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读后感

短文网

2025-11-06读后感

短文网整理的鲁迅《风筝》读后感(精选5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鲁迅《风筝》读后感 篇1

我特别喜欢风筝,喜欢拿风筝在草地上奔跑,欢喜地看着它在广阔的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我对风筝有着一种由衷的喜爱。但是你可知道童年时期的鲁迅对风筝却是十分厌恶的。他认为风筝是那些没出息孩子的玩意。那时的少年鲁迅有一位约十岁的小兄弟特别喜爱风筝。一天,他看见后园的角落里孤零零的躺着一只撕破了的蝴蝶风筝,便小心翼翼地拿起,细心地把风筝补好。正好路过的鲁迅看见了,不仅把风筝的翅膀折断,还将风筝狠狠地掷在地下,踏扁了……当他们离开了多年后,鲁迅已是中年,他偶然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籍,童年的往事唤起了他的回忆,原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想到这里,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愧疚,心也仿佛成了铅。

看了《风筝》这一本书,我马上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由于父母对于我们有很高的期望,所以从小就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写爸爸出的练习题。稍大了一些,就帮我报名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我每天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公交车上来回奔波。有时我真想快些长大,好脱离这样的生活。

有一天双休日,我上完了课,踏着沉重的步伐,一脸疲惫地回到家。在喝水时无意中透过窗户,看见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跳皮筋,玩得可带劲了。顿时我忘记了疲劳,脚也好像不酸了,跳皮筋可是我的强项呀。我满心欢喜地对爸爸说:“楼下的小朋友在跳皮筋,我也想去,行吗?”|爸爸毫不犹豫地说:“不行!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天天就只知道玩,长大会没出息。你快去学习。”不管我再三请求,爸爸都没有答应。我十分无奈,呆立在窗口远远地看见伙伴们快乐地嬉戏,而此时的我心里却在痛苦地哭泣。我无力地低下了头。过了好一会,当我抬起头时,好像看见了一只风筝孤独地在灰蒙蒙的空中游荡。

爸爸妈妈,你们可否听到我们心灵的呼唤?逛公园、放风筝、老鹰捉小鸡……难道它们真的离我们这么远吗?正当的游戏,可以让同学相互了解,更能增进友谊,能让我们的身心更健康。童年就应该是快乐、无忧的!愿天下每一个小孩都能像五彩缤纷的风筝一样,能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愿每一个儿童都能留下一个金色的童年!

鲁迅《风筝》读后感 篇2

今日,我看了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初看时,我觉得无非就是表达了作者的歉意。然而,细看后才知道他批判了某种封建制度禁锢了孩子,让我懂得不要扼杀孩子天性的道理。

首先,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鲁迅小时候不爱放风筝,他的兄弟爱放风筝。于是他禁止他兄弟放风筝,并把制作好的风筝踏烂。长大后,他向他兄弟表达他歉意的故事。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年幼时鲁迅的行为感到不解。为什么会有人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在他人身上,还不允许他人做自己喜欢的行为。其实,我觉得是那个年代的封建思想导致鲁迅这种思想。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其实不仅在那个年代,就是现在我们身边附近也有这种事发生。就例如有些大人会不顾孩子的兴趣,就盲目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当大人们看到其他小孩玩泥沙,跳皮筋时,他们冷嘲热讽。殊不知,他们的小孩子喜欢就是玩泥沙,跳皮筋,而不是那些兴趣班。他们这种行为就是把他们自己所喜欢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却不顾孩子的喜好!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要看别人是否愿意,而不是依据我们的标准强加于人!

俗话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善良,好奇,顽皮的天性。然而,在他们懵懂无知时,早有家长对此行为早早定下许多规矩。

举个例子,毛主席的政治秘书田家书批评他的女儿曾立,把正在晒太阳的毛主席的拖鞋埋在沙子里时。毛主席就调侃对他说:“你家孩子是想让我晒多一会太阳嘛。”一边亲切抱着曾立。我们的伟人对孩子顽皮的天性尚如此宽容,然而在现在,我们许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们在家捣乱和其他小孩玩泥土,打水仗时,却立即发怒制止,甚至责打孩子,这就使孩子探索科学,自然的天性遭到了扼杀。

其实,许多家长是传统教育的受害者,在现实生活中循规蹈矩,毫无开拓精神。在自己有小孩后,就继续实行这种扼杀天性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就正如:文章中鲁迅的兄弟长大后,已全然忘却鲁迅小时候对他所作所为,并不怨恨他兄长,这就是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认为这样的管教是对的,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正当”。这可真是可惜了他的创造力的天性啊!

