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小学语文听课心得(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 篇1
感谢学校领导给我的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次新理念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让每一个听课的老师都受益匪浅。其中窦桂梅、熊海滨这两个名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窦老师在讲安徙生童话《丑小鸭》中,紧抓题眼——高贵。走近丑小鸭,走进安徙生。丑小鸭的成长就是安徙生的成长,读文再读人。教材主题的挖掘,指向高贵——苦难中怀有梦想,幸福中拥有谦卑;不再是教材中“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这不愧是窦桂梅的手笔,不愧是大家的手笔!
其二,窦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二度开发,也就是超越教材,让课本成为基础知识,拓展跟课本有关的新知识教给学生,令我大开眼界。在此之前,我们经常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读懂文本以外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愿望等。但均不得其法,感觉收效甚微。那么,窦老师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改编后的'三年级的课文、才数百字的《丑小鸭》与原译文数千字的《丑小鸭》对比,选择片断,在幻灯片上,一一对比,引导学生对比品读。读出童话语言的味道:诗意、幽默、丰富、含蓄。其中有几个环节也是叫人拍手叫绝的。
①像指导小鸭出生的部分,老师把文字纵列排出来,问学生像什么?生回答像一首诗。于是配乐,师生诵读。这一环节,让学生感悟到安徙生的童话就是诗。
②又如重点揣摩与品味原文的三个“啄”字,比较、理解公鸡啄丑小鸭,其它小鸭啄丑小鸭,鸭妈妈啄丑小鸭的感情,让学生在“啄”字前加形容词,深入感受地读,从而体会作者语言内涵的丰富。
③再如“变成白天鹅后的小鸭把头藏入水里”理解那个“藏”的含义,感受作者含蓄的表达,感受小鸭的谦卑,并读出童话背后的味道。
另外,我还特别注意到,在讲“丑小鸭”一课中,窦老师与学生对话时她的眼睛在闪光,那是一种热切的目光,一种充满信任与理解的目光,一种平等交流的目光,一种带着鼓励与赞赏的目光。这目光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具有穿透力的,是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的,包括听课的老师。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激情。她的体态,她的语言,她的眼神,无不在诠释着“激情”这个词,有如铿锵玫瑰。
听熊海滨老师的课前,在自己的课堂上,我总是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想法去设计课堂,去牵引学生。听了熊老师的《北京的春节》一课后,我发现,他整节课落实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学有所获。比如说,在学习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部分时,进行小组研讨:一,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二,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那么教师在这个环节设计了pK赛,给各组分别命名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组员共同研讨本组的学习内容,其他组对他们研究的内容感兴趣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提问的价值的可以加分,答得好也可以加分。整个活动,学习纷纷举手抢答,其间还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回合。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起到了组织、引领、示范作用。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了老舍先生语言的味道,使课堂弥漫过年的气氛。像学习“腊八”时,师出示原文腊八片断与乏味的改写片断,让学生比较,更深一步体会作者的文笔之妙。另外《北京的春节》介绍了许多特殊的日子,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等,作者详细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其它略写。师引导学生理解详写的内容与课题的干系,从而学习详略结合的写作手法。我感觉这是一节不同于以往的比赛课,没有了老师的“雄霸天下”,更多地是老师导学的智慧和学生的精彩绽放。
熊海滨老师的这堂课告诉我: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宰,他们的轻松、愉快、自主、精彩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才能构建一个真实而又精彩的课堂。
经过这些天的听课学习,从这些名师身上,我最终明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可以从复杂到简单。每件事都是通过推敲、磨练、努力才能变得应付自如。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 篇2
近期,我参加“区优质课”小学语文教学赛课观摩活动,聆听了邹万麟老师、李峰老师和陶玲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之前,曾在骨干班学习时了解到,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今年教研重点,邹万粼老师、李峰老师和陶玲老师上的三堂课,以自己精心设计和课堂智慧,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两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李峰老师在教学《桂花雨》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桂花食品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的食欲,平添几分活跃气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再者邹万麟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把学生带进了作者的童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作者生活的年代的了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内心奠定了基础。陶玲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感受满天繁星、鲜花朵朵的美丽景象,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唤醒了学生美的感受。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陶老师所执教的《鲜花与星星》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听读感悟,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如在第一阶段听读感悟时,陶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听老师读课文,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呢?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陶老师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在文中认读生字;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在出示了一组组美丽的鲜花图片后,老师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你想对满地的鲜花说些什么?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陶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三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李峰老师在处理课文中感受作者全家人对桂花的喜爱时运用“说”、“读”、“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最精彩的是学生用动作表现桂花雨的.步骤。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边有感情的朗读,边做出身临桂花树下,感受桂花雨落下的动作,此时的学生仿佛就是童年的作者,享受桂花雨带来的快乐。
邹老师则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孩子们的眼中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从而给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极大空间,学生的讨论有理有据、精彩纷呈;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笑面人生”感受得很深?我想通过本课学习,这位身体残缺但性格完美的老师一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印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我想这些也就是我们追求的“高效”吧!
