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短文网

2025-11-05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含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

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欺负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

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且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露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

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记不清已是第几次捧读《红楼梦》。对于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千百人有千百种解读,红学家们缘木求鱼式的精深探究自然妙绝邃远,而对于像我这样不求甚解的普通读者,虽是长读长新,却也仅限于对人物事件多一重理解。近日,在青海翼书院聆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从佛学角度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再品《红楼梦》,对书中各色人物不免也生出一份怜悯之心。尤其是以往嗤之以鼻的诸如赵姨娘、夏金桂这些可恶之人,在仔细品读《蒋勋细说红楼梦》之后,发现这些可恶之人原都有可怜之处。

这里单说一说那个可恨又可怜的赵姨娘。

对赵姨娘,红楼人物作如是注解:“作为红楼梦里唯一彻底的丑角,女儿不认她,唯一守着赵姨娘的儿子又不成器,在下人里没有主子样,在主子里想摆主子款又明显矮人一截,红楼梦里众多女性角色中,赵姨娘确实是最失败的一个。”印象里,《红楼梦》中的赵姨娘从来都是自甘轻贱、行为猥琐、心如蛇蝎、无事生非的代名词。这等心理阴暗的污秽小人,在曹公笔下端的是见不得阳光的。只要稍稍用心,就会发现《红楼梦》当中稍有点分量的角色,都是立体感强、血肉丰满,具有多侧面、多层次丰富内涵。但是赵姨娘却是一个突出的例外,她是《红楼梦》中几十个重要人物当中惟一没有任何亮色的人,和那么多复合型人物相比,她彻头彻尾在扮演着一个反衬别人光芒的廉价的丑角。说得通俗一点,赵姨娘简直是通篇不说人话、不懂人事、不像人样、全无大贵族家庭中小妾的行为作派。兼其言语粗俗,只要她一出口,就是脏话连篇,臭气熏天;每到她出场,总是鸡飞狗跳,冲突矛盾必定接二连三,完全一副下层社会泼妇的嘴脸。显而易见,曹雪芹对赵姨娘怀有永不宽恕的憎恨。

抛开曹公的喜好不说,仅从人物设置的合理性而言,我对赵姨娘还是抱有同情之心的。表面上看来赵姨娘身为半个主子,儿女双全,甚至可以“母凭子贵”,但现实远非如此:女儿视其如草芥,儿子恨铁不成钢,身边所有的人对她避之不及,她很孤单,很不快乐,每天只能以张牙舞爪、招惹是非来打发无聊光阴。和所有的读者一样,我也曾一度质疑,像贾政这样一个谦恭厚道、人品端方的`读书人怎么会纳赵姨娘这样毫无德行的小妾?既已纳妾,为何不悉心调教,使其也能出落的像平儿、袭人那般知书识礼,温婉贤德?难道真是骨子里的轻贱和浅薄与生俱来无以改变吗?即便如此,身在贾府这样一个礼贤下士的官宦世家熏戒多年,学不来行为检点光明磊落,至少也应该知道藏拙,如此这般招摇过市到处显摆自己的粗浅无知,贾政这样一个封建大家长的脸面难道真能挂得住吗?

可恨之人自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亦有可怜之成因。赵姨娘之可怜,一则在其父母教女无方;二则在其夫家管教无能;三则归结为曹公自始至终的厌恶。这些其实和可怜的赵姨娘没有一点关系。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很多人将《红楼梦》评价为一部含笑的悲剧,那时的我对于这句话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触,只是有些好奇,于是我便怀着这份想要探究真相的好奇,走进了《红楼梦》。

“含笑的悲剧”是两面的。在曹雪芹笔下,很多人似乎都是“两面派”,贾府也不例外。看似繁华高贵的府邸之下,却是复杂的人情世故、勾心斗角和封建社会中的黑暗。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中,孕育着不同性格的人们,他们的一颦一笑都能够引人深思。

宝钗是在外人眼中端庄大方、为人和善、饱读诗书的大家小姐,她不像黛玉那般小家子气,也没有湘云、宝琴那样活泼开朗。她更像是一个将一切事物都看得透彻,宠辱不惊又很有主见的人,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她从来不发脾气,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更是懂得明哲保身的处事道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没有黛玉那么真实,没有个性,她会相信金玉良缘,会劝说宝玉走仕途经济,会在金钏儿死时让王夫人打发他家人些银子便可。这样圆滑、冷漠的她,真的像别人所说的那么好吗?