陶知行说:如果发现孩子有创造力,认识了孩子有创造力,就要去解放孩子的天性。所以,我们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因为正如《风筝》里所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风筝》读后感 篇3

读鲁迅,不仅是读,更多是学。可学,光学他说的仍不足,还要想,绞尽脑汁地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而说。这样以后,我发现他那些常人不甚理解的文字,他那些受人冷讽的发声都带着周树人独有的深沉与默叹。

冬日的风筝既是孩子的童年,也是他的童年,但因为风筝,他毁掉了一个孩子的童稚,让那童年随风筝一起消逝了。也许,不少人都有过这样无名的犯罪史,亲手诀别了其他人的风筝,无形之中不声不响地毁掉了某些人的重要之物,成为那光天化日之下耀武扬威的英雄。

在得知真相后,那句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里,他用了一个词不幸。无知中的冒犯若自认为是荣光的,那真相毕露时,信念便会如同瀑布倾泄,高楼覆没,恐怕对人而言都是如吊高索的惊惧了。得知真相,也就变成幸与不幸的交错坦白了,永远不知道那只风筝的合理是不幸的,而知道了自己对那只风筝犯下的过错亦可称得上不幸之上的不幸。

人犯错都追求弥补与宽恕,可鲁迅看得明白,因为追求是并不一定有结果的。过错不一定能弥补,而弥补不一定能换来宽恕,换来宽恕更不可说明不留怨恨了。他说:无怨的恕,说谎罢了。那么对于无法宽恕的怨,作害者只得背负着,永远地怀罪着面对那张对他而言再不可挽回的面孔。使得人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而且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若得到原谅,哪怕只是无意追讨都令人如释重负,可对于得不到的,若只说不肯接受,那长久的歉意中仍可以有一丝宽慰,因为覆水难收,伤既已有了,痊愈也并非必然,可若根本没有接受一事存在,无处可觅的伤会叫人永难忘却,赎罪也变得没有意义。

或多或少的人可以意识到这些,抑或不知所云,而对于后者,那黑褂一字胡的男人毅然决然要用他的字句击中他们的心,促人深深自省他鲁迅留下了这样的悔恨,而仍血气方刚的青年们倒不必那么躁动免了将来步他后尘。鲁迅的写作从不陈腔滥调,只用他饱满的情感写肺腑之言,他话不多,句子精而简,如他简朴的黑褂,又如他极富内涵的一字胡。人们大多记得鲁迅的刻薄的评论,知道他那穿人心骨的审视目光,可我却觉得他的尖锐总是温情的、良苦用心的。人总会犯错的,弥补的方法是可以多样的,不过是很多错是不能原谅的,而为了尽可能避免自己陷入罪责中,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都该给予他人的风筝一点理解的空间。

这是我从鲁迅心里的风筝明白的。

鲁迅《风筝》读后感 篇4

在我刚刚开始学习中文的时候,我对鲁迅这个名字就早有耳闻。在我印象当中鲁迅是中国特别伟大的一位作家,遇到过的所有的老师都说他是全中国最好的文学家之一。听说鲁迅的作品很难读懂,所以我一直不敢看他的作品。然而这个学期鲁迅的名字被提到太多次了,因此我决定尝试读他的散文《风筝》。

也许我选的作品比较简单,也许我没有完全读懂,我对鲁迅的第一印象是他的文笔没有我想像的复杂。《风筝》这篇散文是我了解鲁迅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充满着鲁迅对他自己过去的反省和评估。我认为可以从此作品更加深入了解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风筝》也给了我许多感受。其中的感受是矛盾。鲁迅在文章的开头对放风筝的描述跟我自己小时候放风筝的回忆完全不相符。在我小时候,妈妈会带我去我家附近的一个公园放风筝。那是夏日,一提到风筝我就会联想到翠绿的草坪,晴朗的天空和炎炎烈日。不过鲁迅讲起风筝时所描述的场景是完全不一样的。他描述的是一个很肃杀的画面:“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然后说:“风筝对我来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也许鲁迅故意描写了不符合读者期望的画面从而表示风筝给他带来的特殊情绪。