一日听课所得又岂止以上几点,但我想,光是这几点,是我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深刻领悟的。
府西街小学 杨莉
20xx-3-16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 篇3
11月16日,我听了窦z老师的课和讲座,这样精彩有趣的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大有收获。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在演绎这门艺术的同时,你是否想过,六年的时间你究竟要教会孩子们什么?是认识几千个生字?是多读几百篇文章?不是,窦老师对六年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一手好汉字,一口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二、语文课的思想
1、什么样的课还它什么样的味道。
窦桂梅老师那天上的课是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课堂的开始,窦老师既不是给学生介绍安徒生,也不是让学生齐读课题,而是给学生们介绍这篇课文的体裁:常人体童话。童话分为三种: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那常人体童话有什么特点呢?荒谬,幽默,好玩,而且面对现实表现现实。整堂课,窦老师紧扣体裁特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课后,她提出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加强文本体裁意识。常人体童话就讲出常人体童话的味道;《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就讲出民间故事的民间性,调侃性;《林冲棒打洪教头》,是什么?最早是评书,那就以评书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充分领会文本的魅力,学得酣畅淋漓。
2、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便要将他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自主预学,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都抛出来,老师将问题进行编织,再引导学生探讨,将问题解决。而在最后,又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和启发走出课堂。
三、整合的魅力
窦老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完善,她的`课完美的体现了她的教学理念。不再是“三个超越”,不再是“主题教学”,而是包含了“三个超越”和“主题教学”的“1”。这个“1”就是整合。它包括了学科内的整合和学科间的整合。
1、学科内的整合。
最要说的是教材,她们的教材不是单一的一体人教版或是北师大版,而是对所有现行教材进行了分析归纳的整合。也不是每一篇课文都照着课本要求精读细读,而是对经典文本进行精读,全面落实,精学精练。其他的就进行略读,疏通文意,掌握字词即可。但是,还加上了诵读和阅读进行补充。
2、学科间的整合。
学科间的整合有语言与阅读的整合和语文与英语、美术、音乐的整合。语言与阅读的整合一直都是语文老师注重的一块,但是语文与英语、音乐、美术怎样整合呢?
《皇帝的新装》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那就将英文原文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赏析,对比,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那和音乐美术呢?课堂上学生要表演《皇帝的新装》,窦老师就备好了三幅皇帝出游的世界名画和三首著名的交响乐让学生选择作为背景,在学习文本的同时也感受到图画与音乐的魅力。
最后,窦老师还笑着说在她们学校是老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这句话也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相信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 篇4
听了蒋军晶名教师执教的群文阅读课和关于“群文阅读”的讲座后,我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以《文成公主进藏》“群文阅读教学”中,蒋老师用简洁而又亲切的语言带着孩子们在民间故事阅读中,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同时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孩子们带了快乐,让孩子们沐浴在书的芳香里,激励着孩子们去大量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
蒋军晶老师的讲座让我初步明白了“群文阅读”的特征。群文阅读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那么从单篇到“群文”,对阅读教学而言,意义究竟何在?从她执教的课中,我明白了群文阅读的意义:首先是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其次,群文阅读是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意义。群文阅读意味着“教”的改变,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不可能提太多问题,不能发起太多讨论;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细(全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周活动总结及小结)、更透地讲析文章了;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实;意味着你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群文阅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因此,“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 因此,“群文阅读”更是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读“一群”文章,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为此,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阅读积累!
此次活动,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形式,随之而来的还有关于阅读全新的思考和探索。这是一场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革命,革命需要坚持和尝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是阅读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如何将阅读课上的得效、高效,需要我们不断尝试和改革。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 篇5
3月6日,一个好日子。我们盖寨中心校全体教师,在李海玺校长和刘梅主任的带领下,听了每位教师的授课。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都精心备课展示自己,对于我来说收获颇多。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
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几位老师的授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特别是刘梅主任讲的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这一课。听完之后真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设计优美的课件;激发了学生的无限乐趣。整节课在刘主任优美生动的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
二、
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老师们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刘智慧老师讲《两小儿辩日》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了文言文的意思。
三、
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1不尽相同,例如:张老师在上《珍珠鸟》这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描写珍珠鸟漂亮的语句。文中逐句去读去体会。
四、
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例如孙长青老师就要求在正文学习前为每段标上序号,便于在学习课文时迅速找到所讲的内容。她还要求在读文章时对有生字或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
五、今后努力方向
必须不断地学习。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2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素养。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 篇6
有幸参加临沂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的听课活动,真可谓是受益匪浅。每节课都展示了教师的不通风采,对于教高年级的我来说,高存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更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就高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沟通联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始,师生聊天创设了愉快的环境,融洽的气氛,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聊天过后,就非常轻松,师生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二、以读激情,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重要特点是“情”,情感十分丰富。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动情,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高老师的课从情入手,激情飞扬,真可谓一个“情”字了得!他曾经说过,有情有趣是教育,没有情趣的教学是苍白的,是空架子,不能打动人、感染人、陶冶人,是一个空壳。在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高老师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高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在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
三、读写结合,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
高老师在指导阅读感知,自读领悟的基础上,巧妙点拨,围绕课文内容,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内容延伸,情感升华,由读向写辐射,又由写向读还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述,以此促进语言的积累运用,在互动中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四、鼓励评价,保持学生积极心态。
纵观整堂阅读课,没有一个学生不是积极参与。高老师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以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我们不时听到他对学生说:“读得多好啊!”“不错!”“读得真流利!”“真好!”“好啊!”“大家很会读书!”“这个同学读得非常好,很认真!”还不时看到他亲切地摸学生的头、拍学生的肩,微笑着与学生耳语,孩子们在这样一位慈祥的长者面前,启动了心智,敞开了心扉,他们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高老师的课充满了灵性之美,探其原因,高老师始终着眼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她关注人的情操、人的思想、人的心灵。借用课文这个载体,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中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了“人”和“语”和谐交融、“语”和“人”互为一体,“人”就是“语”,“语”就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