相比于宝钗,“斤斤计较”、“为人刻薄”、“嘴巴比刀子还快”应该是贾府中很多人对黛玉的`看法。她会因为因为最后一个挑选珠花而不满,会因为湘云的一句玩笑话而置气。由于自小寄人篱下,她在贾府中步步留心,处处在意。但和贾府中的那些世故、冷峻的人相比,她有着难能可贵的真实。她有一颗对真善美的消失充满惋惜的心灵,会为零落的花瓣而哭泣。的确,黛玉是孤僻的,但我想,那应该是灵魂的孤独,她的天真、纯粹生错了时代,那个花柳繁华的大观园不会容许这么干净的人存在。在贾府中,恐怕只有宝玉与她是知音,他们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看到了勾心斗角的罪恶,看到了为富不仁,可他们却也要依靠这样的荣华富贵来生存,无可避免的矛盾。

与凤姐的精明泼辣不同,探春似乎更有政治家的风范,口齿伶俐、倔强自尊,是个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的言行举止无不飞扬着一股英爽刚毅之气。同样是庶出,探春并不像迎春那样老实懦弱、毫无原则、任人欺负。在书中众多女性人物中,只有探春满心想着离开这个腐朽没落的家庭,要到外面去立一番事业。“孰谓莲社之雄才,独需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可见在探春心中认为男性可以做到的事情女性也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她的想法与迎春“多少男人都不行,何况我哉?”的消极想法大相径庭。

但就是这样一个心比天高的她,也都这一份敏感和自卑。由于庶出的身份,她在贾府的境地十分尴尬:一方面,她是贾府的姑娘,有富贵的生活;另一方面,她又是最让人看不起的姨娘所生,为世人所轻。她对于赵姨娘的种种行为气愤至极,在检抄大观园时打了王善保家的。她时时刻刻都在维护自己不容侵犯的自尊,与此同时,她内心的自卑感也恰好表露出来了。

曹雪芹用文字描绘出了她们两面的性格,也以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她们的故事就此落幕,我缓缓的合上书,想要把万千思绪沉淀。含笑的悲剧?的确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我始终的认为曹雪芹本身不是想表达那种形而上的所谓出世哲学,或者说他是为了表达一种个人信仰观点,也许我今天所分析的也并不是他当时内心所要表达的,但却会是他骨子里,灵魂里有这么一种潜意识的存在。

就像我认识一个人要和他成为朋友,通过他和我的交流去洞察他这个人的本性,是我交朋友前必须要做的,这其实是一个道理,红楼梦这本书是曹雪芹的语言,我们不能只理解他语言的含义,而不去认识他内心的灵魂,有人说读书就是交朋友,书就是你要结交的朋友,想结交一个朋友,你不能只懂得他的语言,而要透过语言,了解他的本性。这就是白先勇和蒋勋他们解读的特点,他们只是了解了语言,没有深入到曹雪芹的灵魂中去,也许会误解,也许会歪曲你这个“朋友”的意思,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仅供大家评断。

红楼梦开篇曹雪芹其实是设计了这两个神话,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石头,神瑛侍者的浇灌绛珠仙草和凡心偶炙我觉得是一种代表“情”的灵魂,于是这种灵魂最终给了贾宝玉,但同时给予贾宝玉的还有一块受到历炼而无才补天的石头,带着去温柔乡享福的欲望,这块石头也自然成了宝玉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和宝玉一起降生到凡间,这两者的结合就是一个真正的贾宝玉,他之后屡次的摔石头,其实本质就是一种情与欲望的偶尔冲突。