接下来鲁迅联想到他儿时的往事。鲁迅的弟弟酷爱风筝,但鲁迅从来不允许他弟弟去放,因为他觉得这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情。但鲁迅的弟弟不服,尝试用家里的杂物做风筝偷偷去放。鲁迅发现的时候,为了惩罚弟弟把他苦心做的风筝给砸了。成年后鲁迅想起自己童年时的无知行为,觉得十分的内疚和自责,但最让鲁迅悲哀的是他成年后向他弟弟求得宽恕的时候,他弟弟居然把这往事忘却。鲁迅无法弥补他犯过的错,所以他的心“只得沉重着”。

读到这里我既同情鲁迅的这种感受又不同意他的无奈。知道自己犯过错却无法求得宽恕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经历的事情,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悲哀“不可掌握”而更不应该令我们觉得悲哀。我们感到这样“不可掌握的悲哀”的时候,应该向自己求得宽恕。但是我又感觉鲁迅这样写也非常的真实,体现出他的性格特征。鲁迅知道他无法回改他做过的事情,但他偏偏要为此悲哀:“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我个人认为既然没有办法得到宽恕,那就应该放过这件事情。但同时可见鲁迅个人的道德和对弟弟的关爱:过了这么多年鲁迅还想把他的错补过来。此篇文章让我觉得鲁迅应该是个善良沉稳而又情感丰富,心思细腻,非常有内涵的人。希望将来可以多读他的作品,更加深入地去体味这伟大的人物笔下耐人寻味的作品。

鲁迅《风筝》读后感 篇5

鲁迅的《风筝》出现在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上,那时我十二岁,背诵了整篇课文。如今八年过去了,依然清晰的记得文章里面的情节,这是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文章里讲述的是,在那个思想封建的年代,小孩子的天性被大人们的所谓的规矩所残酷地泯灭了。十岁的弟弟瘦弱、多病,最喜欢风筝。又因为没有钱买不起风筝,哥哥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事,就不许弟弟放风筝。有一天,哥哥发现弟弟自己偷做的风筝,便无情地当着弟弟的面前折断风筝,愤怒的离去,留下弟弟绝望的站在小屋里面。每当回忆到这个情节,心中某个地方在隐隐作痛。在童年时期,经历了哪些,有很多事情我都忘记了。但总是觉得自己和故事中的哥哥、弟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许,在生活中,我曾经担当文中“弟弟”的角色,也许,我也曾经扮演过“哥哥”的角色。或许,两个角色我都演过。我忘记了,但冥冥之中又能想起。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停在某个路口,或者看见了某个人的笑容忽然想起此时的情景在很久以前梦见过。

文中的哥哥在中年时期才知道自己年轻时对弟弟犯下的过错,于是想尽各种办法弥补。如果得不到弟弟的原谅,他会一直愧疚下去。当他对已经长满胡子的弟弟讲述小时候关于折断风筝的事情时,却发现弟弟已经忘记了。那种愧疚,那种愧疚带来的沉重的痛再也得不到释然了。我想我能够明白哥哥的痛。我想这种痛无论是亲情爱情都被体现了,就像高二那年,喜欢过一个人,并很大胆的表白,很努力的对他好,对那个人好到忘记了对自己好的程度。那个人也一直接受着我的好。当时,不懂事、不成熟的我误以为这就是恋爱,整天沉浸在幸福的幻觉里。可是有一天,那个人离开了我所在的城市,在离开之前最后一次见面,他对我说:“其实,我从来没喜欢过你”。这并不是什么善意的谎言,对我来说,我一开始就猜到这个事实。当事实验证了心中的事实,心还是会痛。两年过去了,那个人突然在QQ上找到我,对我说当年因为他不懂事,每次想起我都觉得愧疚,求我原谅他。我笑着回复他说:“早就不记得了,没什么的。” 时间是解药,也是毒药,就文中的弟弟一样,再难过的绝望也会被忘掉。曾经被伤害的人忘记了,去伤害的人却耿耿于怀。我想,他和文中的哥哥一样,愧疚永远没办法得到释怀,这才是最大的惩罚。

每个人这一辈子都会做过像文中的哥哥这样的事,在不懂事的年龄犯下了错误,等在长大成熟了悔悟,愧疚却无法释怀。比如在叛逆时期做出了伤害父母的事,比如欺负了弟弟妹妹,如此的小事。当这些回忆被想起,因为歉意,从此,这些回忆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时隔几年,时隔十几年,你再去追寻,当事人却微笑着对你摇摇头说忘记了,没准还会骂你想太多。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小愧疚和小歉意,全部有机会得到原谅是很难的。每个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与各种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让这些年轻的小歉意和小愧疚留在心里,当做是回忆中的调味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