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呼兰河传》读书心得(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1
近些天,我看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曾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呼兰河传》是她客居香港期间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这本书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作者萧红儿时居住的地方——呼兰河小城的布居,风土人情,人们平凡的生活,以及:祖父的园子,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的故事。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冯歪嘴子的故事:冯歪嘴子是磨房的伙计,他本本分分,勤勤恳恳地工作,待人热情。起初人们都夸他勤劳,但当“我”无意间发现冯歪嘴子与隔壁王大姑娘私自结合并有了一个孩子之后,人们刚开始对冯歪嘴子的赞扬都成了冷嘲热讽,并纷纷投去了责备的眼光,而冯歪嘴子一家仍然过着简陋却温馨的生活。不幸的是王大姑娘在生完第二个孩子后病死了。人们都认为冯歪嘴子要完了,可冯歪嘴子并没有绝望,而是和自己的两个孩子平静地活在了世上······
文章并没有讲冯歪嘴子的结局,留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但这篇故事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冯歪嘴子朴实的品质: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萧红对此精神的'赞美,对生活的无限希望,以及对冯歪嘴子一家的美好祝愿。
在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生活对自己不公平,其实生活待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就要看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有的人遇到一次挫折便倒下,再也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而有的人遇到挫折却乐观向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小学生也不正是如此吗?遇到困难,不放弃,抱有不服输的精神,就定能成功!
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我们不断努力,前方迎接我们的一定是美丽的彩虹!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2
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这本书把我们带进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传。文中的我,是一不谙世事的孩子,对大千世界也充满了好奇。“我”与祖父在花园中嬉戏、玩耍,充满快乐,作者却偏偏在“我”的童年中加入灰色元素。在那儿,到处可见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麻木而引发的一场场灾难。如:一位婆婆活生生地害死了一个12岁活泼可爱的女孩。就因为太大方不符合这里的规矩,所以婆婆狠狠地打了团圆媳妇,生病后,婆婆又想了很多办法让团圆媳妇好,但屡试屡败,最终团圆媳妇还是悲痛地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我都不知道这个婆婆到底是讨厌团圆媳妇还是可怜团圆媳妇了。越往后读心情就越沉重,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为她愤愤不平。为什么要打她?生病了为什么不去医院?但《呼兰河传》里既没有批判,也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一丝幽默和顽皮。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对于《呼兰河传》,茅盾爷爷曾经说过“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在这时,我突然想到了我那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我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但却对此很不满意,用爸爸妈妈的话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瞧!那正在上映呢。“爷爷,你烧的菜不好吃,我不吃嘛!”“哎哟,我的宝贝孙女,听爷爷的话,把它吃了吧,吃了才长个子啊。”这一听就知道,是我闲爷爷烧的菜不好吃,那脾气哩!不管爷爷怎样说,可我还是那副样子——无所事事,怒气冲冲,一脸不高兴。最后,爷爷还是“服软”于我,去饭店里卖我爱吃的了。现在想想还真是惭愧啊!这么折腾一个老人家,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应该找个机会好好道个歉。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3
《呼兰河传》,用悲愤控诉故乡麻木卑琐的回忆录。浓墨之处,又见故乡。
呼兰河城里,是欢愉与凄凉的交响,回忆了萧红的童年。这座城,是人性愚昧的一面,也是萧红在离开后最思念的地方。
生母早逝,父亲不疼,后母不亲,祖母不爱。唯有祖父,为萧红撑起了一片蓝天,成了萧红童年中最温暖的.阳光。
在院子里,在后园中,在阳光所到之处奔跑。萧红跟在祖父身后,装模作样地不知从何处找来一顶帽子,戴在头上,紧紧跟着祖父。两个一大一小的身影在后园里边栽花拔草,小的学大的,大的笑小的,祖孙俩其乐融融,半天泡在后园中出不来。
拔了草,下了种,说好割狗尾巴草,却割了一大片谷穗。祖父也不恼,乐呵地给萧红讲讲植物学。可萧红这个淘气包偏是不听呀!采了个花心,捉了个蚂昨,非把它的脚绑了起来,学着街上的人遛狗。不一会儿,不见了蚂蚱,索性丢下花心跑去祖父那乱闹一通。“下雨喽!”扬起水飘过,飘中水花四溢,园中一阵好大的雨!对萧红来说,还有哪件事能比在园中快乐呢?
