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网整理的我与地坛高一读后感(精选6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高一读后感 篇1
“它等待着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地残废了双腿。”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领悟到了他那不同寻常的人生以及他顽强的意志。
二十岁——人一生中最美的年纪。如果把一生比作开花的过程,那么二十岁时,花儿一定在盛放。就在这处充满朝气的年岁,史铁生的双腿却瘫痪了。如熄灭了人生路上的灯火般,他失去了工作,找不到去路,人生一片渺茫。他曾愤怒,也曾迷茫,似乎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他每天到地坛消磨时间,有时甚至在那里呆上一整天。
史铁生看到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渐渐看到了世界上美好的一面,终于走出了阴影,开始了写作生涯,勇敢地、坚强地活下去……
读完后,我颇有感慨。谁都难免会有困窘、迷茫的时候,越是艰难,我们越要勇敢面对。
三年级时,我面对一个巨大的.转变:转学。从老家转学到了北京。入学考试是少不了的。老家学英语是比较晚的,这里的同学已经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英语自由地表达出来,而我只是仅仅认识几个单词罢了。入学考试的成绩自然高不了,这让我一度悲伤与焦虑。上英语课如同听天书,完成作业也十分艰难,我简直失落到了极点。我默默地问自己:“李子萌,这还是以前的你吗?难道你的英语成绩要一直差下去吗?”“不,绝对不行!”我一面学习着课本的内容,一面借来以前的课本,听着,读着,强记着。爸爸也在每天下班后给我耐心辅导,给予我巨大的帮助。渐渐地,我成了英语课上发言最积极的那一个,在第一次英语考试的时候居然拿到了满分。这对于一个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的孩子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我来说,其中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快乐谁又能够懂得。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坎坷,难免会有失落和迷茫。跌倒了不怕,站起来继续勇敢地走下去,努力让自己更好,坎坷便可被打败!这个道理,是我们应当永远永远记住的。
我与地坛高一读后感 篇2
史铁生出生的地方在地坛附近,在他以前的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上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作者说:“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
在史铁生最狂妄的年纪他失去了双腿,在一个下午作者无意中进了这个园子,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用作者的话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问,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在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在作者心情十分悲伤的时候,这个园子的寂静给了他心灵的安慰。但是当时作者认为那只是逃避。
在地坛中作者经过了很多次思考,他一连几小时在地坛里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再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讲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记过,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是啊,既然死一定回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活呢?在古园里作者静静思考活着的意义。
我觉得活着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只有几十年,困难和痛苦从来都没有走远,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更要为家人而活,为爱你的人而活。生命无常,我们要懂得珍惜,作为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当我读到后面的时候作者说母亲总是跟着他,她来找他,又不让他发现。
我相信母亲都是爱孩子的,在作者车轮经过的地方也有母亲的脚印,等到他后来明白了母亲,可是母亲已经不再了,他明白了千万不要跟母亲倔强,当他懂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读完《我与地坛》我感受到我们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在生命中难免会遇到不顺,但是请相信,事情一定可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我与地坛高一读后感 篇3
第一次看书名的时候,我暗暗猜测是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和一个名叫“地坛”的人的故事?还是其他方法?
当我合上书页时,我不禁被当时的天真逗乐了。我依稀记得这个想法是因为当时看了这本书的介绍语:“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地坛……”。事实上,这个想法并非大错特错。对于史铁生先生来说,地坛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像是一个朋友。当他处于人生的低谷和悲伤时,“他”安慰他,听他抱怨上帝的吝啬;当他孤独的时候,“他”给了他温暖的怀抱;当他对世界绝望时,“他”告诉他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色。于是,史先生重新点燃了生命的火焰,不再富有同情心,恍惚地意识到,在这些白白流动的时间里,该怎么办!他拿起笔,开始近乎疯狂的创作,但这让他的精神失去了自由。当他回到地坛时,他释放了自己,理解了创作的目的,为生活而写作。
我闭上眼睛,抬头看着窗外。世界上有多少忙碌的人,有多少压力最终被打败,但史先生坚持了下来。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史先生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王小波曾经写过一本名为《我的精神家园》的书,阐述了他对精神家园的理解和自己的寄托。对每个人来说,每个人都被不同的挑战所挑战。有些人倒下了,有些人继续坚持。不幸的是,他们被下一个挑战打败了。而在这个时候,真正能让你满血复活的,是你的精神家园!有你的信念,有你不堪回首的过去,有你坚持不懈的原因。在你强大的精神支持下,成功将再次属于你。
也许那片荒芜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地坛——是史铁生先生最坚持的精神支柱,也许永远挂在心里的人是你勇往直前的动力;也许你能为之下的火海而战的感情是你对更完美自己的痴迷;也许是对国家和自然的热爱让你忍受了一切苦难,献身于世界。这么多可能只是为了解释一件事。当你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所有突如其来的考验最终都会因为你的力量而退缩。
我拿起笔,精力充沛,感到前所未有的清新,思考我最后一年最期待的成功,打开手头的书。
