲。贾雨村此次上任亦系贾府之力,于是他为卖贾府一个人情,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可怜冯家小爷,成了这权益往来间的牺牲品。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贾宝玉衔玉出生,聪明俊秀,深得贾母喜爱。这锦衣玉食的生活和贾家人的溺爱,使得贾宝玉养成愚顽乖张的性子。荣国府虽子孙众多,但无可继业者,唯有贾宝玉聪明灵慧,略可望成。可无奈贾宝玉不通世务,怕读文章,空有一副好皮囊。
传说林黛玉为绛珠仙子所化,用一生泪水来偿还灌溉之恩。花前月下,才子佳人,她与宝玉两情相悦。但奈何天意弄人,贾母一众为了贾府的利益,使计让贾宝玉娶了大方端庄的薛宝钗。而黛玉却在宝玉成亲之日,焚稿断痴情,香消玉殒,真真是用一生泪水偿还了一个负心郎!
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立百年。更在贾元春当选元妃时,沐皇恩,修观园,达到鼎盛。而荣国府却沉浸在这巨大的喜悦之中,丝毫不觉“旗大招风”,在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胭脂尘粉、勾心斗角中沉浮。元妃病倒,荣国府也倒了,昔日的辉煌仿若一场梦。为官的、富贵的、无情的、欠命的、欠泪的、痴迷的都醒了,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枉送性命。真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红尘一梦中,究竟是钱权害人,还是人性使然呢?
他在丛中笑——读《红楼梦》有感 篇5
翻阅我最爱的这本书——《红楼梦》,心头不禁生出无数叹息。是谁?着一袭绿衣,那姣美的脸庞,精致的五官,此刻却满是泪痕。她如花似玉,娇柔脆弱,为他泪雨滂沱,却又奈何!是她!林黛玉!
只听她轻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我折服。又听她轻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叹息,叹她专情而又自尊,寄人篱下心却高傲。
她是林黛玉,外人看来她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隽秀聪慧但却有着公认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但,这是真实的黛玉吗?不,不是的。黛玉尖酸令人不喜的性格背后,隐藏着的是她那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是的,在偌大的贾府,她寄人篱下,要求尊重和尊严。
还记得那个夏日,火热的阳光肆意融化着碧空的点点云彩,透过层层叠叠的树木枝丫细细密密地洒下一地碎金。一个女孩就跪在这一地碎金之中,一脸倔强却满脸泪水。这女孩是我,因做错了事被母亲罚跪。母亲还在身边斥责着我,我跪着,昂着头,挺着腰,大汗淋漓却一声不吭,但紧攥的双拳却出卖了我的内心。“为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式惩罚!”我的内心不断嘶喊,唇却抿得越发的紧,一言不发。母亲见我如此偏执,最终留我一人跪着思过。
那时的我真的像黛玉那般自尊心极强吗?不,不是的。孩子终究还是孩子,没过多久,我就服软了。而黛玉呢?那朵已经坠落的花,终其一生,不曾在贾府卑微一瞬。我叹息,为她。倘使她能豁达,那么她的结局是否会发生改变?
时至今日,多幸运,遇见你,《红楼梦》,多幸运,遇见你,林黛玉。教会我自尊而又要豁达乐观。
他在丛中笑——读《红楼梦》有感 篇6
偶然翻开《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来来回回,隐约听到娇弱的喘息声,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丝憔悴却依然迷人。她落泪是因为她难过。只有放纵的哭过,笑容才会更灿烂。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星星点点的泪光。
常有人说黛玉“小气”甚至“心胸狭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这一切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以至于失了分寸,我认为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所以,在她心情不好的某个瞬间,她就像走丢的小孩没有了分寸。而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只会被她狠狠的驳回,却是无心的。不是因为不能接受宝玉的问候,而是太难受。于是她只能用诗来发泄她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每当读到她的诗时,总有沁人肺腑的感觉。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犹如一把锋利的好刀刃,深深地插入了读者心中,让人有种窒息的幻觉,只觉得无形中让人掐住了喉咙,挥之不去的伤感。只能极不情愿的放下书,慢慢地让人平静下来。记得她的《素花吟》:“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犹如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成 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对宝玉太痴情,她的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却笑着喊:“宝玉,宝玉,你好……。”然后,她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我合上书,想要把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