玫瑰打五日开放,香气浓了十里。祖父拔草,萧红摘花,把祖父头上的帽子插了二三十来朵红艳艳的玫瑰。那年春天雨水大,红了玫瑰,亮了萧红快乐童年里那一丛盛开的花朵。
红花耀眼,香气袭人,慈祥的祖父陪着萧红度过了一个春天,一个秋天。萧红知道,就算全世界都与她为敌,祖父依然会是她最温暖的阳光。
祖父的爱让萧红有了一段快乐的童年,可当童年逝去,祖父抛下萧红离开人世,萧红的世遍布乌云,逃出那没有阳光的家,独自漂泊于世,尝尽人间冷暖。
“我将与蓝天碧天水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思乡,含泪挥手告别人世,只留下那《呼兰河传》传世于今。
那年阳光正好,园子里飞虫植物年年依旧,可故人却已长辞于世,忘不了,也难以忘怀。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4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我爱读书,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星期一早上,当我拿到这本书,我异常兴奋,因为我爱读书,书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也可以让我们在书的世界里遨游。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四大才女之一,她的命运最为悲惨,但她坚强地与命运抗争,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来抵抗,在香港创作了这本书,但他年仅32岁就去世了。生活的悲惨并没有让她屈服,而是努力奋斗。在萧红的家里,父母都不疼她,因为当时的社会重男轻女。那又有什么呢?萧红不就坚强的活了下来吗?萧红的祖父是她惟一的支柱,当她把韭菜当做杂草除掉时,把狗尾草当做谷子留下时,祖父并没有怪她,而是开怀大笑,给他解释。祖父家的后花园里有蝴蝶、蜻蜓、蚂蚱、蜜蜂……蝴蝶由黄蝴蝶、花蝴蝶,等等等等……
呼兰河传讲的是呼兰河这样一个北方小城的故事,活泼可爱的小团圆媳妇被大家活活折磨死的故事,让我心痛,这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有多黑暗,当时的人们多么的愚昧无情。萧红的童年和我截然不同,我的童年是在快乐幸福中度过的,
萧红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5
我对《呼兰河传》这本书有很多的感触。想一想在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平凡的时代里,迷信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等等这就是呼兰河的景象。
这本书中是描写主人公经过一些事之后就想起童年写的,有可怕的大泥坑在这打你坑中有着许多趣事,还有大花园也留下了快乐的回忆,还有小团圆媳妇,洗个古怪的有二伯,疼爱妻子、孩子的冯歪嘴子。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人物中,其中有二伯和小团圆媳妇是最让我难忘的。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子,但她的婆婆对她很不好打她,骂他,掐他!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但婆婆叫人又来帮忙,有跳大神的吃神药的热水烫驱鬼的,最后小团圆媳妇被他们折磨来折磨去默默的死去了。
有二伯呢,他就体现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同时表现出了时代的黑暗,每天和大黄狗,天上的燕子谈天。
最后这本书的结尾让人心酸一阵。这是我感觉那时时代太黑暗了,我现在庆幸自己的年代,同时也有美好的青春,我会好好珍惜!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篇6
进入大学,在闲暇时光,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觉得它越来越精彩精彩。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拨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萧红静静的叙述着这些人物的故事,正是这种平静带给人不安和绝望的心态,故意去压抑,故意去冷漠,反倒给人无尽的伤感。其实令人伤心的不仅仅是这些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更让人苦闷的是他们周围那些人的冷酷无情,在这些人的举动中我们看不到怜悯的存在。小团圆媳妇被热水浇头,浇一次昏一次,却没有人去阻止这种暴行,而是围在旁边看热闹。这场景让我不自觉的想起那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一幕:一群中国人在木然的观看自己同胞被处死的电影。可怕的不是暴力,而是暴力下的臣服和麻木。呼兰河城里的人早已见惯了贫苦百姓们颠沛流离的命运,于是他们的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殆尽了。关于冯歪嘴子的故事就更令人伤心,大家得知他成家之后,不但不关心他如何养活一家人,反而热衷于寻觅他自杀的蛛丝马迹,在他床上发现一根绳头,便有人传言他要上吊,他新买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传开了。看到这里我非常怀念沈从文笔下温暖的湘西风情,那里的人们似乎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而不像萧红笔下的人们如此的冷漠和残忍。
我想是萧红本身的命运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这些人物,一部优秀的作品总能够体现作者的心怀,一个历经艰难困苦的人,即使写欢乐也必然将其镀上一层沧桑。萧红一生经历的尽是破碎的感情,来到香港的时候,心中大概还在介怀那些悲苦无依的年年岁岁。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种心绪,写出的'当然是苍凉的作品。
萧红借着这些人物写出了自己的悲惨身世,她含着眼泪在唱属于自己的歌。她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境:“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这句话暗合李后主“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一个是漂泊女子,一个是亡国之君,这悲凉千载不灭。
在小说中,萧红写到:“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时间。”在香港的时候她已经疾病缠身,大概也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才想要用一个孩童的口吻来触碰那被时光的洪流冲得老远的童年岁月,尽管并不美满,但比起飘零的壮年时代,总还是有那么些值得回味的东西。她笔下的“我”是纯真可爱的,有那么一段让人至今难忘,就是祖父将落井的鸭子烤来吃,“我”以为只有落井的鸭子才能裹在黄泥里,于是费尽力气想要把鸭子赶到井里去,即使祖父同意烧活鸭子来吃“我”也不愿意。一个心智未开,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禁不住想抱起来亲一下那粉扑扑的脸蛋。
这部《呼兰河传》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同样是回忆童年,同样是出自女作家之手,它们有着许许多多的共同点,但是萧红的文字更显凄凉,给人一种孤独幻灭的痛楚,这种带着一点病态的艺术美感,是《城南旧事》所无法比拟的。
读完这部小说,我又想起了茅盾先生的序言,他用他的文字祭奠了年仅32岁便孤独在异乡逝去的萧红。据说萧红的遗言是:“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想想她的生平,我们就不难理解漂泊者萧红在文字中透出的凄凉和幽怨。
世间难得才女萧红,凄凉孤苦半生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