我与地坛高一读后感 篇4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这是《我与地坛》的开始。这本书是史铁生的著作,讲述了史铁生在那园子里(地坛)所发生的事、所想的东西,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展,都有无限的时刻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刻国破碎面成片断。“这又是一句《我与地坛》里的话,在轻轻的、淡淡的笔墨中,它似乎轻如鸿毛,又似乎重于泰山。这一句句普通、简短的话语,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们诉说了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悲伤中透着欢乐的故事,把它们串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简单却艰难的一生。
“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孤独,那里有孤独,也有期望,史铁生也幻想过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和我们一样有不可完成的心愿,就像一个瘫痪了的人突然站起来,开始跑步那样荒谬。但这个心愿从来没有破灭过,史铁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让他“飞”上蓝天,看着人间的一事、一物。
“我期望即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好处的灵魂,前者能够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务必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正因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简单又朴素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不一,我的梦想和史铁生一样当一个作家,感悟人生,为孩子们写出最美的'故事,领着他们走上成功的道路。对于有些人来说,梦想是一个不足一提的事,在他们眼里梦想只是一个梦,一个不会实现的虚幻的梦。你们可曾想过,没有目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在它身后发奋、奋斗,即使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但你也成功了,回过头看去,在你流过的汗水、洒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与地坛》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在字里行间中透着忧伤,在忧伤中有着另一种感情——欢乐。在它的指引下我们会向着梦想前行,过我们这简单而复杂的一生。
我与地坛高一读后感 篇5
最近在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前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大概是在小学或者初中学过的其中一篇《秋天的怀念》。内容大概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和自己的残疾的儿子相约去看花,没等到那一天母亲突然过世了,留下儿子对过往的沉思和对母亲的愧疚。
提到史铁生,脑子总会想到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孤寂背影。听到《我与地坛》会立刻想到史铁生,然而却未曾拜读过这本书。这几天无意的翻阅到,觉得甚是荣幸。
《我与地坛》,作者对于这本书的定义大概是散文集。加上感情色彩的话,我觉得这是内心独白加回忆录。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与书同名,我与地坛。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大概是因为里面刻画了很多人物,一对夫妇,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智力残缺的女孩,地坛的花草树木……每一个人物都很有不同,却有相同,他们构成了地坛的人物缩影。作者通过生动详实的语言,既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时期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又传达了令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刻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力感。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母亲要出长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在家,不离开奶奶。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如今想来,母亲是要在远行之前给我立下严明的纪律。哭声不停,母亲无奈说带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儿园!”出门时我再次申明立场。
母亲领我在街上走,沿途买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形势虽然可疑,但看看走了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儿园的路,牵着母亲的长裙心里略略地松坦。可是!好吃的东西刚在嘴里有了味道,迎头又来了那面青灰色高墙,才知道条条小路相通。虽立刻大哭,料已无济于事。但一迈进幼儿园的门槛,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没了依靠,惟规规矩矩做个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幼儿园墙内,是必度的一种“灾难”,抑或只因为这一个孩子天生地怯懦和多愁。
我与地坛高一读后感 篇6
初次接触“地坛”,隐约记得是在哪本语文书上粗粗略过。那时年少,阅读起来没有多余的想法,也并不懂得所谓地坛,承载了多少感情变化和希望。直到这次能够有时间走进这本书,去感受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坎坷的人生。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史先生的人生怕是八九都不如意。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这个人生的转折像是从天堂入了地狱。他开始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对待最亲的人,失去耐心,用最残忍的话语来反抗。甚至选择死亡。可是,当他隐入地坛后,看着满院子的蓬勃生机的花草,在萧瑟的秋风中昂首挺立,争奇斗艳的菊花,他才意识到生命中所需要的坚强,美好乐观,和希望。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他从最初的对生命的厌恶到努力的活下去,这种生命信念的转变,正是来源于地坛,而这希望便是带他走出困境的动力。
《好运设计》里面说“既有博览群书并入学府深造的机缘,又有浪迹天涯独自在社会上闯荡的经历;既能在关键时刻得良师指点如有神助,又时时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奋斗绝非平步青云;既饱尝过人情友爱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态炎凉的正常,故而能如罗曼·罗兰所说“看清了这个世界,而后爱它”。这样完美的人生恐怕人人都所梦想的吧,可现实是我们没有这样优越条件,生活又总是一个坎儿一个坎儿的来折磨我们,并没有与史先生相同的经历,可成年人的生活也总是不易,总要有一个心灵慰藉,可能是宁静的`书房,也可能是放纵的啤酒屋,亦或是充满烟火气儿的烧烤摊儿,那里应该就是属于我们的地坛。
地坛于他,像是一座心灵园林,可以净化生活带来的烦恼,可以过滤掉城市的喧嚣。而生活在快节奏生活里的我们,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思考,整日奔波,是不是也处在生活的困境当中。不妨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吧,去眺望山河美景,去领略人间百态,去看遍世间繁华,也许就会在突然的转角茅塞顿开,柳暗花明,从此迈向人生的更高台阶。