来到凡间,通过贾宝玉的逐渐成熟,他受到警幻仙姑的告诫,这都是为了让他觉悟,觉悟这种“情”的不可依赖,当然点醒最终没有成功,因为人生往往是需要去经历,于是贾宝玉经历了人生,最终在晴雯死的时候,开始逐渐的醒悟,当晴雯尸体被焚烧的那一刻,他写出了“及闻櫘棺被焚,惭违共穴之盟”的《芙蓉女儿诔》,压垮宝玉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之后林黛玉的死,彻底的让宝玉“悬崖撒手”。

但曹雪芹在开篇,为什么要设计一出让石头回归的戏?我们都知道,最后石头回归了大荒山,其实这才是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重点,曹雪芹最后是把宝玉的那块有欲望的石头,让它回归到了石头的本真,而不是要诠释贾宝玉的出世,因为这块无才补天的石头,才是曹雪芹一开始寄托的灵魂,石头从无欲到历炼产生了欲望,最后通过温柔乡的经历,又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成为一块没有欲望的石头,一个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循环,最终无欲才是自己的灵魂解脱,这就是曹雪芹赋予石头所要表达的人生哲学。

这让我想起《庄子》里的一种人生智慧,延伸出我们今天能理解的意思,就是你的幸福,源于你自己把你的欲望控制在你的获取能力之下,也就是说你的欲望要小于你的获取能力,你就是幸福的!这也许恰恰是曹雪芹的一种最后灵魂的回归,用石头来告诉我们,欲的缘起缘灭,而不是让我们出家当和尚,所以,贾宝玉只是一个皮囊,无才补天的石头才是曹雪芹,往往我们最先知道的,却是最后容易忽略的!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金风送爽,桂子飘香,菊黄蟹肥,吟诗作唱。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在海棠起社、初斗清新后,即由史湘云作东,按薛宝钗的意图,邀请贾母等人在藕香榭观赏桂花,并大摆螃蟹宴,然后赋菊花诗,作螃蟹咏……这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描述的一幅颇有趣味的画卷。

我以为,这一回文字,其趣有三:

首先,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凤姐、贾母之口,把二百多年前的“食蟹经”刻画的十分细致、周到。螃蟹味美,营养丰富,是我国传统的佳肴。但螃蟹性寒,有微毒,年老体弱的人不宜多吃。因此,凤姐在开宴前观赏桂花时就和贾母逗笑,讲“回来吃螃蟹,恐积了冷在心里,讨老祖宗笑一笑开心,一高兴多吃两个就无妨了。”贾母也嘱咐湘云:“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了”,又嘱咐湘云、宝钗二人:“你两个也别多吃。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螃蟹有腥味,要趁热吃,并因其性寒,最好作佐酒菜肴。所以在开宴后,凤姐就吩咐:“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拿十个来,吃了再拿。”又说:“把酒烫的滚热的拿来。”“多倒些姜醋。”……这些都和我们现在吃法差不多。只是随着科学的昌盛,现代吃法更精细些。例如螃蟹成熟可分笼蒸、水煮两种。笼蒸时最好用绳子把每只蟹扎好,成熟后上盘比较整齐,其优点是味香,营养成分跑掉少;水煮必须用冷水,以防螃蟹脚断,水煮时放少量姜,其优点是可解部分腥气和微毒。又如现在我们用姜醋时还放进酱油、糖、味精等,使调料味更鲜美。现在市场上已有调配好的瓶装“蟹不离”出售,使食者更方便了。

其次,作者在此章中描绘了一幅祖孙、母女、姐妹乃至主婢同乐的图画。螃蟹宴主要摆了三桌:“上面一桌,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东边一桌,史湘云、王夫人、迎、探、惜;西边靠门一桌,李纨和凤姐的……”同时,“令人盛两盘子与赵姨娘、周姨娘送去。”“又令人在那边廊上摆了两桌,让鸳鸯、琥珀、彩霞、彩云、平儿去坐。”后来,“因又命另摆一桌,拣了热螃蟹来,请袭人、紫鹃、司棋、待书、入画、莺儿、翠墨等一处共坐。山坡桂树底下铺下两条花毡,命答应的婆子并小丫头等也都坐了,尽管随意吃喝,……”这段大观园内上下、尊卑同乐的文字,写出了在贾府等级森严的另一面,特别是在主要是年轻人的聚会时,也还有着比较开明、随便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民主思想的端倪。

再次,作者在此回中,还着重描写了众姐妹和宝玉赋菊花诗、作螃蟹咏的`动人场面。史湘云和薛宝钗通宵达旦拟出的十二个菊花诗题目,林黛玉的《咏菊》、《问菊》和《菊梦》因“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夺取了一至三名,被推为魁首,充分表现了潇湘妃子的“咏絮才”。而在其后,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作的螃蟹咏中,虽然薛宝钗的诗被说成是“食螃蟹绝唱”,但众人也认为她“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对一向以雍容大度、贤惠温淑著称的蘅芜君来说,也表现了其性格的另一面,耐人寻味。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一直以来,喜欢红楼梦里那群女子,她们青春烂漫般的笑声洋溢在大观园里,凄凉悲苦的一生也葬送在了那个封建礼教束缚的年代。风流乖巧的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键;360日流露着悲伤的那个永恒的女子,她的一句“冷雨葬花魂”成为我心中永恒的心结,甚至在想,如果真的是冷月葬花的结局,或许更加适合这个孤独的女子;那个满腔大志却终身恨己是个女儿身的女子,最后悲情远嫁如孤叶飘荡大海的一幕,带走了这个女子一生的豪情。一直以来,我都在跟随着这些女子的或悲或喜而起伏,从看红楼以来,我也变成了一个悲伤的人,我希望能够像晴雯一样敢爱敢恨,敢于反抗,却又骨子里有着黛玉般悲伤的情结,像她一般终究不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大观园的领袖宝玉哥哥,率领着那个年代里一群有思想、有朝气、有活力的年轻女子书写着那个时代的传奇。宝玉,一个专爱烟花脂粉的男孩,他厌恶仕途经济,憎恨封建礼教,他的一生都在与之抗争,最后还是被时代扼杀了。有人说他傻,有人笑他痴,他自言自语的鱼儿说话,下雨了先关心别的女子没有撑伞,汤洒了首先反应的是是否烫到丫鬟了,这都是那些封建老学究们无法理解的,所以宝玉被称为那个时代的疯子。

宝玉常说:“女子是水做的。”但我想宝玉的内心也如柔软的水,才能使他那般对待女子。他不舍得女孩受一点点委屈,他的心目中,女孩生来是该被疼的,那些鱼眼睛的老妈子打骂丫鬟是他最无法理解的,他的一生只希望能够同这些花儿般的女孩一起老死,一起灰飞烟灭,只是,他的梦想在那个不能平等的世界里最终破灭了。晴雯是他一生除黛玉之外的唯一知音,他不惜以撕扇子换取千金一笑,只为他们之间的平等。她虽是丫鬟,却在宝玉这里得到了人的平等和关爱。他们清清白白,坦坦荡荡,却最终还是被那些八面獠牙的统治者冠上了“勾引”的恶名,终于,黄土陇中,丫鬟薄命,徒留公子空牵挂! 那个每日里对日长吁的女子,是红楼梦里绝美的风景线,她像一个坠入凡间的精灵,俘虏了每个人的灵魂。

一朵阆苑仙葩,在她短暂的一生中绽放出了绝美的奇葩!林黛玉也是那个时代里敢爱敢恨的另一代表人物。虽然她的`爱有些羞涩,有些胆怯,但对于她来说,在那个死一般的年代里,孤身一人的她是需要怎样的勇气!?泪水是他一生的寄托,从她出场开始,一直到魂归故里的那一刻,她的泪水终于散尽,这样一个女子,用泪水诠释了她的一生。带着对宝玉的爱,带着对世俗的哀怨,带着不能言说的痛,她回去了,苦绛株在历尽人世的痛苦后回到她的三生石畔,愿下世再也没有甘露浇灌,这样她就不用以泪还愿,悲苦一生了。 她们都有着鲜明的性格,有着沉鱼落雁的美貌,本该在大观园里吟诗欢笑,放声高歌,却因为统治者的压迫,而最终香消玉损,她们的一生给世人留下了永恒的遗憾,但愿再也不要有这样的压迫者,在也不要有这样的悲剧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